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怀念母亲》学案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
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从纯真朴实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自主学习】
一、新知预习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自学生字词,觉得容易读错的字是( ),容易写错的字是( )。
3.重点理解词语。
弃养:
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4.用文中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初读课文,我了解到:
课文主要讲了两位母亲,一位是( ), 一位是(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 )和同样( )。
二、课堂探究
【学习提示: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抓住重点句子或段落反复阅读体会,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思考是怎样来写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为什么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2.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如梦。(“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3.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4.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你的想念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三、延伸提升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学习评价】
请写出这节课你的收获。例如:读了《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我体会到了……
参考答案:
一、3.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4.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5.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二、1.充分表达了作者失去母亲时悲痛的心情。往昔母爱之深,今日丧母之痛一起涌上头,使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2.“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随着离别时间的长久在不断加深。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3.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4.应该是朦胧不清的,因为我与母亲分开了很久了,样子不会记得太清,所以是朦胧不清的。母亲的面影也是慈祥,和蔼可亲的。
三、1.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以回忆的形式,首尾呼应。
6《怀念母亲》当堂达标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ēn zhì bì miǎn qǐn bù ān xí pín fán chóng gāo
( ) ( ) ( )( )( )
二、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凄凉( ) 孤寂( ) 朦胧( )
三、把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
1.我痛哭了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安稳觉。( )( )
2.躺在床上,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
3.我当时的想法,从这几段文字中也可以看出一点。( )
四、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动词,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1. 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 )上天空,( )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 )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 )在心头。
“这凄凉”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甜蜜的”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五、修改下面句子中的不妥当的地方。
1.《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写的。
2.我怀念母亲的情绪越来越剧烈。
六、梳理课文。
作者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 ),一个是( )。他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的( )和( )。作者在异国他乡,对于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从来也没有( ),一直( )他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七、文章阅读。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这两则日记选自( ) ,作者( )。
2.给下列字选择正确读音,用“ ”标出
薄暗 ( báo bó ) 沮丧 (jǔ jǚ) 朦胧 (mēng méng )
3. 第一则日记中,这“说不出的味道”是( )。
4. 分别概括两则日记的主要内容。
(1)
(2)
参考答案:
一、真挚 避免 寝不安席 频繁 崇高
二、苍凉 寂寞 模糊
三、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思潮起伏;可见一斑。
四、1织;织;沉 ;思念祖国母亲,思念家乡2幻;怀念母亲;模糊不清3糊; 作者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他们铭刻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孤寂时陪伴着自己。
五、1《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句子结构不当)2我怀念母亲的情绪越来越强烈。(词语搭配不当,用“剧烈”来形容情绪不恰当。)
六、生我的母亲 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断过 伴随
七、1《怀念母亲》 季羡林 2 bó jǔ méng 3百感交集的思乡情,通常是一种只有过来人才能意会的心情。4(1)夜幕降临时,“我”对祖国、对家乡浓浓的思念(2)“我”从房东太太盼儿子归来,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关爱。
6 怀念母亲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读写生字、词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2.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从纯真朴实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日记和散文,体会季羡林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其爱国之情。
三、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参考
个性化备课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创设情境:孩子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多么神圣的呼唤,多么圣洁的字眼,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母亲吗?(预设:畅所欲言,认真倾听)
2.揭示课题:在我们的印象中,母亲是最伟大的、至高无上的。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文章里,更酣畅淋漓地体现着对母亲的爱意和敬意!看老师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出示: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作品《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他生于1911年,1935年到德国哥廷根留学,1945年回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被誉为“国学大师”。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实际导入,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学生对母亲的情感。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下一步揭示课题埋下伏笔。此外,季老的成长经历为孩子们空白的头脑注入有形的资料,对课文学习的感受、理解、体验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或“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3.这两位母亲指的是谁?(板书: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设计意图: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抓重点句,品读悟情
<一>品读感悟思母之情
1.快速浏览,勾画作者怀念生母的语句。
2. 重点研读,体会感情。
(1)出示:“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①这段话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②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
③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痛苦?你觉得真正让作者感到痛苦的是什么?
