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30 17:48:00

文档简介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习目标】
1.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2.知道三大战役及南京解放。
3.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4.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自主探究】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 政策改为实行 的土地政策。
2、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 ,实行 ,按照 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 ,团结 ,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 和 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 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1947年, 、 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渡过黄河,千里挺进 ,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 的序幕。
2、经过持续作战,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 、 、 等孤城,中共中央认为 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 、淮海、 三大战役。
3、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 、 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 。随后,抗战长春、沈阳,解放 。11月, 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 、邓小平、 、 等领导下,以 为中心发起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 以北的广大地区。
4、几乎与淮海战役同时, 挥师入关,与 指挥的华北人民解放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解放军武力攻占 、 ,威逼北平。北平国民党军总司令 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 ,北平和平解放。
5、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
【合作探究】
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依据的是哪部文献? 主要有哪些规定?制定的土地改革总路线是什么?
2. 阅读教材P117第二段内容,回答三大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拓展延伸】
解放战争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军事力量悬殊,国民党军的人数和装备远远超过共产党军队。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却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军队,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讨论: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后反思】


答案
【自主探究】
一、1.减租减息;耕者有其田。2.《中国土地法大纲》;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耕者有其田;农村人口;贫雇农;中农。3.阶级关系;土地占有情况;人民解放战争.
二、1.刘伯承;邓小平;大别山;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2.沈阳;北平;徐州;战略决战;辽沈;平津。3.林彪;罗荣桓;锦州;东北全境;中原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徐州;长江中下游。4.东北人民解放军;聂荣臻;张家口;天津;傅作义;和平改编。5.150多;南京;台湾
【合作探究】
1. 根据的文献—《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制定的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年,有步骤的,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拓展延伸】
党的决策英明;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人民群众的支持。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基础达标】
1.农村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健,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
A.减租减息政策 B.耕者有其田政策 C.家庭承包政策 D.土地私有化
2.1947年6月30日,在黄河中下游河南与山东交界处,一声炮响之后,晋冀鲁豫解放军10余万人马开始由北向南强渡黄河。指挥这次军事行动的是( )
A.刘伯承、邓小平? B.谭震林、贺龙? C.林彪、罗荣桓 D.陈毅、粟裕
3. 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大别山区。这次胜利进军( )
A.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 B.开辟了陕甘宁解放区
C.严重威胁了南京和武汉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4.在制定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时,毛泽东提出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设想。在战役实施中“封闭蒋军”的关键行动是( )
A.攻占锦州 B.围困长春 C.解放沈阳 D.夺取天津
5.哪两支解放军部队在右图人物的共同指挥下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 )
A.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B.西北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C.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D.东北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
6.“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让敌人屈服),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推崇的上策。在解放战争中,下列哪一城市的解放体现这一“上策”?( )
A.沈阳解放 B.徐州解放 C.北平解放 D.南京解放
7.暑假期间,小明在旅行社报名参加了北京和天津五日游活动,导游向他介绍了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这里的—次重要战役。这次重要的战役是( )
A.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8.内战烽火燃起时毛泽东说:“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标志是( )
A.长春解放 B.沈阳解放 C.北平解放 D.南京解放
9.下列图片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 刘邓大军涉过黄泛区,向大别山挺进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图① 图② 图③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①③②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
材料二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材料一是哪一次战役的作战命令?请你用材料二中的一句话来形容这次战役的壮观场面。
(2)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发起这次战役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的“钟山”、“大江”分别指的是什么?
(3)材料二中“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含义是什么?人民解放军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能力提升】
11.某中学的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到了以下电影的宣传画,请你一起来参加。
材料一
材料二
(1)对对碰:请你把电影反映的战役填到材料二图片中相应的位置:
A: B: C: 。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填出材料二中序号的地名:
① ,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
(3)请你谈谈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4)某旅行社准备开通“锦州—北京—徐州—南京”的旅行路线。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用精练的语言介绍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这些景区的重大革命事件及意义。
参考答案:
1.B 2.A 3. C
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发起辽沈战役后,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实现了“封闭蒋军”。
5.C 6. C 7. B
8.D 解析: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所以D正确。
9 A 解析:“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是在1949年初,“刘邓大军涉过黄泛区,向大别山挺进”发生在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是在1949年4月,按照先后顺序排列,A正确。
10.答案:(1)渡江战役;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2)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南京、长江。(3)将革命进行到底;南京解放以后,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11.答案:(1)A:图一;B:图二;C:图三。
(2) ①锦州,②长春,③沈阳,④徐州,⑤天津,⑥北平,⑦张家口。
(3)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锦州:辽沈战役首先攻克此地;切断了敌人向关内的退路。
北京: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避免了敌我双方不必要的伤亡,保护了历史文物。
徐州:淮海战役作战中心;奠定了人民解放军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南京:渡江战役后获得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任务】




