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解析》河北省唐山市滦县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解析》河北省唐山市滦县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29 22:3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滦县二中2017至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百舸(ɡě) 寂寥(liáo) 彷徨(pánɡ) 麦糟(cáo)
B. 浮藻(zǎo) 长篙(ɡāo) 漫溯(shuò) 火钵(bō)
C. 杀戮(lù) 荆棘(jí) 彳亍(chìchù) 青荇(xìnɡ)
D. 虔诚(qián) 忸怩(ní) 深邃(suì) 忤视(chǔ)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A项,糟—zāo; B项,溯—sù;D项,忤—wǔ。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莅临 笙箫 橘子州 星辉斑澜
B. 桀骜 噩梦 万户侯 浪遏飞舟
C. 褴褛 压榨 竟自由 殒身不恤
D. 浸渍 喋血 怅寥廓 丰华正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字形题,考生要注意形近字的区别,A项,橘子洲 星辉斑斓;C项,竞自由;D项,风华正茂。www.21-cn-jy.com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些文章充满浓郁的政治热情,紧密地联系社会现实,切中时弊,激浊扬清,入木三分,读者拍案惊叹。
B. 袁隆平,这位泥腿子科学家,长期坚持在第一线培育优良稻种,他为中国,为世界每年增加几十亿斤稻米,可谓劳苦功高;而他却从不以此居功。【出处:21教育名师】
C. 这座山山势陡峭,山路崎岖,百折不回,历来让人望而却步。
D. 《特别关注》和《特别文摘》中的文章短小精悍,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很多文章都给人以启发,让人百读不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例如本题百折不回: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句中用来形容山路崎岖,不符合语境。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烛之武的事迹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一个人通过努力,使整个国家得到了安定,他才是真英雄。
B. 今天,随着原油价格升至接近每桶100美元左右,有必要尽快开发新技术,特别是在中国,这里的环境危机和燃料短缺已成为全球趋势的微观缩影。【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 对于谷歌未经合法授权擅自收录使用中国作家作品的行为,引起了中国作家的强烈不满,为此,谷歌首次公开道歉。
D. 被命名为《大芬丽莎》的巨型装饰作品的创作者是出于深圳著名油画工厂的500多名画工之手。
【答案】A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我倾听树木在晚风中沙沙作响的时候,对流浪的眷念撕着我的心。          。每条道路都是回家的路,每一步都是诞生,每一步都是死亡,每一座坟墓都是母亲。
①它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对新的生活的思念
②你如果静静地、久久地倾听,对流浪的眷念也会显示出它的核心和含义
③它领你回家
④它不是从表面上看去那样,而是一种要逃离痛苦的愿望
A. ①③④② B. ②③④① C. ①④③② D. ②④①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从上述的角度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②句承接首句深入论述,④①句解释“核心和含义”,③句“回家”照应末句的开头。
6.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秦伯说,与郑人盟
C.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 臣愿得谒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此题中A项,共通供;B项,说通悦;C项,振通震。
7. 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刻毒
B.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假如没有。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没:没收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重金征求
D.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置:准备 大行不顾细谨? 行:作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能力。题干要求选择“解释有误的一项”,D项,置:丢下。故选D。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8. 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无异的一项是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以其无礼于晋
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以为:古意是把他作为,今意是认为。C穷困:古意是困厄,今意是生活困难。夫人,古意那个人,今意是指男子的配偶。B无礼古今意思相同。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C.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 拔剑撞而破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A项中“闻”:“使……听到”。C项中“从”:“使……跟从”;D项中“破”:“使……击破”。B项中“迟”:“以……为迟”。A项C项D项都是使动用法,B项是意动用法。所以选B项。
10. 下列句子中和“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沛公安在? B.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佚之狐言于郑伯。 D. 吾属今为之虏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句与A,宾语前置句 、B项,定语后置句 、C项,状语后置句、D被动句。21cnjy.com
1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一句中,“郎中”的含义是宫廷侍卫,今天“郎中”一词仍然是卫士的意思。www-2-1-cnjy-com
B. “晋侯秦伯围郑”中,“侯”“伯”是古代爵位的名称,我国古代的爵位由高到低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21*cnjy*com
C. 在“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一句中“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D. 我国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荆轲刺秦王》中,“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 在“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一句中,“郎中”的含义是宫廷侍卫,今天“郎中”一词仍然是卫士的意思。今天“郎中”多指医生。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注释①圯上:桥上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二)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12. 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顾谓良曰 顾:回头看
B. 旦日视其书 旦日:天亮
C.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布衣:平民百姓
D.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 若:假若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乃为装遣荆轲
B. 乃得复见将军于此 信钓于城下
C. 信亦知其意 吾其还也
