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资料[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复习资料[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11-23 21:24:00

文档简介

总复习(三):浮力及其综合问题
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浮力
2. 理解阿基米德定律
3. 掌握浮力计算的四种方法(定义法、公式法、平衡法、示数差法)
4.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三. 重点、难点:
重点:浮力计算
难点:阿基米德定律的理解
四. 知识总结:
1. 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浸没或部分浸没在流体(液体或气体)中,因为上下表面所受到的压力不等,下表面受到的向上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产生一个竖直向上的压力差,这就是浮力。
2. 阿基米德定律: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物体浸没或部分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用数学式表达为:F=ρgV,ρ为液体或气体密度,V为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体积,g=9.8N/kg。
3. 浮力计算方法:
①定义法: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F=上下表面压力差。
②公式法:应用阿基米德定律的公式。值得注意的是式中的V是物体被液体包围的体积或浸没的体积,而不是液体体积也不是物体体积。
③平衡法:只要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根据运动和力的关系,若只受重力或浮力作用,那么必有浮力等于重力。如物体在液体表面漂浮、在液体中悬浮或在液体中匀速直线运动等。
④示数差法:一个物体在空中挂在弹簧秤下,弹簧秤示数为F1,若将该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2,则物体在液体中浸没时受的浮力为F1-F2。
4.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时,若
①浮力大于重力:物体将上浮至漂浮,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
②浮力小于重力:物体将下沉。
③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将悬浮于任何深度处或在液体中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中液体或气体中的浮沉由浮力和重力共同决定,只要改变它们的相对大小即可实现浮沉。如:潜水艇在海中活动时,浮力不变,是通过改变自重即注水或排水来实现浮沉的;气球、飞艇里充入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的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从而使球内气体的重力小于同体积空气的重力即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因此它就可以升空。
5. 浮力问题涉及到密度、压强、受力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容易出现综合试题。
【典型例题】
例1. 一均匀实心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称得其重力为G=19.6,当把物体没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减小到F'=9.8N,求:
(1)该物体没入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F浮=?
(2)该物体的密度ρ=?
解:
答案:(1)9.8N;(2)2000kg/m3。
例2. 一容积为4.5m3的气球,里面充满氢气,已知球壳的质量为800g,不计球壳的体积,问至少用多大的力拉住它才能使其不至升空?(ρ空气=1.29kg/m3,ρ氢气=0.09kg/m3,取g=10N/kg)。
解:
答案:至少用46N的力拉住它才能使其不至升空。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1、4、6、7、8、9为单选,其它为多选)
1. 阿基米德原理的适用范围是( )
A. 只适用于液体
B. 只适用于气体
C. 只适用于空气和水
D. 适用于气体和液体
2. 下列关于力的方向判断正确的是( )
A.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B.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C.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 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3. 关于物体受到的浮力,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漂在水面的物体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B. 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C. 物体没入水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D. 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小
4. 将两个物体分别挂在两个弹簧秤上,然后将物体浸没在水中,发现两个弹簧秤示数变化相同,这说明两个物体的( )
A. 体积相同 B. 所受重力相同
C. 质量相同 D. 密度相同
5. 实心木球和铁球,浸入水中放手后铁球下沉,木球上浮,这是由于( )
A. 铁球比木球重
B. 铁球受到的浮力小于它的重力,木球受到的浮力大于它的重力
C. 木球受到的浮力比铁球受到的浮力大
D. 铁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木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6. 将完全相同的三个小球放入三种液体中,它们静止的情况如图1所示,则三个小球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是( )
图1
A. B.
C. D.
7. 把一个木球分别放入盐水、纯水、植物油和酒精中,最后都浮在液面上,已知四种液体的密度,则木块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正确的说法是( )
A. 木球排开的酒精的质量最大,体积最大
B. 木球排开的盐水的质量最大,体积最小
C. 木球所排开的四种液体的质量一样大,排开的盐水的体积最小
D. 木球排开的四种液体的质量和体积都一样大
8. 有一空心金属球,重为2.5N,体积为300cm3,把它浸没在水中,则它最后所处的状态及此时所受的浮力是( )
A. 漂浮在水面上,所受的浮力是2.5N
B. 漂浮在水面上,所受的浮力是3N
C. 停留在水中,所受的浮力是2.5N
D. 沉在水底,所受的浮力是3N
9. 把一个自制的密度计分别放入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情况如图2中甲、乙所示,由此得出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图2
A. 这个密度计在甲液体中受的浮力较大
B. 这个密度计在乙液体中受的浮力较大
C. 甲种液体的密度较大
D. 密度计B处的刻度值应大于A处的刻度
10. 一只轮船从河里驶向海里,有关其说法正确的是( )
A. 船受到的浮力不变
B. 船受到的浮力增大
C. 船排开液体体积增大
D. 船排开液体体积减小
11. 甲乙两球质量相等,它们投入水中时露出水面的体积分别为总体积的和,则( )
A. 甲、乙体积之比为3:2
B. 甲、乙密度之比为4:3
C. 甲、乙所受浮力之比为2:3
D. 甲、乙所受浮力之比为1:1
12. 浮在水面上体积相等的冰块,一块是纯净的,一块含有沙子,一块含有气泡,它们浸入水内的体积相比( )
A. 含沙子的最大
B. 纯净的跟有气泡的相同
C. 浸入的体积一样
D. 含气泡的最小
二、综合题
13. 弹簧测力计下挂一物体,弹簧测力计示数为G,把这个物体浸没在甲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为,把这个物体浸没在乙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为,则物体在甲、乙液体中所受浮力之比为_______________。
14. 等重的铜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之比是_____________,体积之比是_____________,投入水中,受到的浮力之比是_______________,投入水银中,受到的浮力之比是_______________。(ρ铜=8.9×103kg/m3,ρ铝=2.7×103kg/m3)
15. 如图3所示,在弹簧秤下挂一个由均匀材料制成的实心物体A,当物体A在空气中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1,当物体A浸没在盛有某种液体的圆柱形容器中静止时,弹簧秤示数为F2,已知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为S,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后比未浸入前相比较,容器内液体上升的高度为h,则:
图3
(1)物体A的体积V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体A的密度ρ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液体的密度ρ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体积是100cm3的木块放入水中,若有的体积露出水面,则木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木块受到的重力多大?木块的密度是多少?如果使木块全部浸没在水中,应在木块上表面放一个多重的物体?(g取10N/kg)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AB 3. ACD 4. A 5. BD
6. B 7. C 8. A 9. D 10. AD
11. BD 12. AD
二、综合题
13. 9:8
14. 1:1;27:89;27:89;1:1
15. sh;F1/gsh;F1-F2/gsh
16. 0.6N,0.6N,0.6×103kg/m3,0.4N总复习(十三):生命(一)
二. 考点讲解:
(一)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 生物学的分类等级:
(1)分类: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学习方法
(2)生物从高到低依次是: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2. 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
(2)形形色色的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的细胞叫原核细胞,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构成了原核生物界。有成形细胞核的细胞叫真细胞,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生物,它们可以分为: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真菌界的生物靠吸收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3. 物类群:
(1)植物的主要类群:藻类植物属于低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属于高等植物。
(3)动物的主要类群: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无脊椎动物类群有: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4. 种群和群落:
(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种群个体间能交配繁殖,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等特征。
(2)群落: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分层结构和水平结构,生物间有互助互利、竞争、食物等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5. 生态系统:
(1)一个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以食物关系为基础,构成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流动的渠道。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是不断循环的。成熟的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能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不同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的能力是不一样的,生态系统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引起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当外来的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平衡就被破坏。保护生态平衡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2)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叫生物圈。
6. 生命个体结构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命个体。
(二)生物的新陈代谢:
1. 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新陈代谢是生命体自我更新的过程,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
2. 植物的新陈代谢: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组成。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 、磷、钾的无机盐,氮肥能使植物枝叶茂盛多开花;磷肥能使植物发育良好,提早成熟;钾肥能使植物茎杆粗壮、块根肥大。水和无机盐由根毛区吸收,在导管中输送。
(3)植物对水的吸收和散失: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植物吸收的水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
(4)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进行两个转化:
a. 将简单的无机物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淀粉,并释放氧气,这是物质的转化。
b. 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这是能量的转化。
(5)植物的呼吸作用:活细胞在酶的参与下,吸入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呼吸作用。
3. 人体的新陈代谢:
(1)人体的消化系统: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水、矿物质和维生素可由消化道壁直接吸收,蛋白质、脂肪、糖类需要在消化酶的作用下,经消化才能吸收。在消化系统中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是口腔、胃和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2)人体的呼吸系统: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主要由肺泡和细支气管组成。肺泡具有数量多、壁薄、外面布满毛细血管的特点,适合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
(3)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由血液循环系统完成。血管和心脏组成血液循环系统,其内流动着血液。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体循环的途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的途径是: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血型和输血原则:ABO血型是由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决定的。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4)人体的泌尿系统:人体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排泄作用。尿的排出途径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膀胱有暂时贮存尿液的功能。
(三)生命活动的调节:
1. 植物的感应现象:
植物对环境中的不同刺激作出的反应称为植物的向性和感应性,植物的向性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向触性、向热性等。
2. 动物的行为:
动物具有各种行为。如取食行为、争斗行为、对刺激的反应,蜂和蚂蚁的社群行为,鸟类的筑巢、育雏、迁徙行为,鱼类的洄游行为等。动物的行为有些是先天性的本能,有些则必须通过学习和训练才能具备。
3. 人体的神经系统:
人体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两部分组成。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反射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
4. 激素:
内分泌腺分泌的活性物质称为激素,不同的内分泌腺分泌不同的激素,各种激素具有各自的功能。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体的生命活动除了主要依靠神经系统调节外,还依赖激素的调节。
5.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激素名称 分泌地 生理作用 分泌过多 分泌过少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甲亢 幼年时分泌不足:呆小症;食物中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
生长激素 垂体 促进生长,影响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 幼年时分泌过多:巨人症;成年时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幼年分泌不足:侏儒症。
胰岛素 胰岛 调节糖代谢,促进糖元合成和血糖分解,降低血糖。 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

6.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下,人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对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从而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例如体温的调节。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的调节控制下完成的。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调节,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典型例题】
例1. 晰蝎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主要表现在( )
A. 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B. 肺泡数目多,用肺呼吸
C. 心脏里动、静脉血混合程度小
D. 皮肤有角质细胞鳞覆盖
分析与解答:一种动物是否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看其是否有脊椎,生殖发育是否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A
例2. 一个山丘上长满马尾松、灌木草本植物,树上有松鼠、松毛虫、捕虫的山雀、鹰,树上有苔藓、地衣、真菌等。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环境及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一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真菌属于___________
(2)草本植物与松毛虫在生存过程中摄取营养的方式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此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松树及其他植物为动物提供了诸多生态条件,请列举两个不同的方面,这些植物为动物生存提供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5)单一马尾松森林最易爆发松毛虫灾害,采取什么措施可以避免虫灾发生?
分析与解答: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知识。单一马尾松森林因生物种类少,所以非常脆弱。
(1)生态系统 分解者
(2)草本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养活自己;松毛虫是动物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
(3)马尾松→松毛虫→山雀→鹰
(4)食物、栖息地、氧气。
(5)措施是保护和招引食虫鸟或栽种混合林。
例3. 给花草浇水时,一般采取“干透浇足”的方法,即土壤干燥以后再浇水,水要使土壤湿透,这有利于( )
A. 根的呼吸 B. 根系的发育
C. 营养的吸收 D. 水分的吸收
分析与解答:如果经常在土壤中浇水,土中的水分较多,不利于根的呼吸,也会使根系的发育变缓慢,土壤干透之前,根系会扩展,以求吸收更多的水分,所以“干透浇足”既可以保证物体对水的需求,又可以保证根系的发育,使根系尽可能地扩展,这更有利于植物长得强壮、繁茂。正确答案为B。
例4. 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时,要先把朝鲜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
A. 使叶片内的淀粉消耗掉
B. 使叶内的淀粉贮存到叶绿体中
C. 停止光合作用,使淀粉贮存到叶肉细胞中
D. 储备养料,准备进行光合作用
分析解答:在实验之前,先将天竺葵移到暗处,此时叶内仍存留一些淀粉,经过一昼夜,叶片中的淀粉被转到其他器官,或者在呼吸作用中消耗掉,使叶中没有淀粉,经光照后,如果验证叶中又出现了淀粉,则可以证明淀粉是在有光的条件下生成的。正确答案为A。
例5. 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活细胞都能产生激素
B. 激素对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起主要调节作用
C. 激素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
D. 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只有百分之几毫克。
分析与解答: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其他细胞则不能分泌激素,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只有百分之几微克,而不是毫克,它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起调节作用,但对人体生理活动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是神经系统,而不是激素。正确答案是C。
例6. 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从根本上说来自( )
A. 有机物的分解 B. 食物中的能量
C. 太阳光 D. 地球土壤中的能量
分析与解答: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如走路、维持体温、思考问题等都需要消耗能量,如果没有能量的供应,生命活动就会停止。而生命活动中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有机物中的能量来源于从食物中摄取的糖类、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食物中的能量又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见,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能源应是太阳能。新陈代谢概念中关于人体与外界能量的交换这一句叙述,就包括了这一层含义。正确答案为C。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 选择题
1. 下列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A. 衣藻 B. 大肠杆菌 C. 草履虫 D. 酵母菌
2. 下列四种植物中,不属于裸子植物的是( )
A. 马尾松 B. 水杉 C. 银杏 D. 白杨
3.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 )
A.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 植物的多样性、动物的多样性、微生物的多样性
C. 草原的多样性、森林的多样性、湿地的多样性
D.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多样性
4. 世界上,包含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环境是( )
A. 常绿阔叶林 B. 热带沙漠
C. 湿带草原 D. 热带雨林
5. 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片森林里所有的树
B. 一块田里的所有的棉花
C. 一个池塘内的所有鱼
D. 一块稻田里的所有昆虫
6. 下列物质中,不从叶表皮上的气孔进出的是(    )
A. 水 B. 二氧化碳 C. 无机盐 D. 氧
7. 蕨类植物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主要原因是( )
A. 没有真正的根 B. 没有输导组织
C. 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D. 只有根状茎
8. 在我国北方,每年10月以后到第二年3月之前,青蛙呼吸的情况是( )
A. 完全靠肺呼吸 B. 主要靠肺呼吸
C. 几乎全靠皮肤呼吸 D. 靠肺和皮肤呼吸
9. 人体内氧与血经蛋白分离的场所是( )
A. 肺泡外毛细血管 B. 肺动脉和肺静脉内
C. 组织细胞间毛细血管 D. 各种组织细胞内
10. 在人体的小肠绒毛结构中,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的结构是( )
A. 小肠绒毛壁 B. 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
C. 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 D. 以上三项
11. 人体内直接与咽鼓管、口腔、鼻腔相连通的结构是( )
A. 喉 B. 食管 C. 咽 D. 气管
12. 在制作观察草履虫的临时装片过程中,需要在载玻片的培养液中放几根极细棉花纤维,目的是( )
A. 观察草履虫沿棉花纤维的运动状态
B. 使棉花纤维缠绕草履虫,便于观察
C. 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
D. 同时观察棉花纤维结构
13. 给贮藏粮食的仓库中充入二氧化碳可以延长粮食贮藏的时间,这是因为( )
A. 二氧化碳浓度高,增强了呼吸作用
B. 二氧化碳浓度高,抑制了呼吸作用
C. 二氧化碳浓度高,增强了蒸腾作用
D. 二氧化碳浓度高,抑制了蒸腾作用
14. 下列反射活动不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 谈梅止渴 B. 望梅止渴
C. 吃梅止渴 D. 闻梅止渴
15. 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 )
A. 大脑皮层 B. 脑干 C. 小脑皮层 D. 脑神经
16. 有甲、乙、丙三种动物,甲和乙均以丙为食,甲又以乙为食,那么甲和乙的关系可能是( )
A. 竞争 B. 捕食 C. 互助 D. 捕食和竞争
17. 园林工人经常修剪路旁的绿篱,其目的是( )
A. 抑制侧芽生长 B. 解除顶端优势
C. 抑制向光生长 D. 抑制生长速度
18. 某人表现为身体浮肿、皮肤干燥、怕冷、反应迟钝等症状,医生诊断为内分泌失调,其患病原因可能是( )
A. 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B. 生长激素分泌过少
C. 甲状腺素分泌过多 D. 甲状腺素分泌过少
19.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是描写鸟类繁殖过程中的哪一行为( )
A. 筑巢 B. 求偶 C. 孵卵 D. 育雏
20. 骑自行车时,人不会倒,其神经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器官是( )
A. 大脑 B. 脑干 C. 小脑 D. 脊髓
21. 小芳为同学过生日,手不小心碰到点燃的蜡烛,她手的反应和感觉是( )
A. 缩手和形成痛觉同时发生
B. 先形成痛觉,然后缩手
C. 先缩手,后形成痛觉
D. 通常没有一定顺序
22. 王勇不小心手指被利刃划破,疼痛难忍,但他仍然紧咬牙关不吭声,此过程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路径是( )
(1)脑 (2)脊髓 (3)手部感觉器
(4)传出神经 (5)感觉神经 (6)腮部肌肉
A. (3)(5)(2)(1)(4)(6)
B. (4)(2)(1)(5)(6)(3)
C. (3)(5)(4)(1)(4)(6)
D. (3)(2)(4)(5)(2)(4)
二. 填空题
1. 你对海洋鱼类一定不会陌生。请你根据日常生活常识和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与鱼类有关的问题:
(1)鱼类与蚯蚓、蝗虫等一类动物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观察鱼缸中的鱼,可以看到它的口和鳃盖后缘不停地相互交替张开和关闭,这是鱼在进行什么生理活动?___________。蚯蚓、蝗虫身体中与鱼鳃功能相当的结构分别是___________
(3)俗话所说的“鱼籽”、“鱼面”分别是指鱼生殖系统的什么器官?___________
(4)鱼的心脏为一心房、一心室,具有一条循环路线,体温不恒定。自然界中,有两条循环路线,体温恒定的脊椎动物类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黄海南部潜伏越冬的小黄鱼,每年3月集结奔向山东半岛,经过山东石岛、龙须岛、长山列岛入渤海,南移回到黄海中心,小黄鱼的这种行动属于___________行为;小黄鱼在黑暗的水体中能轻松躲开礁石,完成长途旅行,主要是靠身体上___________的作用。
(6)鱼类与鲸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动物,但都具有流线型的体型,这是经过长期___________的结果。
2. 马戏团的小猴,在驯养员发出指令后,会做出倒立、翻筋斗等复杂动作。这是条件反射的一个例子。条件反射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用鸡、哨子和米作为实验材料来研究一下吧
(1)假设在一段时间内将给鸡喂米与吹哨的信号结合起来,鸡将形成对哨声刺激的反射。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一个狗建立条件反射的实例支持这一假设。
(2)将喂米与哨声结合时,是先给予哨声,还是先给予食物?
(3)将用于实验的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哨声刺激的是___________组。
(4)训练完成后,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混养在一起,给予哨声刺激,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表现会怎样?
(5)在实验开始之前,哨声对于鸡来说属于___________刺激,它与能够引发某种非条件反射的刺激多次结合,就会使鸡形成条件反射。
(6)通过上述过程所建立的反射,是在___________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___________的参与下形成的一种___________性反射。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B 2. D 3. A 4. D 5. B
6. C 7. C 8. C 9. C 10. D
11. C 12. C 13. B 14. C 15. A
16. D 17. B 18. D 19. A 20. C
21. C 22. A
二. 填空题
1. (1)有脊柱
(2)呼吸 体壁 气管
(3)卵巢 精巢
(4)鸟类 哺乳类
(5)季节 节律 侧线
(6)自然选择
2. (1)马戏团的小狗算算术(狗听到主人的指令取物,狗的定点大小便等)
(2)先给哨声
(3)实验组
(4)实验组鸡听到哨声会作出取食反应、对照组无反应
(5)无关
(6)非条件反射 大脑皮层 后天总复习(四):简单机械、机械功和机械能
二. 教学目标:
1. 知道杠杆的支点和力臂。理解杠杆平衡条件。了解杠杆的应用,了解人体杠杆。
2.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和作用。了解滑轮组。知道滑轮组拉力的计算。
3. 理解功的原理,并会用功的原理推出斜面公式。了解总功、有用功、额外功。了解机械效率。
4.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单位。
5. 理解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的单位。了解一些机器和生物体的功率。
6. 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涵义。了解机械能,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三. 知识总结:
1. 杠杆的概念:杠杆是一根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固定点”、“硬”是其两个要素。杠杆并不要求是直的。
2. 杠杆平衡条件:平衡是指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当杠杆满足这个条件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实验表明:杠杆的平衡不同于一般物体(质点)的平衡,杠杆的平衡由力和力臂共同决定。
3. 杠杆的分类:
种类 条件 好处 代价 实例
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省力 费距离 老虎钳
费力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省距离 费力 镊子、吃饭筷子
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相等 力和距离两者都不省也都不费 天平

