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中考复习)[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质量守恒定律(中考复习)[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02-10 23:42:00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能用分子、原子观点理解质量守恒
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参加”意味着反应物中过量的剩余部分的质量不应算在内。如蜡烛燃烧剩余的石蜡不算在内。
2.“总和”意味着把各种状态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算在内。如肉眼看不见的气体也应考虑。
3.质量守恒定律仅适用于化学变化。
4.已知:2NO+O2==2NO2,现有60克一氧化氮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充分反应后,生成46克二氧化氮,则混合气体中一氧化氮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的质量A、大于铁丝的质量 B、小于铁丝的质量       
C、等于铁丝的质量   D、无法比较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质量守恒”,煤渣的质量一定和所用煤的质量相等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镁带质量增加了
C.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在一起后,质量等于200g,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6g的硫与10g的氧气反应后能生成16g二氧化硫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生产剩余固体质量比原反应物质量小。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高锰酸钾的质量应等于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由于氧气逸到空气中,所以剩余固体的质量变小了
5.把一定质量的碳放在一定质量的氧气中燃烧。实验数据如下表:
(1)这三次实验,从数据看,哪几次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第二次实验为什么不生成28克CO2?哪种物质有剩余?余下多少克?
(3)第三次实验为什么不生成30克CO2?哪种物质有剩余?余下多少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氧气质量/克 8 16 24
碳质量/克 3 12 6
生成CO2的质量/克 11 22 22
通电
+
重新组合



O
H
氧分子
氢分子
宏观
微观
物质总质量
元素质量
元素种类
原子数目
原子质量
原子种类
六不变
物质种类
分子种类
二改变
可能变
分子数目
化学反应前后
3︰5
例:一密闭容器中混有3x个NO分子和x个O2分子,充分反应后,容器中N原子和O原子的个数比为 .
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驳斥伪科学
错误的
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即不会生成新元素
1.某学生用A.B.C.D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D.BAC.BCD经过一系列十分复杂的化学反应,制造出人类现还未知的物质X。该学生在科技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制造 了一种新元素X”该学生的话是 ,因为 .
2.“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头目李洪志说,他发功能使铝发生化学反应,变成铜和金,请你根据所学化学知识,指出这种说法违反科学之处。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没有金元素参加反应,不会生成金
3.同理驳斥“水能变油”、“点石成金”
二.根据质量守恒确定元素组成.化学式及化学计量数
1.葛洪在炼丹过程中常用到一种名叫“黄丹”的物质.如果“黄丹”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黄丹”+4HNO3=PbO2+2Pb(NO3)2+2H2O,请你推测“黄丹”的化学式是 .
2.某纯净物稍加热就分解为氨气.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实验事实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它由四种元素组成  B.它是氧化物  C.它有水  D.它很稳定
3.我国科学家在研究人造金刚石方面有重大突破,用某些物质在高强电场中,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可转化成金刚石,下列物质在上述条件下可转化成金刚石的是( )
A. 氯化钾 B. 甲烷 C. 氮气 D. 硫酸锌
4.一定量的甲醇与氧气混合于密闭容器内,引燃发生如下反应:8CH3OH + xO2 = mCO2 + nCO + 16H2O.则化学计量数m和n的和等于 。
三.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原理解题
1.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2.3 g某有机物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 g CO2和2.7 g H2O.对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推断: ①一定含C.H元素 ②一定不含O元素 ③可能含O元素 ④一定含O元素 ⑤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2:5 ⑥分子中C.H.O的元素质量比为12:3:8,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
2.某气体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11:9,则该气体可能是( )
A.CH4 B.C2H2 C.C2H5OH D.CH3OH
3.把10g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得到5g白色沉淀,原混合物中一氧化碳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金属样品4g,投入到98g 10%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样品杂质不与酸反应),生成硫酸盐12g,则该样品中金属的质量分数为____.
四.应用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原理解题
1.在2A+B=3C+D的化学反应中,已知20gA与1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5gC,求制取5gD至少需要多少克的A?