知识与
能力
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简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识图、归纳和制表的能力;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及影音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通过《三大战役示意图》、国共力量对比表格及影音资料,引导学生掌握三大战役胜利的史实和意义,分析胜利的原因;从《三大战役示意图》《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等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重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
引入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班,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山村。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此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全国土地会议,指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是从这里启程赴北京筹建新中国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情况是怎样的?三大战役具体指哪三大战役?下面,咱们一起学习这些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内容。
师:出示西柏坡的图片材料,讲述其历史沿革,激发求知欲,提问题导入新课学习。
生:观看图片,明确其背后的历史。带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自主
探究
完成学案中的“自主探究”部分。
师:出示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调控学习进程,发现和解决学生所出现的疑难问题。
生:根据题目,快速浏览教材,标注重要内容,梳理知识点。
合作交流
展示提高
篇章一、暴风骤雨土地改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问题1】概念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中国土地法大纲》
根据材料回答,土地改革是对什么制度进行的改革?
【问题2】背景、内容
阅读教材第一段,回答问题:
(1)解放区土地改革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2)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依据的是哪部文献? 主要有哪些规定?制定的土地改革总路线是什么?
【问题3】经过和结果
根据教材第二段,简单叙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问题4】意义
阅读教材第三段,回答: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意义有哪些?

篇章二、摧枯拉朽战略决战
二、三大战役
【问题1】背景
阅读教材“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 一目第一、二段,概括三大战役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问题2】经过
观察P116页《三大战役示意图》,P116和P117 课本第一段内容,填注表格:
名称
时间
部队
指挥
影响
意义
【问题3】意义
阅读教材P117第二段内容,回答三大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篇章三、改天换地推翻旧政权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
观察图片《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结合教材最后一段,回答南京是怎样解放的?南京解放的意义是什么?

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回答。
生:阅读材料,讨论问题答案。回答:土地改革是对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进行改革。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答案要点。土地改革的背景:抗战胜利后,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生:归纳答案。
师:补充改革的原因:抗战时实行的土地政策是为了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战。抗战胜利后,此政策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
师: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教学。
生:归纳知识点,回答问题。
师:明确答案。
根据的文献—《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制定的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年,有步骤的,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师:指导学生自学。
生:组内叙述,互相交流。
师:概括要点:经过:历时一年多完成。结果: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农村、农民、和解放区三方面分析,分条回答内容。
师:概括答案为:(1)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3)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师:利用题目引导学生概括:经过连续战略进攻作战,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生:阅读教材,通过填空的形式理解三大战役的背景。
师:提出活动要求,投放表格,巡视课堂,指导学生填表。
生:梳理教材,填注表格,通过识图,加深对内容理解。
师:结合地图,强调各个战役采用的不同战术,辽沈战役—“关门打狗”、
淮海战役—“猛虎掏心”、
平津战役—“分而取之”,使学生认识,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党的英明决策分不开。

生:阅读教材并概括答案。
师:检查识记。明确“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生:综合图片、文字信息,概括知识点。
师:强调:南京是在渡江战役后解放的。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拓展延伸
解放战争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军事力量悬殊,国民党军的人数和装备远远超过共产党军队。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却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军队,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讨论: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师:出示问题,指导学生从党的领导、人民解放军、解放区土地改革三方面讨论。
生:小组合作讨论,概括问题要点:党的决策英明;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人民群众的支持。
反思完善

背景、内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经过、结果
意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渡江战役
教后反思

课件21张PPT。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班,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山村。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此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全国土地会议,指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是从这里启程赴北京筹建新中国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情况是怎样的?三大战役具体指哪三大战役?下面,咱们一起学习这些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内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概念】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中国土地法大纲》 根据材料回答,土地改革是对什么制度进行的改革?土地改革是对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进行改革。【背景、内容】 解放区土地改革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抗战胜利后,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依据的是哪部文献? 主要有哪些规定?制定的土地改革总路线是什么?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年,有步骤的,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文献—《中国土地法大纲》。
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经过、结果】 简单叙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经过 历时一年多完成。
结果 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意义】 土地改革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二、三大战役【背景】130
万人430
万人1946年6月1947年6月373
万人
195
万人280
万人365
万人
(170万)
1948年秋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经过连续战略进攻,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锦州北平徐州【三大战役】【经过】1948年9月--1949年1月
东北
解放军中原、华
东解放军东北、华
北解放军林、罗刘、陈、
邓、粟、谭林、罗聂歼敌47万人,解放东北全境歼敌55.5万人,基本解放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歼敌和改变52万人,华北全境解放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统帅 — 1948年9月至11月主要作战地区 锦州战略战术 “关门打狗”战果 解放东北全境林彪、罗荣桓【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统帅 — 1948.11至1949.1主要作战地区 以徐州为中心
的广大地区战果 解放长江中
下游以北地区刘伯承、陈毅、
邓小平、粟裕、谭震林【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 陈毅陈毅司令员的话说明了什么?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平津战役】--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31日战略战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主要作战地区 张家口、天津战果基本解放华北全境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 朱德 三、渡江战役江阴湖口东路军中路军西路军南京解放 蒋家王朝覆灭 南京是怎样解放的?南京解放的意义是什么?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人民解放军
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解放战争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军事力量悬殊,国民党军的人数和装备远远超过共产党军队。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却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军队,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讨论: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拓展延伸】【反思完善】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的
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背景、内容经过、结果意义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