4. 滑轮:滑轮可看作旋转的杠杆。当滑轮静止或匀速转动时,也满足杠杆平衡条件。
定滑轮 相当于等臂杠杆,动力臂和阻力臂都是滑轮的半径。因此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作用力的方向。
动滑轮 相当于省力杠杆,动力臂(滑轮直径)是阻力臂(滑轮半径)的两倍,因此省力一半,也费距离一倍。
滑轮组 是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总重由几股绳子承担,所需拉力即为总重的几分之一。连接滑轮组的绳子其实是一根绳子,当绳子拉紧时,在不计摩擦和绳子自重时,不管是什么样的滑轮组,所有绳子的拉力一定相等。

5. 功:物理学上的做功包括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在作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功的计算公式:W=FS,功是一个物理量,它的单位是:焦,1焦=1牛·米
6. 功率: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功率。
公式:P=W/t,功率也是一个物理量,它的单位是:瓦特,1瓦特=1焦/秒
根据公式P=W/t=Gh/t,可知要测定人上楼时的功率,需要测量的量有:人的体重G、楼高h,上楼时间t。
根据功率的导出式:P=Fv可知功率一定时,要增大F,必须减小v,即汽车上坡时要换低速档。
7. 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时,动力对机械做的功,一定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这一规律是大自然对人类智慧的制约。人凭智慧可以发明各种各样的机械,可以得到省力的好处,也可以得到省距离的好处或是改变力的方向,但不可同时既省力也省距离,即永远不会发明能省功的机械。
8. 机械效率:不同机械在使用时,其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不同,我们把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叫它的机械效率。
有用功由主观目的而定,总功则是动力对机械做的功。总功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被利用的有用功,一部分是被机械消耗的额外功。因为机械的摩擦和机械自重不可避免,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9. 机械能: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就具有能,但并不一定做了功。
动能是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决定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势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的大小由物重和高度决定。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大小等因素有关。
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称。在数值上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的和。
能量也是一个物理量,它的单位和功相同,都是焦。
10.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一个物体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大小都会改变,但总机械能不变。实际上动能和势能在转化过程中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虽然总的能量仍然守恒,但机械能减少了。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所示,重物G=400N,AB=20cm,BC=60cm,CD=60cm,求将重物G提起时所用的最小动力(图中装置可绕A点转动)。
解析:在装置转动时,认为是匀速转动,因此符合杠杆平衡条件始终有:
例2. 某人想站在楼下用滑轮组把质量为150kg的重物送到楼上,已知绳子的最大承受力为600N,请你帮他设计一个适当的滑轮组,画出组装图。(g取10N/kg)
解析:
例3. 如图所示的装置,用此装置牵引物体A,使其沿水平地面匀速向前滑动,若A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150N,滑轮本身的重力及绳子间摩擦忽略不计,求所用拉力F的大小。
解析:
例4. 在下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其中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
解析:根据做功的两个条件,可知C没有做功(S=0)。
例5. 如图所示,人拉绳子的力F=10N,使货物以v=2m/s的速度匀速上升,求拉力做功的功率。
解析:设做功时间为t,则这个过程中拉着绳子移动的距离s=2h=2vt
人拉绳做的功W=F·s=2Fvt
例6. 如图所示,将重物G提高1m,拉力做功600J,如不计摩擦及动滑轮重,求重物G的物重是多少?如果实际拉力是250N,求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解析:设物重G,升高h,绳自由端通过距离为s
由于三段绳承重,s=3h,G=3F
例7. 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起重物(不计绳重和摩擦)。
(1)当物重为180N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60%,绳端拉力为多少N?
(2)当被提重物为240N,重物上升3m时,绳端拉力所做的功为多少J?
解析:(1)
(2)
例8. 如图所示,某运动员做“蹦蹦床”运动,试分析他从下落接触到“蹦蹦床”到被弹起后上升的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情况。
解析:动能,重力势能减小→弹性势能变大→动能为零时,弹性势能最大
弹性势能变小→动能,势能变大→弹性势能为零时,运动员与床分离→动能转化为势能,升高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5分钟)
一. 选择题。
1. 一个人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沿水平方向拉木箱,使木箱分别在光滑和粗糙两种不同的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关于拉力所做的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粗糙地面上做功较多
B. 在光滑的地面上做功较多
C. 两次做功一样多
D. 条件不够,无法比较两次做功的多少
2. 如图所示,重为80N的物体在大小为20N、方向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撤去拉力,物体静止后,改用方向为水平向左、大小为30N的力使物体向左运动10m。则拉力为时( )
A. 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为30N
B. 物体的速度仍为2m/s
C. 物体在水平方向所受到的合力大小为10N
D. 拉力所做的功为200J
3. 如图所示,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物体m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滑轮与绳子质量及摩擦不计,已知物体m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10N,物体m运动的速度为2m/s,那么关于拉力F的大小和拉力的功率P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 )
A. 拉力F的大小为20N
B. 拉力F的大小为5N
C. 拉力的功率P的大小为20W
D. 拉力的功率P的大小为10W
4. 物体A在拉力作用下沿同一水平面匀速运动了一段距离s,如图所示。试比较拉力及拉力所做的功的大小。(滑轮重、绳重及绳与滑轮间摩擦不计)( )
A.
B.
C.
D.
5. 小敏同学和她所骑的轻便自行车总重约为600N,上学路上她骑车在20s内匀速通过了一段长100m的平直公路。若自行车所受路面的阻力约为人和车总重力的0.05倍,则通过该段公路时,小敏同学蹬车的功率约为( )
A. 150W B. 300W C. 1500W D. 3000W
6. 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将两包水泥从一楼抬上三楼。甲在前,乙在后,水泥挂在木棒的位置离甲较远,离乙较近(木棒的质量不计),甲、乙两人对水泥所做的功分别为,则( )
A. B.
C. 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7. 如图所示,用与水平方向成一定夹角、大小为的力,拉着重500N的小车在水平方向前进了100m,则拉力F对小车做功( )
A. 等于10000J B. 等于50000J
C. 没有做功 D. F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B. 在相同的时间内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C. 机械效率高的机械一定省力
D. 做有用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
9. 用图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600N的重物时,人手实际需提供的拉力应该是( )
A. 小于200N B. 等于200N
C. 大于200N D. 大于300N
10. “五一”假期,小林和爸爸一起去登红山,小林用了15min登到山顶,爸爸用了20min登上了山顶,爸爸的体重是小林的1.5倍,则小林与爸爸登山时所做功的功率之比为( )
A. 9:8 B. 8:9 C. 1:2 D. 2:1
二. 填空与综合题。
11. 用如图所示的滑轮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已知每个钩码的质量为100g。
(1)要求用手拉弹簧测力计向上运动,在图上画出滑轮组上绳的绕法。
(2)将钩码匀速提升20c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N,这过程中对钩码所做的功是___________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___。(取)
12. 在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朱钢同学手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向上缓缓做___________运动,并将一组实验数据填入下表,请你完成实验表格。
拉力F/N 钩码重G/N 拴弹簧测力计的线端提升的距离s/m
0.34 0.98 0.4
钩码上升的高度h/m 有用功 总功 机械效率
0.1
仍用同一个滑轮组,增加悬挂的钩码数,则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13.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牵引装置来锻炼关节。重物质量为3kg,小腿拉绳使重物在4s内匀速上升0.5m,若不计绳重及摩擦,求:
(1)小腿拉重物所做的功。
(2)小腿拉重物的功率。
14. 某工地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质量为500kg的物体,在重物上升0.8m的过程中,拉力F的功率为2500W,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求:
(1)滑轮组做的有用功。(g取10N/kg)
(2)重物上升的速度。
15. 某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500N的重物,所用的拉力F为300N,绳子自由端被拉下2m,在此过程中,求:
(1)拉力F所做的功。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滑轮组中动滑轮的重。(不计摩擦和绳重)
16. 工人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不计绳重和摩擦。
(1)若工人用250N的力恰好能将重400N的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求该滑轮组此时的机械效率。
(2)若用此滑轮组将重900N的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2m,求拉力F在这一过程中所做的功。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C 2. C 3. BC 4. C 5. A
6. A 7. D 8. B 9. C 10. B
二. 填空与综合题。
11. (1)承重绳,绳子起点固定在动滑轮上
(2)0.4J,66.7%
12. 匀速;0.098;0.136N;72%;增大
13. (1)14.7J;(2)3.675W
14. (1)4000J;(2)0.4m/s
15. (1)600J;(2)83.3%;(3)100N
16. (1)80%;(2)2000J总复习(十):酸碱盐——定义、性质、用途
二. 考点讲解:
1. 物质分类
2.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1)导电原因:物质能导电,一定是物质内存在自由移动的带电的粒子,如金属中的自由电子等。
(2)物质的导电性
离子(带电的粒子)
(3)电离
①定义: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电离。
②电离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③在任何能导电的溶液中,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和所有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所以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4)pH值
①溶液的酸碱度用pH来表示
②pH和酸碱性的关系
pH=7时,溶液呈中性;pH<7时,溶液呈酸性;pH>7时,溶液呈碱性。
③测溶液pH的实验操作
用玻璃棒醮取待测溶液滴在置于表面皿上的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道溶液的pH。
注意:pH试纸不能用水湿润。
3. 酸碱盐的定义:
(1)酸
①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②理解:
b. 酸是化合物。
c. 酸电离出H+后余下部分是酸根离子。
(2)碱
①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的化合物叫做碱。
②理解:
a. 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才是碱。
b. 碱也是化合物。
c. 碱电离时,除去OH—的是金属阳离子。
(3)盐
①定义: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②理解:
类似金属离子,因此也算金属阳离子。
b. 盐也是化合物。
4. 酸的通性及几种常见的酸:
(1)酸分子结构上的相似性:酸分子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导致它们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2)酸的通性
①酸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作用。
如: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
②酸能跟多种活泼金属起反应,通常生成盐和氢气。
③酸能跟某些金属氧化物起反应,生成盐和水
a. 碱性氧化物: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b. 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关系
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不是碱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④酸能跟某些盐起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
某些盐是指那些能溶于水或溶于酸的盐。
⑤酸跟碱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a. 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而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b. 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c.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3)几种常见的酸:以盐酸、硫酸为例介绍酸的性质,简单介绍其他几种酸。
盐酸(氯化氢溶液)
①重要的物理性质
a. 纯净盐酸是无色液体(工业盐酸由于混有Fe3+而呈黄色),有刺激性气味,有酸味。
b. 易挥发,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水蒸气接触,形成的盐酸的小液滴)
②化学性质(注意性质决定用途这条主线)
a. 与指示剂的作用
※酸、碱指示剂:能与酸、碱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如: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
※酸、碱指示剂可用于检测简单溶液的酸、碱性(用途)
例:如何简单地检验雨水的酸、碱性。
b. 与金属的作用
结论:金属+盐酸→盐+氢气
c. 与金属氧化物作用
注意此实验现象:铁锈渐渐溶解、溶液变黄。
结论:金属氧化物+盐酸→盐+水
d. 与碱的反应
结论:碱+盐酸→盐+水
e. 与某些盐反应
硫酸
①物理性质:无色、油状、粘稠液体、不易挥发。
②稀H2SO4有类似稀HCl的化学性质。(对比稀HCl性质学习)
③浓H2SO4的特性
a. 吸水性:可吸收气体含有的水分。(常用作不与它反应气体的干燥剂,如CO2等)
b. 脱水性:能把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的氢、氧元素按2:1的比例从上述化合物中夺取出来,使之发生碳化现象。
c. 氧化性:浓H2SO4的氧化性很强,它与金属起反应时,一般生成水。
d. 浓H2SO4稀释要放出大量的热。
注意该实验操作:把浓H2SO4沿着容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把水倒进浓H2SO4里(危险!)
硝酸
①物理性质: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挥发;在空气中也形成硝酸小液滴而成白雾。
②硝酸也有类似盐酸的化学性质。
③硝酸的特性: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产生H2,而是水,能强烈腐蚀衣服和皮肤,使用时小心。
5. 碱的通性及常见的碱:
(1)碱的命名:
(2)碱的通性:
(3)酸性氧化物:能与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理解:
氧化物。
不是酸性氧化物。
(4)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和用途:

NaOH Ca(OH)2
俗名 火碱、烧碱、苛性钠 熟石灰、消石灰
物理性质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有吸水性,易潮解,有强烈的腐蚀性 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有腐蚀性
化学性质 ①与酸碱指示剂反应NaOH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①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石灰水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②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2NaOH+SO2=Na2SO3+H2O2NaOH+CO2=Na2CO3+H2O ②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Ca(OH)2+CO2=CaCO3↓+H2OCa(OH)2+SO2=CaSO3↓+H2O
③与酸发生中和反应2NaOH+H2SO4=Na2SO4+2H2O ③与酸发生中和反应Ca(OH)2+2HCl=CaCl2+2H2O
④与某些盐反应FeCl3+3NaOH=Fe(OH)3↓+3NaCl ④与某些盐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
用途 化工原料,用于制肥皂、石油、纺织、印染工业 建筑工业上制三合土,或砌砖、抹墙;工业上制氢氧化钠、漂白粉;农业上改良土壤、配制农药

6. 常见的盐

化学名称 氯化钠 碳酸钠 硫酸铜
化学式 NaCl Na2CO3 CuSO4
俗称 食盐 纯碱、口碱 ——
颜色 白色 白色 白色

(1)结晶水合物
称蓝矾、胆矾)。
(3)风化:常温下在干燥的空气里,结晶水合物逐渐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过程叫风化。
a. 风化是化学变化
(4)检验水存在的方法:加入白色CuSO4如变蓝,则说明有水存在。
(5)盐的性质:
①盐的溶解性
一般说来,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易溶于水,大多数磷酸盐、碳酸盐、硫酸盐不溶于水。
②盐的化学性质
a. 盐+金属→另一种盐+另一种金属
b. 盐+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
c. 盐+碱→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d. 盐+盐→另两种盐
其中a、b、c中的盐都应是溶于水的,b中盐是溶于水或溶于酸。
7. 复分解反应:
(1)定义: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2)表示方法:AB+CD=AD+CB
(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4)酸、碱、盐发生的反应大多是复分解反应;
(5)复分解反应必须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才能发生。
8. 化学肥料:
(1)种类
(2)特性

化肥 特性
氮肥 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
磷肥 促进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
钾肥 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对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

