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 (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5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 (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30 19:55:08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初读诗,正字音壁 横 侧
峰 识 缘
初读诗,正字音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初读诗,正字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作品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知作者,解诗题题西林壁墙壁知作者,解诗题书写题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连绵起伏的山岭巍然耸立的险峰借注释,明诗意借注释,明诗意连绵起伏 层恋叠嶂 群山环绕
重峦叠嶂 高耸入云 高峻挺拔
云雾缭绕 奇峰罗列 危峰兀立
奇峰突兀 高耸入云 青山绿水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描写山的词语。借注释,明诗意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古诗中圈画出表示不同角度观看的词语。借注释,明诗意在横线上填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 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真实的全貌借注释,明诗意借注释,明诗意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鹊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练习: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注释,明诗意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巧想象,入诗境写景(写实景、写客观)明理(写感受、写主观)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成岭 侧 成峰,
远近 高低 各 不同。
不识 庐山 真 面 目,
只缘 身在 此 山 中。(轻读)(强调)多诵读,悟诗情 看成岭 成峰,
各不同。
庐山真面目,
只 身在此山中。横侧远近高低不识缘多诵读,悟诗情多诵读,悟诗情初读诗,正字音
知作者,解诗题
借注释,明诗意
巧想象,入诗境
多诵读,悟诗情《题西林壁》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能够使用多角度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
4.积累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理解个别词语以及诗句的意思,明白古诗所含哲理。
3.积累学习古诗的方法。
难点:1.明白古诗所含的哲理并能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2.学习使用多角度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
【新知预习】
1.填空
“缘”字有(  )画,是(  )结构,第四画的笔画名称是(  ),用音序查字法先查(  ),再查(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可以组词为(  )、(  )
2.补充诗句:横看( ), ( )各不同。
不识( ), 只缘( )。
【课堂探究】
探究1:搜集有关资料,抄写描写山的词语。

探究2:圈画出古诗中,表示不同角度观看的词语,写在下面。

探究3:为何身在庐山之中,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

【针对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 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2.填空: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练习】
1.填空:横着看,庐山是( );侧着看,庐山是( )。
2. 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
3.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习评价】自评:☆ ☆ ☆ ☆ ☆
师评:☆ ☆ ☆ ☆ ☆
参考答案
题西林壁
【新知预习】
1.填空
十二 左右 撇折 Y  yúan  纟 九 缘分 缘故
2.补充诗句
 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 庐山真面目 身在此山中
二、综合训练
1.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堂探究】
探究1:如:连绵起伏、层恋叠嶂、群山环绕、重峦叠嶂、高耸入云、高峻挺拔、云雾缭绕、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高耸入云、青山绿水等等。
探究2:横、侧、远、近、高、低
探究3:因为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针对练习】
眺望、端详、鸟瞰、仰望
身在庐山之中 看清庐山真面目 多角度的看
【达标练习】
1.山岭 山峰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当堂达标题 ?
一、默写《题西林壁》?
, 。
, 。 二、解释下列词语
题:__西林:____   只缘:_____不识:____ 横看:__  三、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除了《题西林壁》他还写了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 _ 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3.《题西林壁》前两句写 ,后两句写 ,这首诗借写庐山的自然景象,还告诉我们
。 4.《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 ( )—— ( ), ( )—— ( ), ( )—— ( )。 四、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主要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体验、分析。 五、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过庐山旳诗。


六、试着从横、侧、远、近、高、低六个角度观察学校的教学楼,试着写一写教学楼的样子。
横:

侧:

远:

近:

高:

低:

参考答案:
默写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解释下列词语
题:书写 西林:西林寺   只缘:只是因为 不识:不知道  横看:正面看  三、填空 1.宋 苏轼 三苏 《惠崇春江晓景》 横 侧 远 近 高 低 庐山 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写景 明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多角度的观察评价。 4.横 侧 远 近 高 低 四、C
五、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题西林壁》教案
教材分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能够使用多角度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
4.积累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理解个别词语以及诗句的意思,明白古诗所含哲理。
3.积累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1.明白古诗所含的哲理并能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2.学习使用多角度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赏图片,入新课
1.播放庐山的图片,请同学们用积累到的词语形容,观察到的景色。【随机让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写到黑板上的相应位置】
2.提问:那么,谁能够用最简短的话语,概括的表述出你们看到的景色,以及看景的感受呢?【生尝试着表述】
3.过渡:其实,在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并用《题西林壁》这首诗,总结了他观赏那儿瑰丽风景的所观所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诗。【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二、初读诗,正字音
1.出示:《题西林壁》【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同桌互读,齐读】
2.读准:壁、横、侧、峰、识、缘
3.再读古诗:个别读、配乐读
三、知作者,解诗题
1.谁了解苏轼呢?
生: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解诗题:(结合课文注释)
题:书写。即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壁诗在唐宋时期很盛行,那时侯印刷术不先进,诗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写在墙壁上,就叫题壁诗。
四、借注释,明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理解到了什么?有什么困惑?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
【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
(1)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
(2)在古诗中圈画出表示不同角度观看的词语:横、侧、远、近、高、低
(3)出示小练习: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 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4)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借助古诗中的有关字理解:横、侧、远、近、高、低】
(5)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画杨桃》。
(6)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结合实际举例说说:如观察教学楼,说说从“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有何不同)
【当学生困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时】
(1)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理解诗意: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
(2)引导思考:为何身在庐山之中,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
集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
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引导总结: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4)出示练习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比如: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要看清地球的全貌应站在哪儿去看?(太空)多美丽的星球啊!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生接: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说: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手工制作要从不同解度看。同样的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五、巧想象,入诗境
1.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1)抓住诗中的景物词想象:岭、峰、庐山
(2)抓住诗中的方位词想象:横、侧、远、近、高、低
(3)抓住诗中的关键词想象:各不同、真面目、此山中
(4)从古诗的整体描述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卷?
2.引导学生在联想中想象:联想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
3.小结:同学们仔细地来观察:
诗的前两句:写景(写实景、写客观)
诗的后两句:明理(写感受、写主观)
小结:好的写作是实景与感受的完美结合,是客观描述和主观思考的完美结合。
六、多诵读,悟诗情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
4.提问:同学们,诗人苏轼是在被贬的途中,欣赏到了这样的美景,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篇,说说看,从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生交流,师点拨】
5.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
6.总结古诗学习方法:初读诗,正字音——知作者,解诗题——借注释,明诗意——巧想象,入诗境——多诵读,悟诗情
七、课堂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角度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不识/庐山/真面目,      观察效果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