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之光 教学设计 (9)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文明之光 教学设计 (9)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12-28 16:3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文明之光教学设计
目标 1.能够联系时代及社会生活认识彩陶。 2.能够从时代、造型、纹饰、质地、工艺等方面描述彩陶的特点。 3.能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彩陶,并运用相关美术知识和历史知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彩陶、青铜器、瓷器的欣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不同时期的现象、历史源流以及审美特点,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在神秘而又极具魅力的原始社会,我们先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土的可塑性,特别是火的发明,促使了陶器的产生。彩陶以其简洁流畅的造型和多姿多彩的纹样,发挥了人们审美智慧创造性,以及对生命和美的追求与炽热的爱,在原始艺术中绽放着夺目的光彩。 1.彩陶大致出现在什么时代?(1921距今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2.你能描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吗? 二、授新 (一)彩陶欣赏1. 出示:彩陶舞蹈纹盆 关于彩陶的联想,想象舞蹈纹盆中这组人物的装扮,说明他们为什么跳舞。这个彩陶罐的装饰纹样会让你联想到什么?你能尝试根据彩陶器物的造型和纹样装饰推断其用途,并由此想想、象原始人类的生活情景吗?彩陶舞蹈纹盆纹,盆用细泥红陶制成。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上部采用了一些简单的线条装饰,作为主要装饰的舞蹈纹在内壁上部。舞蹈纹共分三组,每组有舞蹈者五人,手拉着手,踏歌而舞,面向一致。他们头上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饰物,似是裙摆。人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更奇妙的是,每组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空着的两臂舞蹈动作较大和摆动频繁。舞蹈人足下的四道平圆圈线,可能是表示人们在湖边进行舞蹈表演的场景。盆中盛水时,舞人可与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小小水盆成了平静的池塘,池边欢乐的人群映在池水之上,舞蹈的韵味让人心醉。21教育网
(2)人面鱼纹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1955年出土,高16.5口径39.练习思考:仔细观察,说一说人面鱼纹是由哪几种图形构成的。 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新石器时代前期,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 图腾:是一个外来词汇,是美洲印第安人中的鄂吉布瓦人的一个方言词汇,英文是Totem,意思为“亲属”。表示一个氏族 ,它的第一代先祖曾是与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物交感后生下的子孙,繁衍兴旺,逐渐氏族。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凶禽猛兽、山崩地裂,对于人们来说难以控制。太阳能给人温暖和光亮,没有了太阳,万物就不能生长,特别是农作物时代,人们的活动基本上就得处于停滞状态。动物具有人所不具有的能力,鸟儿能飞天,鱼儿能在水中游。因此人们就将周围自然界事物加以人格化、活物化和神化,并对其广泛崇拜。也就是人格化的动物神、植物神或自然神这便是图腾神。 半坡人将神灵作为一种精神寄托, 4马家窑文化的典型器物,有“彩陶之王”的美誉。罐腹部硕大,造型周正,器壁厚薄均匀。为了便于提拿,在腹部还塑有两耳。罐身用黑彩绘出四个大漩涡纹和八个小漩涡纹,下面还彩绘一圈粗大的水波纹。从罐的口、肩向下俯视,可以看到彩陶罐的全部纹饰,这是一幅表现当时人类与水密切相关的图案。先人生活于黄河边,黄河水患成灾,这种漩涡纹正是远古先民们对黄河水湍急汹涌的图案化写照。将这种四方连续的旋纹饰于作为水器的这类尖底瓶上,圆圈圆点宛如急流中心的漩涡,弧线犹如奔腾的波浪,分散在其间的小圆圈犹如溅起的水花,整个画面具有迸发的气势,充满了动感与生命力,仿佛使我们听到了黄河瑞吉汹涌、一泻千里、气势澎湃的吼声。那流畅自然的线条,仿佛是流动着的节奏和韵律,使人感到眼前有无数旋转的水涡和涌动起伏的波涛,其绘画技法已相当纯熟,极具动感和张力。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