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3.理解航天英雄在科学探索上严谨的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 理解航天英雄在科学探索上严谨的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交流,层层深入地理解文章中表现的人物精神,培养学生的深入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
1.填空
《太空一日》选自《 》,有删改。作者 ,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2.给加点字注音
俯瞰( ) 模拟( ) 烧灼 ( )
严谨 ( ) 稠密( ) 概率( )
五脏六腑( ) 千钧重负( )
耐人寻味( ) 屏息凝神( )
3.解释下面的词义
(1)无虞:
(2)屏息凝神:
(3)炽热:
(4)轮廓:
(5)俯瞰:
(6)千钧重负:
(7)耐人寻味:
(8)惊心动魄:
二、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升空后哪些突发的事件?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反映是怎样的?
2.回到地面后作者报告这些情况了吗?从哪你可以看出?
3.课文中反映出作者的哪些品质?
4.结合课文,谈谈为什么称杨利伟是“航天英雄”?
5.摘抄“感动中国”给杨利伟的颁奖词。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三、我的收获
参考答案
一、 自主学习
1.填空
天地九重 杨利伟
2.给加点字注音
Kàn nǐ zhuó jǐn chóu lǜ fǔ jūn nài níng
3.解释下面的词义
(1)无虞:不用忧虑。
(2)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3)炽热:①温度极高,极热;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4)轮廓:①名词,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②(事情的)概况。
(5)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6)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7)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
(8)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二、合作探究
1.“本末倒置”的错觉和敲击声。产生错觉时:完全靠意志克服这种错觉。想象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得想,以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
敲击声: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却未能发现什么。
2.汇报了。
产生错觉:航天员做好心理准备;飞船舱体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
敲击声:技术人员反复试验,但未找到原因。航天员做好心理准备,不再害怕。
3.顽强的毅力,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
4.扣住杨利伟的精神品质和他上太空的意义谈。如:杨利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可以预见的是,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他的壮举和英姿,赢得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尊敬,同时也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5.略
《太空一日》当堂达标测试
(30分)
一 积累与运用(12分)
1、下列带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3分)
A.载人(zài) 无虞(yú) 屏息凝神(bǐng)
B.负荷(hè) 炽热(chì) 稠密(chòu)
C.弧度(hú) 轮廓(kuó) 模拟(mó)
D.俯瞰(kàn) 遨游(áo) 舷窗(xuán)
2、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隐约 晃悠 折磨 五脏六腑
B.磨难 茏罩 迟钝 惊心动魄
C.剥落 守侯 障碍 耐人寻味
D.轨道 绵絮 确凿 千钧重负
3、以下各句属于抒情的表达方式的一项是 ( ) (3分)
A.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的像一块铁。
B.2003年10月16日4时31分,我在飞船上接到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
C.我们这一代航天员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将有机会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飞天梦。
D.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4、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 )。(3分)
A.通过这次军训,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B.我们把教室的课桌椅擦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C.我们人类不但要改造环境,而且要适应环境。
D.能不能考得好成绩,努力学习是关键。
二 类文阅读(18分)
杨利伟在太空
飞船进入了太空轨道。这时,杨利伟突然感觉到身体似乎要飘起来了,他清醒地意识到,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来到了太空。在他还来不及体验失重的(奇 齐)妙感受时,就觉得好像头朝下脚朝上,如果不(急 及)时克服,就很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他凭着顽强的意志,强迫自己在意识上去对抗和战胜这种错觉,很快就调整过来,恢复了正常。
飞船以90分钟一圈的速度绕着地球高速飞行。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杨利伟拿起摄像机,赶紧把这(状 壮)观的景色拍摄下来。他不由得从心里升腾起从未有过的强烈自豪感,为中国人飞上太空感到骄傲。他郑重地在飞行手册上写下了:“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4分)
错觉( ) 失重( )
2、画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字。(6分)
3、杨利伟在太空的飞行手册上写下了什么(在文中画出来)?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
(8分)
【答案与解析】
一、1.D(“舷”读xián。)
2.A(B“茏罩”改“笼罩” C“守侯”改“守候”D“绵絮”改“棉絮”。)
3.D(其他选项分别是:描写、记叙、议论。)
4.A(B去掉“整整齐齐”;C把“改造环境”和“适应环境”掉换位置;D去掉“能不能”。)
二、类文阅读
1.jué zhóng
2.画去:齐 急 状
3.“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意思对即可)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3.理解航天英雄在科学探索上严谨的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航天英雄在科学探索上严谨的态度,坚定的意志、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
大漠长空,天高地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待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二、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2004年杨利伟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
颁奖词: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 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的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三、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
弧形 ( ) 炽热( ) 轮廓( )
俯瞰( ) 模拟( ) 遨游( )
严谨( ) 稠密( ) 概率( )
烧灼( ) 五脏六腑( ) 千钧重负( )
耐人寻味( ) 屏息凝神( )
二、整体感知
1. 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明确:
火箭发射----------在太空中--------飞船返回
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火箭发射
我看到了什么
在太空中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飞船返回
三、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探究
1.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突出了火箭发射时温度极高,为下文写作者的紧张作铺垫。2.“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比喻,夸张。突出地表现了杨利伟的高度紧张。3.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明确:紧张——放松——非常痛苦——难以承受——解脱痛苦——轻松和舒服——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4.“意外出现了”,“意外”指什么?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意外”指: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读杨利伟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表达作用:引起下文,吸引读者注意。5.“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由于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杨利伟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眼也不眨,大家都担心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探究:
1.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作者为什么期望着下一次?明确:作者热爱祖国,期望下一次能将祖国看得更清楚一些。
2. “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看到长城,却为何要写它?
