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案
【学习目标】
1.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简述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自主探究】
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第一阶段
1.借口:英法分别以“ ”、“ ”为借口, 年10月,挑起战争。
2.签订条约:
《天津条约》:与 、 、 、 四国签订,获得 、
等10处为通商口岸、 等特权。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与 、 、 签订,被迫承认 。
第二阶段
1.1860年,英法借口 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10月攻入北京,火烧 。
2.签订条约:与 、 签订《北京条约》,内容:清政府承认 继续有效;增开 为商埠;割 给英国; 大幅增加。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 平方千米。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使中国丧失 ,中国的 进一步加深。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第一段内容和第八页“相关史事”,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此次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2. 观看《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结合第十页 “相关史事”和“材料研读”。
回答:通过视频和材料,你怎样评价英法联军的行为?
3.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后,签订的条约及其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4. 结合教材最后一段,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有哪些?
【拓展延伸】
兔首和鼠首被掠夺流浪经历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真实写照,“她们”理应回到祖国怀抱。你认为应当采取什么方式让“她们”回家?并陈述理由。
【学后反思】
答案
【自主探究】
一、第一阶段:
1.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1856.
2.俄、美、英、法;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莹、法、美;鸦片贸易合法化。
第二阶段
1.换约;圆明园。
2.英、法;天津条约;天津;九龙司地方一区;赔款额。
二、1.沙俄;150多万。
2.更多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
【合作探究】
1.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 圆明园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也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打的证明。(言之有理即可)
3.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内容: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4.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拓展延伸】 略。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基础达标】
1. 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至北京,俄国从北方边界向南推进,它们除强调经济特权外,也强调取得领土。南北两股势力像一把钳子,紧紧掐住清王朝。这描述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漫画中的强盗放火抢掠了圆明园,只留下残垣断壁在无声控诉。这两个“强盗”是( )
A.法、俄
B.美、俄
C.英、法
D.英、美
3. 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
A.关天培战死炮台 B.圆明园惨遭洗劫 C.邓世昌殉国黄海 D.义和团火烧教堂
4. “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进出货物通商之区。”以上条文选自(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将下列史实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英法联军攻攻陷广州②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③《北京条约》的签 ④《天津条约》的签订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④①②③
6. 1841年,林则徐在退职返乡时曾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史实能够证明他的预见正确的是( )
A.火烧圆明园 B.占领香港岛 C.割占台湾 D.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②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鸦片输入 ③爆发于1856年 ④美俄两国为帮凶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8.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深远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 B.西方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作家雨果曾写道:“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材料二 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被委派到世界那一边,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国学者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1)材料一中提到的“夏宫”是指哪座建筑?
(2)材料二中的“果园的主人”指谁?在这一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3)“两个强盗”发动的战争对“果园的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西方列强一向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何认识?
【能力提升】
10.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150多年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某校学生模拟对战争罪犯进行一次缺席审判。假如你是这次审判的律师,根据提示完成开庭前的准备:
【确定本案罪犯】
(1)主凶: 、 ;帮凶: 、 。
【分析作案动机】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满以为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就能大量销售产品,获得高额利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把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率先提出修改条约,扩大中国市场,开辟通商口岸。法美等国积极响应。但是列强修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修约交涉失败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2)结合上述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借口分别是什么?
【主要作案时间】
(3)作案时间: 年至 年,(俄国是在_ 前后)。
【找出作案手段】
(4)作案手段:英法: 、劫掠、签约;俄国: 、恐吓、签约。
【主要犯罪事实】
(5)英法: ;俄国: 。
参考答案:
1. B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了圆明园。
3. B 4.B
5.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每一事件发生的大体时间:1857年英法联合出兵,攻陷广州;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随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天津条约》,按照先后顺序排列,A正确。
6. D
7.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所以①叙述错误;鸦片输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所以②叙述错误,排除含①、②选项,B正确。
8.C
9.答案:(1)圆明园。(2)中国(或清政府)。帮凶。
(3)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4)西方列强是一伙地地道道的强盗、魔鬼,他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行为足以证明这一切。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只是欺世盗名。(言之有理即可)
10.答案:(1)英国、 法国 ;俄国、美国。(2)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3)1856 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4)发动战争 趁火打劫。
(5)火烧圆明园 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任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识别地图,使学生能够把历史材料和地图联系起来,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新旧知识联系的学习方法,以及全面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
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
引入
在北京西郊有一座“万园之园”──圆明园。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粹,收藏着难以数计的奇珍异宝、艺术精品。然而,当我们前往北京参观游览时,看到的却是断壁残垣,园内的古籍珍宝荡然无存。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近历史,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
师: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观看圆明园被毁坏前后的图片,带着疑惑进入本课的学习。
自主
探究
完成学案中的“自主探究”部分。
师:明确要求,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发现和解决学生所出现的疑难问题。
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
篇章一 :烽火再起——英法再次发动鸦片战争
【问题1】阅读教材第一段内容和第八页“相关史事”,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此次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问题2】阅读教材第二段,结合观看图片“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的场景”,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样爆发的?英法联军逼近天津后,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什么条约?内容是什么?
”
篇章二: 罪行累累——
一.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问题1】火烧圆明园
1、阅读教材第三段和下面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艺术的结晶,而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清朝皇家的宝物主要不在紫禁城里的宫殿中,而是在圆明园。园内珍藏着许多中外古今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鼎彝礼器,艺术奇珍,金珠玉石,铜器古玩,其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的确是当之无愧。但是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却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
回答:通过以上材料看出,圆明园具有怎样的价值?被何人毁坏?
2、观看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结合第十页 “相关史事”和“材料研读”。
回答:通过视频和材料,你怎样评价英法联军的行为?
【问题2】《北京条约》的签订
阅读教材第四段内容,找出,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后,签订的条约及其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问题一】观察《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比较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你认为今天中国疆域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问题二】结合教材最后一段,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有哪些?
师:提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生:通过合作探究,生生交流,回答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名称由来。
师: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名称的由来,首先让学生探究第九页上的“问题思考”,帮助直观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比两次战争的目的,从而得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一结论,因此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师:指导学生识图和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学习。
生:通过观看和阅读,概括出签订的主要条约《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及内容。
师:出示材料,简单解说圆明园的情况。
生:阅读材料,先入为主,认识圆明园是“万园之园”,精湛艺术的宝库。
师:播放视频,指导学生回答。
生;观看视频,产生对圆明园的直观印象,认识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罪恶。
生:发表议论,,谈感想.
师: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绪。
师:提问题,指导学生结合正文,找出《北京条约》及其主要内容。
生:回答问题并识记名称及内容。
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以便于对比和观察。
生:观察、对比地图,通过识图,梳理沙俄侵占中国领土名称。
生:提炼重点信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师:对比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强调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拓展延伸
兔首和鼠首被掠夺流浪经历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真实写照,“她们”理应回到祖国怀抱。
你认为应当采取什么方式让“她们”回家?并陈述理由。
师:指导学生回答,并适当拓展。补充有关法律知识,如:根据有关国际公约,战争中流失的文物应当属于归属国;通过非法途径流失到国外的,文物的所有权永远属于归属国。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论对文物流失此类问题的看法。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