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新知预习】
1.读熟课文,会读以下词语,并试着理解不懂得词语。
静谧 呈现 振奋 叩问 资料
召开 起源 端详 无聊 崭新
凹凸不平 枉费心机 浩如烟海
源源不断 不可思议 性格豪放
静谧舒适 坐卧不安 精神大振
2.查阅搜集作者魏格纳的资料,把你认为重要的信息记录下来。
【课堂探究】
1.魏格纳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2.魏格纳的奇思妙想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
【达标练习】
一、 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l.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
2.白费心思。( )
3.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
二、 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
( )的病房( )地出神( )的部分( )地吻合
( )的海湾( )地端详( )的资料( )地发现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年的一天,_____________因为生病住院,他在看世界地图打发时间,偶然发现南美洲上巴西的______________的部分与非洲______________呈直角凹进的______________形状不可思议地______________。他因而产生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______________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_______________,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后来,他作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关于_________________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震动。
【学习评价】
自评
☆ ☆ ☆
师评
达标练习参考答案:
1.不可思议 枉费心机 浩如烟海
2.洁白宁静 呆呆 突出 不可思议
形状相似 仔细 浩如烟海 偶然
3.1910 魏格纳 一块突出 西海岸 几内亚湾 吻合 陆地 漂移 大陆漂移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当堂达标题
班级 姓名
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 )不安 精神( )( ) ( )( )如海
( )( )心机 消磨( )( ) 不可( )( )
二、我能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这就多亏电脑了。( )
①缺损 ②亏负 ③幸亏
2.你再等一会儿,爸爸快回来了。( )
①速度快,用时少 ②快要,将要 ③锋利
3.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
①正 ②物体的一头 ③平拿着东西 ④仔细看
三、我会改写句子。
1.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改写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把这个念头打消了。
改写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
有一天,瓦特和奶奶在家里,奶奶突然有急事被邻居叫出去了,临走前叮嘱瓦特留心炉子上烧着的开水。过了不一会,炉子上的水开了,蒸汽把壶盖冲得噗噗地跳。可能是瓦特平时没有留意过水开的情形吧,这种常人习以为常的现象却引起了他极浓厚的兴趣。是什么推动着壶盖向上运动呢?他目不转睛地凝视那跳动的壶盖和冒出的蒸汽,冥思苦想其中的奥秘。奶奶回来后,看到瓦特的样子,还有水壶呼哧呼哧作响的场景,还以为这孩子又中了邪。其实,在这之前,由于瓦特常常会对他不熟悉、不认识的许多现象长时间地默默观察,因此旁人常常说他是个“懒孩子”“呆孩子”。
1.从这篇文章中你积累的新词语有那些?请写下来。
2.用文中加粗词写话。
凝视……
奥秘……
3.蒸汽机的发明受启发于一次烧水,故事一定对你有很大的启发。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和同学交流一下。
自评
☆ ☆ ☆
师评
参考答案:
一、 坐卧 大振 浩如 枉费 时光 思议
二、 ③ ② ④
三、1.自己偶然的发现把魏格纳惊呆了!
2.这个念头被我们打消了。
四、1.(略)2. 凝视:我凝视着窗外徐徐如升的红日。
奥秘:宇航员致力于探寻宇宙的奥秘。
3.只有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有所发明或发现。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根据导学案充分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平时我们利用地图去查地名、路线,不太会太多地注意它。可是在在1910年,一位年轻的德国人从这张世界地图上得到一个伟大的发现。它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新词。
静谧 呈现 振奋 叩问 资料
召开 起源 端详 无聊 崭新
枉费心机 浩如烟海 不可思议
消磨时光 坐卧不安 精神大振
①自由读、指读、齐读。
②理解词语意思。(教师课件补充:静谧、浩如烟海、不可思议)
(2)提问: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介绍魏格纳。(学生介绍后,教师课件补充。)
三、集体交流,品读感悟
1.年仅32岁的魏格纳,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一颗耀眼的科学新星。魏格纳提出的假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呢?(板书:发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并完成以下要求。出示: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学生阅读、批注,汇报)
(1)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果然……都能……又能……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结果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吻合在一起。”
重点探究究第一句(出示第一句)
①“这两个地方”指的是哪两个地方?“吻合”什么意思?
