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学习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
2.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3.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自主探究】
一、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 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2.主要战役
平壤战役:清军将领 中炮牺牲,统帅 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黄海战役: 与 在黄海激战,致远舰管带 壮烈殉国。
辽东半岛战役:只有 孤军迎敌,寡不敌众而败。日军占领 ,进行了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水师提督 严词拒绝投降,自杀殉国。 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签订: 年,清政府派为议和全权大臣,签订《马关条约》
2.内容:割 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 ;
开放 为商埠;
允许 等。
2.影响:使 ,大大加深了 。
三、瓜分中国狂潮
1.诱因:《马关条约》签订后, 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 ,日本向中国索取 两白银作为 。
2.表现:(1) 、 、划分“ ”。
(2)1899年,美国提出“ ”的照会,承认
要求 。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24页第一段,思考: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这次战争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 概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时间、交战双方、主要战役、英雄人物、结果等)
3. 阅读教材26页第四、五段,《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4.“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是什么?这一政策反映出什么问题?
【拓展延伸】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又主动招商引资,鼓励外商来华投资办厂。试述这二者有何不同。
【学后反思】
答案
【自主探究】
一、1. 丰岛。
2.左宝贵;叶志超;北洋舰队;日本联合舰队;邓世昌;徐邦道;旅顺;丁汝昌;北洋舰队。
二、1.1895年.
2.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白银2亿两;沙市、重庆、苏州、杭州;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中国的半殖民度化程度。
三、1.沙俄;辽东半岛;3000万;赎辽费。
2. (1)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势力范围。(2)门户开放;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合作探究】
1. 导火线:1894年5月朝鲜东学党起义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 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2.时间:1894-1895年;交战双方:中国与日本;主要战役及英雄人物:平壤战役、左宝贵;黄海大战、邓世昌;威海卫战役、丁汝昌。结果:战败。其中威海卫战役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
②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列强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4.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拓展延伸】
背景不同:前者是在丧失主权的情况下,被迫开放的;后者是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进行的。影响不同:前者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后者有利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就业,吸引外资,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基础达标】
1.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此事说明( )
A.发动中日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主动挑起的 B.日本想赶走驻朝清军
C.日本想发动侵朝战争,独吞朝鲜 D.发动侵朝战争是日本蓄谋己久的
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海军名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是( )
A.率军收复新疆,维护国家统一
B.坚持禁烟,领导虎门销烟
C.在黄海大战中英勇杀敌,壮烈殉国
D.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掩护部队完成任务
3.1894年西方报刊发表评论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此评论是针对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 )
A对南京居民的大屠杀 B.对旅顺居民的大屠杀
C.对台湾居民的大屠杀 D.对朝鲜居民的大屠杀
4.学者葛兆光说过:(甲午战败)这种深入心脾的忧郁激愤心情和耻辱无奈感觉,大约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从不曾有过的。在这次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在( )
5.1895年4月,中方代表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了长达五个小时的谈判,日方仍没有丝毫的让步,中方代表站在无边的黑夜中,不禁叹道:“千古骂名,岂能得脱。”这位“中方代表”是( )
A.林则徐 B.曾纪泽 C左宗棠 D.李鸿章
6.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右图所示为某小组制作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卡片,其内容出自(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 “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文中的“倭寇”,“索得巨款”的数目是( )
A. 2 100万银元 B. 2 100万两白银 C. 2亿银元 D. 2亿两白银
8.《马关条约》中反映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以资本输入为主的内容是( )
A.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D.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9.1899年,提出侵略中国的 “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俄国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浪费,备极一时之盛。
——《藏园群书题记》
材料二 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尘闻偶记》
(1)根据材料一判断慈禧太后的“六旬万寿庆典”在哪一年 就在国内歌舞升平的时候,哪个国家正把魔爪伸向中国
(2)材料二中的“三军败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割地”又使中国痛失哪些领土
(3)三军败绩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 这个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能力提升】
11.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是中国和日本于1895年签订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场景。请说出这个以签约地点命名的条约名称。
(2)写出条约中开放的四个商埠。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哪一内容
(3)条约签订以后的中国局势,下面哪幅图片可以显示
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日冲突”“当前之急务”“采取任何手段”等,可判断发动中日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主动挑起的。
2. C
3.B 解析:题干的关键信息,时间:1894年;事件:甲午中日战争。链接所学可知,日军在占领旅顺后,疯狂屠杀当地居民,死难者近两万人。故选B。
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地图的能力。在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即图中D所示区域。
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抓住题干中的“1895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结合“千古骂名”可知是当时《马关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当时的中方代表是李鸿章。
6. C
7.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甲午战争中,日本打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
8. B 9.C
10.答案:(1)时间:1894年。国家:日本。
(2)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领土: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在三国的干涉下,被迫归还中国)
(3)条约:《马关条约》。危害: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1.答案:(1)《马关条约》。(2)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图片B。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 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探讨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认识到认识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观念。
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 《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师生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情境引入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师:课件展示美丽的台湾,设计问题,激趣导入。生:观察图片,积极思考,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师共同进入那段历史。