D. 父以足受 以其无礼于晋
14.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良能忍辱为老人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人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B. 从张良愕—忍—怪—异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到他思想转变的过程。
C. 漂母的大怒是为了激发韩信作为大丈夫的尊严。
D. 韩信受辱时,众人都笑他,认为他胆小。
15.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2)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答案】12. D 13. B 14. C
15. (1)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衣裳,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径自把他的鞋子丢到桥下。(5分)
(2)大娘(老太太)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不过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图有什么报答吗?”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D若:人称代词,你。
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3. 试题分析:A项,介词,为,替,给/动词,准备,打点。B项,都为介词,在。C项,代词,他们的/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D项,介词,用/连词,因为。
14. 试题分析:C表述有误,漂母是可怜韩信才给他吃的,没想得到他的回报,更没有要激发他大丈夫的尊严。
15.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老父:老人、褐:粗布衣裳、堕:丢。(2)自食:自己养活自己!哀:可怜。岂:难道。
参考译文:
(一)张良曾经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故意把鞋扔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取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大,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挺着身子跪着给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大笑然后离开。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可以把本事传给(你)这个年轻人。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于是张良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
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怎么能(这样)呢?”又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说完就)离开了。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说完就)离开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册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离开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异,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二)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版权所有:21教育】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 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2·1·c·n·j·y
(2)在《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节,荆轲和乐慷慨悲歌:“________ ,__________!”这成为千百年来激励多少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信念源泉。
(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4)《记念刘和珍君》中对“真的猛士”的评论是:_____ ,_________ 。
【答案】 (1). 万类霜天竞自由  (2). 粪土当年万户侯 (3). 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软泥上的青荇  (6).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7).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8).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概括湘江秋景”“成为千百年来激励多少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信念源泉”“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错误。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 叶
修 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7.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的“重重”表示落叶之多,不禁使人想到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B. 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和对春日的无比向往。
C. 尾联借景抒情,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
D. 作者借落叶来寄托自己的情志,表达了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
E. 全诗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相得益彰。
18. 本诗本写落叶,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17. BC 18. 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突出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17. 试题分析:B项,“以比喻的手法”不当。第二联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翻思”“肯信”赋予落叶以人的情感,说它念及以前春日的和暖,自知应有秋风的萧瑟,是充满理性的思考。这是从落叶自身的角度对其进行描写。C项,强加因果。“河边乱暮空”意思是有的在苍茫河边盲目地飘荡,“何边乱暮空”意思是落叶盲目地飘满,哪里是边际,两种版本各有特点。
点睛: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联系课内诗歌鉴赏诗中的关键词语;B项鉴赏诗句的修辞手法;C项考查诗歌的炼字;D项鉴赏诗歌的意象,分析全诗的思想情感;E项鉴赏诗歌的写景手法。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应”“自立”“不与君同”进行分析,诗人笔下的“松”与上文中的“落叶”,一个是四季常青,一个是飘零四方,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景语即情语,对比之中体现出诗人不同情感,这情感就是对落叶的叹息和同情,就是对不畏秋风摧残的松的赞叹和向往。所以诗人写“松”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悲叹,也表达自己不入俗流的性格和追求。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敢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着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体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母亲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21*cnjy*com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母亲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太少且太短。
