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 (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 (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30 21:05:27

文档简介

《送元二使安西》学案
【学习目标】
1、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重点难点】
多种形式诵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知预习】
我会认。渭 浥
2、读准多音字。
朝 舍 更 尽
3、我能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渭城朝雨浥轻尘( ) (3)劝君更尽一杯酒( )【课堂探究】
探究1:查找资料,了解渭城、阳关。
探究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探究3:抓住诗中关键的词语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针对练习】
1、解释诗句的意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达标练习】
1、 ( )轻尘,客舍( )。
劝君( ),( )无故人。
2、《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题中“送”的意思是 ,“使”的意思是 ,诗题的意思是 。
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了“元二”是 ,了解了安西是 。
3、我会端正、规范地写生字。
舍 : 君:
4、我会根据古诗能容填空。
( )的杨柳 ( )的朝雨
( )的客舍 ( )的灰尘
5、看注释,查资料,联系上下文,我能解释以下词语。
朝雨: 浥: 客舍:
更尽: 故人:
6、我会根据字词的意思给加点字注意音。
朝雨( ) 客舍( ) 更尽( )

【学习评价】自评:☆ ☆ ☆ ☆ ☆
师评:☆ ☆ ☆ ☆ ☆
参考答案
【新知预习】
3、我能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浥:湿润 。 (3)尽:喝、干。
【针对练习】
1、朋友,再干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就没有我这样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达标练习】
2、唐代,王维,送别,出使,送别元二出使安西。作者的朋友,排行第二。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
4、略
5、清晨的雨 。湿润。旅店 。再喝干,再喝完。老朋友
6、zhāo shè gèng jìn
《送元二使安西》当堂达标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读一读,再组词。
shě ( ) cháo ( )
舍 朝
shè ( ) zhāo ( )
gèng ( ) jìn ( )
更 尽
gēng ( ) jǐn ( )
二、辨一辨,再组词。
舍( ) 城( ) 劝( )
合( ) 诚 ( ) 功( )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客舍青青柳色新 ( )
A、没有用过的 B、不久以前,刚才 C、性质改变得更好,与“旧”相对
2、西出阳关无故人 ( )
A.意外的事情 B.缘故,原因 C.老,旧,过去的
3、劝君更尽一杯酒 ( )
A、全部用出,竭力做到 B、达到极端 C、完
4、送元二使安西( )
A、用 B、奉命办事的人 C、出使
四、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 )朝诗人( )。这首诗写的是他送别好友元二时的情景。诗的前两行点明了送别的( )、( )、( )。
六、阅读古诗,完成后面练习题。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一首( )诗,诗的前两句是( ? ?)描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
2、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3、诗的后两句意思是:


当堂检测答案:
一、略
二、略
三、 1、C 2、C 3、C 4、C
四、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五、唐 王维 时间 地点 环境
六、1、送别诗 景物 依依不舍和赞美之情
2、诗中描写的景物有黄云 白日 雁 雪
3、不要担心以后没有人了解你,赏识你。天下人谁不知道你呢?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
生背诵:指名背、齐背。
师:谁来说一下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生:李白和孟浩然是好朋友,孟浩然要到扬州去,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赋诗表达自己的送别之情。
师:想一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师生回顾。)
4、多情自古伤离别,同是在唐朝,同是送别诗,大诗人王维又在诗里倾诉着什么样的感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正字音。
1、出示《送元二使安西》,多种形式诵读(指名、同位互读等)
2、读准:朝、舍、更、尽
3、生自由读古诗,找节奏。
三、再读诗文,解诗题,识诗人。
1、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师:谁来说一说自己对诗中两位主人公的了解。
生:(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生: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
(2)安西: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四、诵读诗文,理解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2、师指导学生书写“舍”。要求:这是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大家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字头的写法。教师巡视。 3、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提醒学生结合注释。  理解地名时,教师可适时出示从渭城到安西的地图,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至安西的路途遥远。 (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 (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老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并适时指导理解难理解的词语。(如朝雨、轻尘、故人等) (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4、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3)学生配乐齐读。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悟诗情。 1、过渡: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离别时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出示课件:从渭城到安西一路上地形地貌变化图片。 2、学生交流、反馈。
3、创设情境,入诗境
师: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如果你是王维,作为朋友,你会对元二说什么呢?
生:说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元二此行的艰辛,感受王维关怀朋友的深情。)
 4、出示后两句,教师范读。  此地一别不知何日再相见,因此,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举起酒杯,脱口而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启发学生思考:这一杯杯的酒中包含着什么?师生引读后两句。
喝完这杯酒,朋友就要远行,就要西出阳关,奔赴遥远的边塞——安西。这一别,何时再相见啊?朗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师:酒逢知己千杯少,离别方知故人情。《送元二使安西》是非常著名的一首送别诗,曾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阳关曲》,也叫《渭城曲》。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生欣赏古曲《阳关三叠》。可以小声跟着唱。  (播放音乐) 7、摘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师巡视指导) 六、尝试背诵,深化情感。  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1)、自由背,同桌互背。
(2)、指名背,分组背
拓展阅读,体会古代送别诗的深情。
师:古代由于交通、通信极为不便,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而文人墨客更是吟诗作赋以抒发离别之情,也因此给我们留下了众多情意绵绵的送别诗。唐代离别诗更是独领风骚,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
课件出示,生自读感受诗人离别之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课下继续积累送别古诗。
师:送别诗在我们古诗里有着独特的魅力,这些只是其中的一些代表,让我们课下继续走进古诗王国,去寻找更多感人至深的送别诗吧。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元二
    祝福  关切  期盼                           
依依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