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18课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第18课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30 17:24:13

文档简介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重点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师生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情境引入
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主探究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主学习中的“自主探究”部分。(学生自主探究时,教师要求学生将主要知识点在课本上划出,标记有疑问的知识点)
师:明确做题要求,指导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并完成学案自主探究问题。生:速读课文,完成自主题,勾画重点知识,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合作交流展示提高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九一八事变阅读教材86页——87页正文1.师: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
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1927年,田中义一提出了《田中奏折》材料三: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
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
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请同学们从中提炼出主要观点,概括九一八事变的背景。2.出示表格,并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短片,请大家观看短片并结合教材,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事变名称时间地点概况结果影响3.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4.出示日军屠杀中国居民图片,日本占领东北后,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哪些抗日斗争?(展示图片)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阅读教材88页第一、二段1.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了解一二·九运动的原因、概况和意义。)三.西安事变阅读教材89页正文1.看视频《西安事变》,阅读教材一起了解西安事变。2.张学良、杨虎城作为蒋介石的部将为何敢以下犯上发动“兵谏”?3.出示材料:西安事变的突然爆发,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日本竭力挑拨南京和西安的关系,声明不能坐视南京同西安妥协,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的内战,以便趁火打劫。国民党内部亲日派何应钦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主张“讨伐”张学良、杨虎城,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大规模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而与蒋介石关系密切的宋子文、宋美龄等人,坚决反对“讨伐”,坚持营救蒋介石。结合材料中的形势说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生:(讨论回答)师:(总结)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②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③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④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生看视频,结合教材,独立完成表格:事变名称九一八事变时间1931年9月18日夜地点沈阳概况借口:柳条湖事件战场:北大营、沈阳结果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敌手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师:九一八事变后,为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日本在东北扶植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生读书简答:1932年,长春。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危害:日本在东北屠杀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殖民统治。师: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日情况)师: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没能阻拦住日本步步进逼的侵略,日军占领整个东北后,又开始了新的图谋,将魔爪伸向华北,华北危机重重!师点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国内阶级矛盾(即国共矛盾)生:(阅读教材并归纳)原因日本把侵略魔爪伸向华北,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时间1935年12月9日地点北平新华门前
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结果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青年学生影响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师: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又一举国震惊的事变爆发了,那就是“西安事变”。生:(看视频、阅读教材,整理西安事变相关知识点)原因:蒋介石不同意合作抗日(直接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时间:1936年12月12日;地点:西安;人物:张学良、杨虎城。目的:逼蒋抗日。经过:张、杨扣蒋,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性质: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生:(合作探究,讨论分析)1.日军: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根本原因)2.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3.张、杨个人:张、杨出于爱国之情接受中共的主张,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4.蒋介石: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继续围剿红军;(直接原因)生讨论:各抒己见师点拨:当时局势下如果蒋介石被杀可能导致更大规模的内战,便于日本侵华,为了抗日大业,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生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拓展延伸
蒋介石为什么要实行“不抵抗政策”?
(1)惧怕日本,认为武器装备不如日本,抵抗必亡国。(2)幻想国际联盟能主持公道。(3)出于反动阶级的本性,以反共为第一要务。(4)蒋介石集团的官僚资本主要集中于华东、华中地区,利益受损不大,让出东北三省以换得暂时苟安。(5)与英美的对日政策密切相关。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
组织抗日义勇军
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
1936年,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民族矛盾(即中日矛盾)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学习目标】
1.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2.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自主探究】
一、九一八事变
1、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
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接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
。第二天,日军占领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该事变成为
的起点,揭开了
的序幕。
2、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
在长春建立
,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
,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共产党派
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1936年,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1933年1月,日军攻占
,向南推进。中国军队在

等地与日军作战,收复
等地。
2、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
摆脱中国版图。国民政府采取
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3、1935年12月9日,在
的领导下,
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
请愿。高呼“
”“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4、“一二·九”运动是一场
运动,揭露了日本企图吞并
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
的政策,促进了
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
1、1936年12月12日,

在西安扣押
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
。这就是西安事变。
2、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
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
到西安参加谈判。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
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
基本结束,
初步形成。
【合作探究】
1.
观看短片并结合教材,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事变名称
时间
地点
概况
结果
影响
2.
结合材料中的形势说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拓展延伸】
蒋介石为什么要实行“不抵抗政策”?
【学后反思】
答案
【自主探究】
一、1.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北大营;沈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2.溥仪;伪满洲国。3.抗日义勇军;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二、1.山海关;长城一线;察哈尔;多伦。2.华北五省。不抵抗。3.中国共产党;北平;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4.爱国救亡;华北;对日妥协;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三、1.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2.全民族的利益;周恩来。3.联合抗日;十年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合作探究】
事变名称
九一八事变
时间
1931年9月18日夜
地点
沈阳
概况
借口:柳条湖事件战场:北大营、沈阳
结果
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敌手
影响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1.
2.原因:当时局势下如果蒋介石被杀可能导致更大规模的内战,便于日本侵华,为了抗日大业,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拓展延伸】
(1)惧怕日本,认为武器装备不如日本,抵抗必亡国。(2)幻想国际联盟能主持公道。(3)出于反动阶级的本性,以反共为第一要务。(4)蒋介石集团的官僚资本主要集中于华东、华中地区,利益受损不大,让出东北三省以换得暂时苟安。
(5)与英美的对日政策密切相关。第18课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基础达标】
1.1929年,日本军部《解决满洲问题方略大纲》提出,“组织亲日政权、建立独立国,必要时将中国东北并入日本版图。”后来,为实现这一阴谋,日本关东军制造了(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华北事变
2.漫画“东北军脚上的镣铐”
形象地揭示了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我国就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千米河山的主要原因是(
)
A.日军突然发动袭击
B.英美等国纵容日本侵华
C.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
D.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
3.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受中国共产党派遣,在东北组织游击队,
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是(

