第1课 文明之光 教学设计 (6)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文明之光 教学设计 (6)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12-28 16:3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文明之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列举了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同时考虑到不同门类和不同形式。彩陶部分提出早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彩陶纹样的分析,帮助学生揭示艺术起源与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之间的种种联系;青铜器和兵马俑的介绍,将象征和写实的不同艺术表现风格的社会性呈现出来,调动学生综合运用历史文化知识进行审美体验;古代绘画部分尽可能地选用了不同形式、题材的绘画作品,内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鸟,工笔、写意,风俗画和文人画等等。通过这些作品在视觉美感上各自的鲜明特点,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同时,也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不同切入点。 1.彩陶纹与青铜器纹饰之间的联系 彩陶纹样内容分别和不同氏族的现实生活或巫术仪式发生关系,如猪纹、鸟纹之于河姆渡人,鱼纹、人面纹之于半坡人那样。彩陶纹样中有写实的也有抽象纹样,两者之间有密切联系,抽象纹样大多是写实纹样变化的结果;青铜器纹样中的饕餮、夔、龙、凤等为想像中的神异动物,这些纹样更具有装饰性,常常对称排列,教材上的鸟纹和凤纹可以看出这种变化。青铜器也有和彩陶纹相同的几何纹,如云雷纹、圆涡纹、回纹以及方格、三角等纹饰,常常作为陪衬的底纹。 2.彩陶、青铜器具有象征意义的纹饰与兵马俑的写实风格比较 彩陶、青铜器的纹饰具有象征意义和装饰性,一是纹饰都依附于器物,或本身就是器物的造型。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不同社会的意识形态。彩陶纹样与不同氏族的现实生活或巫术仪式发生关系,带有神秘色彩,表现了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崇拜。青铜器纹饰作为祭祀的“礼器”,多半供献给祖先或铭记自己武力征伐的胜利,这些纹饰既有历史的继承,又有时代的特点。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祇。秦陵兵马俑则不同,它没有诉诸巫术鬼神的作用,而是通过强大的军阵逼真的塑造,来显示一代君王的雄才大略。 3.古代绘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特点和气韵生动的审美原则 在教材呈现的绘画作品中,用线的特点各有不同。如《朝元图》的圆浑稳健,《芙蓉 2锦鸡图》的细密精致,以及《荷花水鸟图》的淋漓酣畅。帮助学生比较不同作品的风范,体会其中的气质、韵律,加深对传统绘画用线的理解。 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01课 长河漫步 4.象征意义在古代绘画作品中的体现 《人物龙凤帛画》中的龙凤引导死者的灵魂生天。《芙蓉锦鸡图》以锦鸡斑斓的色彩象征“五德”,宣扬封建的伦理思想。《荷花水鸟图》“白眼向人”的鸟,鲜明地传达出画家傲兀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二马图》则以寓意手法抨击了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传统艺术理论是欣赏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的内容材料是在历史线索中点状呈现的,但始终以象征意义和意境的表达、线造型的主要手段和气韵生动贯穿其中。用古代绘画理论进行提示和归纳,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传统艺术的审美特点。“六法论”的简单介绍,使学生的感性知识能上升到初浅的理论层面。 教学活动的设置各有所侧重:活动一从图形和构成方法的分辨入手,旨在通过细节的研究,加强学生对纹样的体验和感受。活动二则是形式语言、思想情感、政治态度以及写作能力的综合运用。在具体造型细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升华思想情感,培养学生审美、评论和文化认知的多方面素养。 评价建议栏目设置了有关短文撰写的评价内容,对写作重点做出了提示。 