9. 铵根离子的鉴定:
(1)反应原理
(2)实验操作
取试样少许,加入NaOH溶液,微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证明含有NH4+。
【典型例题】
例1. 二氧化硫(SO2)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它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现有某一实验小组的同学欲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和药品制取二氧化硫,并对二氧化硫与水在通常情况下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设计的探究过程如下,请你回答其中的有关问题。
(1)假设:二氧化硫与水在通常情况下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物是一种酸。
(2)设计方案:先验证水能否使蓝色石蕊试纸变色;再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最后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3)查阅资料:你认为该研究小组需要查阅的资料内容中应包括_______(填写编号)。
①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②酸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③二氧化硫能被浓硫酸干燥
(4)实验
①实验过程中,装置C内石蕊试纸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这说明_____________。
②装置D中胶头滴管中的蒸馏水在二氧化硫气体生成之前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未见试纸发生颜色变化,当有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时发现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论:原假设_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分析:SO2是酸性氧化物,易溶于水,与水化合生成亚硫酸
题中装置C与D作对照实验,装置C中SO2不能使干燥石蕊试纸变红(故需将制出的SO2气体进行干燥)装置D中有水存在时,SO2使石蕊试纸变红,而水不能使试纸变红,说明SO2与水生成了酸。
答案:
(3)①②③
(4)①SO2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
②水不能使石蕊试纸变色,SO2溶于水后生成酸使石蕊试纸变色
③吸收SO2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5)成立
例2. A、B、C、D、E、F分别为酸、碱、盐中的6种物质,它们都易溶于水,且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G是一种难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1)试推断B、E、G的化学式:B__________,E__________,G__________。
(2)写出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此题时首先必须确定G为何物。假设G为AgCl,结合酸、碱、盐的转化关系可知生成AgCl的途径只有以下两种:
框图中要求能用三种方法制备G,可见AgCl不合题意。
答案:
(1)Ba(OH)2;H2SO4;BaSO4
(2)
例3. X是常见的固态化合物,可发生如图所示的化学变化:
(1)X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2)写出图①、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
答案:(1)Na2CO3
(2)①

例4. 对化学反应及其应用的研究促进了电池的发展。通过化学反应中电子在不同离子(或原子)之间的转移,使电池产生电流。
(1)下列化学反应中可用于设计制造电池的两个反应是( )
(2)电池使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是__________。
(3)纯净的水几乎不导电,当溶液中含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时,溶液的导电性明显增强。某同学做了如下一个实验(装置如下图),当用导线把电池、电灯泡和某溶液连接起来时,电灯泡发光。再用滴管向烧杯的溶液中逐滴加入另一种溶液并同时不断搅拌时,电灯泡逐渐变暗直到熄灭。而后又逐渐明亮起来。请写出一个符合此现象的两种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上图,电源电压为24V,灯泡标有“3V 0.6W”字样,当溶液导电时,若溶液在通电过程中的电阻可看作恒定不变,电阻大小为105Ω,求通电2min通过灯泡的电量是__________C。
分析:复分解反应中没有电子的得失,而制造电池的化学反应必须有电子得失,因此只有C不能制造电池;A、B均可以;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酸、碱、盐的水溶液发生反应若生成物完全是沉淀或生成物是沉淀和水,均可产生题设的实验现象。
答案:
(1)A、B
(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4)24C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 选择题
1. 某溶液中含n个、n个、n个,除还存在不等量的外,别无其他离子存在,可推测此溶液( )
A. pH>7 B. pH=7 C. pH<7 D. pH≥7
2. 已知甲、乙两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若将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当溶液中甲与乙的质量比为2M:N时,充分反应后溶液的pH=7,则甲和乙应是下列物质中的( )
A. HCl和KOH B.
C. D.
3. 某同学测得几种食物的pH如下:柠檬汁2.3;柑橘汁3.5;玉米粥7.5;鸡蛋清8.0。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柠檬汁、柑橘汁显酸性 B. 玉米粥、鸡蛋清显碱性
C. 柠檬汁比柑橘汁的酸性强 D. 玉米粥比鸡蛋清的碱性强
4. 用铝箔将加工好的食品采用真空技术包装好,然后放入装有两种化学物质的夹层包装袋中(两种化学物质相互隔离),这样就制成了“即时即热型快餐”。食用该快餐之前,只要拉动预留在袋外的拉线,使两种化学物质接触反应,便可将食品加热。适合放入袋中的两种化学物质是( )
A. 浓硫酸与水 B. 氯化钠与水
C. 熟石灰与水 D. 生石灰与水
5. 下列四个图象分别表示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 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B. 向pH=2的盐酸中加水
C. 向稀硫酸中加镁粉
D. 向一定量的溶液中逐滴加入稀溶液
6. 某校化学活动小组为探究X、Y、Z三种金属酸的反应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取等质量的X、Y、Z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都生成+2价金属的硫酸盐,反应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对该图象理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X、Z、Y
B.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X、Y、Z
C. X、Y、Z依次可能是:Mg、Zn、Fe
D. 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是:Z7. 下列几组物质中,相互能反应,并且需要指示剂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的是( )
A. 氢氧化铁和稀硫酸
B. 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C. 澄清石灰水和碳酸钠溶液
D. 氯化钾溶液和硝酸钡溶液
8. 将下列各组内的物质混合,如果各组中的最后一种物质均过量,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纸上只留下一种不溶物(纯净物)的是( )
A.
B.
C.
D.
9. 取一小块氢氧化钠固体置于蒸发皿中,隔一段较长的时间后滴加稀盐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有白色沉淀 B. 有气泡放出
C. 有白色沉淀,同时有气泡放出 D. 看不到明显变化
10. 将含有两种固体的混合物,用足量的水溶解后得到白色沉淀,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白色沉淀完全不溶解。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混合物溶于水,过滤后滤液中肯定不含
B. 混合物溶于水,过滤后溶液中肯定不含
C. 混合物溶于水,得到的白色沉淀是
D. 滤液中滴加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是
二. 填空题
11. 某学校附近的化工厂排出的污水中因含某些金属离子对水质和环境造成了污染。该校环境保护研究小组的同学对该厂排出的污水取样过滤,对滤液进行了多次检测,其中有三次检测的结果如下表所示。试回答:
(1)三次检测的结果中第________次检测的结果不正确。
(2)研究小组根据检测结果,向化工厂提出建议:用一种含钠离子的化合物来处理污水,就可以同时除去检测出的金属离子。这种化合物_____________。
(3)在检测时,为了确定滤液中是否存在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同学们将滤液酸化后,首先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_溶液,将反应后的化合物过滤,再向得到的滤液中加入___________溶液。
12. 实验时,某同学不小心放错了胶头滴管,使得溶液的试瓶中可能混入NaCl、NaOH、和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验证,他们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
(1)由步骤①可知:此溶液中含有________(写化学式)。
(2)由步骤②可知:此溶液中不存在___________(写化学式)。
(3)由步骤③可知:此溶液中含有__________(写化学式)。
(4)某同学由步骤②判断这瓶溶液中含有NaCl,你认为是否正确?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现有硝酸银、硝酸铜和硝酸镁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溶液,进行下列实验:
根据实验推断:
(1)固体甲是_________________;
(2)滤液2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3)滤液2跟固体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已知:①在化工生产中,原料往往不能全部转化成产品;②工业上常用电解纯净的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得到烧碱溶液,再经过浓缩、蒸发等步骤制造固体烧碱。现要分析一种仓库里的固体烧碱样品。
(1)猜测一下,该烧碱样品中可能含有哪些杂质?
(2)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实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5. 为测定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碳酸氢钠()固体的质量分数,现进行如下实验:向盛有13.6g该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109.5g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和药品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数据记录如下:

反应时间 t0 t1 t2 t3 t4 t5
烧杯和药品质量/g 210.0 206.7 204.6 203.9 203.4 203.4

求:(1)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C 2. C 3. D 4. D 5. D
6. A 7. B 8. D 9. B 10. A
二. 填空
11. (1)三 (2)NaOH (3)
12. (1)NaOH (2) (3)NaCl
(4)错误:加入引入了,无法证明原溶液中是否含有。
13. (1)Cu、Ag、Zn的混合物
(2)
(3)
14. (1)可能含有。
(2)如下表所示:

取少量溶液,滴入稀酸 有气体逸出 有Na2CO3
取少量溶液,先滴入过量稀硝酸,再滴入硝酸银溶液(或取少量溶液,先滴入足量硝酸银溶液,再滴入过量稀硝酸。) 先有气体逸出,滴入硝酸银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相应有:先有沉淀生成,滴入过量稀硝酸后,部分沉淀溶解,并有气体逸出。) 有NaCl

三. 计算
15. (1)92.60% (2)8.4%总复习(十二):地球和宇宙
二. 考点讲解: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动叫自转。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的交替循环,都是由于地球自转。地球大致自转一周定为一个太阳日,一日等于24小时。
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转动叫公转。由于地球是侧着身子转的,所以地球的自转轴道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有66.5°的夹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3.5°,叫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白昼长短的周年变化,从而在地球上产生四季的更替。夏季是一年内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太阳高度最低、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季节。
二十四节气:节气是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计时方法,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节气对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指导和预告作用。在北半球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一天称为夏至、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一天称为冬至。在春秋两季中,各有一天全球的昼夜相等,称为春分和秋分。
2. 月球:
概况: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命。昼夜温差大,可达300℃,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大多数环形山是宇宙物体冲击月球表面和月球火山活动的产物。月球的体积为地球体积的1/49,月球的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
月相: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称1朔望月=29.5日。农历十五、十六是满月。
日食与月食:日食与月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地球、太阳、月亮三者相对位置变化产生的自然现象。
上图是日食的形成原因:人位于1区域看到日全食,人位于3和4区域看到日偏食,人位于2区域看到日环食。
3. 太阳:
概况: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是地球及人类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外部由内向外分三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冤层。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太阳表面温度较低处称为太阳黑子,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是11年。日珥和耀斑产生于色球层。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日地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496×108千米。
太阳系:太阳系由太阳、九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以及万千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九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都不停地自转,同时也自西向东地绕太阳公转。
4. 宇宙:
星系:由几亿甚至上万亿颗恒星和星际气体以及尘埃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叫星系。星系是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银河系只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一个星系。
宇宙:宇宙是均匀的、膨胀的,宇宙起源于热大爆炸。宇宙的构成是: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及河外星系→宇宙
5. 航天器:航天器可以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两大类。无人航天器主要包括:人造卫星、无人航天飞机和空间探测器;载人航天器主要有载人航天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航天器的高位置以及宇宙空间的高洁净、微重力、超低温、强辐射都是非常有用的空间资源。
(二)人类生存的地球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40000千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的经线圈。
2. 位置和时区:
地球上的位置运用经纬网来确定。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较东的区时比较西的区时来得早。各个时区采用的统一的时刻叫做区时。180°经线附近作为日界线,日界线东、西两侧相差24小时。
3. 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三要素。确定方向的方法:①经线和纬线②方向标定法③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 地球内部结构:
①圈层结构:从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
②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是剧烈的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③板块学说: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大陆和海底的板块都在软流圈上“漂浮”。板块和板块交界处是火山和地震最集中的地带。
④土壤:土壤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构成。土壤一般可分为砂土、粘土和壤土。砂土通气性能好,但保持水的性能差,容易使植物缺水;粘土保持水的性能很好,但容易积水,透气性能很差,这样会使植物根系腐烂;壤土中砂粒和粘粒的比例适中,壤土通气和保持水分性能都好,有利于植物的良好生长。
5. 天气和气候:
①天气:天气是一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如气温、湿度等)和大气现象(如云量、雾的能见度等)的综合,也就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的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天气是短时间尺度的大气过程,天气的主要组成要素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②气候:气候是一地多年天气综合的表现,包括该地多年的大气平均状态和极端状态;是概括了大量天气过程而显示出来的大气规律,是长时间尺度的大气过程,其变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性质、地形和季风等。
④我国东部季风气候:我国东部地区是季风影响最明显的地区,湿润程度较高,雨热同季,风向、降水随季节而显著更替,局部有旱涝和寒害的威胁,冬季南北气候差异显著,气温和热量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⑤我国西北地区干旱气候:西北地区深居欧亚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及受高山高原阻挡,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很少到达,以致降水甚少,气候干旱,自东向西干旱程度逐渐增强,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大,但光照、热量资源丰富。
⑥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寒潮、台风和洪水。
【典型例题】
例1. 由东京(东九区)8时起飞的飞机,飞行2小时到达北京,则到北京的时间为
A. 8时 B. 9时 C. 10时 D. 11时
解析:北京位于东八区,东京位于东九区,东京在北京的东边,区时比北京早1小时,东京8时就是北京的7时。从东京起飞2小时,到达北京,北京也同样过了2个小时,则到达北京的时刻是9时。正确答案B。
例2. 北京的气候特点是( )
A.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B. 全年温和多雨
C.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D. 全年炎热干燥
解析:北京位于东经116.46度,北纬39.92度,不近海洋,北京的气候属于标准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正确答案C。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一. 选择题:
1. 距离地球最近的巨行星是( )
A. 木星 B. 土星 C. 海王星 D. 冥王星
2. 下列现象中,发生在太阳光球层的是( )
A. 耀斑 B. 黑子 C. 太阳风 D. 日珥
3. 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月球表面隆起
B. 损石撞击而形成的陨石坑
C. 雨水冲刷而形成
D. 河流不断冲刷形成
4. 下列各地在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
A. 赤道上 B. 北极圈内
C. 南回归线上 D. 北纬50度
5. 关于太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太阳的体积、质量、半径比地球大得多
B. 太阳的大气层从外到里分别是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C. 太阳是一颗稳定的主序星
D. 太阳的巨大能量来自本身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6. 质量较大的恒星在核燃料用完、核反应停止后,演化为( )
A. 白矮星 B. 中子星
C. 红巨星 D. 主序星
7. 习惯上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
A. 0°经线和180°经线
B. 西经20°和东经160°
C. 东经120°和西经120°
D. 东经90°和西经90°
8. 以下事实不能作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的是( )
A. 月食时在月面上的地球的阴影呈弧形
B. 在宇宙飞船上拍下地球的照片
C. 在海边看从远处驶来的船只,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D. 海市蜃楼的现象
9. 我国夏季南北气温差异较小,普遍高温,主要原因是( )
A. 我国南北纬度相差较小
B. 我国纬度普遍较低
C. 夏季北方白昼长,又有夏季风自南向北吹送
D. 夏季北方白昼短又有夏季风自南向北吹送
10. 下列各选项中属于气候范畴的是( )
A. 雨雪纷飞 B. 电闪雷鸣
C. 晴到多云 D. 浙江四季分明
二. 填空题
1. 国际上规定东、西十二区之间的__________度经线作为日界线,又称__________;它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上开始。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日期相差__________小时。
2. 地球自转产生__________现象,由于地球的公转,以及__________的存在,产生__________现象。
3. 闯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因同大气摩擦燃烧而产生光迹,叫做__________,其中极少数会穿过大气层坠落到地面成为__________,其中石质的称__________铁质的称__________。
4. 东北风是指从__________方向吹来的风,风总是从气压__________的地方吹向气压__________的地方。
5. 卫星云图能直接地显示出__________、暴雨、__________等灾害性天气出现的位置和强度。
6. 如图所示,为北半球某地在夏季、冬季两个不同季节的中午时分测得杆影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①太阳位于A时,应该是__________季,此时太阳高度__________,杆影长度__________
②太阳位于B时,应该是__________季,此时太阳高度__________,杆影长度__________
③此实验说明正午时分太阳的高度角随__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
7. 读下图完成以下要求:
①这幅图是__________图。
②A点的高度是__________米,B点的高度是__________,A点大约在B点的__________方向。
③D点比C点高出__________米,这是指D点对C点的__________高度。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A 2. B 3. B 4. B 5. B
6. B 7. C 8. C 9. D
二. 填空:
1. 180,国际日期变更线,起点,终点,24
2. 昼夜交替,黄赤交角,四季更替
3. 流星 陨星 陨石 陨铁
4. 东北 高 低
5. 台风 寒潮
6. 夏 高 短;冬 低 长;季节
7. 等高线 300 100 西偏北 150 相对总复习(一) “波”
二. 教学目标: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四)波 1. 波①知道波的存在②关注现代通信技术的进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③知道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aaa
2. 声音的传播和发生①描述声音发生和传播的条件②了解乐音的特性③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aaa
3. 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现象①说出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②说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③知道光在不同物质里的传播速度不同④列举光的反射现象⑤概述光的反射定律⑥区别镜面反射和漫反射⑦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⑧列举光的折射现象⑨概述光的折射规律⑩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能用光的反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原理解释有关现象 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知道用眼卫生常识 aaaabbaaabba
4. 电磁波①指认太阳光的组成②识别电磁波的主要组成(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 aa
5. 知道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a
6. 感受现代通信技术的进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a

