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运动和力
7.1 怎样描述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明确参照物。
3.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
————————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示:
参照物一旦选定,则假定为静止。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强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呢?请学习第七章第1节。21教育网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自主阅读教材P38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机械运动?你能列举一个生活中做机械运动的事例吗?
答: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例:运动员比赛跑步。
自主阅读教材P39~P40的文字及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2.什么是参照物?如何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答: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一个物体作参照,这个物体叫参照物。先选参照物,再作比较,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否则,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答:同一物体,相对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结果可以不同,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运动的相对性。
4.如何选择参照物?
答:根据需要和方便选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板块二中,关于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各自选取下列一种方案,探究、讨论。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方案一 教材P38活动1。
方案二 做下面的实验:将课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或圆珠笔固定在课本上,推动课本沿桌面缓缓移动。请学生思考回答:以课本为参照物,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课桌为参照物,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1cnjy.com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学习目标】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4.能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5.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6.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21·cn·jy·com
7.能应用速度公式v=进行相关计算。
————————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示:
速度的定义采用了“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定义速度也可以,但与人们表述习惯不符。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提示:
交通运输中,常用“km/h”作为速度的单位。
提示:
匀速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
给各组分发器材,各组长做好协调工作,全员参与,测量、记录并计算出数据。教师选取一组展示。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运动会百米赛跑中,观众是怎样比较运动员快慢的,裁判又是怎样裁定运动员名次的?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自主阅读教材P42~P43的文字和图片,思考下列问题:
1.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哪些?
答:方法一:“相同时间比路程”;方法二:“相同路程比时间”。
自主阅读教材P44的文字,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2.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速度的定义是什么?
答:物体运动快慢;路程与时间之比。
3.速度的公式及单位是什么?1 m/s的含义是什么?
答:v=;m/s;1 m/s表示物体1 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1 m。
4.速度的常用单位是什么?与m/s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答:km/h;1 m/s=3.6 km/h。
自主阅读教材P46~P47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5.机械运动按运动轨迹和速度是否改变分为哪些形式?
答:按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改变,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21教育网
6.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答:物理学中,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电梯的匀速升降。把速度大小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21cnjy.com
知识板块二中,分组实验探究,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方案 完成教材P44活动2。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7.3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学习目标】
1.认识、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会用惯性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示:
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提示:
在水平面上分别铺上毛巾、棉布、木板。
提示:
物体不受力的情况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无法用实验验证。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荡秋千这个游戏大家都玩过吧,问你们个问题,秋千不用力推时,秋千会怎样?
当然秋千会停止下来。看来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可是,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叫伽利略,他却给出了一个意外的观点,大家想不想知道?下面我们就开始探究伽利略的观点以及由他的观点引出的一个著名的定律——牛顿第一定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自主阅读教材P50~P51的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1.教材P50“活动1”中研究对象是谁?是如何达成探究目的的?
答:小车;逐渐减小车运动过程中的阻力,观察小车的速度变化,推理以达到实验目的。
2.探究活动要多次实验,每次实验应控制什么相同?是如何控制的?
答:应控制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的初始速度相同;采用同一小车每次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
3.怎样改变小车所受的摩擦力?
答:我们通过用表面光滑程度不同的材料来改变小车所受的摩擦力。
4.通过实验能否直接得出实验结论?要得出实验结论,还要用到什么实验方法?
答:不能;理想实验法。
5.本次探究活动,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答: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自主阅读教材P51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6.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一切物体。
7.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答:物体不受力。
8.牛顿第一定律回答了什么问题?
答: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提示:
解释惯性现象的基本模式“物体原来状态+物体或物体某一部分状态的变化+由于惯性+最终的现象结果”。
给各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老师巡视,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自主阅读教材P52~P53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9.什么是惯性?
答:物理学中,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10.什么样的物体有惯性?
答: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
11.惯性有大小不?惯性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有;质量。
知识板块一中,分组实验,达成目标。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方案 完成教材P50活动1。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7.4 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使学生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两个: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了解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是变化的。
————————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示:
物体受力处于平衡状态,说明这些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观察右图,并联想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哪些物体是平衡的?在物理学中“平衡”这个词究竟是什么含义呢?什么叫平衡状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好,下面我们就开始探究平衡的奥秘吧!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自主阅读教材P56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二力平衡?
答: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者说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21教育网
提示: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由静变动,或由动变静,或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或改变运动方向。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自主阅读教材P56~P57页,回答下列问题:
2.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活动中,为什么要用小车而不用木块,且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
答:避免摩擦对实验结论造成影响。
3.改变砝码盘中砝码的质量,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
4.将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后释放,是探究二力平衡需要什么条件?
答:同一直线上。
5.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答: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自主阅读教材P58~P59页,回答下列问题:
6.物体受非平衡力,物体运动状态如何呢?
答: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改变。
知识板块二中,学生分组实验,达到目标。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方案 完成教材P57页活动1。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