学习大空间栏目更大范围地拓展了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范围,启发学生运用所学方法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本单元的学习重在欣赏方法的一般掌握,力求使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大胆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此激发他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材目标 初步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历史源流、不同时期的美术现象以及审美特点,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 通过欣赏活动,感悟中国民族特色的造型美感,激发学生对中国艺术审美特点的探究兴趣,使之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3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源流,了解彩陶、青铜器、瓷器有关知识以及审美特点。 一、问题导入 关联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入课题。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 陶器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1.器物的用途:关联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 2.设想陶器产生的过程。 小结:陶器的出现标志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一大进步;随着采集、耕织和手工业的发展,定居后的氏族成员需要一些器物来保存种子,储藏粮食,要有适合日用炊饮的各种器皿。最初这些器物很可能是用植物为材料制作的,如草、藤、木头等等。由于编织器物不能放在火上作为炊具,人们就用黏土涂在木器或编织物的表面,增强其耐火性,很可能由此发明了陶器。从早期陶器上装饰的绳纹、篮纹、席纹等编织纹上可以得到证明。 以植物为材料的容器;早期陶器上装饰的绳纹、篮纹、席纹等编织纹。 二、彩陶、青铜器纹样分析 分析彩陶纹样,了解、推想史前人类社会生活;把握纹样细节,从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不同角度分析、揣测纹样中蕴含的意义。 欣赏分析《人面鱼纹盆》的纹样 推想史前人类生活情景以及纹样所反映的社会内容; 1.鱼在人面周围有规律的排列,形成规则的图形,纹样组合采用了哪些手法? 2.渔猎是原始人类重要的生产方式,但图案并没有直接表现捕鱼的情景,你认为还有其他的意义吗?它是单纯的装饰吗? 教学提示: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生殖崇拜的象征,鱼在仰韶文化陶绘中是出现最多的图像之一。 《人面鱼纹盆》以图案结构线作为抓形的基础。有人把它看做半坡人的巫术图腾,象征其氏族人丁昌盛的局面。 4《人面鱼纹盆》以及人面鱼纹的分解动画。 术语解释:巫术图腾。 探究具象和抽象彩陶纹之间的联系以及变化规律。 分析彩陶纹样具象与抽象的变化,通过讨论得出方法和结论。 1.摄取、归纳并最大限度简化图形中的关键特征; 2.按照一定规则重新组合排列。 鱼纹、鸟纹、蛙纹以及相关几何纹的关系和变化。 通过对比分析,了解纹样的不同表现方法与象征意义。 彩陶鸟纹与青铜器凤纹比较: 视觉感受:朴实与华丽,简略与丰富; 造型手法:写实与夸张; 象征意义:氏族图腾;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 教学提示:商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祭祀的“礼器”而制作,多半供献给祖先或铭记自己武力征伐的胜利。 彩陶鸟纹与青铜器凤纹图片。 商周青铜器欣赏。 商周青铜器纹饰:饕餮、夔龙、夔凤。 小结: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龙或夔凤图案,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祇。 极度夸张变形和图案化的动物主体纹样则配以典雅华丽的饰带和底纹,与厚重规整的器物造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威严典重、狞厉神秘、雄伟华丽的总体艺术风格。 青铜器上的饕餮、夔龙、夔凤纹饰。 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了解写实与装饰。 具有高度写实风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5向东行进的布阵设计,清楚地代表了秦军由西而东消灭六国的锋芒所指。 等身高大写实的兵马形象;面部造型的真实性。 教学提示:秦陵兵马俑和彩陶、青铜器不同的是,它没有诉诸巫术鬼神的作用,而是通过强大的军事组织,显示出一代君王的雄才大略。 秦始皇陵兵马俑:兵俑坑、兵俑造型以及细节。 三、学习活动 1.尝试将动物或植物的形象变化为抽象图形,并将其组合为适合纹样。 2.课后通过互联网、书刊杂志收集有关彩陶、青铜器和兵马俑的图片、文字资料,分主题进行编辑成册。如:彩陶纹样中的鱼;饕餮纹样的组合变化;兵马俑造型集锦等。 动植物形象参考图片。 提供网址。 四、课堂评价 1.参与的程度与认识问题的深度; 2.明确辨识所学纹饰,对彩陶、青铜器有较清晰的了解; 3.图形的理解、变化能力以及美感在作业中的表现。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