(1)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2)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3)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因为“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通过本次观察,说明那些说法并不科学,从而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
3.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明确:心情:希望看到长城但没有看到的遗憾心情。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探究:
1.“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从结构来说总领下文内容,从内容来说,表达了首飞的航天员会遇到许多没有预料到的危险。
2.“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在本部分哪些地方表达了杨利伟的严谨?明确:靠意志力克服“本末倒置”的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给“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的航天员讲会产生怎样的错觉和怎样克服这种错觉。对于神秘的敲击声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3.这一部分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现象?
(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四)阅读课文第四部分,然后探究:
1.“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明确:误认为舷窗的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2.“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这段过程”指的是什么?明确: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3.“外面来人了”,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以之结尾,嘎然而止,令人回味;写出了“神五”飞天取得成功,写出了作者放松的心情。
四、精读品味
1.结合课文,体会下面句子蕴含的情感。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明确:
(1)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所有人为杨利伟挺过了艰难的共振过程而高兴。(2)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我”在太空思家、爱国之情。也表现了杨利伟热爱祖国,感念国家和人民的厚戴,感恩师长、战友、同志和亲人的关爱之情。
(3)表现了作者成功返航的平静、喜悦、幸福,和完成祖国和人民重托的轻松情感。
2.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什么特点?
明确:
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依照火箭发射、在太空中、飞船返回的顺序组织全篇。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试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体会宇航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因无法捕捉,就不能判断到底是什么。
(2)“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感觉声音不像,就不能确认,这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
五、总结全文
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详尽地叙述了“我”(杨利伟)的“太空一日”之旅,表现了航天英雄的沉着、冷静和严谨、科学的崇高精神。(采用小标题的好处: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的作用,又可以减少一些过渡性文字的铺张,以便于突出重点。另外,还可以让文章疏密有致,结构严谨。)
六、拓展
1.你认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及返回对我国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小组合作交流后明确: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标志着我国成为俄、美两国之后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这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及综合国力强大的象征,是我国日益强大的标志,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我国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多努力的强大基础。
2.读完本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迪?
3.假如杨利伟到你们的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课件19张PPT。太空一日杨利伟写作背景: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作者简介: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 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1]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 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的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杨利伟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弧( ) 炽热( ) 轮廓( )
俯瞰( )模拟( ) 遨游( )
严谨( ) 稠密( ) 概率( )
烧灼( ) 五脏六腑( ) 千钧重负( )
耐人寻味( ) 屏息凝神( )húchìkuòfǔ kànmó nǐáojǐnchóugài lǜzhuófǔjūnnàibǐng检查预习给下面蓝色的字注音五脏六腑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千钧重负比喻很重大的责任。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惊心动魄屏息凝神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词语解释整体感知 文章记述了作者太空一日之旅,主要经历了哪三步?
火箭发射----------在太空中--------飞船返回
问题探究:“神舟五号”升空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
紧张——放松——非常痛苦——难以承受——解脱痛苦——轻松和舒服——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这些心理变化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飞船中的感受,说明航天员工作的危险,表现了作者无所畏惧、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在飞船上看不到长城?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明确:作者通过“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航天员在太空中都没有看到长城的事实,证明了“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这一说法是不真实的。表现了作者重视实践、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文中写了在太空中哪两个“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现象? (1)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2)时不时会出现神秘的敲击声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结尾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叙述了飞船内的寂静及“我”的期待,叙述了地面人员寻找飞船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胜利的自豪感、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体会句子所蕴含的情感)明确:这里展现了地面指挥大厅的紧张气氛,表现了大家看到杨利伟安然无恙时激动、兴奋之情,真实再现了杨利伟脱险后人们如释重负的心情,体现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精读赏析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在太空思家、爱国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情,感念国家和人民的厚爱,感恩师长、战友、同志和亲人的关爱之情。 精读赏析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表现了作者安全着陆、成功返航的平静、喜悦、幸福,和完成祖国和人民重托的轻松情感。 精读赏析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叙述航天员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表现了杨利伟沉着果断、不怕牺牲、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品质,说明了航天员工作的危险性、艰巨性,抒发了作者热爱航天事业,热爱祖国的感情以及胜利返航的自豪之情。你认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及返回对我国有怎样的重大意义?“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标志着我国成为俄、美两国之后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这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及综合国力强大的象征,是我国日益强大的标志,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我国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多努力的强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