④作者有什么愿望?为什么说他的愿望没能实现呢?你能联系上下文或是你之前预习搜索到相关的资料理解一下吗?(指名说)
⑤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吗?(悔恨,他为什么悔,又为何恨?)
⑥补充资料:
出示资料1: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我说不清楚,只记得是吃得很坏很坏,我从见过母亲笑,她好像一辈子都没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人间的苦难,笑容从何而来?
读了这则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⑧出示资料2:我暗暗地下定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读了这则资料,你明白了什么?
这就是作者在大学时的愿望,当作者即将毕业,即将有能力弥补对母亲的亏欠时,母亲却这样永远永远地走了,孩子还没来得及尽一点儿孝,没来得及让苦命的母亲享受一点儿人间的幸福,她就这么走,临死前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没见着,儿子怎么能不悔恨不痛哭,怎么能不抱恨终身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失去母亲的痛苦和悔恨之情把这段话读一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2)出示:“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①看着她神情,作者为什么想哭?
②他可能会想到了些什么?
③为什么说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是指什么?
④出示相关资料: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
是啊!简短的一句话不知包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倚在门前,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人世。
⑤此时此刻,作者看着房东沮丧的神情,他想到了他母亲,想到他的母亲也曾经像房东太太一样等着他,也曾经怀着同样的心情等着盼着儿子回来啊!所以说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一样的思念和牵挂着自己的儿子,一样望眼欲穿地等着儿子回来!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3)出示:“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这段话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
②为什么作者会看不清母亲的面影呢?你记得母亲清晰的面容吗?(生:记得)那为什么作者会记不清母亲的面貌呢?
③出示资料1 :“由于作者六岁时便随叔父在济南读私塾,并且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并不深。”
④出示资料2 :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整整八年没有见,此时的母亲容颜如何?白发增添了几许?还能知道吗?不能了!而留给自己的,却只有那长长的恨。
⑤由于作者留在母亲的身边并不多,加上母亲临死前作者也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尽管作者很努力地去回想母亲的样子,但由于对母亲生前样子记忆不深,所以泪光中只能幻想母亲模糊的面影。母亲走了,连一个清晰的面容都不留给他,你说这能不让作者感到悲痛和遗憾吗?
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3.配乐朗读。
学到这里,同学们都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那种深深的愧疚和悔恨之情,现在请同学们再次带着这种感情把这几段话读一读。(齐读)
4.升华情感。
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无论她身体是否健全,无论她是否一字不识,也无论她长得多么丑陋,她们都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永远地爱和牵挂着孩子。
5.推荐阅读。
母亲走了,留给作者的是永远的愧疚和悔恨,回去后有时间读读作者的作品《永久的悔》,相信会给你更多的感触。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感悟、品读重点句子,拓展资料,创设情境,多种形式阅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愧疚、悔恨及怀念之情。】
<二>品读感悟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探究文本,感悟内涵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谈体会,或是质疑。
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③ 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想象说话: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④ 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想象说话:他想到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⑤ 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2.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板书:真挚的爱慕 崇高的敬意)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设计意图: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理解作者的心境,达到读与悟的融合。】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回顾首尾,学习写法
(1)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2)你发现作者怎样的写作方法?(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3)课文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表达出了作者真挚的情感,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在习作中我们也要学习运用。
【设计意图: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教材是个例子,教会学生写作。】
2.小练笔。
你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有什么话要说吗?请写一写。
【设计意图: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升华情感。】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真挚的爱慕
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
教学反思:
新课前,我以“走近季羡林”为题介绍了季羡林的成长过程,还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上课时,我从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把握。紧接着,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找出一个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并问学生“两位母亲”具体指谁,这样既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重点词句,品读悟情。
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二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身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我不失时宜地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充实学生认识,加深对情感的体会。
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这一部分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语句,我或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或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人物情感,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学完文章后,我还让学生回顾课文首尾,明确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并进行拓展延伸。或许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季羡林深沉的情感,但是通过文章的学习让他们懂得珍惜父母、热爱祖国,这不是本组教材追求的目的要求吗?
通过我的教学,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让孩子们真正学习到了文章的精华,感悟到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激发了孩子们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掌握了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培养了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独立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