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同学们,看了图片后,你们会想起一个什么寓言故事?(生答)故事中,慢腾腾的小乌龟战胜了飞毛腿小兔子,它告诉我们做人要虚心不要骄傲。你喜欢这样讲道理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寓言故事,看看它们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吧。第一课时亡羊补牢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重点)
3.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难点)寓言故事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指含有讽喻
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篇幅一
般比较短小,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
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
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点击
听朗读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kū lóng diāo quàn
窟窿 叼走 劝他kū ?lóng窟窿劝叼diāo quàn结圈钻寓yù 书写指导:“宀”的上点居中;“禺”上窄下宽。部首:宀组词:寓意 寓言造句:我非常喜欢读寓言故事。音序:Y结构:上下 则zé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刂”竖钩要直而挺。部首:刂组词:一则 这则造句:读了这则寓言故事,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音序:Z结构:左右 窟kū 书写指导:“穴”要扁,“尸”撇长。部首:穴组词:窟窿 石窟造句:猴子掉进窟窿里,怎么也出不来。音序:K结构:上下 窿lóng 书写指导:“穴”要扁,下部宜紧凑。部首:穴组词:窟窿造句:这块木板上有许多虫蛀的窟窿。音序:L结构:上下 狼láng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良”横折略向内收,捺舒展。部首:犭组词:狼狗 豺狼造句:我的邻居家饲养了一条狼狗。音序:L结构:左右 叼diāo 书写指导:“口”偏上;“刁”的提在“口”的下边起笔。部首:口组词:叼走 叼着造句:小狗叼着一块骨头走进院子里。音序:D结构:左右 街jiē 书写指导:三部分紧凑。中间的“圭”取斜势,略高。部首:彳组词:街道 街头造句:农村的街道越来越宽了。音序:J结构:左中右 劝quàn 书写指导:左小右大。“力”的撇舒展,伸至“又”下。部首:又组词:劝告 劝说造句:我们要听从长辈的劝告。音序:Q结构:左右 悔huǐ 书写指导:“忄”左点靠下,右点靠上;“每”上小下大。部首:忄组词:后悔 悔恨造句:他做了一件很令人后悔的事。音序:H结构:左右 接受:
劝告:
亡羊补牢: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本课指养羊人应听从街坊的劝说。
造句: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用道理说服人,让人改正错误或接受意见。本课指邻居比养羊人把羊圈修好。
造句:在家人的劝告下,他下定决心不再干坏事了。
丢失了羊才修补羊圈。 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损失。
造句:你应该知道亡羊补牢的重要性。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羊被狼叼走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养羊人不听劝告,羊又被狼叼走了。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养羊人很后悔,接受了街坊的劝告,修补了羊圈,羊再也没丢过。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寓言故事《亡羊补牢》,为了更好的学习,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核心问题:
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
串珠问题:
1.这则寓言故事的起因分别是什么?
2.这则寓言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
3.这则寓言中人物的结局怎样?
4.这则寓言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说明养羊人认为羊已经丢了,修补羊圈于事无补,突出了养羊人对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修羊圈这件事不以为然的态度,为下文再次丢羊埋下了伏笔。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什么是反问句式?
就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
有什么作用?
可以加强语气,增强语势,发人深思,加深读者印象,增强说服力。
判断反问句式有什么窍门?
一般,一些反问句中有反问词,如“难道、怎么、怎能”等;句末有语气词,如“呢、吗”等;最后加上问号。
运用:见《点拨》“课后练习单”第二(一)、3题。“结结实实”突出了养羊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非常认真地弥补和纠正了错误。“再也没丢过”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点明了知错就改,就不算晚的道理。从这句中你体会出了什么?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感悟:
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我明白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建议,认真改正,就不算晚的道理。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文本,感受到了一个人做错了事要知错就改,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核心问题:《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1.这则寓言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亡羊补牢》的起因是羊圈破了,晚上,羊被狼叼走了一只。串珠问题:2.这则寓言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没有听取街坊的意见,也没有补羊圈,结果第二天羊被狼又叼走了一只。3.这则寓言中人物的结局怎样?
