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中考复习题[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中考复习题[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5-21 12: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中考复习题
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1、人们往往喜欢将许多观赏植物放在卧室内过夜,这是否科学?不科学 ,其理由是 二氧化碳增多 ,写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
2、将一棵绿色植物用透明的塑料袋罩起来,扎紧袋口,放在阳光下,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塑料袋内壁出现细小的液滴,如图所示。分析此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D )图168页
A. 植物在光下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B. 液滴是由泥土中的水蒸发后液化而成
C. 液滴是由植物放出的二氧化碳液化而成的
D. 液滴是由植物蒸腾作用散发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3、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葡萄糖(或淀粉或有机物);被子植物特有的生殖现象是双受精。
4、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丙瓶置于阳光充足的窗台上(室温不超过25℃),丁瓶置于黑暗的纸箱中。假设五条金鱼的生命力相近,则丙瓶中的金鱼生存时间最长。177页图24
5、 报道,科学家发明了一类无色透明塑料、低粘性蜡等物质,在移栽植物时,若将其喷到叶面上,则能结成一层二氧化碳可以通过而水分不易通过的薄膜,能大大提高植株的成活率。这主要是因为薄膜 ( C )
(A)增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B)增强了植物的蒸腾作用
(C)减弱了植物的蒸腾作用 (D)减弱了植物的呼吸作用
6、利用大棚栽培农作物,科技人员常向大棚内施放适量的CO2。这是因为 ( D )
(A) CO2会使大棚内的温度升高
(B) CO2可使害虫窒息死亡,防治植物的病虫害
(C) CO2能灭火,可避免火灾的发生
(D) CO2可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7、生物体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 ( A )
(A)太阳辐射能 (B)绿色植物的能量
(C)草食动物的能量 (D)肉食动物的能量
8、下列关于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时进行
(B) 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全部变成热能散失
(C) 同化作用就是光合作用
(D) 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
9、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C )
(A) 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呼吸作用把化学能转变为光能
(B) 呼吸作用要消耗有机物,所以呼吸作用旺盛对植物生长是不利的
(C) 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能量,太阳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D) 没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无法进行;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可以进行
10、植物体能进行呼吸作用的部位是 ( D )
(A)根 (B)茎 (C)任何部位 (D)有生命活动的部位
11、将下列实验装置(玻璃瓶的左边底部有一台抽气泵)放在阳光下,你认为此装置可以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条件中的哪一项?(图209页) ( B )
(A)CO2 (B)H2O (C)光照 (D)叶绿体
12、近年来,科学减肥问题颇受百姓的关注。从新陈代谢的角度看,身体长胖的原因是(A)
(A) 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B)同化作用小于异化作用
(C) 能量储存小于能量释放 (D)物质分解大于物质合成
13、一绿色植株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选择一片绿叶,把主叶脉剪断,然后将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2-4小时,发现叶片顶端不能正常制造淀粉,其中原因是顶端叶片缺少 ( D )
(A) 叶绿素 (B)光 (C)二氧化碳 (D)水
14、把一刚摘下的果树枝装在小瓶中,用弹簧秤测得重为5牛,光照6小时后,测得重为4.8牛。其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图丽水卷21题)( A )
(A) 蒸腾作用(B)运输作用 (C)呼吸作用 (D)光合作用
15、某农工商贸集团的生产基地工作人员,在可控制温度和大气成分的塑料薄膜大棚中栽培蔬菜,为了提高蔬菜产量常常采取一些措施。请根据植物新陈代谢的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⑴当白天温度适宜,光照充足,土壤中水分、无机盐充分满足植物生长时,为了作物增产,应采取的措施是 补充二氧化碳。采取该措施的主要理由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白天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大棚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此时补充二氧化碳,可增加光合作用的产物,提高蔬菜的产量。
⑵夜晚适当降低大棚的温度,使作物的呼吸作用减弱,减少有机物分解。降低温度能使呼吸作用减弱的主要原因是呼吸作用与酶的催化作用有关,温度降低酶的催化效率降低,导致呼吸作用减弱。
16、下列关于新陈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
(A)新陈代谢过程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新陈代谢过程遵循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C)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过程 (D)新陈代谢先进行同化作用后进行异化作用