三. 重点、难点:
1. 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2. 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
四. 知识总结:
(一)波的简单知识
1. 波是一种物质。
2. 波的传播就是能量的传播。
3. 声音、光、电磁波等从本质上讲都是波。
4. 波的传播都有一定的速度。
5. 波的传播有的需要媒介(如声音),有的不需要媒介(如光、电磁波)。
(二)光
1. 光的反射
(1)常见的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图1甲)和漫反射(图1乙)。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图2)。
2. 平面镜成像
(1)原理:光的反射。
(2)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它们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图3)。
3. 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某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图4)。
4.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原理:光的折射
(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如图5)
①当u>2f,f②当f2f,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应用如投影机。
③当u5. 人的眼睛
(1)晶状体、房水、玻璃体和角膜共同组成眼球的折光系统。
(2)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图6)。
(3)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前,叫做近视;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后,叫做远视。
(4)矫正近视应该选用凹透镜,矫正远视应该选用凸透镜。
(三)声音
1. 声音的基本知识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能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依赖媒介(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和固体物质)。
(3)声音的传播速度叫做声速;空气中声速较小,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2. 乐音的特点
(1)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
(2)响度指声音的响亮程度,跟声源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有关。
(3)不同物体可以发出同样音调、响度的声音,但音色往往不同。
3. 声波范围的划分
(1)人的听觉范围:20~20000赫兹。
(2)次声波:低于20赫兹。
(3)超声波:高于20000赫兹。
4. 噪声
(1)噪声危害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是一种污染。
(2)噪声的防治可以从噪声源、声音的传播途径等方面采取措施。
(四)阳光的组成
1. 色散现象
(1)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在三棱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出现一条彩色光带,各色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依次排列,该现象称为色散现象(图7)。
(2)色散现象是因为不同色光经过棱镜发生偏折的程度不同。紫光偏折程度最大,红光偏折程度最小。
2. 太阳光谱
(1)太阳光谱包括可见光谱和不可见光谱(图8)。
(2)在可见光谱中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射线叫做红外线,在紫光外侧的不可见射线叫做紫外线。
(3)阳光主要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组成。
(4)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
①红外线有致热作用。
②紫外线有消毒灭菌、萤光效应等。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关于声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一定比飞机飞行的速度大
B.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C. 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
D. 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小
答案:C
例2. 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答案:C
例3. 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放一个高0.6m的物体,物体距离镜面1m,则像与物的距离是_________m,像高是__________m,如物以0.2m/s的速度离开平面镜,则像以________m/s的速度离开物。
分析和解:本题要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求解。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关于镜面是完全对称的。所以,像高与物高始终是相等的,即像高是0.6m;像与物体的距离应该等于物体距镜面的距离的2倍,即2米;像离开物体的速度也是物体离开镜面速度的2倍,即0.4m/s。
答案:2;0.6;0.4
例4. 当光线与平面镜成40°角入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
A. 40° B. 50° C. 80° D. 100°
答案:D
例5. 某同学用焦距为f的凸透镜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将烛焰放在凸透镜主轴上,离凸透镜16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24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大约是( )
A. 16cmC. 8cm分析:根据题意,物距u=16cm,像距v=24cm,像距大于物距,所成的像应为倒立放大的实像,成像情况为f2f,即f<16cm<2f,24cm>2f。
运用数学方式解不等式,可知8cm答案:C
例6.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实验,他发现蜡烛离凸透镜越远,光屏上得到的像越__________(填“大”或“小”),再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时,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_________(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此时在光屏上看到的像是___________的(填“倒立”或“正立”),该像比原来的像_________(填“大”或“小”)一些。当蜡烛继续向凸透镜靠近的过程中,发现蜡烛的位置在_______时,则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得不到烛焰的像。
答案:小;远离;倒立;大;小于焦距
例7. 下列关于电磁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导线中电流的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
B. 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 微波炉是利用电磁波来加热食品的
D. 无线电广播信号是靠电磁波传播的
答案:B
例8. 下列颜色中,不属于太阳光的组成的是( )
A. 红色 B. 紫色 C. 灰色 D. 橙色
答案:C
【模拟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现象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 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B. 如影随形,形影相伴
C. 水中捞月,徒劳无功 D. 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2. 噪声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下列减小噪声污染的措施,属于控制噪声声源的是( )
A. 城区禁鸣机动车喇叭 B. 在大桥的两边设声音屏障
C. 戴防护耳罩 D. 植树造林绿化城市
3. 一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为30°,在水面上同时产生反射和折射,此时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之间夹角的大小一定( )
A. 小于30° B. 大于30°小于60°
C. 大于60°小于120° D. 大于120°小于150°
4.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在竖直的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蜡烛,对着玻璃板可以看到前面的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以看到放在后面的蜡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B. 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C. 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D. 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5. 健身房一侧的墙上,竖直立着一块平面镜,晓鹏以1米/秒的速度垂直走向它,则他相对于镜中的像的速度是( )
A. 1米/秒 B. 1.5米/秒 C. 2米/秒 D. 2.5米/秒
6. 雨后的月夜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面向月亮走,地上发亮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
B. 面向月亮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的是水
C. 面向月亮走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
D. 面向月亮走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
7. 如图,小明同学拿着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用一张白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测得此光斑到透镜光心的距离是10厘米,小明同学用此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40厘米处,则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清晰的像是( )
A. 正立、放大的虚像 B. 倒立、缩小的实像
C. 倒立、放大的实像 D. 倒立、等大的实像
8. 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脚步声吓跑,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
A. 岸——空气——水——鱼 B. 空气——水——鱼
C. 岸——水——鱼 D. 岸——空气——鱼
9. 如图所示,L是凸透镜,是它的主轴,AB是垂直主轴的光源,P是垂直于主轴的光屏,当光源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相等时,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将AB向左移动任意一段距离后,再移动P,则在P上( )
A. 总能得到缩小的像
B. 总能得到放大的像
C. 可能得到放大的像,也可能得到缩小的像
D. 可能得到放大的像,也可能得不到像
10. 如图所示,表示来自远方的光,经过眼睛折光系统调节后,对光的会聚情况,根据图示可知( )
A. 甲图为远视眼,用凹透镜可以矫正
B. 乙图为远视眼,用凹透镜可以矫正
C. 甲图为远视眼,用凸透镜可以矫正
D. 乙图为远视眼,用凸透镜可以矫正
11. 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将物体放在主轴上距透镜焦点25厘米处,所成像一定是( )
A. 正立的 B. 倒立的 C. 放大的 D. 虚像
12. 某同学站在清澈平静的清水池岸边,观看到池底的石子是( )
A. 变深的实像 B. 变浅的实像
C. 变深的虚像 D. 变浅的虚像
13. 小林从汽车的观后镜中看到后面一辆超车的汽车号码是1088——10,则汽车的真实号码是( )
A. 1088——10 B. 10——1088
C. 8801——01 D. 01——8801
14. 如图所示,小柯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观察到光屏上的像总是倒立的。他想:若让烛焰左右晃动,像将如何。于是他正对光具座刻度尺,轻吹蜡烛。在光屏上可看到( )
A. 像上下抖动
B. 像跟没吹时一样
C. 像左右晃动,烛焰左偏时,像也左偏
D. 像左右晃动,烛焰左偏时,像却右偏
15. 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上成一清晰的像。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
A. 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B. 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C. 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D. 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二. 填空题
16. 夏日的雷声轰鸣不绝,是声波在云层界面多次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这些能被我们听到的声音的频率在______________赫兹到______________赫兹之间。
17. 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叫做红外线,用它来传递信息,实现对电视的控制。有时没有把遥控器对准电视机的控制窗口,按一下按钮,也可以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_______原理。
18. 把一块玻璃砖放在钢笔的前面,如图所示,笔杆看起来好像“错位了”,这种现象是光的________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引起的。
19. 一只小甲虫离平面镜20厘米远,它在平面镜中的虚像到甲虫距离为______________厘米,若甲虫沿与平面镜成30°角的方向以5厘米/秒的速度面镜,爬行了4秒钟,则此时,甲虫在平面镜中的虚像离甲虫的距离为______________厘米。
20. 入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为40°,则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为______________。
21. 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之间发生了反射、折射现象,由图可知,折射光线是______________、反射角是______________,界面是______________,光是从______________入射到分界面上的。
22. 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______产生的。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曾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______________(填“快”或“慢”)的缘故。
23. 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测得收到回波信号的时间,就可以计算出海底的深度。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一支笔水平放置在桌面上,今让一平面镜靠近它,使它与像在竖直面上成90°角,则平面镜镜面应与桌面成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角。
25. 如图所示,甲乙两图中是光线经过透镜的光路图,请判断甲图是______________透镜,乙图是______________透镜。
26. 旅游胜地“九寨沟”的镜海中有着“鱼在天上飞,鸟在水中游”的美景奇观。这水中画面中的“鱼”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___形成的______________像;“鸟”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___形成的______________像。(填“虚”或“实”)。
27. 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F为凸透镜的焦点),则:
①把烛焰放在________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②把烛焰放在________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③把烛焰放在________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
④如果把烛焰从a点移到b点,像到凸透镜的距离______________,像的大小______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8. 某同学研究光的折射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1)分析实验数据得知,当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折射角跟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2)请你推测这位同学做实验时,入射光线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玻璃射向空气”或“空气射向玻璃”)。

次数 入射角 折射角
1 10° 15.1°
2 20° 30.9°
3 30° 48.6°
4 40° 74.6°

29. 某同学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记下了物距u和距v之间的关系,并绘出图像如图所示,那么,由图可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
三、作图、计算题:(30小题2分,31、32题3分,33题7分,共15分)
30. 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31. 完成下图中三条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
32. 如图所示,请画出这位同学在平面镜中看到足球的光路(只画一条光线即可)。
33. 在水平地面上,站立着一个1.8米高的人,此人想通过平面镜看到自己的全身像,此平面镜高度最小为多少?作出光路图,并加以证明。(忽略人眼到头顶的距离)。
【试题答案】
一.
1—5 C A D A C 6—10 A B C D C
11—15 B D D B C
二.
16. 反射 20 20000
17. 反射
18. 折射
19. 40 20
20. 100°
21. OA 角NOB PQ 玻璃中
22. 振动 快
23.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4. 45度 或135度
25. 凸 凹
26. 折射 虚 反射 虚
27. 蜡烛 透镜 光屏 a b c 变大 变大
28.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玻璃射向空气
29. 10厘米
三. 略总复习(五):“电”
二. 教学目标:
1. 知道物质的电结构并用来解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等电现象。
2. 知道电路的组成及其三种状态。知道电路图。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理解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理解并联电路的特点。了解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熟悉串并联电路的规律。
3.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了解金属、酸碱盐水溶液的导电过程。了解半导体。
4. 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电量。知道电流及其单位。掌握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5. 了解电压。知道电压单位。掌握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6. 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了解滑动变阻器及其使用。了解电阻箱。
7. 掌握欧姆定律。
8. 理解电功的概念。掌握电功公式。
9. 理解电功率的概念。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了解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了解电能表。
三. 知识总结:
1. 物质的电结构:物质是由带电微粒组成的。一般物质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组成的。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就是其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通常情况下,物质内部的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所以整个物体内的正电荷数等于负电荷数,对外不显电性。
质子是存在于坚固的原子核内,一般的物理化学过程不会转移,而原子核外的电子会因某种物理或化学的原因而转移,造成电子得失,得电子者因电子“过剩”而带负电,失电子者因电子“不足”而带正电。摩擦起电就是因为摩擦使电子转移使物体带电的。
2. 电路:不管多么复杂或多么简单的电路,都必有四个部分:电源——输出电能;导线——输送电能;开关——控制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
电路有三种状态:通路——电路处处连通,电路中有电流;断路——有一处断开的电路,电路中没有电流;短路——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只经导线在电源正负极间构成回路。短路电流很大要损坏电源或导线,是绝不允许的。某用电器两端用导线连接,没有电流通过这个用电器,但电流仍流过另外的用电器,称为局部短路,这是允许的。
3. 电路的三个基本物理量:
①电流强度:电流是一个物理现象,描述电流强弱的物理量是电流强度。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规定正电荷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科学上把单位时间里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量叫电流强度。
公式是:I=Q/t,电流强度的单位是:安培。1安培=1库仑/秒。
电流表是测电流大小的工具,使用时一要通过估计或用试触法选合适的量程;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三要将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②电压:电压使电荷发生移动形成电流,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用电压表测电压,使用时要将电压表并联在待测电路的两端。
③电阻:电阻反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的大小与材料、长度、粗细、温度有关,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从物理意义上讲,电阻与是否通电没有关系,即与导体的电压、电流无关。电阻与温度有关,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当温度减小到某一温度时(转变温度),有些金属的电阻突然消失,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处于超导状态的导体叫超导体。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温度变化不大时(如季节变化)可以忽略。但在温度变化较大时(如白炽灯点亮前后)要考虑。
④欧姆定律: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得到,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I=U/R,使用时要注意公式中的三个量要对应于同一段电路或同一个用电器的同一时刻。
4. 电功和电功率:
如何灵活运用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我们常见的灯泡、电阻电路都属于纯电阻电路,因此这四个公式都可以灵活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常遵循以下原则:
①对串联电路,多用公式P=I2R,因为串联电路中电流是一定的,只需比较R的大小,就可以确定P的大小;
与R成反比;
④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灵活选择公式,如:已知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用
5. 串并联电路规律总结:两个电阻R1和R2串联和并联的基本特点(如下表):

项特点 电流 电压 电阻 电流分配电压分配
串联 I=I1=I2 U=U1+U2 R=R1+R2
并联 I=I1+I2 U=U1=U2

【典型例题】
例1. 判断图中的电路结构:
答案:甲并联,乙串联
例2. 一盏白炽电灯,电阻是484Ω,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电灯的电流。
答案:
例3. 有一只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压是3.5V,其灯丝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10Ω,现在只有6V的电源,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需要怎样连接一个多大的电阻?
解析:
例4. 有两个电阻R1、R2,将它们串联起来接入电路,其总电阻是10Ω,并联起来接入电路,其总电阻为2.4Ω,求这两个电阻的阻值。
解析:
例5. 某同学家有1台60W彩电,3盏60W的电灯,4台40W的电扇,每天各用电器平均少用1h,试计算1个月(以30天计)共节约多少千瓦时电?这些电可供1台200W的洗衣机工作多少小时?
解析:节约的电能即为这些用电器在每天工作1h内消耗的电能总和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 选择题:
1. 电流在一段电路上做功的多少,决定于电路中的( )
A. 电流和这段电路中的电阻
B. 电流和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C. 电流、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和通电时间
D. 电流和通电时间
2. 反映灯泡明暗程度的物理量是( )
A. 通过灯泡的电流 B. 灯泡两端的电压
C. 灯泡的额定功率 D. 灯泡的实际功率
3. 有两个电阻,若将接到电源上,1min内电流做功160J,若将接在同一电源上,1min电流做功40J,若将并联接入同一电源,1min内电流做功为( )
A. 200J B. 120J C. 32J D. 160J
4. 要使电热器的电功率增大为原来的2倍,可以通过改变电热器的电压U及改变电热器的电阻R来实现,那么采用的办法有( )
A. U不变,使电阻变为R/2 B. 使电压和电阻分别为U/2,R/2
C. U不变,使电阻变为2R D. 使电压和电阻分别为U/2,R/8
5. 关于电功率,正确的说法是( )
A. 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多,电功率大
B. 电流通过导体消耗的电能越多,电功率越大
C. 电功率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D. 电功率大,表示电流做的功多
6. 两个电阻并联接入某电路中,消耗的电功率之比,那么,它们串联后接入某电路中,消耗的电功率比( )
A. 4:3 B. 3:4 C. D.
7. 已知电阻,它们串联在一个电路中,它们两端的电压分别是,通过它们的电流为,在相同的时间内电流做的功分别是,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8. 如图所示,灯均能发光,当开关从闭合到断开时,仍能发光,但( )
A. B.
C. 两灯亮度均不变 D. 两灯亮度均变亮
9. 某电阻丝两端的电压增加到原来的3倍,在相同的时间内电流做功变为原来的( )
A. 3倍 B. 9倍 C. 1/3 D. 1/9
10. 两个灯泡,标有“6V、3W”,没有标记,但已知的电阻为,串联接入电路都能正常发光,那么两端的电压和功率分别是( )
A. 3V,3W B. 8V,2W
C. 2V,1W D. 2V,4W
11. 在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若错把电流表并联在电灯两端,而把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如图所示,则闭合开关S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 )
A. 灯泡不亮
B. 电流表指针有明显偏转
C. 电流表被烧坏
D. 电压表示数为电源的电压
12. 在下列情况中,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的是( )
A. 导体的电阻是,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
B.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消耗的电功率是1W
C. 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是1C,导体消耗的电功率是1W
D. 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是1C,导体消耗的电能是1J
1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它的实际功率等于它的额定功率
B. 用电器无论是串联还是并联,电路总功率都等于各个用电器的实际功率之和
C. 当用电器并联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与它的电阻成反比
D. 当额定电压相同的用电器串联时,用电器的实际功率与它的额定功率成正比
14.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大小,电灯L变暗,由此可知( )
A. 电路中电流减小 B. 电灯的实际功率减小
C. 电阻R变大 D. 电灯两端电压增大
15. 小明家的电能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10A,她家有4个标有“220V,60W”的灯泡,1台标有“220V,1000W”的热水器,1台制冷时耗电为140W的电冰箱和1台耗电为80W的电视机,则( )
A. 除热水器外,其他用电器可以同时使用
B. 所有用电器都可以同时使用
C. 关闭电视机后,其他用电器才可以同时使用
D. 电冰箱制冷时,其他用电器不能同时使用
二、填空题
16. 小明家的电能表上月底的示数为,本月底的示数为,在这一个月内小明家用电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合_____________J。
17. 甲、乙、丙、丁四个完全相同的灯泡,如图所示接入电路,恰能正常发光,当甲灯由于接触不良而熄灭时,则_____________灯变得更亮,_____________灯将变暗。
18. 为了测定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还没有连接成完整电路的实物图,请你在图中补画上缺少的两根导线(不得更改原有接线,导线不要交叉)
(2)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必须_____________;
(3)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开关,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_____________时小灯泡能正常发光。
(4)若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阻为10,滑动变阻器有“10 5A”“20 1A”两种规格,则本实验选择规格为_____________的变阻器。
三. 解答题
19. 某同学家有1台60W的彩电,3盏60W的电灯,4台40W的电扇,每天各用电器平均少用1h,试计算1个月(30天)共节约多少度电?这些电可供1台200W的洗衣机工作多少小时?
20. 有一台抽水机接在220V的电路中,工作10h用了1度电,这个抽水机工作时的电流多大?这些能量可以把多少千克的水抽到10m高的地方?(g取10N/kg)
21. 一只电能表接在照明电路中,表盘上标有“220V,5A”和“3000r/kW·h”,当只接通某一用电器时,电能表的表盘在1min转过15转,那么这个用电器的功率多大?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C 2. D 3. A 4. AD 5. AC
6. B 7. C 8. B 9. B 10. C
11. AD 12. ABD 13. ABC 14. ABC 15. B
二. 填空题:
16. 78.4度;
17. 丙;乙、丁
18. ①略 ②断开 ③2.5V ④“,1A”
三. 解答题:
19.
(同例5)
20.
21. 转15转耗电总复习(九):常见的物质——水、空气、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等
二. 考点讲解:
1. 水和溶液:
(1)水的组成: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8,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4℃时密度最大,为1000千克/立方米。
化学性质:
a. 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在直流电作用下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b. 能与多种物质反应:
与金属反应:
与非金属反应:
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3)存在的检验:白色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蓝色无水氯化钴遇水变红色,这两个变化可用来检验水的存在。
(4)水体污染:排放到水中的污染物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并造成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称水体污染。水体污染使地球上的淡水危机加剧。
(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一种溶剂可溶解多种溶质,某种溶质饱和了,仍能溶解别种溶质。
(6)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可以用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克)来表示。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也是不同的。
(7)溶解度曲线:反映各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是用数学方法来表示化学过程和规律。
(8)溶解度计算:
溶解度=(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计算的前提是溶液达到饱和。
(9)结晶的两种方法:
a. 蒸发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态物质。
b. 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态物质。
(1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百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计算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可以饱和,也可以不饱和。溶质如是结晶水合物,要除去结晶水。溶质不包括未溶解部分的质量,两种液体混合,因分子间存在间隙,体积会改变,所以一定要根据质量来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2. 空气及其组成: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占1%
(1)氧气的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氧气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反应物 反应条件 在空气中的现象 在氧气中的现象 生成物及特征 文字表达式
木炭 点燃 持续红热,无烟,无焰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 生成无色、无味的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硫 点燃 持续燃烧,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热 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 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 硫+氧气二氧化硫
铝箔 点燃 火柴引燃,持续剧烈燃烧,放热,耀眼的白光 固体氧化铝 铝+氧气氧化铝
磷 点燃 黄白色火焰,放热,大量白烟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大量白烟 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铁丝 点燃 灼烧成红热,离火后,变冷 用木条引燃,持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镁 点燃 持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热 白色粉末,固体氧化镁 镁+氧气氧化镁
蜡烛 点燃 黄白色光亮火焰,分层放热,稍有黑烟 火焰十分明亮且分层,放出热量,瓶壁有水雾 无色液体水和无色无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 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氧气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冶炼钢铁、焊接和切割金属、制液氧炸药等。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方法一: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方法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方法三: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实验装置:(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例,如图所示)
操作步骤:
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把药品装入试管内,使用高锰酸钾作反应物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c. 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将集气瓶装满水并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d. 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
e. 收集气体。
f. 把导气管从水槽中移出水面。
g. 熄灭酒精灯。
收集方法:
a. 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操作要点:把盛满水的集气瓶(无泡)倒立在水中,排水充气,取出放置。
b.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
操作要点:使导气管尽量伸入集气瓶底便于排尽空气。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证明瓶内气体是氧气。
验满: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时,取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集满。
放置: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应正放在桌面上。
a. 在用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原因是防止加热时药品中的湿存水倒流炸裂试管。
b. 铁夹应夹在距试管口1/3处,原因是利于加热。
c. 导管伸入试管内要刚露出橡皮塞,原因是利于排出产生的气体。
d.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不宜立即收集,待有连续均匀的气泡产生时再收集,原因是开始的气泡是试管内的空气,若立即收集则氧气不纯。
e.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原因是利于充分排出瓶内空气。
f. 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原因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炸裂试管。
g. 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应塞一小团棉花,原因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氧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制大量的氧气,主要是通过使空气液化,再分离液态空气而制得,这是物理方法,其主要过程为:
(4)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CO2的性质 CO2的用途
物理性质 密度比空气大(约为1.5倍)
能溶于水 加压、制汽水
干冰易吸热升华 作致冷剂:人工降雨、冷藏食物
化学性质 通常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灭火
与水反应:
与石灰水反应: 使石灰浆抹的墙壁加速硬化
氧化性: 工业上制取CO气体
光合作用 维持自然界生命活动,温室肥料