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21教育网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 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才知道。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母亲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19. 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 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我”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 散文用朴实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 “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和向往。
20. 文章开头“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21. 作者笔下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请举例说明。
22. 这是一篇源自作者心扉的声音,夹杂着对自己过去无知的负疚和对母亲感恩似的的怀念,读来扣人心扉,《我只欠母亲》就像一面警钟在敲响,给我们深刻的震撼。请联系自身说说你的感受。
【答案】19. BD 20. ①内容上,引领后文:“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笑”;但这分别,将是“我”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哭”。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之情。②结构上,统领全文,以幸福的情节开头,忏悔的情绪结尾;奠定了感情基调,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叙述。
21. ①不善言辞: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
②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费。
③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
④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我”能赶上堂兄而早早让“我”读书、发蒙。
22. ①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忏悔之情,真挚的表达令读者感动。因为我们也经常这样对身边的爱习以为常,接受得坦然。
②为了学业、工作,我们往往会忽略了曾经养育我们的父母,在四处奔波的同时,我们也应停下脚步去好好侍奉一下他们,不要让遗憾再次重演。
③成长是一件不容易一的事,幸好有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毫无私心的做外贸坚强的后盾,是他们用爱时刻守护在我们身旁。
【解析】
19. 试题分析:B项,“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文中未提及;C项,“含情脉脉”表述不准确;D项,“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和向往”无中生有。
20. 试题分析:
21. 试题分析:注意从内容上答出“引领后文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之情”,从结构上答出“统领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此题是文章的开头,注意从内容的引领和结构上的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
语言表达
23.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样式,撰写对联要按照它的特征进行,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意义相关等。请根据特征要求,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
上联:学问藏今古 下联:___________
【答案】才识贯中西
智慧集东西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拟写对联类的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的特定的语言环境,题干中是为图书馆拟写对联的,所以考生要注意和知识文化先关的特定要求。注意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构形同,然后注意押韵,从音韵的角度注意仄起平收,仄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三、四声,平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二声。【来源:21cnj*y.co*m】
作文
24.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别林斯基有这样一段话:青春在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青年时代要比其它任何时代更能接受高尚的和美好的东西。谁能把青春保持到老年,不让心灵冷却、变硬、僵化,谁就是幸福的人。
你对青春有何感悟?请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 2.文体自选3. 不少于800字。
【答案】青春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拥有青春的日子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出戏,那么,拥有青春的日子便是最精彩的一幕;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从降生到死亡的特别旅行,那么,拥有青春,我们便可以看到沿途最美的风景。 2-1-c-n-j-y
人生十五六七,多么美好的花季雨季!我们不再顽皮,而是学会了做一个稳重的自己.我们不再想像小孩子一样娇气,而是学会了做一个能忍受承受的自己。我们不再为了一个布娃娃而哭泣,也不再为了一点点小事而伤心.拥有青春的日子里,我们都学会了幼年工友勇气也学会了如何去爱。
我们长大了,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会了沉默和忧郁.我们常会一个人坐在窗前望着远处的高楼与那蔚蓝的天,回想发生在我们身边或是精彩或是平谈的一幕幕,回想自己的过去.在我们烦恼时,或许可以一整天不和别人说哦一句话,我们似乎感到了似乎感到了成年人所特有的落寞与伤感。我们只思考与缅怀,在感受青春带给我们的一点点苦涩……  
十五六七岁的我们,崇拜流行歌手的潇洒,也欣赏摇滚歌手的疯狂;我们喜欢达.份奇作品中事物的形象逼真,也赞美比加索的抽象大作;我们对世上的不平事感到愤慨,也为人间的一点点真情而感动;我们曾为林黛玉的悲惨命运在寒夜中默默流泪,也为至情至爱的席慕容所沉醉……年轻的我们或许就是这样:心中充满激情但不时也流露出一丝沉稳,活跃中隐含着一点点多愁善感…… 21·cn·jy·com
年轻的我们渴望真正的友谊,也渴望来自亲人朋友的那一点点爱与温情.当你在风雨的接头漠然无助的时候,是否希望有把小雨伞在肩头撑起?当你最失落伤心的时候,是否也渴望几句真诚温馨的话语?当你寂寞孤独时忽然收到了远方好友的来信,你是否真正理解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也曾怀疑过“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的话,但当几年的同窗好友分别在即,我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人生十五六七,多么美好岁月,让我们都来珍惜.拥有青春的日子,我们不要让它茫然与无知中逝去!
感叹,青春!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材料兼话题的作文,考生要注意认真理解材料的内容,抓住材料中主要的语句“谁能把青春保持到老年,不让心灵冷却、变硬、僵化,谁就是幸福的人。”所以考生要围绕中心话题“青春”和结合材料关键语句挖掘青春的内含。
点睛:考生要注意这类作文要认真理解材料,同时要抓住话题的内在含义进行写作,例如本题中的“青春”话题,考生要抓住活力、朝气、乐观、无拘无束等青春的内含和特点进行写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