17、在欧美国家时兴一种密封的玻璃球作为家庭摆设。玻璃球内装有一部分水(留有一部分空间),底部有一些泥沙,并氧有几条鱼和一些水藻。请回答:
为使鱼和水藻能成活较长的时间,在白天,必须将玻璃球置于有光照和适宜温度的环境中,在此情况下,瓶内气体成分中的氧气含量比夜晚高。
18、在验证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中,为了使实验获得较好的效果,实验中选用的塑料袋颜色最好是 ( B )
(A)白色 (B)黑色 (C)红色 (D)无色
18、马利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深约11千米。科学家进行考察时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没有绿色植物。没有绿色植物的原因是 A (A 没有阳光;B 温度太低;C 压强太大;D 缺少O2和CO2)。海沟深处的鱼虾体内压强约达1.1*103个标准大气压。
19、叶镶嵌现象能使植物更多地接受 阳光 ,是对光合作用的一种适应,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0、如图所示,大豆种子在萌芽初期,有机物的重量有所减少;当幼叶逐渐形成时,其体内有机物重量逐渐增加。请据图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图205页
(1) 最接近光合作用开始的时间是t2点(填“t1”或“t2”或“t3”)。
(2) 在t1t2时间内,曲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芽初期,光合作用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却要分解有机物。
(3) 在时间t2点后,曲线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幼苗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
21、无土栽培是一种利用营养液栽培植物的方法。栽培时,直接将植物根部浸入营养液中,并及时供氧、调整PH和更换营养液。在培养初期,若植株出现萎蔫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营养液质量分数过高或过大。培养过程中要经常给营养液通入空气,其目的是促进植物根部 呼吸作用。为提高栽培产量,在可调控温度和空气成份的大棚内,应采取下列措施中的 (填序号)。①④
①适当增加棚内二氧化碳含量 ②适当增加棚内氧气含量
③适当缩短光照时间 ④夜晚适当降低棚内温度
二、生物进化论
1、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解释斑马的进行过程:
⑴斑马群中存在着不同体色的个体。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体色为黑白相间,跑得快的斑马因与环境相适应,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在 生存斗争 中获得生存、繁衍。这样环境对斑马起了选择作用,而这种选择作用是定向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 方向 。
⑵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动力是 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生物进化的方向是有自然选择决定的 B.生物由陆生向水生变化
C.哺乳类由两栖类进化而来 D.裸子植物由藻类植物进化而来
3、在生物进化历程中的古生代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还没有被子植物,那时的植物肯定不具有 ( B )
(A)叶绿体 (B)双受精现象 (C)种子 (D)叶子
三、唾液淀粉酶
1、小明研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时,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他把上述四支试管放在盛有37℃温水的烧杯内保温10分钟,取出冷却后,向每支试管滴入两滴碘液。
⑴乙试管中的液体没有变蓝色,这是因为淀粉在唾液淀粉酶作用下已分解。
⑵比较乙、丙两支试管,可知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
2、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是 ( B )
(A)催化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B)催化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C)催化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 (D)催化葡萄糖分解为淀粉
3、有一假设:温度过低会影响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甲、乙两位同学根据实验条件(米汤、唾液、热水、冰水等)分别进行实验验证,实验设计如图。
根据两位同学的实验设计回答:(图丽水中考卷31题)
⑴能验证该假设的是 乙 (填“甲”或“乙”)同学的实验设计;
⑵做出这种判断的理由是要验证温度过低会不会影响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必须有对比实验。
4.某同学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操作如下:把1克干淀粉和100毫升清水搅拌均匀,取消毫升注入试管中,加入新鲜唾液溶液2毫升,再加2滴碘液,放在室温下静置10分钟后观察结果。请你指出该同学的操作错误(写出两处):(1)没有设置对照组;(2)没有煮沸淀粉;⑶没有在37℃温水中保温⑷没有先保温后加碘液⑸加入唾液后没有振荡均匀。
5、某同学为了解温度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设计了如下的对比实验:
序号 反应物 加入物质 条件
试管1 2毫升淀粉糊 2毫升唾液溶液 37℃
试管2 2毫升淀粉糊 2毫升清水 0℃
此实验方案无法得到正确的结论,请改正实验设计中错误之处试管2中应加入2毫升唾液溶液(或在两个试管中加入的物质应为等量的唾液溶液)
四、测量单位
1、纳米是一种计量单位,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物质颗粒直径在1——100纳米之间时,就可以被称为纳米材料。纳米技术在研制电学材料、光学材料、高效密度材料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纳米是下列哪一个量的计量单位 ( A )
A长度 B. 体积 C.密度 D.电量
2、下列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秒是 ( A )