注意:a. CO2能溶于水,CO2也能与水反应,两者有本质差异,前者属物理变化,后者属化学变化;
b. 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生成碳酸,不稳定:H2CO3=CO2↑+H2O,故H2CO3只能存在于稀溶液中;
物质,一般吸收CO2用NaOH(保证CO2被充分吸收);
d. 鉴别CO2的几种方法:
<1>用燃烧着的木条(注意与N2的区别)
<2>通入澄清石灰水
<3>通入石蕊试液(注意与氯化氢气体的区别)
e. 下深井、欠未开启的菜窖前的必备知识——“灯火实验”
(5)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稀盐酸。
实验装置:因为上述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必加热,故气体发生装置如下图所示。
收集方法: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且能溶于水,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检验。验证:将所得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出现白色浑浊,证明收集到的气体是二氧化碳。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放置: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盖好玻璃片后,要正立放在桌面上。
注意事项:
a.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稀盐酸和大理石,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原因是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钙是微溶物,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上,阻止反应继续进行;也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原因是它与稀盐酸反应速度太快,不易控制;不能用浓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原因是浓盐酸有强烈的挥发性,会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中混有HCl气体而使制得的气体不纯。
b. 制取CO2的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必须插在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导气管伸出胶塞的部分不能太长,只露出少许即可,以利于气体的排出;收集气体的导气管必须伸到接近集气瓶的底部,以利于排尽集气瓶内的空气,收集到较纯净的CO2。
3. 金属
具有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有可锻性,密度大,熔点高。常见的金属有铁、铜、铝、钢、钛等。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高温熔合形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叫合金。
金属活动性顺序
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钾、钙、钠等活泼金属与盐溶液混合时,先与水反应。)
(1)铁的性质:
物理性质:
具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有良好的延展性;有导电性、导热性;具有铁磁性;密度为7.8×103千克/米3。
化学性质:
(2)金属对环境的影响:
废弃金属要破坏土壤结构、造成有毒金属离子污染等。所以要及时回收。
(3)铁的两种合金:生铁和钢
类别 含碳量 机械性能 机械加工
生铁 2%—4.3% 硬而脆,无韧性 可铸,不可锻
钢 0.03%—2% 硬而脆,有弹性 可铸,可锻

(4)炼铁和炼钢
铁合金 生 铁 钢
冶炼 原料 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生铁、废钢、氧气、生石灰
原理 在高温条件下,用还原剂CO从铁的氧化物中将铁还原出来例: 高温下用氧气或铁的氧化物将生铁中多余的碳和其他杂质转变为气体或炉渣而除去
设备 高炉 转炉、平炉、电炉
产品 生铁 钢

(5)几种常见的金属:
铝 铜 锌 钛
物理性质 银白色金属,密度2.7g/cm3,熔点660℃,沸点2200℃,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 紫红色金属,密度8.9g/cm3,熔点1083℃,沸点2595℃,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仅次于银,强于铝。 青白色金属,密度7.14g/cm3,熔点419.4℃,沸点907℃,常温下较脆。 银白色金属,密度4.5g/cm3,熔点1725℃,沸点3260℃,有良好的延、展性。
化学性质 耐腐蚀性,与各种浓度的硝酸、稀硫酸、各种弱碱反应极为缓慢、可溶于盐酸、浓硫酸、氢氟酸中。
用途 冶炼高熔点金属、电线、工业材料、建筑工业 电线、电缆、仪器、仪表、国防工业、化学工业。 电镀、铜合金、干电池。 航空工业、船舶制造、化学工业。

4. 单质和化合物:
(1)氢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标准状况下密度为0.09克/升,是密度最小的气体。难溶于水。标准大气压下,-252℃时,液化成无色的液体,继续降温可凝固成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跟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a. 可燃性:纯净的氢气能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并有水珠生成。
氢气在氯气中点燃时发出苍白色的火焰,瓶中出现白雾,并产生大量的热。
不纯的氢气点燃时要发生爆炸,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听到“扑”的一声才能点燃。
b. 氢气的还原性:在加热的条件下,氢气和氧化铜反应,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的单质铜,同时试管壁有水珠生成。
(2)氢气的用途和制法:
用途:充探空气球、冶炼金属时做还原剂、无污染热值高的新型能源等
实验装置:
收集方法:
工业上用电解水来大量制取氢气。
(3)置换反应:
定义: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理解:a. 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一样,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b. 表达式:A+BC→AC+B
(4)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可燃性:
还原性:
(5)碳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焦炭、活性炭、炭黑,各种碳的单质因结构不同因而物理性质也不同。
【典型例题】
例1. 120g稀硫酸与13g锌恰好完全反应,求:
(1)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设与13克锌反应的H2SO4的质量为x,生成ZnSO4的质量为y,生成H2的质量为z,则
则:(1)稀H2SO4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所得Zn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例2. 溶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溶液的配制是日常生活和化学实验中的常见操作。下表是硫酸溶液和氨水的密度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对照表(20℃)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 12 16 24 28
硫酸溶液的密度/g/mL 1.02 1.08 1.11 1.17 1.20
氨水的密度/g/mL 0.98 0.95 0.94 0.91 0.90

请仔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随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硫酸溶液的密度逐渐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氨水的密度逐渐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取12%的硫酸溶液100g配制成6%的溶液,向100g 12%的硫酸溶液中加水的质量应___________100g(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向100g 24%的氨水中加入100g水,摇匀,溶液体积是___________mL(保留到0.1)。
解答:(1)增大;减小
(2)设加溶剂的质量为x,则有:
(3)稀释后氨水的质量分数为:
故稀释后氨水的体积为:
例3. 下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1)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将燃着的红磷立即伸入盛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又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2)燃烧结束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由本实验可推知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什么?
解答:(1)红磷继续燃烧并产生大量白烟,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占空气体积的1/5。
(2)物理性质:无色、不易溶于水;化学性质:N2不与红磷反应(或N2不支持燃烧)。
例4. 在盛有20克盐酸的烧杯中放入5.2克镁和铁的混合物,待金属全部反应后,称得溶液的质量为24.9克,计算在原混合物中镁的质量分数。
解:依题意得,生成H2的质量为:
设混合物中镁的质量为x,则铁的质量为5.2-x,反应生成的H2分别为m、n
例5. 如图所示,根据下面实验室制取氢气并验证氢气性质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不能取消B装置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C装置盛放氧化铜的玻璃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装置的一个显著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氢气一会儿,然后再加热,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束时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该装置可验证氢气的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性。
解答:由A中逸出的氢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为了避免对H2还原CuO产物水的确定的干扰,通入C装置中玻璃管的气体应先经过干燥。C装置中,未参加还原CuO反应的H2燃烧放出的热量可用来加热CuO。
(2)干燥H2,以免水蒸汽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3)黑色CuO变成红色,管内壁上有水雾出现
(4)充分利用未反应完的H2燃烧放出的热量
(5)赶尽管内空气,避免爆炸;先停止加热(或熄灯),后停止通入H2。
(6)还原;可燃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
1. 下列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工业用液态空气制氧气
B. 海水晒盐
C. 由煤制焦炭
D. 干冰降雨
2. 下列符号既具有宏观意义,又具有微观意义的是( )
A. 2H B. C. D.
3. 小华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物质性质与用途 物质性质与用途
A. N2性质稳定——填充食品袋防腐乙醇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CO具有还原性——可冶炼金属 B. 假酒中毒——由甲醇引起瓦斯爆炸——由天然气引起煤气中毒——由甲烷引起
元素与人体健康 日常生活经验
C. 缺铁——易引起贫血缺钙——易得佝偻病或骨质疏松缺碘——易得甲状腺肿大 D. 去除衣服上的油污——用汽油洗涤区别白醋和白酒——常用气味检验为使煤燃烧更旺——把煤做成蜂窝状
4. 氢气、碳、一氧化碳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1)都能在空气中燃烧 (2)常温下都较稳定
(3)常温下都能与氧化铜反应
(4)都具有还原性 (5)都具有氧化性
A. (1)(2)(3) B. (1)(2)(4)
C. (2)(3)(4) D. (1)(3)(5)
5. 在一些科普读物中常见下列词汇。其中的颜色不是用来描述相关物质真实颜色的是( )
A. 蓝色晶体 B. 黑色粉末
C. 绿色食品 D. 银白色金属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B. 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C. 在花丛中闻到花香,是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 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的是原子的电子数
7. 如图是老师放置在实验桌上的三瓶无色气体,它们分别是。下列关于这三种气体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根据瓶③倒置,可判断瓶③存放的是
B.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入①中,若复燃,则存放的是
C. 用点燃的木条伸入②中,若火焰熄灭,则存放的是
D. 向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若变为红色,则存放的是
8. 石棉是一种常见的化工原料,它的熔点高,又不易燃烧,可制作石棉网。石棉的化学式可表示为,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 )
A. +1 B. +2 C. +3 D. +4
9. 为了及时发现煤气泄漏现象,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充分燃烧,其反应方程式为
则X的化学式为( )
A. B. C. D.
10. 在环保小组活动中,某同学提出下列建议:(1)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2)开发生产环保电池;(3)提倡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4)分类回收垃圾。其中你认为可以采纳的是( )
A. (1)(2)(4) B. (1)(3)
C. (1)(2)(3) D. (1)(2)(3)(4)
二. 填空题。
11. 根据下列条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黑色固体生成的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中用高锰酸钾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铜绿受热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从C、H、O、Ca四种元素中,选择适当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并用化学式填空:
(1)有还原性的气态化合物___________
(2)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单质___________
(3)能作调味品的有机物___________
(4)可作温室肥料的物质___________
(5)与生命密切相关且占人体总质量的2/3的物质___________
(6)能用来制作水泥的原料的主要成份___________
三. 解答题。
13. 学习碳及其化合物时,不仅要了解常见的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还要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以碳及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仿照图中实例在框图处填写物质的化学式(所填写的一种反应物不属同一类别的物质,另一反应物必填含碳化合物。)
(2)点燃一支蜡烛,把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图),过一会儿,你将在冷碟底上收集到亲手制得的炭黑。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14. A是一种化合物,B、D、E是三种常见气体,甲、乙是黑色固体,物质A~F有如下图所示转化关系:
(1)若A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气体,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1,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A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转化关系,写出指定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D和固体乙反应的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调查法和实验法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1)某同学调查他生活周围水资源,就水污染形成及防止提出一些设想或建议,请你照例帮他填写下表:
污染源 防止建议
生活中 含磷洗涤剂 少用或不用
生产中 农业
工业

(2)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当讲到能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并且氢氧化钠也能发生类似反应,老师将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和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和是否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甲同学设计了(1)、(2)两个实验装置来验证,如图所示,实验现象为:(1)——软塑料瓶变瘪,(2)——气球变大。
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与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思考后,又补充了一个实验来回答,这个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实验题。
16. 某样品中混有一些,用下列装置测定其纯度。
实验操作过程如下:①把准确称量的10克样品装入B装置后,将B装置分别与装置A和C相连,②打开开关K,从a处缓缓鼓入空气几分钟后,将开关K关闭,③再将已称量的干燥管D与装置C连接,然后将足量稀缓缓注入B装置中。④待反应完全后,再将打开开关K缓缓鼓入空气几分钟,最后称量干燥管,增重了3.3克。
请回答:
(1)B为溶解样品的装置,若已准备了长颈漏斗、三孔橡胶塞、导气管,为完成溶解至少还需要的实验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C中所盛的试剂是___________。
(3)由干燥管D增加的质量,可推算出样品中的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
(4)反应前第一次鼓入空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反应后不鼓入空气,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五. 计算题。
17. 将15.6 g铁和硫酸亚铁的混合物放入134.7g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50g的溶液,求:
(1)原混合物中铁的质量;
(2)反应后得到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分数。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C 2. B 3. B 4. B 5. C
6. C 7. D 8. D 9. A 10. A
二. 填空题。
11. (1)
(2)
(3)
(4)
(5)
12. (1)CO (2) (3)
(4) (5) (6)
13. (1)
(2)①蜡烛中含有碳元素
②单质碳在常温下性质比较稳定
14. (1)
(2)① ②
(3)冶炼金属
15. (1)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合理使用,工业污水,任意排放,处理后再排放。
(2)与反应使气压变小;可能是溶于水形成的;在这些装置中用水代替溶液对比上述实验。
16. (1)广口瓶
(2)吸收空气中,浓硫酸
(3)79.5%
(4)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偏小
17. (1)8.4g (2)20%总复习(二)“运动和力”
二. 教学目标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二)运动和力 1. 运动的描述(1)举例说明物体运动的描述与所选参照物有关(2)能说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3)根据所选定的参照物来区分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aaa
2. 速度与平均速度(1)描述匀速直线运动(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3)说出速度的单位(4)知道平均速度的概念(5)能用公式v=s/t进行简单的计算 aaaab
3. 力(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摩擦力、弹力),并理解其意义 a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二)运动和力 (2)说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3)说出力的单位(4)说明力的作用效果(5)能用公式G=mg进行有关计算(6)针对具体例子说明摩擦的利与弊 aabbb
4. 力的测量及图示(1)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说出力的三要素(3)能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力的大小、方向 bab
5. 二力平衡(1)说出二力平衡的概念(2)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3)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有关问题(限于最多作用两个力的物体) abb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二)运动和力 6. 牛顿第一定律(1)说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能用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解释常见现象 ab
7. 压强(1)说出压力的概念(2)说明压强的定义(3)说出压强的单位(4)说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5)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abaac
8. 液体压强(1)说出液体对容器底、侧壁有压强(2)定性说明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不要求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的计算) ab