A.杨靖宇
B.贺龙
C.彭德怀
D.叶挺
4.右图为沈阳九一八博物馆内“残历碑”。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
)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面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大反攻阶段
5.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使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北平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哪一抗日救亡运动(
)
A.五四运动
B.一二·九运动
C.五卅运动
D.二七大罢工
6.右图的两位人物发动了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等主张,他们是(
)
A.毛泽东和周恩来
B.周恩来和张学良
C.张学良和杨虎城
D.周恩来和杨虎城
7.“古都兵变动天寒,化作长城碧雪丹,国共缓攻矛与盾,军民披沥胆与肝……青史每翻常滴泪,何时两岸结新欢?”这首诗是为纪念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而作(

A.红军长征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8.右图报道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A.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功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国共十年内战全面停止
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初步形成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即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而政府逮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
——1936年12月24日《桂林日报》
材料二
“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
(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件 发生于何时 “强邻”是指哪一个国家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对这次事件的态度如何 派谁来谈判
(3)这一事件的解决对当时的时局有何影响
【能力提升】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
“不能冲动,感情必须让位于理智!南京政府‘绝对不抵抗主义’的电告不能不听,忍辱方能负重,小退以图大进,不可不慎!”张学良咬紧牙关,声音颤抖地向东北军发布命令:“不能打……我方当忍辱负重,勿使事态扩大,静候中央的外交干涉。”

材料三
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1)材料一这份电文是谁下达的?材料二是谁下达的命令?

(2)材料一这份电令说明对日什么态度?“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
(3)如何评价材料二所说的这件事?

(4)材料三中“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张学良为什么会“彷徨无策”?与材料三有关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A
2.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由图片中拴在东北军脚上的镣铐上的“不抵抗”这一关健信息,可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导致九一八事变后,我国丧失大片国土的主要原因。
3.
A
4.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故选A.
5.B
6.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
7.
B
8.
B
9.答案:(1)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日本。
(2)为停止内战,逼蒋抗日。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周恩来等。(3)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0.答案:(1)蒋介石,张学良(2)说明蒋介石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执行的是不予抵抗政策。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3)张学良盲从蒋介石的命令,致使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是错误的。(4)原因: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蒋介石继续坚持内战,对日不抵抗;全国人民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共26张PPT)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
到西安事变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材料一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
“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
上,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年,田中义一提出了《田中奏折》
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
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背景】
请同学们从中提炼出主要观点,概括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材料四
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
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材料三
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
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九一八事变】
事变名称
九一八事变
时间
地点
概况
结果
影响
1931年9月18日夜
沈阳
借口:柳条湖事件
战场:北大营、沈阳
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敌手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日本侵略军侵略
中国东北,为什么
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柳条湖事件】
借口
东三省沦亡
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长春
日本在东北屠杀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殖民统治。











活埋中国人的万人坑
731部队拿活人做试验
日军对我平民大屠杀
日军残杀东北义勇军
日军虐杀中国平民
刺杀幼童之后,集薪待焚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
组织抗日义勇军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
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立
杨靖宇
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
【局部抗战】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国内阶级矛盾
(即国共矛盾)
民族矛盾
(即中日矛盾)
东三省:1931年——1937年
【影响】
华北危急!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华北危机】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①中国共产党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学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一二九运动】
原因
时间
地点
口号
结果
影响
日本把侵略魔爪伸向华北,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1935年12月9日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青年学生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北平新华门前
一二·九运动中学生与军警搏斗
三、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原因
时间
地点
人物
目的
经过
蒋介石不同意合作抗日(直接原因)。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
逼蒋抗日。
张、杨扣蒋,实行“兵谏”,通电
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西安
性质
结果
和平解决的意义

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材料
西安事变的突然爆发,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日本竭力挑拨南京和西安的关系,声明不能坐视南京同西安妥协,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的内战,以便趁火打劫。国民党内部亲日派何应钦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主张“讨伐”张学良、杨虎城,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大规模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而与蒋介石关系密切的宋子文、宋美龄等人,坚决反对“讨伐”,坚持营救蒋介石。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主张和平解决,中共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到西安,在蒋介石通电答应“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前提下,放蒋介石回南京,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
结合材料中的形势说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日军
华北危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根本原因)
中共
提出了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张、杨
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张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蒋介石
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直接原因)
张学良、杨虎城作为蒋介石的部将为何敢以下犯上发动“兵谏”?
【拓展延伸】
蒋介石为什么要实行“不抵抗政策”?
(1)惧怕日本,认为武器装备不如日本,抵抗必亡国。
(2)幻想国际联盟能主持公道。
(3)出于反动阶级的本性,以反共为第一要务。
(4)蒋介石集团的官僚资本主要集中于华东、华中地区,利益受损不大,让出东北三省以换得暂时苟安。
(5)与英美的对日政策密切相关。
【反思完善】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