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甲午中日战争 晚年的冰心,系于她的人生经历、民族感情与父辈的仇恨,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就叫《甲午战争》。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 …… “此时此刻的冰心,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 ——贾国荣《冰心的遗憾》5.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19世纪末,欧美列强开始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仅仅靠夺取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已远远不能满足资本输出的需要了。于是欧美列强提出并实施了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计划,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东亚地区的中国、 朝鲜等地。欧美等列强认为虽然中国已被打败,但由于清政府的实力仍存,并且通过“ 洋务运动”达到了一定的强兵富国的效果,在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控制。因此实力更弱的朝鲜成了首要的受害者,列强加大了对朝鲜的侵略,将朝鲜变为其角逐场所。而在其中,日本对朝鲜觊觎[jì yú]已久,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实现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 日本的战争国策
日本——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诏书,宣称“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以实行对外侵略扩张为基本国策。(大陆政策)
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
第二步:征服朝鲜;
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
第四步:征服全中国;
第五步: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大陆政策”是一个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侵略政策。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派军队开进朝鲜一八九四年年六月,日本海陆军八千人在朝鲜仁川登陆可乘之机直接原因有利环境根本原因甲午战争的背景日本:
欧美:
朝鲜:
中国: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大陆政策”的出台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爆发东学党起义太后和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政策中日备战对比日本——1870年,日本开始推行军制改革,实行全民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常备军, ——“百年大计在一战”
中国——1871年至1873年,李鸿章就购置了德国克虏伯后膛四磅钢炮141门。日本资金短缺,中国大力发展日本——1886年,发布海军公债令,“借民资,扩军力”,开始实施第一期三年造舰计划。
中国——1884年淮军配备的后膛钢炮已达370多门。自1886年起,广东又陆续拨解北洋钢炮100多门, 1887年7月,天皇发布谕令:从国库岁入中尚难以立即拨出巨款供海防之用,决定从皇室财产中提取三十万元。谕令一发,举国华族富豪无不为之震动。有钱人竞相效仿天皇,纷纷解囊捐款,不到三个月,海防捐款总额竟达103万之多。
海军军备竞赛日本——1888年,明治政府视中国北洋海军为敌,又提出了庞大的第二期五年造舰计划,并先后向英、法两国购买了6艘大型新式战舰,使它的海军力量一跃而居于北洋海军之上
中国——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 日本密谋备战日本——1893年4月至7月,除了继续加强间谍活动,搜集情报外,日本参谋长川上操六到朝鲜、中国进行所谓的考察,做出了日本对华作战的方案和规划。
中国——1891年以后,慈禧花重金修颐和园,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战争前夕日本——1893年,明治天皇每年从皇室财产中拿出30万元帑[tǎng]银,用于海军建设,带动了日本政府议员主动献出四分之一薪俸用做造舰。
中国——1893年,慈禧太后命人筹办自己的万寿庆典,60段点景,建造各种不同形式的龙棚、经坛、戏台、牌楼和亭座。江南、杭州、苏州三个织造衙门,特造彩绸10万匹,以供庆典之需。 此时中国和日本的差距,仅仅是军备吗?战争的结果恐怕早已注定。战争期间日本——明治天皇甚至干脆用饿肚皮的方法,给他的文臣武将起“带头作用”——前线那些饥寒交加的日本军人,得知天皇每天仅仅吃一餐饭的时候,人人涕泪横流,呼号喧嚣之声满营。
中国——中日战争爆发,当有人建议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点景,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太后却非常生气,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 丰岛海战(甲午战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1894年7月25日,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日本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济远”、“广乙”等,不宣而战,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平壤战役时间:1894年7月-9月
清军战略:“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结果: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统帅叶志超弃 城逃跑,日军占领平壤。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黄海
战役时间:1894年9月17日
作战双方:北洋舰队—— 联合舰队
结果:中国损失较大,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牺牲,但主力尚存。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日本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辽东战役时间:1894年10月下旬
经过:清军除聂士成部外大部溃逃,日军占 领
九连城、大连、旅顺。旅顺全城两万余人,仅为日军清理尸体的36人幸免。美国报纸评论说:『日本国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威海卫 战役时间:1895年初
清军战略:“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结果: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军占领威海卫。威海卫的刘公岛 1895年1月,日本军队在山东半岛荣城登陆,从背面袭击大清北洋水师的基地威海卫,日本舰队则从正面封锁海口。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多次请求出击,都被李鸿章拒绝。广大爱国官兵先后八次击退敌舰。洋教官和一些贪生怕死的将领逼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从,命令手下锯掉水师提督印章一角,在悲愤中自杀。2月,北洋水师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全军覆灭。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清 政 府1平壤战役2黄海海战3辽东战役4威海战役左宝贵牺牲, 叶志超弃城逃跑邓世昌等牺牲,双方损失相当。旅顺、大连失陷,日军屠杀中国居民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日 本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且在战争中,爱国官兵奋勇杀敌,各地人民也纷纷组织团练协助清军作战,“同申义愤,愿做前驱”,“壮夫老幼,死战不降”。可是最终清政府失败了。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清朝制度落后政治腐败---(根本原因)
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重要原因)
清军防务松弛
官兵临阵脱逃
武器装备落后①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先进。
②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内 因外 因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1895年)1.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
2.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3.赔偿日本二亿两白银。
4.增开重庆、沙市、苏杭二州为
通商口岸。 5.开辟内河新航线。
6.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 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内 容影 响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瓜分”中国狂潮 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权利、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三国干涉
“还辽”原因:
过程:
结果:《马关条约》损害了俄、德、法三国的侵略权益提出照会 武力强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简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示意图俄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北京北极熊----俄国
犬----英国
毒蛇----德国
蛤蟆----法国
小太阳----日本
秃鹰----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等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该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的新阶段。美国在用武力并吞菲律宾以后,又在对华关系中提出了这项政策,而且没有一个国家敢于公开反对这个政策,从而在国际上捞到了很大的虚誉,扩大了它在中国的影响。从此,美国作为一个大国,有了它独立的对华政策,而不再追随和附和其他国家,充当次要的角色,它在列强侵华活动中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从此,美国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骤。甲午中日战争来自日本
的挑战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国力大大增强;
此时的清朝统治者仍旧不思进取,继续腐败堕落。黄海大战1894年9月在黄海大战中邓世昌壮烈殉国;
1985年1月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4月,清朝与日本在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本课小结探究活动: 通过《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中国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有什么不同? 清政府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是被迫的,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是主动的,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