②(课件)我们看地图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是不是和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③“不可思议”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是啊,南美洲和非洲之间隔着辽阔的大西洋,距离相差?6500千米,八杆子打不到边的两个地方却能如此紧密的吻合在一起,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啊!读——(引读第一句)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不断念叨着,读——魏格纳此时欣喜若狂,大声喊着——
④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魏格纳有了更多惊人的发现,齐读2,3句。请同学对照地图,看看是否如同书上所描写的那样。
(2)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有了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想像一下,当年魏格纳有了一次比一次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惊喜)从哪那些地方我们感受到了魏格纳的惊喜。(学生汇报)
出示: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①请同学自由练习,把魏格纳的惊喜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②指读,引读当魏格纳无意中发现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竟然是这样不可思议的吻合,魏格纳——(引读第一句)于是他——(引读第二句)当魏格纳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时,魏格纳——(引读第三句)
(3)伟大的发现总不会轻易现出他的真面目,年轻的魏格纳为什么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呢?(板书:仔细观察)
你从那些地方看到了魏格纳的认真,一丝不苟?
(4)仅仅会观察还是不够的,我们更要学会从观察中敢于思考、探究。(板书:敢于思考)看到这些惊人的发现,魏格纳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板书:推测)
出示:“在太古时代,地球上……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2.推理想像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成为真理,(板书:反复求证)为了证实这一奇想,魏格纳都做了些什么工作?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著名科学家柯彭的看法和建议是什么?“也曾有人提起过”,说明了什么?
(2)在大科学家的劝阻下,魏格纳是怎样做的?那些词语看出考证工作的艰难?(浩如烟海)解释这个词语,经过魏格纳将近2年时间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魏格纳终于找到了证据。(板书:验证)(出示: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3)(课件演示推理过程)引导学生演示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四、回归整体,迁移升华
1.仔细观察,敢于思考,反复求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课文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发言)
2.是啊,只要我们学会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将文中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
2.感兴趣的话再去收集资料,了解更多知识。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 ??发现 → 推测 →验证
????? 仔细观察 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教学反思:
课文的重点不在于我们弄懂地球板块移动的问题,而在于抓住理解魏格纳“观察地图——发现问题——引发奇想——努力求证——引起震动”这条叙事线索,让学生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与同学交流感受。因此,老师上课时着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努力把新课程理念转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教师有机地整合三维目标,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正确解读文本,深入挖掘文本中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元素;教法学法充分尊重学生,强调互动;教学过程注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教师在初读时,感觉课文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略显深奥,因此才在教学之初设计了解有关世界地图的知识。这是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表现之一。
第二、课堂教学“朴实、扎实、真实”,注重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本,以训练为本,听说读写训练真实有效。符合年段特点和学生实际,注重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第三、教师注重阅读教学中词语的积累和语言训练,朗读指导注重目的性、层次性,通过读书帮助理解语言,用理解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中,我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所以在课堂上引得太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虽然课上学生基本参与到讨论当中,但是仍然有学生没有动口讨论,积极性还不够。
课件15张PPT。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世界地图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读一读
静谧 呈现 振奋 叩问 资料
召开 起源 端详 无聊 崭新
枉费心机 浩如烟海 不可思议
消磨时光 坐卧不安 精神大振
魏格纳介绍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四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却于第四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静谧:安静、宁静。
不可思议:形容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并完成以下要求。思考: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
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几内亚湾巴西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大 西 洋印 度 洋太 平 洋太 平 洋北 冰 洋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当时,地球上所有的陆地连在一起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