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预习导航】
我能在带点字正确读音下标上我喜欢的记号。
绿林好汉(lǜ lù) 《水浒传》(chuán zhuàn)
盛白面(chéng shàng)散文集(sǎn sàn)宝藏(cáng zàng)
【课堂探究】
读课文,理解句子。
1.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 、 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 。 这句话说明季老 。
2.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 , “三贯通”是指 贯通、 贯通、 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意思是
3、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苗苗的见解
我的感受
季先生的见解
答案
我能在带点字正确读音下标上我喜欢的记号。
Lǜ zhuàn
Chéng sǎn zàng
读课文,理解句子
1. 小说 散文 课本教材
也爱看课外书
贯通即全部透彻的理解和领悟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意思是;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做到三贯通、
3.略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达标训练】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曾经(cénɡ?? zēnɡ)? 宝藏(cánɡ?? zànɡ)?
绿林(lù?? lǜ) 绿地(lù?? lǜ)
曾祖父(cénɡ?? zēnɡ)??藏起来(cánɡ?? zànɡ)?
水浒传(chuán??zhuàn)? 传达(chuán?? zhuàn)
二、读句子,写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还能将《水浒传》里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 ?绿林好汉:
? ?滚瓜烂熟:
? ?2.我喜欢语文,数学不好,偏科。
? ?偏科:
?? 3.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
注:
三、拓展运用
1.季羡林对少年儿童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背诵要求,为什么要提这个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而自己看闲书行吗?闲书应该在什么时候看?
答案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cénɡ、 zànɡ
lù、 lǜ
zēnɡ、 cánɡ
zhuàn、 chuán
二、读句子,写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2.指单独着重某一学科或某几门学科,不能全面发展。
3.文中指给《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上注释。
三、拓展运用
1、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
2、不行,应该课外时间看,不仅丰富了课外生活,还不影响学习。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自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难点】
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
2.板书课题并齐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小苗和大树分别是指谁?
3.交流搜集的有关季羡林老先生的资料。
4.自读课文前阅读提示,明确问题: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5.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是一篇访谈录)
二、合作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准字音。
PPT出示:生字词(水浒传、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起码、滚瓜烂熟、能文能理、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古文观止、绿林好汉、一百单八将、闲书)
3.指名说说苗苗采访了哪些问题。
4.再读课文,只读季老的话,看看季老对这些问题的见解。
5.边梳理边抓重点句子读。生说师板书:多看闲书、能文能理、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 。
三、品读体验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语言。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提示: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过渡: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呢?
交流预设: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①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季老以自己小时候的趣事以及询问苗苗如何写好文章来阐明自己主张读闲书。)
②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③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2)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①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②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3)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①“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②交流:“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四、拓展阅读
苗苗与季羡林先生的对话给了我们一些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要多看课外书,要努力成为“三贯通”人才,要进行古诗文积累。只有这样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主题丛书《一缕书香》之《谈读书》:
自由读老舍的《谈读书》:说说本文谈了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是否有借鉴意义?
五、巩固延伸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做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 多看
偏科 三贯通
学习外语 两百首诗 五十篇古文
课件27张PPT。小苗大树与的对话想一想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小苗”和“大树”分别指的是谁?
苗苗与季羡林季羡林
(1911-2009.7)
是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读一读感兴趣 三国演义 水浒传 绿林好汉
济公传 三侠五义 彭公案 能文能武
高才生 中西贯通 能文能理 藏 嗯
母语 起码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鼓励 建议 古文观止 滚瓜烂熟绿林好汉:一百单八将:滚瓜烂熟: 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单,一个。文中指梁山上
的一百零八个好汉。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贯通:全部透彻地理解与领悟,达到精通。
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掌握访谈录开头四要素北京大学季羡林家―――→地点 1999年8月21日――――→时间季羡林,苗苗―――――→人物 (小苗与大树)(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事件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hǔ)传》里的绿(lù)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采访对话的开始《三国演义》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 《水浒传》全书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一百单八将,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暗示了封建王朝必将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 《西游记》以民间传说故事、话本及杂剧为基础创作而成。写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中国四大名著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就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pénɡ)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xiá)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嗯(ńɡ),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得通顺呢?
苗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彭公案》写古代清官彭朋查办不同事务的断案故事,广为留传而千古不衰。《施公案 》以施仕纶为中心人物的公案题材情节,宣扬“惩恶扬善”思想 。 《济公传》主要讲述了济公济困扶危,惩治强梁,与为富不仁者作对的故事。 《三侠五义 》是由清朝评书艺人石玉昆口头创作的评书 ,全书120回。 中国侠义公案小说 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
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准了。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三贯通(1)中西贯通
(2)古今贯通
(3)文理贯通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马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 季羡林:(笑)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①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②对于读书,季老提出了哪些见解?
③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做好批注)
??划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话题四:背诵古诗文话题三:请教学外语话题一:讨论看闲书 话题二:谈学习偏科②对于读书,季老提出了哪些见解? ③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细读理解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平易近人
关爱少年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话题四:背诵古诗文——加大积累量话题三:请教学外语——鼓励早学习话题一:讨论看闲书——多读课外书 话题二:谈学习偏科——提倡三贯通?结合插图,说一说季老和苗苗分别有什么特点?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季老: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充满着尊敬崇拜。朗读、思考后,品味题目的寓意: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
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回归整体 “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阅读,是阅读,是一位向导,帮我找到智慧的源泉。一架望远镜,让我看得很远很远。积累拓展阅读语文主题丛书《谈读书》自由读课文,说一说文中谈了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是否有借鉴意义?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做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课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