自主探究 完成学案中自主探究中的题目 师:明确做题要求,指导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并完成学案自主探究问题。生:速读课文,完成自主题,勾画重点知识,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一、甲午中日战争【问题1】阅读教材24页第一段结合以下材料分析: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敢于挑起这场战争?明治维新的口号是“富国强兵”,明治政府成立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了现代军队······历史上一直选择与强者为伍的日本,这一次选择了与西洋列强共进退,加入到武力掠夺的行列。当明治维新带来了国力的增长时,日本军国主义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 -----日本文明史学家加藤周一【问题2】阅读教材24页第一段,思考: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这次战争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问题3】阅读教材24页第二段至26页第二段,请结合课本和视频资料来说说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时间、交战双方、主要战役、英雄人物、结果等)
【问题4】阅读教材26页第一段课文和图片,阅读材料研读,控诉日军暴行。【问题5】阅读教材26页第三、四段,1895年,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二、《马关条约》的签订【问题1】阅读教材26页第三段,《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人物。【问题2】阅读教材26页第四、五段,《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三、“瓜分”中国狂潮【问题1】阅读教材26页最后一段,了解“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是怎么回事?【问题2】阅读教材27页第二段,结合书中的《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时局图》、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思考:1、当时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强国——美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呢?美国提出什么政策? 3、“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4、这一政策反映出什么问题? 生:读书,找出要点: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师点拨: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师: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朝、朝鲜、日本。生:分组观察,合作交流,积极回答问题。生: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清朝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师:补充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清政府国力日趋衰败,军备废弛,进而日本以朝鲜为跳板,挑起了这场战争。生读书,找出导火线:1894年5月朝鲜东学党起义师: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生:合作探究,结合课文和地图归纳出相应的战争名称学生收集资料,讲述左宝贵、邓世昌、丁汝昌等人的英雄事迹。师:放视频黄海战役中邓世昌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师:利用课件归纳战争的主要战役,演示战争的进程。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1894年9月,平壤战役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师:展示多副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并让学生谈感想。生讨论:日军残忍,毫无人性;满清腐败,人民生灵涂炭;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生: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马关条约》。师:课件出示图片: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人物简介、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时的情形,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直观印象生:结合课文回答, 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交流《马关条约》各条款内容对中国的影响,用图文资料印证学生的观点,并引导学生说出这些新的侵略权益的危害。
生:讨论后回答。师利用课件列表格归纳总结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危害: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②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陆。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列强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师:通过上述分析,《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随后几年中,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生:读书了解“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口述经过。师指出:“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师:课件上出示时局图师展示《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生:观察图片,结合课文,指出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生答:当时美国正在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生读书:“门户开放”。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师指出:“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师:利用课件归纳列强瓜分中国的主要表现:(1)抢夺利权;(2)强租海港;(3)划分“势力范围”;(4)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拓展延伸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又主动招商引资,鼓励外商来华投资办厂。试述这二者有何不同。 背景不同:前者是在丧失主权的情况下,被迫开放的;后者是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进行的。影响不同:前者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后者有利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就业,吸引外资,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共18张PPT)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
第 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一、甲午中日战争
明治维新的口号是“富国强兵”,明治政府成立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了现代军队······历史上一直选择与强者为伍的日本,这一次选择了与西洋列强共进退,加入到武力掠夺的行列。当明治维新带来了国力的增长时,日本军国主义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
-----日本文明史学家 加藤周一
【目的原因】
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敢于挑起这场战争?
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清朝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日趋衰败。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亚洲强国,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大陆政策
台湾
朝鲜
满蒙
中国
亚洲乃至全世界
【导火线、名称由来】
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这次战争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导火线:1894年5月朝鲜东学党起义
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公元1894年在朝鲜境内爆发的由东学道领袖全琫准领导的反对朝鲜王朝封建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侵略的农民起义。由于这次起义是打着东学道的旗号,并以东学道徒为核心,而统治阶级多称呼其为“东学党”,因而历史上又称之为东学党起义。
请结合课本和视频资料来说说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时间、双方、主要战役、英雄人物、结果等)
【战争过程】
1894.7.25
1894.9.15
1895.2.2
1894.9.17
黄海大战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辽东半岛战役
威海卫战役
丁汝昌
清军
日军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
请结合课本和视频资料来说说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时间、双方、主要战役、英雄人物、结果等)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894年9月,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黄海海战,邓世昌等牺牲;
辽东半岛战役,旅顺大屠杀;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战争过程】
搜集材料,结合课本人物扫描,讲述左宝贵、
邓世昌、丁汝昌等人的英雄事迹。
英雄故事会
左宝贵
丁汝昌
邓世昌
【控诉暴行】
疯狂屠杀了2万多人的日军仅留下36个活口,以便让他们处理尸体。抬尸队整整工作了1个月,才把尸体聚到一处,尸体焚烧则持续10余日。
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美国《世界报》
日军残忍,毫无人性;满清腐败,人民生灵涂炭;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李鸿章
伊藤博文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②赔银二亿两;
③增开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④在华设厂。
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影响:大大的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的影响
三、“瓜分”中国狂潮
(1)抢夺利权;
(2)强租海港;
(3)划分“势力范围”;
(4)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列强瓜分中国的主要表现
【拓展延伸】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又主动招商引资,鼓励外商来华投资办厂。试述这二者有何不同。
背景不同:前者是在丧失主权的情况下,被迫开放的;后者是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进行的。
影响不同:前者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后者有利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就业,吸引外资,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
【反思完善】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