2.2A+B=2C反应中,已知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4,求C的相对分子质量
3.A.B.C三种物质各12g,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生成新物质D27g,若再增加4gA,A与B恰好完全反应,则参加反应的B与C的质量比是( )
A. 4:1 B. 3:2 C. 2:3 D. 4:3
4.在一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试判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物 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 2 84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4 0 14
5.某科技活动小组利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制取一定量氧气.混合27.6g氯酸钾和2.0g二氧化锰加热制取一定量的氧气后,使反应停止,测得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为10.0%.计算制得氧气的质量
6.石灰石样品,只含二氧化硅杂质(二氧化硅是一种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肯耐高温的固体).取一块石灰石样品,称出6g放入烧杯内(烧杯的质量为20g),然后加入50g某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用玻璃棒搅拌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反应过程中杯及杯内物质总质量变化如右图.求:(1)实验结束后,共放出多少二氧化碳 (2)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1)本实验中,蜡烛燃烧时,反应物是 ,生成物是 ,反应条件是 。
(2)3min内,天平是否保持平衡? ,
原因是 .
(3)3min后,会出现什么结果? ,原因是 .
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
蜡烛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点燃
不平衡
生成物中增加了氧元素,并且被吸收器吸收,左盘内物质质量增加。
天平右盘向下倾斜
3min后,吸收器的药物不能再吸收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会逸散
符合
1.如图所示是测定蜡烛燃烧时的质量变化装置,天平左托盘上蜡烛的上方罩着吸收器.如果实验时,蜡烛正常燃烧,生成的气体顺利通过吸收器,吸收器的药品只在3min内起吸收作用。试回答:
五.质量守恒定律的定量探究
白烟
防止瓶内气体和生成物逸出锥形瓶
防止空气进入锥形瓶中
玻璃棒
2.如图所示装置,它是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试回答:
(1)白磷燃烧时可以观察到产生浓厚的_ ;
(2)左盘锥形瓶在微热前后均要用瓶塞塞紧,且玻璃管的上端套上气球,因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带气球的玻璃管可换成________。将系气球的玻璃管换成玻璃棒,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防止集气瓶底炸裂
引燃白磷
气球鼓起后瘪掉,气体热膨冷缩
(4)锥形瓶底部为何要铺细纱 .
(5)玻璃管有何作用 .
(6)气球有何现象 为何有此现象 .
不能,由于气压过大,瓶塞易被冲出
3.下列实验1和实验2反应前后天平是否平衡 请回答问题:
(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___________。
(2)实验验证及结论:
实验1(如图):实验1装置放在托盘天平称量后取下,挤压胶头滴管,待锥形瓶内反应完成后,放回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实验2(如图):将实验2装置放在托盘天
平上称量后取下,使两溶液混合,再放
回托盘天平上并观察。请完成下表:
保持不变
醋酸
草木灰
石灰水
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钠
实验编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现象
反应式
天平情况
你的结论
小试管中有气泡冒出.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蓝色沉淀
(2)CO2+Ca(OH)2=CaCO3↓+H2O
CuSO4+NaOH=
Cu(OH)2↓+Na2SO4
平衡
平衡
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相等
(1)K2CO3+2CH3COOH=
2CH3COOK+CO2↑+H2O
经典考题赏析
小刚和小洁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学探究。请填写一下探究过程中的空白处:
【提出假设】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
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 。
【确定研究方法】分析推理、查阅资料、实验探究。
【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刚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的药品如图A所式,小洁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的药品如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地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实验结论】小刚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小洁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
A
B
你认为____________的结论正确,请谈谈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分析】请从原子的角度,简要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小刚和小结通过查阅材料了解到:法国伟大的科学家拉瓦锡,早在18世纪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准确、缜密的研究,并做出了科学结论。
【交流表达】请简要谈一下,你认为这条科学结论有什么重大意义?(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结论应用】环保部门常用I2O5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2O5+5CO=I2+5X,根据生成X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X的化学式是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