三. 重点和难点
1. 二力平衡
2. 牛顿第一定律
3. 压强的计算
四. 知识总结
(一)机械运动
1. 机械运动和参照物
(1)机械运动是指物体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的一种运动,它是自然界最简单的运动形式。
(2)参照物是研究某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3)由于参照物选择的不同,在机械运动中,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2. 速度
(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2)运动物体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4)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小时。
3. 匀速直线运动
(1)物体运动的快慢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机械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一路程或任一时间内的速度都相等。
(二)力
1. 力的基本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能使物体形变和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力的图示法:用一段带箭头的线段精确表示一个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作图法。
(6)力的示意图法:不需精确表示力的大小,只需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作图法。
(7)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2. 二力平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如图所示。
3. 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的大小、是否受力等因素均无关。
(三)压力和压强
1. 压力
(1)压力由物体间相互挤压而产生,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如图所示)
2. 压强
(1)压强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
(2)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4)压强的单位:帕斯卡(Pa)。
(5)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强: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②减小压强: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3. 液体的压强
(1)产生的原因: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的特点
①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②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③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测量用压强计(如图所示)。
(4)连通器
①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②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总是在同一水平面上。
③常见的连通器有茶壶、过路涵洞、船闸等。
4. 人体的血压
(1)人体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侧壁的压强。
(2)正常的收缩压90~140mmHg;正常的舒张压60~90mmHg。
(3)收缩压低于90mmHg成为低血压;舒张压高于90mmHg叫做高血压。
5. 大气压强
(1)大气压强是地球周围的大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
(2)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3)用托里拆利实验可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如图所示)。
(4)大气压随海拔的增大而减小;一般说来冬天的气压比夏天高,晴天的气压比阴天高。
(5)1标准大气压=760mmHg=1.013×105Pa。
(6)虹吸现象:由于大气压的作用,液体从液面较高的容器通过曲管越过高处而流入液面较低容器的现象。它发生的条件是曲管里须充满液体。虹吸管我国俗称“过山龙”,用于引水灌溉。
(7)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时,压强增大,体积增大时,压强减小。
6. 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
(2)当流体稳定流动时,在流速越大的地方流体的压强越小,在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如图所示)。
【典型例题】
例1. 有一气球停留在空中,一位刚从飞机上跳下来的跳伞员,却看到气球在向上运动,他认定的参照物是
A. 气球 B. 自己 C. 飞机 D. 地球
答案:B
例2. 一列火车的车厢长为30米,在列车未开动时,某乘客以2米/秒的速度从车厢一端走到另一端需要_______秒;当列车以13米/秒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时,乘客仍以2米/秒的速度从车厢一端走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为______秒。
答案:15 15
例3.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受力物体同时一定也是施力物体
C. 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才可有力的作用
D.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答案:C
例4.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平衡力的是
A. 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 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 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 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量与桌面对书的支持
答案:C
例5. 两个相同的物块A、B叠放在一起,每个物体的重力为30牛。在10牛的水平推力F1作用,在水平地面上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图甲),那么物块B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牛。若将物块B取下与物块A并列,再让它们一起在地面上匀速前进(图乙),那么需要的水平推力F2为_________牛。
答案:0 10
例6. 边长为L的正方体铜块,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为P,现将它锻打成长2L的圆柱体,仍竖立在水平地面上,那么它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应为( )
A. 1/2P B. P C. 2P D. 4P
答案:C
例7. 如图所示,甲瓶中的水不从小孔A、B流出,说明有_________存在。乙瓶中的水从小孔A、B流出,说明液体对容器的_________有压强;水的落地点不同,说明液体的压强随_________的增加而增大。
答案:大气压 侧壁 深度
例8. 如图所示,A、B两容器底面积和重量都相同,装有同种液体,且液体深度相同。
(1)比较它们所装液体的重,则GA______GB;
(2)比较它们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则pA_______pB;
(3)比较它们底部所受到的液体压力,则FA_______FB;
(4)比较它们对水平面的压力,则FA’_______FB’;
(5)比较它们对水平面的压强,则pA’_______pB’。
答案:(1)小于 (2)等于 (3)等于 (4)小于 (5)小于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填空题
1. 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一是能改变物体的______;二是能改变物体的______。
2. 通常把力的大小、________和________叫力的三要素。
3. 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4. 小球在竖直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和阻力的作用,重力的大小为15牛顿,阻力的大小为3牛顿,阻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则这个物体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吗?______。
5. 站在电梯里的人受到_______和支持力的作用,当电梯匀速上升时,这两个力的大小_______。
6. 放在水平地面上重100牛顿的小车受到15牛顿的水平向右的拉力做匀速运动。当拉力增大到18牛顿时,小车受到摩擦力为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_。
7. 当汽车突然_________时,坐在公共汽车里的乘客由于_______向后倾倒。
8. 用细线拴一重锤做重垂线,静止时细线一定沿着_________的方向,已知重锤的质量是0.1千克,则细线上的拉力为________牛顿。
9. 实验室中常用的测量力的工具是:_________
10. 公式G=mg,其中重力质量比g=________,它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通常把_______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作压力,压力单位是________。压强是物体在______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压强的单位是________。
12. 液体内部存在着压强,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_____。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______有关。
13. ___________实验验证了大气压的存在。意大利科学家___________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数值,1个标准大气压约为_______帕,相当于_________厘米高的汞柱所产生的压强。
14. 随着海拔的增加,大气压强会_______,而液体的沸点会随之_______;同一地点的大气压强也会有所变化,一般晴天的气压比阴天______,冬天的气压比夏天______。
15. 一定质量的气体,它的体积减少时,压强会________。
16. 当流体稳定流动时,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_______。
17. 船闸是利用________原理修建的。
18. 测量液体压强的仪器是_______。
19. 一辆坦克的质量为3×104kg,两条履带着地的总面积为5m2,则坦克对地面的压力为:________,压强为:________。(g=10N/kg)
20. 如下图:三个底面积相同的容器都放在水平桌面上,内装等高等质量A,B,C三种液体,则液体A,B,C对容器底压力最大的是______。
21. 如上图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装入一段长10厘米的水银,如果当时大气压强为75厘米水银柱高,如图所示的三种放置情况,则管中封闭气体的压强最大的是_______。
二. 选择题
1. 在国际单位中,力的单位是( )
A. 千克 B. 焦耳 C. 牛顿 D. 帕斯卡
2. 将一本物理课本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当书静止时,书受到的平衡力是( )
A. 桌面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B. 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 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 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地球的吸引力
3. 某人用100N的水平力匀速直线推动放在水平桌面上重量为250N的物体,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
A. 250N B. 100N C. 150N D. 350N
4. 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一个重物,比较重物在静止、匀速上升、匀速下降时钢丝的拉力,正确的是( )
A. 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 静止时拉力最大
C. 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小
D. 拉力一样大
5. 一个人站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正确的是( )
A. 突然身体向前倾时,一定是列车在增加速度
B. 突然身体向后倒时,一定是列车在减小速度
C. 竖直向上抛出的苹果落回手中,一定是匀速运动
D. 突然身体向右倾时,一定是列车在向右拐弯
6. 减小滑动摩擦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在两物体接触面加润滑油
B. 增加压力
C. 将滚动变为滑动
D. 把接触面做得粗糙些
7. 磁铁靠近铁钉时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磁铁吸铁钉的力,此力的施力物体是铁钉
B. 只有当磁铁与铁钉接触时,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C. 磁铁对铁钉有吸引作用,而铁钉不会吸引磁铁
D. 它们虽然没有直接接触,但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8. 踢到空中的足球,不计空气的任何作用,它( )
A. 受到脚的作用力和重力的作用
B. 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C. 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D. 只受到脚的作用
9. 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将它受到的外力全部撤去,这个物体( )
A. 速度越来越大
B. 速度越来越小
C. 立即静止下来
D. 做匀速直线运动
10. 用两只手水平向左、右拉一个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弹簧秤的吊环和挂钩,如果两只手所用的拉力均为10牛,则弹簧秤的示数为( )
A. 10牛 B. 20牛 C. 0牛 D. 15牛
11. 下列事例中,属于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是( )
A. 铁路的钢轨不直接铺在路基上,而是铺在枕木上
B. 书包带宽的比窄的背在身上舒服
C. 把菜刀口磨得很薄,刀就容易切进菜里去
D. 在烂泥地上垫上一块大木板,便于人行走
12. 对于液体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液体只对容器的底和侧壁有压强
B. 液体重量、体积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C. 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D. 同一种液体的压强只跟深度成正比
13. 在高山上煮饭,饭不容易熟,原因是( )
A. 高山上气压低,水的沸点低
B. 高山上气压低,热量散失多
C. 高山上气温低,热量散失多
D. 高山上空气稀薄,水不能沸腾
14. 关于大气压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气压计由山下到山顶,示数增大
B. 晴天变雨天,气压计示数变大
C. 一天中,在同一地区任何时间所测的大气压的大小相同
D. 在同一地点,一般冬天比夏天气压高
15. 分别用铜和铝制成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圆柱体,把它们竖放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是( )
A. 压力和压强都相等
B. 铜柱的压力大,压强小
C. 铜柱的压力小,压强大
D. 铜柱的压力和压强都大
16. 往装有水的容器内放入一木球,水没有溢出,此时水对容器底的压力、压强与放入木球前比较( )
A. 压力、压强都不变
B. 压力、压强都变大
C. 压力不变,压强增大
D. 压力增大,压强不变
17. 两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之比为2:3,和地面接触面积之比为4:3,则它们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
A. 9:8 B. 1:2 C. 2:1 D. 8:9
18. 如下图,AB为两粗细相同的玻璃管装有相同的液体,A管倾斜,B管竖直放置,两管液面相平时,两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pA和pB,则( )
A. pApB D. 不能确定
19. 如下图为两端开口的玻璃管,B为薄塑料片,B在水面下深度为12cm,向管内缓慢注入密度为1.2×103kg/m3的液体,当塑料恰好脱落时,液柱的高度是( )
A. 12cm B. 10cm C. 2cm D. 8cm
20. 如下图所示为装满液体的容器。设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为F1,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2,如果不计容器本身重量,则( )
A. F1=F2 B. F1<F2 C. F1>F2  D. 无法确定
三. 计算题
1. 已知有一种图钉,它钉帽的面积为1厘米2,钉尖的面积为0.05毫米2,要使钉尖对墙壁的压强为4×108帕,则手对钉帽的压力要多大 同时手对钉帽的压强为多少
2. 如图所示的一个水晶酒杯,它的容积为0.5升(0.5分米3),重1.08N。现将它盛满某种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经测定,杯和这种液体的总重为5N, 杯脚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cm2。求
(1)桌面受到的压强。
(2)这种液体的密度。
【试题答案】
一. 填空题
1. 运动状态 形状 2. 方向 作用点
3.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4. 不能
5. 重力 相等 6. 15牛 水平向左
7. 启动 惯性 8. 竖直 0.98
9. 弹簧测力计
10. 9.8牛顿/千克 1千克物体在地球上所受到的重力为9.8牛顿
11. 垂直 牛顿 单位 帕
12. 增加 相等 密度
13. 马德堡半球 托里拆利 76
14. 减小 降低 高 高
15. 增大 16. 小
17. 连通器 18. 压强计
19. 3×105牛 3×104 帕
20. A容器
21. 乙管
二. 选择题
1—5 C B B D C
6—10 A D B D A
11—15 C D A D D
16—20 B B B B C
三. 计算题
1. 20牛 2×105帕
2. 104帕 0.8克/厘米3总复习:电和磁、生活用电
【教学目标】
1. 熟悉磁场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磁场。
2. 熟悉直线电流和通电螺线管(曲线电流)的磁场。会用安培定则。
3. 了解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了解电磁铁和继电器的应用。
4. 了解安培力及左手定则,了解电动机的原理和构造。
5. 了解电磁感应现象,了解发电机的原理和构造。
6. 熟悉家庭电路的连接,了解家用电器的电压、功率及使用方法。了解输电网络。
7. 掌握安全用电原则。了解在触电事故中的自救。
【知识要点】
1. 磁场的基本概念:磁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存在于磁体周围。磁场有方向,规定:小磁针北极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为该处的磁场方向。人们用一种不存在的闭合有向曲线表示磁场,这种画在纸面上的假想曲线叫磁感线。
2. 奥斯特实验: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即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可用安培定则判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3. 电磁铁:在螺线管中插入铁芯可制成电磁铁,电磁铁的磁性有无和大小通过电流的有无和大小来控制。
4. 安培力: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这种作用力叫安培力。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和导体受的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左手定则判定。
5. 电动机:利用安培力做功的原理制成,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6. 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方向、磁场方向、导体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右手定则来确定。
7. 三大定则:
①安培定则:使用右手判定直线或曲线电流磁场方向。
②左手定则:使用左手判定安培力的方向。使用条件: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先有电后动)
③右手定则:使用右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使用条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先动后有电)
8. 家庭电路的连接:
①户外线先进电能表,再进闸刀开关,闸刀开关静触头一定要装在上方。
②保险丝要串联在电路中,选择保险丝应使它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正常工作电流,保险丝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合金材料制成,绝对不能用铜丝替代。
③各用电器及插座均并联,电灯电路火线先进开关,再进灯座。螺旋灯头的螺旋套应接零线。
9. 安全用电:
①触电事故是人体直接或间接与火线相碰造成的。辨别零线火线用测电笔。火线能使氖管发光,使用测电笔时手要接触笔尾金属体。火线—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伏。
②安全电压:指不高于36伏的电压,在潮湿环境应在24伏甚至12伏以下。
③安全用电原则: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接触低压带电体。家用电器金属外壳要接地。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所示,a、b、c三根铁块中有一根没有磁性,那么这一根可能是( )
A. a B. b C. c D. 都有可能
解答:a、b、c三根铁棒中有一根没有磁性,由图知a、b相吸,b、c相斥,因此b、c均有磁性,a被磁化而相吸,正确答案A。
例2. 如图所示,要使两蹄形通电螺线管相互排斥,画出其绕线方式。
解答:使U型螺线管相互排斥,靠近一端要出现同名磁极,若上端出现N极,则下端同为S极,绕线方式如图(a);若上端出现S极,则下端同为N极,绕线方式如图(b)。
例3. 在图A直导体中通入由读者向纸内的电流时,直导体受到磁场的作用力方向向左,试画出B、C、D三图中磁场作用力的方向。(⊙表示电流方向由纸内指向读者)
解答: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当其中之一方向反向时,磁场作用力反向;当两者都反向时,作用力方向不变。图中B、C两图中导体受安培力方向向右,D图中F方向向左。
例4. 如图所示,导线ab如箭头所指的方向运动,试判断在这四种情况下,ab是否有感应电流产生。
解答:根据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在图A、C中,导体没有切割磁感线闭合电路中没有感应电流产生,在图B中,ab虽然切割磁感线,但没有闭合回路,所以无感应电流产生,答案:D。
例5. 如图所示,将带有开关的螺丝口灯泡和带有保险丝的三孔插座接在照明电路中(要求符合安全用电规则)
解答:
例6. 某用户的电能表上标有“220V,10A”的字样。2001年6月1日9时,该电能表计数器上显示的数字是03253。此用户家中的用电器如下表所示,若这些电器平均每天使用2h,则在2001年7月1日9时,电能表计数器上显示的数字是_________。
用电器名称 照明灯具(共计) 厨房电器(共计) 彩电(1台) 电风扇(1台) 电子计算机(1台) 电饭煲(1个)
额定功率(W) 200 250 100 50 100 800
解答:用电器总功率P=P1+P2+P3+P4+P5+P6=1.5kW
一个月使用60h,消耗电能W=P·t=1.5kW×60h=90kWh
故7月1日9时读数为0325.3+90=0415.3(kWh)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 如图所示,是热敏电阻(受温度影响阻值会发生变化的电阻)电磁继电器组成的火警报警器的示意图,热敏电阻受热后,其阻值减小,将发生的变化是( )
A. 电磁继电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减小
B. 电磁继电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增大
C. 当阻值小到某一定值后,电磁继电器的电磁铁吸引衔铁
D. 红灯发光同时电铃响
2. 如图所示,开关闭合,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弹簧上悬吊的铁块A将( )
A. 向上移动 B. 向下移动
C. 保持静止 D. 无法判断
3. 小明用自制的电磁铁来研究它的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器材:两个相同大小的大铁钉、一些漆包线、开关、电源、滑动变阻器、一些回形针和电流表等。在实验中,用漆包线绕制横截面和紧密程度相同的三个线圈,其中两个线圈插入铁钉,另一个线圈内无铁钉,按如图电路进行实验,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
线圈的匝数吸住回形针的个数电流大小 有铁钉 无铁钉
50匝 100匝 100匝
0.2安 5个 9个 2个
0.4安 8个 17个 5个