《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最后听取了街坊的意见,修补了羊圈,再也没丢过羊。4.这则寓言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知错就改。亡羊补牢起因经过后悔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结果圈破丢羊再次丢羊不听劝告修补羊圈《亡羊补牢》讲述了从前有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羊丢了两次后才修补羊圈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建议,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杨布打狗
从前,在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着一户姓杨的人家,靠在村旁种一片山地过日子。这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朱,小儿子叫杨布,两兄弟一边在家帮父母耕地、担水,一边勤读诗书。这兄弟两人都写得一手好字,交了一批诗文朋友。
有一天,弟弟杨布穿着一身白色干净的衣服兴致勃勃地出门访友。在快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天突然下起雨来了,雨越下越大,杨布正走在前不着村后不落店的山间小道上,只好硬着头皮顶着大雨,被淋(lín)得落汤鸡似的跑到了朋友家。他们在一起讨论诗词、评议字画的好朋友,杨布在朋友家脱掉了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的一身黑色外套。朋友招待杨布吃过饭,两人又谈论了一会儿诗词,评议了一会儿前人的字画。他们越谈越投机,越聊越开心,不觉天快黑下来了,杨布就把自已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里,而自己就穿着朋友的一身黑色衣服告辞朋友回家。
雨后的山间小道虽然是湿的,但由于路面上小石子铺得多,没有淤积的烂泥。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了,弯弯曲曲的山路还是明晰可辨。晚风轻轻吹着,从山间送来一阵阵新枝嫩叶的清香。要不是天愈来愈黑下来了,杨布还真有点儿雨后漫游山岗的是经常雅兴哩!他走着走着,走到自家门口了,还沉浸在白天与朋友畅谈的兴致里。这时,杨布家的狗却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来了,从黑地里猛冲出来对他汪汪直叫。须臾(yú),那狗又突然后腿站起、前腿向上,似乎要朝杨布扑过来。杨布被自家的狗这突如其来的狂吠声和它快要扑过来的动作吓了一跳,十分恼火,他马上停住脚向旁边闪了一下,愤(fèn)怒地向狗大声吼道:“瞎了眼,连我都不认识了!”于是顺手在门边抄起一根木棒要打那条狗。这时,哥哥杨朱听到了声音,立即从屋里出来,一边阻止杨布用木棒打狗,一边唤住了正在狂叫的狗,并且说: “你不要打它啊!应该想想看,你白天穿着一身白色衣服出去,这么晚了,又换了一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你自己,一下子能辨得清吗?这能怪狗吗?”
杨布不说什么了,冷静地思考了一会儿,觉得哥哥杨朱讲的也是有道理的。狗也不汪汪地叫了,一家人重新又恢复了原先的快乐。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大意:谁能不犯错?犯了错能够及时改正,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寓言】
这一名称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经典释文》中的解释是:“寓,寄也。以人不信已,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如,庄子在《逍遥游》中用“斥 (yàn)笑鹏”的故事来表达他“皆有所待”的思想。 《亡羊补牢》是一篇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该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它告诫我们无论做错什么事,只要善于听取别人善意的劝告,及时改正还不算晚。课件37张PPT。第二课时南辕北辙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十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重点)
3.理解课文寓意,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难点) chán
盘缠缠chán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盘pán 书写指导:“舟”竖撇长而略取弯势;“皿”底横长。部首:皿组词:茶盘 托盘造句:出远门的人一定要带足够的盘缠。音序:B结构:上下 缠chán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部长撇伸展,整体紧凑。部首:纟组词:缠绕 琐事缠身造句:他带了很多盘缠,去游山玩水。音序:C结构:左右 硬yìng 书写指导:“石”位置靠上;“更”撇为竖撇,捺伸展。部首:石组词:硬要去 强硬造句:他的态度很强硬。音序:Y结构:左右 把式:
盘缠:
南辕北辙:
①武术。②指专梢某种技 术的人。
造句:干庄稼活儿,他可是个好把式。
指路费。
造句:他带的盘缠很充足。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造句:图书馆在东边,你往西走,这不是南辕北辙吗?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写一个人坐着马车在路上飞跑。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写朋友提醒他方向走反了,但是他找了许多理由说没关系,可以到达楚国。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写坐车人与目的地背道而驰,是到不了楚国的,揭示了这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核心问题:
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
串珠问题:
1.这则寓言故事的起因分别是什么?
