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八上第21课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件(3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版八上第21课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件(3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29 15:4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21课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工业近代社会性质张謇(1)张謇在怎样的背景下创办实业的?提出了什么号?
(2)张謇为什么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乡创办企业?
(3)张謇创办了哪些实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什么产业?
(4)张謇创办实业,后来的命运如何?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结局?请阅读书p117~118,回答下列问题:甲午战败后,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间掀起了办厂浪潮。口号:“实业救国”《马关条约》外国人在中国开厂,利用中国的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就必须发展中国的工商业。建立了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60多家企业。影响最大的产业:大生纱厂收不支出,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扩张。张謇为什么要从事实业?材料一: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
——张謇《大生纱厂厂约》
材料二:“日本与印度有十年内在中国地方增设纺机150万锭之约……果如所计……十年之后我国棉业岂复有伸展之余地?大生纱厂车间机器生产 “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经》轻工业 张謇创办的事业:通海垦牧公司
公司加农户产供销一条龙创办企业集团——大生集团“父教育,母实业”
“实业、教育,富强之本”。
“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所至,即教育所至。”
——张謇
1907年1899年正式开工成立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使中国纺织工业有了发展的良好机会,给大生纱厂带来了“黄金时代五年共获利560多万两1917——1922年1925年大生企业被债权人上海银团接管。次年8月,张謇病逝萌芽黄金时代再度受挫“实业救国”受挫 (一)大生纱厂到1899年5月建成时,有原始资本四十四万五千一百两,纱锭二万零四百枚。1904年,增加资本六十三万两,增加纱锭二万零四百枚。1907年,在崇明久隆镇办了大生二厂,资本一百万两,纱锭二万六千枚。从1899年到1913年大生共获利(净利)约五百四十万两;发展为拥有资本二百万两和纱锭六万七千枚的大厂;是“欧战以前华资纱厂中惟一成功的厂”。 (二)到1924年大生副厂建成时,大生已发展为四个纺织厂,资本增加到九百万两;根据1921年一个调查材料,张謇所经营的企业的总资本约为三千四百万元。(三)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好景并不长。1920~1922年各盐垦公司连续遭灾,使主要投资者大生纱厂负债愈重。加之军阀连年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对华经济压迫转剧,因而民生凋敝。到1923年,连一向盈利的大生纱厂也转为亏损。1925年7月,大生一、二两厂已负债一千余万元。同年银行团到南通清查账目,正式接管大生各厂及欠大生款项的各公司。 由大生纱厂等企业的结局说明了 什么?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 。
民族工业健康发展要求:国家独立,民族独立 1922年(69岁)—1924年,一战结束后,外资企业卷土重来,导致棉花价格暴涨,张謇的纱厂破产。1926年7月17日,张謇黯然离世,享年73岁。
他的陪葬品是: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还有一对金属的小盒子,分别装着一粒牙齿,一束胎发。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毛泽东荣氏兄弟1.创办保兴面粉厂
破坏风水,有伤文风
2.创建福新面粉厂
成为面粉大王
3.创建申新纺织厂
成为棉纱大王
4.环境的影响
危机的冲击
战争的破坏
保兴面粉厂蒋氏家族—最会争权、专政、护权、传权的政教家族;
宋氏家族—最会钱权结合、横跨政经界的显赫家族;
孔氏家族—最会玩钱、最会抓钱、最奢侈的豪门家族;
陈氏家族—最会玩人、最会拉帮结党的衰败家族。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姐妹孔家财 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而中国的民族资本在萎缩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抗日战争的爆发,企业经营遭到破坏近代化工三件宝,“酸、碱、盐”一样少不了中国今日若不知注重科学,中国工业有何希望?
—范旭东范旭东 范旭东(1883—1945),湖南湘阴县人,民国时期化工实业家。1910年在京都帝国大学理科化学系毕业。1914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
在此基础上,范旭东为实现实业救国和发展化学工业的愿望,又着手制碱工业,1917年开始创建永利制碱公司,1926年生产出优质纯碱。
1937年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硫酸铵产品。
抗战期间,范旭东继续在大后方创办实业。1943年研究开发成功了联合制碱新工艺。1945年10月4日因病去世。 1914年冬天,31岁的湖南青年范旭东到了天津塘沽。这里的海滩边盐坨遍地。他目睹此景,显得有点激动。日后他对伙伴说:“一个化学家,看到这样丰富的资源,如果还没有雄心,未免太没有志气了。”在日本求学时,日本的校长对他说:
“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1.久大精盐公司 参观英国卜内门公司本部时,傲慢的主人竟将一行人引入锅炉房,并以一种嘲弄的语气说:“你们中国人,看不懂制碱工艺流程,不如参观一下锅炉房吧!”2.永利制碱公司“我搞不成碱,宁可去自杀也不会出卖自己的灵魂!”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名启荣,字致本,生于福建闽侯,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 日本侵华战争无情打断了范旭东的“重化工之梦”。战云笼罩下,范旭东率领广大职工克服万难,并尽可能将工厂设备迁往四川,重新开辟西南化工基地,以更好地支援抗战。1943年,范旭东制定包括硝酸厂、炼焦厂等在内的“十厂计划”。但就在抗战胜利不久,他却突患急性肝炎,经医治无效,于1945年10月4日在重庆与世长辞。 阅读《民国初年
民族工业分布图》,
谈谈当时民族工业发
展的特点。看图说史 阅读《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图》和每课一得,谈谈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1)总体上比较落后
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2)发展上不平衡
从行业上
从地区上
(3)实力: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设备陈旧。
(4)产生原因:是在“外力”冲击下产生的。——集中于轻工业 ——集中于沿江、沿海大城市望发展前景——民族品牌身边历史望发展前景——民族品牌对比找原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整体比较落后,为什么现在的民族工业可以健康成长?1、国家实现独立,民族振兴;
2、科技水平日新月异
3、政府政策支持
4、国内环境相对和平稳定
5、一批企业家的不懈努力
……..望发展前景——民族品牌推动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望发展前景——民族品牌状元张謇有主张,“实业救国”办纱厂。
荣氏兄弟办企业,生产面粉和棉纺。
民族工业步履艰,“三座大山”压身上,
简单产品无力造,日用品前总带“洋”。
“三座大山”不推翻,民族工业无希望。智慧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