由以上实验表明,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
A. 只与电磁铁线圈匝数有关
B. 只与电磁铁线圈匝数、是否有铁钉有关
C. 只与电磁铁线圈匝数、通过线圈的电流有关
D. 与电磁铁线圈匝数、是否有铁钉、通过线圈的电流都有关
4. 在研究物质结构时,使用了“原子”的概念;在研究磁现象时,使用了“磁感线”的概念;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使用了“参照物”的概念;在研究生物结构时,使用了“细胞”的概念。其中是根据客观情况假想但实际不存在的是( )
A. 原子 B. 磁感线 C. 参照物 D. 细胞
5. 下列物体不能产生磁场的是( )
A. 蹄形磁铁 B. 正在工作的灯泡
C. 带电物体 D. 地球
6. 如图所示螺线管内放一枚小磁针,当开关S闭合后,小磁针静止时的磁极正确的是( )
A. 左端为N极 B. 右端为N极
C. 上端为S极 D. 下端为S极
7. 如图所示,将一根弹簧与电源相连,当开关闭合后,会发现( )
A. 弹簧变短 B. 弹簧变长
C. 弹簧长度不变 D. 无法确定
8. 如图所示,电磁铁的右边为一磁铁,左边为一根铁棒,闭合开关S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条形磁铁被吸引,则可断定b端为电源负极
B. 若条形磁铁被排斥,则可断定a端为电源正极
C. 若铁棒被吸引,则可断定b端为电源正极
D. 若铁棒被吸引,则可断定a端为电源正极
9. 有一根软棒悬挂在通电螺线管的旁边,如图所示,当软铁棒静止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端是N极 B. b端是N极
C. a端没有磁性 D. 软铁棒没有磁性
10. 如图所示,通电螺线管附近有两个小磁针,静止时它们的磁极是( )
A. A右端为S极 B. B右端为N极
C. A左端为S极 D. B左端为S极
二、综合题
11. 如图所示是小新同学做“制作、研究电磁铁”实验的示意图,他在实验中发现大铁钉A比B能吸引更多的大头针。根据图示的实验现象他得出的结论是:当________一定时,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磁性___________。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铁钉吸引的大头针将_________(填“变多”、“变少”或“没有变化”),这说明电磁铁的磁性还与________有关。
12. 如图所示的通电螺线管,标出小磁针的南、北极。
13. 标出图中线圈的绕线方法。
14. 由于大功率用电器增多,常用的闸刀开关的保险丝经常熔断,更换麻烦,如图所示是李瑾正在设计的新型自动开关的一部分。请你帮助完成设计,实现电流过大,自动断开,切断电源。在图中补画出你的设计,形成完整的结构原理图。
15. 夏天,当温度达到35℃时需自动开启电风扇,请将图中所示的元件连接起来组成符合要求电路。
16. 小莉学完家庭用电知识后,安装了某房间的照明电路(如图),经检查发现有三处错误,请写出错误之处的字母代号,并说出错误的原因。
17. 某发电站向用户输送的电功率为1000kW,若输电线的电阻为。
(1)当输电电压为2000V时,输电线路损失的热功率是多少?
(2)若改用105V的高压输电,输电线路上损耗的热功率是多少?用户得到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18. 一家用电能表标有“3000r/kWh”字样,现仅使用40W的灯泡一只,测得表盘转6圈的时间是172s,问此表转速正常吗?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BCD A D B C B A A B C
二、综合题
11. 电流;越强;变少;电流大小
12. 左图小磁针:左北右南 右图小磁针:上北下南
13.
14.
15. 答案:见图
16. ①B插座不应串联在火线上;
②D开关不应接在零线上;
③F灯灯头螺旋套不应接在火线上。
17. (1)2500W (2)100W,约103kW
18. 转快了,,而实际耗电总复习(十一):自然界中碳、氮、氧的转化和循环
[考点讲解]
(一)常见的物质转化
1. 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1)非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化合物,如:
(2)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可以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如:
2. 金属单质和非金属氧化物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或金属氧化物,如:
3. 某些金属氧化物和水反应可以生成相应的碱,如:
4. 金属冶炼主要是指将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的过程。在金属氧化物中加入还原剂,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从而使其还原成金属单质。可以作还原剂的物质主要有碳、一氧化碳和氢气。
(1)木炭和氧化铜粉末在高温下的反应:
(2)氢气还原氧化铜:
现象:黑色粉末状固体逐渐变成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操作:实验开始时需要先通入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防止氢气与空气混合加热时试管爆裂;实验停止后,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为止,防止灼热的铜被空气中的氧气再氧化成氧化铜。
(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操作:实验最好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时应该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以排除试管中的空气,防止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引起爆炸。多余的一氧化碳不能直接排到空气中,应对着火焰烧掉。
5. 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能从氧化物中夺取氧的能力叫做还原性,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可做还原剂。碳、一氧化碳和氢气都是常见的还原剂。
(二)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1.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1)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等而减少,但又会随着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这就构成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空气中的氧气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二氧化碳的循环。二氧化碳的来源:①来自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呼吸作用;②来自煤、石油、天然气等含碳燃料的燃烧;③还来自碳酸盐的分解。
(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维持这个含量基本不变,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稳定,适于动植物的生存。随着人类大量使用含碳燃料,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乱砍滥伐森林,破坏植被,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较快,形成温室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
2.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氮的循环是这样进行的:绿色植物利用阳光,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然后将碳水化合物和从土壤中得到的含氮的盐合成蛋白质,又成了动物的蛋白质。当动、植物死亡后,微生物,便开始把蛋白质分解成氨,其中一部分氨又变成了可为植物所吸收的含氮的盐类,归还给土壤。
3. 自然界物质的循环链:
(三)有机化合物
1. 概念:甲烷、乙醇、醋酸、淀粉等一类含碳的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但CO、CO2、碳酸盐、碳酸氢盐等物质虽含碳,但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很相似,因而把它们归为无机化合物。
2. 特点:难溶于水,熔点低,受热易分解,易燃烧,不易导电等。
3. 甲烷的性质及用途:
(1)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
甲烷与一氧化碳、氢气都是可燃性气体,所以在点燃前必须先检验纯度,否则会引起爆炸。
(2)用途:燃料和工业原料
4. 乙醇和醋酸
(1)乙醇与醋酸的比较
酒精 醋酸
学名 乙醇(属有机物中醇类) 乙酸(属有机物中酸类)
化学式
物理性质 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易挥发,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和酒精,易凝固(低于16.6℃)
化学性质 可燃性 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制法 含淀粉的原料酒精 酒精醋酸
用途 燃料,化工原料,消毒剂,制酒 化工原料,食醋

(2)饮用工业酒精中毒的原因:由于工业酒精中含有少量的甲醇,甲醇有毒。
5. 煤和石油
(1)煤和石油的比较
煤 石油
形成 古代植物遗体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 古代动、植物遗体在地壳中经过复杂变化而形成
元素组成及分类 主要含C(少量H、N、S、O等) 主要含C、H(少量S、O、N等)混合物。
性质
用途 重要的能源,重要的化工原料 重要的能源,重要的化工原料

(2)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但在地球上的蕴藏量并不是无限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节约现有的能源,另一方面还要研究和开发新的能源。例如,进一步开发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6. 食品中的有机物
(1)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淀粉、纤维素等物质习惯上称为碳水化合物。又叫糖类,糖类是人从食物中摄取的主要营养成分之一。
(2)葡萄糖:
化学性质:
(3)淀粉:淀粉是人们食用的最主要的糖类。富含淀粉的谷物、甘薯可以酿酒。
注意:碘单质可以使淀粉变蓝。
(4)油脂:油脂的组成元素与淀粉相同,都含碳、氢、氧三种元素,但分子组成与结构不同。油脂在人体内消化,氧化分解,释放出热量。
(5)蛋白质:蛋白质是食物中供给人体必需的重要营养成分之一,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础物质。蛋白质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最终水解生成氨基酸。热、紫外线、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等条件都能使蛋白质变性,引起中毒。
(6)维生素:维生素种类较多,它们是分子组成和结构都较为复杂的有机物。人体不能缺乏维生素,必须在食物中摄入维生素,因为人体所需的大多数维生素不能在体内合成。
7. 有机合成材料:
(1)塑料:塑料是在一定条件下塑造成型的高分子材料。塑料品种很多,用途各异。
几种常见塑料的性能和用途
名称 性能 用途
聚乙烯(PE) 电绝缘性能好,耐化学腐蚀,耐寒,无毒 可制食品袋、药物包装材料、日常用品、管道、绝缘材料等,制成的器皿不宜长时间存放食油、饮料
聚氯乙烯(PVC) 耐有机溶剂,耐化学腐蚀,耐磨,电绝缘性能好,抗水性好;添加剂对人体有毒 可制日常用品、电线包皮、管道、绝缘材料、建筑材料、人造革等,制成的薄膜不宜用来包装食品
聚苯乙烯(PS) 电绝缘性能好,透光性好,耐水、耐化学腐蚀,无毒 可制电视机壳,汽车、飞机零件,玩具,医疗卫生用品、日常用品等
聚丙烯(PP) 机械强度好,电绝缘性好,耐化学腐蚀,质轻,无毒、耐油性差,低温发脆,容易老化 可制薄膜、日常用品管道、包装材料

(2)合成纤维:棉花、羊毛属于天然纤维。利用煤、石油、水等做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制造的是合成纤维。
几种常见纤维的性能和用途
名称 性能 用途
涤纶(商品名的确良) 弹性、耐磨性好,抗褶皱性强,不易变形,强度高,但染色性、透气性较差 可制衣料织品、滤布、绳索、人造血管等
耐纶(商品名尼龙) 质轻,强度高,弹性、耐磨性好,但耐热、耐光性较差 可制衣料织品、袜子、手套、渔网、降落伞、轮胎帘子线等
腈纶 质柔软,保暖性好,耐光性、弹性好,不发霉,不虫蛀,但耐磨性较差 可制衣料织品、毛线、膨体纱、毛毯、工业用布等

(3)合成橡胶:合成橡胶是制造飞机、军舰、汽车、拖拉机、收割机、医疗器械等所必需的材料。与天然橡胶相比,合成橡胶具有高弹性、绝缘性、耐油和耐高温等性能。
几种常见橡胶的性能和用途
名称 性能 用途
丁苯橡胶 热稳定性、电绝缘性和抗老化性好 可制轮胎、电绝缘材料、一般橡胶制品等
顺丁橡胶 弹性好、耐低温、耐热 可制轮胎、传送带、胶管等
氯丁橡胶 耐日光、耐磨、耐老化、耐酸碱、耐油性好 可制电线包皮、传送带、化工设备的防腐衬里、粘合剂等

(4)一些塑料制品废弃物所造成的污染称为“白色污染”。由于大多数塑料在自然条件下难以破坏、分解,长期堆积会破坏土壤结构、污染地下水、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方法有: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回收废旧塑料;研制和使用在自然条件下可分解的新型塑料。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 选择题:
1.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A. 沼气 B. 乙炔 C. 碳酸 D. 酒精
2. 下列物质中的主要成分是有机化合物的是( )
A. 石灰石 B. 干冰 C. 天然气 D. 木炭粉
3. 误食重金属盐会使人中毒,可用以解毒急救的措施是( )
A. 服大量食盐水 B. 服葡萄糖水
C. 服泻药 D. 服鸡蛋清
4. 将淀粉浆和淀粉酶的混合物放入玻璃纸袋中,扎好袋口,浸入流动的温水中,相当一段时间后,取袋内液体分别与碘水、新制(加热)和浓(微热)作用,其现象分别是( )
A. 显蓝色、无现象、显黄色
B. 显蓝色、红色沉淀、无现象
C. 无现象、变黑色、显黄色
D. 无现象、红色沉淀、无现象
5. 某物质完全燃烧,消耗氧气4.8g,生成4.4 g 和,则该物质中( )
A. 只含碳、氢两元素
B. 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 一定含有碳、氢,可能含有氧元素
D. 无法确定
6. 用工业酒精加水制成假酒属违法行为,这种假酒饮后可使人眼睛失明,甚至死亡。这是因为含有( )
A. 乙醇 B. 醋酸 C. 甲醇 D. 碳酸
7. 某物质溶于水后,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种物质的化学式为( )
A. B. C. D.
8. 下列关于维生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维生素种类较多,但组成与结构简单
B. 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因此人们需要大量摄取维生素
C. 人们只要不偏食,一般不会缺乏维生素
D. 有没有维生素对人类并不重要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础物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B. 蛋白质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会发生变化
C. 油是指在常温下通常呈固态的油脂
D. 相对分子质量达到几万甚至更大的有机物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10. 国家决定推广乙醇汽油的应用。所谓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混合而成的一种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 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C. 用石油可以制得汽油
D. 用玉米、高粱发酵可以制得乙醇
二. 填空题:
1. 酒精成分里含有___________3种元素,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学名___________。人们把酒精称为“绿色能源”是因为它可由___________等绿色植物的果实___________而得,并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和,同时放出___________的缘故。
2. 醋酸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学名___________。在16.6℃时,醋酸就能凝结成___________样的晶体,通常把它叫作___________,醋酸的水溶液呈___________性,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______色。
3. 怎样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1)某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
(2)某植物的果实是否含有淀粉
(3)证明食醋呈酸性
(4)某植物的果实中是否含有油脂
三. 问答题:
1. 有一块布料,请你鉴别是羊毛织物还是化纤织物?
2. 废弃的塑料在自然界里的分解速率很慢,要完全分解得几十年的时间。为了妥善地解决塑料垃圾的难题,化学家们正在改变着塑料本身的结构,以便废弃的塑料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完全分解。生物可分解塑料是一类可分解的塑料,是在高分子链上引入一些基团,以便空气、土壤中的微生物能使高分子长链断裂为碎片,进而将其完全分解。目前,这类塑料主要是淀粉基生物可分解塑料。这种塑料不但成本低,而且很容易处理,如可以烧掉(不产生有毒气体)或加以回收再利用(不会对循环制品造成任何污染),当然,若废弃,也很容易被微生物分解,这种塑料可在一个月内分解。一旦这些可分解的塑料大量替代现在使用的塑料,那么塑料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必将得到完善的解决。请你查查有关淀粉的组成的资料,说说淀粉可以分解为哪些无毒物质?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C 2. C 3. D 4. B 5. B
6. C 7. D 8. C 9. AD 10. A
二. 填空题:
1. C、H、O;;乙醇;高粱、玉米;经过发酵;热量
2. ;乙酸;像冰;冰醋酸;酸;红
3. (1)取少量该病人尿液于试管中,往里面滴加新制的,如果沉淀由蓝变红,则证明该病人患有糖尿病。
(2)取少量该果实,往上面滴加碘水,如果有蓝色出现,则证明该果实含有淀粉。
(3)取少量食醋样品于试管中,往里面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如果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则证明呈酸性。
(4)首先将植物果实研碎,放在试管中,加入乙烷振荡、静置,然后过滤,将滤液放在小烧杯中,用热水浴蒸发掉乙烷,观察是否有油脂。
三. 问答题:
1. 羊毛接近火焰时先卷缩;燃烧时有烧毛发的焦糊味,燃烧后灰烬较多,为带有光泽的硬块,手指一压就变成粉末;而化学纤维如锦纶接近火焰迅速卷缩,燃烧比较缓慢,有芹菜气味,趁热可以拉成丝,灰烬为白色玻璃球状,不易破碎。
2. 最终分解为和总复习(八):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二. 考点讲解:
1. 物质的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如自然界中水的三态的变化,金属被切割等。
(2)化学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物质在进行化学变化时常伴有发光发热等现象,但发光、发热的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电灯通电发光是物理变化。
(3)物理性质:物质不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如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导热性、导电性、比热、颜色、硬度、溶解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酸性、碱性等。
(5)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反映了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一般不等这一特性。对于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密度也是可以不同的。如:“热胀冷缩”。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没有关系。对于物体我们用公式算出来的是它的体密度,如果它是实心的则为该物质的密度,如果是空心的则为该物体的平均密度。
(6)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非晶体没有熔点。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要不断吸热。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7)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同液面的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8)物态变化:自然界中的物质存在的状态常见有三态:固、液、气。物质处于哪种状态与温度有关。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有来自温度或热量两个方面的条件。在三态之间发生的物态变化有六种: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
顺着箭头为吸热
(升华)

顺着箭头为放热
(凝华)

(9)蒸发和沸腾: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区别是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只要有液体就在蒸发;而沸腾的发生要两个条件:温度达到沸点、吸热。
(10)溶解性: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能力的大小,叫做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大小,首先决定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同时也受温度、压强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 物质的结构:
(1)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的质量、体积很小;分子是运动的;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2)原子: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利用其它方法可再分。
关于原子结构要注意几点:
a. 原子核所带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有关关系式: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b. 原子核相对于原子很小,而电子的体积就更小,但原子核却集中了原子的几乎所有质量,而电子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
(3)相对原子量:
a.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含有6个质子、6个中子)的质量的1/12(约1.66×10-27kg)作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b. 要强调是碳––12(含有6个质子,6个中子),因为有碳––14(含有6个质子,8个中子,两者质量不同。)
c. 注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实际质量的比较。
原子的实际质量 原子的相对质量
来源与性质 测定出来,绝对的 比较得来,相对的
数值、单位 非常小,单位为“kg” 大于等于1,在SI制中单位为“1”
联系 ①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②A、B两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A、B两原子的质量之比

相对分子质量就是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4)元素的概念及其理解。
a.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b. 注意:元素是宏观的概念,只有种类之分,没有数量之别,在描述物质组成时应为“…由某元素组成”。
元素与分子、原子之间关系:

只讲种类 即讲种类,也讲个数
不讲个数 讲个数要前后一致

(5)物质的分类:
a. 定义: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 常见物质的简单分类
(6)化学式及其意义
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a. 单质的书写
注:在非金属中有极少数固体、液体也是双原子分子单质,如I2、Br2;也有少数气体非金属单质也不是双原子分子,如臭氧O3。
b. 化合物的书写
1)这种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如高锰酸钾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
2)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是多少。如高锰酸钾分子中钾原子1个,锰原子1个,氧原子4个;
3)在化学式中表示原子个数的“小号数字”的书写部位––––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4)化学式中元素的排列顺序:a. 由金属和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中,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左边,非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右边。如氯化钠NaCl等;b. 在氧化物中氧元素符号写右边,另一元素符号写在左边,如四氧化三铁Fe3O4。可归纳为:金属左,非金属右,氧化物中氧在后。
c.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分子、原子、离子这些微粒都可以构成物质,当物质由分子构成时,化学式的意义有:
宏观上:
1)表示某物质;2)表示某物质组成元素(以及各元素的质量比)。
微观上:
1)表示某物质的一个分子;2)表示某物质一个分子的构成。
以CO2为例:
宏观上:
1. 表示二氧化碳;
2. 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微观上:
1. 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2. 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二个氧原子构成。
(7)化合价:
a.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1)①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②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③一些元素在不同物质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
2)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因此在单质的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例如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
为什么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任何化合物的分子作为一个整体是电中性的,因为在化合物里,某些原子失去多少个电子(我们规定为正几价),就有另一些原子一定得到多少个电子(我们规定为负几价),有多少共用电子对偏离某些原子(我们规定为正几价),也就有多少共用电子对偏向另一些原子(我们规定为负几价),所以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b.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号在数字的前面。
1)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不同。“头上长着化合价,离子旁边带个把(bà)”。
2)有些元素常见化合价为两种,通常低价的称为“亚”,如FeCl2称为氯化亚铁,FeCl3称为氯化铁。
3)同一种元素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如NH4NO3中N元素分别显-3价和+5价。
c. 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元素的化合价就是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或形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所以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一般等于它的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最高正价等于它的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常见元素化合价的记忆口诀:
一价氢氟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三五氮,铜汞二价最常见,一五七氯都齐全,单质零价永不变。
d. 原子团
由几个原子组成的集团,在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例如,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OH)、硝酸钠中的硝酸根(NO3)都是原子团,也叫做根,根也有化合价,如OH的化合价为-1价,NO3的化合价为-1价。
1)原子团不是化合物,不能把原子团看成化学式,它只是化合物中的一个部分。
2)有些原子团形式相同,但并不是同一种原子团,如KMnO4中的MnO4为高锰酸根,其中Mn的化合价为+7价;而K2MnO4中的MnO4则为锰酸根,其中Mn的化合价为+6价。
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典型例题】
例1. 有一件标称纯金的工艺品,其质量100g,体积为6cm3,请你用两种方法判断它是否是纯金制成的(ρ金=19.3×103kg/m3)
解:方法一:利用密度鉴别
∴此工艺品不是纯金的。
方法二:利用质量鉴别体积为6cm3的纯金物块质量应为:
∴此工艺品不是纯金的。
例2. 如图所示,试管里装上适量水,放入也装有适量水的大烧杯内,然后加热,当大烧杯里的水沸腾时,试管里的水也会沸腾吗?
解: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装置中烧杯中水沸腾后温度不变,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差,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因此试管中的水不能沸腾。
例3. 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CO2)可以产生白雾,形成了雾的效果,这种雾气是( )
A. 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液滴
B. 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气体
C. 干冰迅速升华变成的气体
D. 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及小水珠凝固形成的小冰晶
解: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或凝华,形成雾冰晶。所以D正确。
例4. 如图所示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______℃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在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比B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_(填“大”或“小”)
(2)当B物质的溶液接近饱和时,采用三种方法: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均可使其变为饱和溶液。
解:(1)t1;大;(2)升温、增加溶质B、蒸发溶剂
例5. 1kg碳酸氢铵(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与多少千克的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相等?
解:NH4HCO3中:
1kg NH4HCO3中,N的质量=1kg×17.7%=0.177kg
NH4NO3中:
NH4NO3的质量为:0.177kg÷35%=0.51kg
例6. 某硫酸铵样品中,(NH4)2SO4的质量分数为90%,求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样品中只有硫酸铵中含氮元素)。
解: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 选择题
1. 新型净水剂铁酸钠(Na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
A. +2价 B. +3价 C. +5价 D. +6价
2. 现有ab两种物质在室温下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a溶液有晶体析出,而b溶液还可以再溶解b晶体,则能正确表示a、b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是( )
3. A、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2:1,仅由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A、B元素的质量比为2:3,且其中B的化合价为-n,则此化合物中A的化合价是( )
A. +2n B. +3n C. +2/3n D. +4/3n
4. 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
A. 碱式碳酸铜受热 B. 锌粒放入硫酸溶液中
C. 在空气中加热镁粉 D. 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5. 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种物质的成分里( )
A. 只含氢元素 B. 只含碳元素
C. 只含氢元素和碳元素 D. 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6. 如图是铜粉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时,参与反应的铜粉的质量和产物氧化铜的质量的关系图形,根据图形分析氧化铜中铜和氧的质量比值约为( )
A. 8 B. 4 C. 2 D. 1
7.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在化学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 )
A. CH3OH B. CH3COOH C. C2H5OH D. CH4
8. 化学方程式2A+B=C+2D中,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3,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1,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0。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 58.5 B. 117 C. 114 D. 14
9. 一只钢瓶内储有压缩气体,气体的密度为,若从瓶中放出2/3质量的气体,则瓶内剩余气体的密度将( )
A. 变为3 B. 变为/3
C. 仍为 D. 无法确定
10. 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25g甲与5g乙充分反应,反应后生成11g丙和9g丁,同时剩余10g甲。如果甲、乙、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为30、20、44、18,其化学式依次为A、B、C、D,则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 综合题
11. 用物理光学原理制成的录像机在录像时用的高性能磁粉,主要材料之一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学式为的化合物,已知氧为-2价,钴(Co)和铁可能呈现+2价或+3价,且上述化合物中,每种元素只有一种化合价。则x值为____________,铁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钴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
12. 下表是某地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请根据此表,结合初中化学和生物学科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配料表 精制海盐、碘酸钾
含碘量 20~40mg/kg
卫生许可证 常卫字(2001)年第001号
分装日期 见封底
储藏方法 密封、避光、防潮
食用方法 烹调时,待食品熟后加入碘盐

(1)要在食盐中加碘,是因为碘是人体合成___________激素的主要原料,缺碘会引起疾病。
(2)碘酸钾的化学式为KIO3,其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
(3)根据含碘的食用方法可推测碘酸钾的化学性质:碘酸钾在受热时容易_________。
(4)利用碘晶体(I2)与氯酸钾发生置换反应可得到碘酸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13.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______________。
(2)“长征三号”火箭用液氢和液氧做燃料,其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3)剧烈运动血液中产生了较多乳酸(C3H6O3),使人肌肉酸痛,经过一段时间放松,由于乳酸与吸入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酸痛感消失。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14. “纳米材料”特指粒径为1-100nm(1nm=10-9m)的颗粒。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应用几乎涉及现代工业的各个领域。用纳米级的某种氧化物作催化剂,使汽车尾气中的CO跟NO反应转化为两种气体,其中一种可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另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这两种气体是___________,写出CO与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15. 如图所示,将烧杯内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水的容器B中,过一段时间,你看到的现象是:试管A中___________,温度计示数__________(填变化情况),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D 2. B 3. B 4. D 5. D 6. B 7. C 8. A
9. B 10. B
二. 综合题
11. 1;+3;+2
12. 甲状腺;+5;分解;
13.
14. CO2、N2;
15. A中有水;温度计示数变大;液化放热总复习(七):能量转化及守恒定律
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几种形式的能量:内能、电能、核能、化学能、太阳能及其转化。
2. 掌握内能、电能、核能、化学能的概念。
3. 掌握能量转化及守恒定律。
4. 掌握焦耳定律,了解电热器的构造和使用。
5. 学会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思想分析自然过程。
6. 学会与能量有关的简单计算。
7. 了解能源与社会。
三. 知识要点:
1. 一种运动形式对应一种能量形式:
运动形式 能量形式
机械运动 机械能
分子运动 内能
电荷运动 电能
化学运动 化学能
光运动 太阳能
原子核的运动变化 核能

2. 几种常见的能量:
内能:
①热运动: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
②内能:物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之和统称为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也是焦。
③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也是人类利用内能的两种方法。
④热量:在热传递中,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的多少叫热量。热量只有在热传递中才有意义。在没有做功时,热量其实就是物体改变的内能,它的单位也是焦。
⑤比热:为了表示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等这一热学性质,引入比热这一物理量。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单位是:焦/(千克·℃)
⑥热量的计算:
吸热公式:
⑦燃料的热值: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热值反映该燃料的优劣,热值由燃料本身决定。
⑧内能的利用:人类的发展史包含对内能利用的历史。主要是用来获取热量(热传递,如各种炉灶)和获取机械能(做功,如各种热机)。热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做功冲程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炉灶和热机都有个效率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造成污染的主要是废气、粉尘、噪音。
核能:
①原子核在转变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叫核能。核能从原子核内部释放,比化学能大得多,核能释放的途径是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
②地球上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两个方面:太阳能和地球本身的核能。
③太阳是通过内部热核聚变反应,不断地向周围空间辐射光和热。
④地球对太阳能的吸收:一是升高温度,以内能的形式吸收。二是通过化学作用或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物体体内的化学能或生物质能储存起来。
电能:
①电能是电流运动所具有的能。
②电能是众多形式能量中最容易获得也最容易转化为其它形式能量的一种能量。
③人类将电能方便地转化成所需要的能量:
电热器——电能转化为热能;电灯——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扬声器——电能转化为声能
④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电流发热计算公式
若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则
若电能只是部分转化为热能,则
3.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消灭,也不能创生。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重要的规律,它指导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4. 能源与社会发展:
能源家族
①化石能源:千百万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能源。
②一次能源: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
③二次能源: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
④生物质能: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
⑤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中得到补充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能源的三次技术革命
①第一次能源技术革命的标志是钻木取火。人类从利用自然火到利用人工火的转变,导致了以柴薪作为主要能源的时代的到来。
②第二次能源技术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人类从此逐步以机械动力大规模代替人力和畜力,人类的主要能源由柴薪向煤、石油等化石能源转化。
③第三次能源技术革命的标志是发明了可以控制核能释放的装置——核反应堆。核电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成熟的技术,由于核电比火电更清洁、安全、经济,核能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常规能源。
能源的转移和转化的方向性
①内能自发地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不能相反。
②由于某些摩擦而使动能转化的内能,虽然没有消失,但不能利用。
③能量是在转化或转移过程中才能得以利用,是有条件和代价的。
能源与环境
①能量失控会造成危害。火灾是一种典型的失控能量释放,大部分火灾是由于不遵守安全规则引起的,火灾的直接原因是乱丢火种,输电线破损和超负荷运行引起的。
②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大量燃烧化石能源势必造成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的加剧。
能源危机和未来的理想能源
①由于人类消耗能量迅速增长,化石能源不能长期满足人类的要求,将会出现能源危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势在必行。
②理想能源的四个条件:
第一,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第二,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多数人用得起;第三,相关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第四,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
【典型例题】
例1. 在炎热的夏天,赤脚走在河岸边,你会感到砂石烫脚,再走入河中时,觉得河水凉快,这是为什么?
解析:砂石的比热小于水的比热,夏天在相同的日照即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砂石升高的温度高于水升高的温度。因此,人在砂石上感到烫脚,再走入水中,水的温度低于砂石温度,又会感觉凉快。
例2. 某些液体吸收了2.1×104J的热量后,其温度由25℃升高到35℃,请你再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之变成一道计算题,并求解。
解析:补充条件:液体质量为1kg,求液体比热
例3. 在铝壶中放入3kg温度是20℃的水,将它加热至100℃,所需的热量[c水=4.2×103J/(kg·℃)]
A. 等于1.008×105J B. 大于1.008×105J
C. 小于1.008×105J 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解析:
∴应选B
例4. 最近我国一些城市出现了环保汽车,该车型采用“清洁燃料”加“汽油”双燃料系统,使尾气中有害气体的成分降低了80%。这种燃料是气态碳氢化合物,在微微加压的情况下即变为液体而储存于钢瓶中,加装到汽车供油系统。当向发动机供“油”时,该燃料在钢瓶中逐渐汽化,然后进入气缸被点燃,从而产生动力。
(1)根据下表可知,最适合作为清洁燃料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化学式
沸点(℃) -164 -89 -0.5 69

(2)该物质在气缸内充分燃烧后的产物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在该汽车的四冲程工作循环中,图中能实现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__________图。
解析:(1) (2) (3)B
这是一道综合知识很强的题,近年中考出题方向向这方面靠拢。
例5. A、B、C、D四个相同的容器,里面分别装有质量相等、温度相同的水,现用相同的电阻丝做成线圈(长度与线圈的圈数成正比),如图所示连入电路,并分别放入A、B、C、D四个容器里,若同时开始通电,经过一段时间后,水温升得最高的容器是( )
解析:B最高,AB相比用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第5小题为多选,其余为单选)
1. 由可知( )
A. 比热容与物体吸收的热量成正比
B. 比热容与物质的质量成反比
C. 比热容跟物质的温度有关
D. 以上说法均错误
2. 用两个酒精灯分别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加热,若在相等的时间内,它们吸收的热量相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一定相等
B. 甲、乙两种物质的温度变化一定相等
C. 温度变化大的物质比热容大
D. 温度变化大的物质比热容小
3. 下列说法中,能反映物体放出热量多少跟物体降低的温度有关的是( )
A. 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B.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C. 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D. 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4. 下列做法中不是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是( )
A. 炎热的夏天在室内地上洒水感到凉爽
B. 用水做内燃机的冷却液
C. 在城市里修建人工湖,除了美化环境外,还能调节周围的气候
D. 供暖系统使用热水循环供暖
5.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多选)
A. 质量相等的物质,吸收相等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一定相等
B. 一桶水的比热容比一杯水的比热容大
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大于它降低1℃放出的热量
D. 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于泥土的比热容
6. 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a、b两种不同液体,分别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线,比较两液体的比热容,结果是( )
A. a液体的比热容大 B. b液体的比热容大
C. 两种液体的比热容一样大 D. 无法判断
7. 有甲乙两台汽油机,若在同样时间内甲所做的有用功是乙的2倍,甲的效率是25%,乙的效率是20%,则在同样的时间内,甲、乙两机消耗的汽油之比是( )
A. 5:8 B. 8:5 C. 5:2 D. 2:5
8. 单缸四冲程汽油机飞轮的转速为1200转/分,每秒钟做功冲程出现的次数和曲轴转动的周数为( )
A. 20次和20周 B. 20次和10周
C. 10次和20周 D. 10次和10周
9. 下列现象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A. 用打气筒打气,气筒壁发热
B. 锯木头时,锯条发热
C. 用电熨斗熨衣服
D. 炮弹里的火药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将弹壳炸开
10. 曾记否,恐怖分子利用劫持的客机,对美国的多个目标实施攻击,其中,一架质量为104t,约载51t燃油的波音757飞机,水平撞击世贸大楼的北部塔楼;另一架质量为156t,约载35t燃油的波音767飞机,则水平撞击南部塔楼,使两大楼产生幅度1m的晃动和猛烈的燃烧。一个多小时后两幢110层的高楼相继倒塌,造成数千人的伤亡,使两幢世贸大楼遭受重创的巨大能量是( )
A. 飞机的重力势能 B. 飞机的动能
C. 飞机的内能 D. 燃油燃烧产生的内能
二、填空与综合题
11.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说明在陆游那个时代,人们就已察觉到城市暖于郊区。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一是工厂、交通工具排放大量的_________;二是建筑群、马路中的砂石、水泥的_________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温度上升更明显;三是城市水面小,水的_________吸热少;四是楼群林立,空气难以形成对流。
12. 许多公园里都设有供游人休息的石凳或木椅,在夏日阳光的照射下,用手摸石凳和木椅,感到石凳比木椅热。对于这种现象的原因,张扬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设:
A. 石头比木头的温度高 B. 石头比木头的比热容小
C. 石头比木头的密度大 D. 石头比木头传热快
对这几种假设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苹果从2m高的树上落下越来越快;停止发动机后,电力机车牵引列车车厢前进一段距离;燃烧的气体使火箭从地面升到高空。探究这些实例,可归纳出三个方面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具体表述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一把“220V,40W”的电烙铁L,接在如图所示的220V的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时,电烙铁L可以正常使用。当电烙铁暂不用时,为了避免电烙铁过热,可把开关S断开,将电阻R串联在电路中。此时电烙铁L的实际功率为14.4W,问串联电阻R的阻值应为多少?(设电烙铁的电阻不随温度变化)
15. 小华分别用如图甲所示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A、B两种液体加热,绘制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1)如果A、B两种液体的质量相同,则_________液体的比热容较大。
(2)如果A、B是同种液体,则_________液体的质量较大。
16. 小明学习了燃料的热值知识后,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比较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他实验时组装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并每隔1min记录了杯中水的温度(见下表)。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甲杯水温/℃ 25 27 29 32 34 36 38 40 42 44
乙杯水温/℃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1)为了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小明在实验时应控制两套装置中相同的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表中记录的数据,你认为煤油和菜籽油两种燃料中,热值较大的是_________。
(3)小明实验前用天平测出了烧杯中水的质量及油灯中燃料的质量,并由记录的数据,利用公式计算出水吸收的热量。他想通过这些数据计算出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你认为他的计算结果可靠吗?为什么?
17. 材料A:一座10×106kW的燃煤电站,每年燃煤约3.5×106t,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微尘及其它致病有害物质可达1.09×106t。(如图A所示)
图A
材料B:(如图B所示)
图B
(1)上述两材料主要是针对_________而言的。图A是燃煤电站工作时的外景,你发现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回答两条)。图B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两图中的主要问题,你采取的措施是:图A中的建议与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B中的建议与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现象很易让人想到城市“热岛效应”,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过上述材料提出你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一点有益建议。
(4)所产生的废气中有大量的,它将加剧地球的__________________,那么避免其产生的后果,人类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D 3. A 4. A 5. ABC
6. B 7. B 8. C 9. D 10. D
二、填空与综合:
11. 废气;比热;蒸发(汽化)
12. B
13. 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则力对物体做功。
③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14. 电路中串联
过程:
与R串串联时
15. ①B ②B
16. ①水的质量;煤油和菜籽油的质量
②煤油
③不可靠,因为煤油和菜籽油并没有完全燃烧,而且燃烧产生的热量并没有完全被水吸收。
17. (1)环境污染:燃料燃烧不完全;烟气带走大量的热,造成能量损失;烟气污染大气,过多的使用化石能源使得全球环境恶化,大气污染、噪音污染严重。
(2)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对烟气进行能量回收,再处理。为理想能源进行广泛应用,减少化石资源的使用,对污染源进行合理处理,安装消声器,安装吸尘装置等。植树造林和种植草被,减小热污染和噪声污染。
(3)即CO2的温度效应,(热机的应用,燃料的燃烧,人都产生CO2气体)种植成片的树林比种花、草为主的景点广场对改善环境好;改善锅炉的燃烧条件和使用较低污染的热机;大力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电能)。
(4)温室效应。人类可植树造林、控制人口,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广节能技术,使用清洁能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