2.这则寓言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
3.这则寓言中人物的结局怎样?
4.这则寓言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奇怪”是对朋友的心理描写,表明朋友的不理解, 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提醒”表明了朋友对他的关心。从这句话你体会出了什么?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摇摇头”表明朋友对他的做法不认同。句尾的感叹号表达了朋友对这个人的不听劝没有办法,感觉很无奈的情感。从这句话你体会出了什么?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五个“越……”的句式,强调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是到不了楚国的,表明这个人的愚蠢、自以为是,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句话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行动和目的相反,是不会成功的。五个“越……”说明了什么?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拓展:
我想对那个去楚国的人说: 你不要再往北走了,往北走与楚国的方向相反,即使你具备的条件再好,也只能是离楚国越来越远。 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文本,感受到了要听朋友的提醒和忠告,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核心问题:《南辕北辙》告诉我们有些人的行动和目的相反,行动越努力会离目的越远。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1.这则寓言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南辕北辙》的起因是一个人坐着马车在路上飞跑。串珠问题:2.这则寓言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南辕北辙》中坐着马车的人不听朋友的劝告,朝着与楚国相反的方向跑去。3.这则寓言中人物的结局怎样?
《南辕北辙》中坐马车的人离楚国越来越远,最终也到达不了楚国。4.这则寓言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南辕北辙》中坐马车的人固执、自以为是、执迷不悟。南辕北辙总起分析理由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总结盘缠多马快离目的地越来越远去楚国,却向相反的方向走车夫本领高《南辕北辙》讲述的是一个人想到南边的楚国去,却驾车向北行,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的故事。告诉我们,行动和目的相反,无论花多少力气,都无法达到目的。
掉在井里的狐狸和公山羊
一只狐狸失足掉到了井里,不论他如何挣扎仍没法爬上去,只好呆在那里。公山羊觉得口渴极了,来到这井边,看见狐狸在井下,便问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镇静下来,极力赞美井水好喝,说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并劝山羊赶快下来,与他痛饮。一心只想喝水信以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当他咕咚咕咚痛饮完后,就不得不与狐狸一起共商上井的办法。狐狸早有准备,他狡猾地说:“我倒有一个方法。你用前脚扒在井墙上,再把角竖直了,我从你后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来,我们就都得救了。”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议,狐狸踩着他的后脚,跳到他背上,然后再从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狐狸上去以后,准备独自逃离。公山羊指责狐狸不信守诺言。狐狸回过头对公山羊说:“喂,朋友,你的头脑如果像你的胡须那样完美,你就不至于在没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
这故事说明,聪明的人应当事先考虑清楚事情的结果,然后才去做。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弟子规》)【寓言】
这一名称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经典释文》中的解释是:“寓,寄也。以人不信已,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如,庄子在《逍遥游》中用“斥 (yàn)笑鹏”的故事来表达他“皆有所待”的思想。 这篇寓言短小精悍,叙述生动。课文依照《战国策》的体例,用对话形式叙述。人物对话的形象性很强,寓意深刻。生活中,我们做事应该搞清楚方向和目标再动手,千万不要盲目去做,否则就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我们来朗读课文,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故事。我们交流一下,从这两则寓言中懂得了什么。参考答案:
《亡羊补牢》: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行动与目的相反,行动越卖力,离目标越远。二、拼一拼,写一写。
yù yán kū long jiē fang
hòu huǐ pán chan quàn gào寓 言后 悔窟 窿盘 缠街 坊劝 告三、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贝—( )—( )
每—( )—( )
舟—( )—( )
更—( )—( )坚硬则法则悔后悔盘盘点硬四、给句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字母)
【牢】A.监狱 B.牢固,经久 C.养牲畜的圈
1.我要把父母的教诲牢记心间。( )
2.何敬平说,为了革命他愿意把牢底坐穿。( )
【亡】A.逃跑 B.失去,丢失 C.死 D.灭亡
3.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4.在这次对战中,两方都伤亡惨重。( )BCAD....四、句子沙龙。
1.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有什么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2.用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1)羊圈破了个窟窿。
羊被狼叼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的天气不好。
同学们都积极参加晨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所以羊被狼叼走了。虽然今天的天气不好,但是同学们都积极参加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