(A)通常情况下人体心脏跳动一次 (B)光通过3*105米路程所需的时间
(C)普通手表的秒针转一周 (D)人步行10米所需的时间
3、德国的一个研究小组根据多年观测宣布:银河系中心可能存在一个大黑洞。他们发现,距离银河系中心约60亿千米的星体正以2000千米/秒的速度张银河系中心旋转。根据以上数据可以推算出,该星体绕银河系中心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1.9*107(6π*106)秒。
4、分析以下实验:①用刻度尺测细铜丝直径: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40圈,然后用刻度尺量出线圈的总长度,再除于40;②托里拆利为测量大气压强:用水银代替水进行实验;③测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先测出100个大头针的总质量,再除以100。实验的思想方法相同的是 ( C )
(A)①与② (B)②与③ (C)①与③ (D) 全部不相同
五、遗传基因和环保
1、2000年6月26日,中、美、英等国科学家宣布了人类基因组排序的测定结果。基因
是DNA分子上起遗传作用的一些片段。
2、CO2气体排放过多会造成地球温度升高,引起许多生态问题。1997年联合国各成员国就如何减少CO2等的排放量达成一项《京都议定书》,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的美国却拒不执行,这是对世界环保事业的重大破坏。下列措施中不利于控制CO2排放的是( C )
(A) 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提高核电在电力生产中的份额
(B) 积极开发利用氢能源、太阳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新能源
(C) 鼓励家庭购买轿车,适当限制公共交通的发展
(D) 积极开展绿化国土的行动,建立绿色家园
3、为了探索人类自身的奥秘,我国科学家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划时代的世界性工程,并完成了其中1%的基因测序工作。现代遗传学表明,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基因是DNA上起遗传作用的一些片断。
4、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由我国和美国、英国等6个国家1100多名科学家参加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已于2000年公布了初步的研究结果,基本确定了人的全部4万多个基因的化学结构。之所以重视对基因的研究,是因为基因决定着生物的性状特征。
5、下列人类活动将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是 ( C )
(A)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B) 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和再利用
(C) 为改善卫生状况,生产一次性餐具
(D)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六、实验
1、做“观察蛔虫卵”实验时,先用显微镜的10倍目镜和10倍物镜观察,在视野中观察到12个蛔虫卵;现目镜不变,换上40倍物镜观察,那么看到的蛔虫卵数目为( D )
(A)12个 (B)4个 (C)3个 (D)无法确定
2、用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细胞细胞质流动时,为提高物象的清晰度,使视野较暗,可采取的措施是( A )
(A)缩小光圈(B)扩大光圈 (C)换用凹面镜 (D)换用低倍物镜
3、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发现视野较暗。经检查,使用的是平面反光镜。若要使视野变亮,下列处理方法中,可行的是( D )
(A)换用高倍镜 (B)缩小光圈 (C)关闭光源 (D)改用凹面反光镜
4、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及细胞质的流动实验时,发现显微镜物镜不清洁,除去污物的正确方法是 ( A )
(A)用擦镜纸擦 (B) 用餐巾纸擦 (C) 直接用手擦 (D 用布擦
5、显微镜是自然科学实验中常用的教学仪器。现有一台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有甲、乙、丙、丁四个镜头,其中甲、乙一端有螺纹,甲较长,乙较短;丙、丁无螺纹,丙较长,丁较短。若要使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应选用 ( D )
(A)乙、丙 (B)甲、乙 (C)丙、丁 (D)甲、丁
6、回答下列实验的有关问题:
(1)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时,看到如下图所示的血管,该血管是毛细血管。(2)用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的细胞质流动时,若视野较为明亮,经反复调焦后,还是看不清晰细胞质是否在流动;那么应如何调节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较清晰的细胞质流动现象?改用平面镜反光,缩小光圈,使视野变。
七、气体交换
1、为进一步了解血糖调节机能,某校自然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测定了一正常人在不同时期的血糖浓度(在测定期间被测人只在实验室内轻度活动),下表中最有可能表示此测定记录的选项是 ( D )
测定时间 血糖质量分数选项 空腹 食用100克葡萄糖后半小时 食用100克葡萄糖后2 小时
(A) 0.1% 0.08% 0.14%
(B) 0.14% 0.1% 0.08%
(C) 0.08% 0.1% 0.14%
(D) 0.1% 0.14% 0.1%
2、 某人肾脏的肾小管发生了病变,则尿液中将出现 ( C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葡萄糖 (D)大分子蛋白质
3、下图中曲线表示人体血管中某种气体含量的变化,则血管B的名称及管内减少的气体分别是 ( C )
A B C D E 血管
1 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O2
2 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CO2
3 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O2
4 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CO2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在观察蛙蹼血流的实验中,可以看到,动脉内的血流速度 较快 ;那么,判断毛细血管的重要依据是 血流缓慢 和 红细胞成单行通过。
5、组织细胞中的CO2能进入组织液,其原因是 ( C )
(A) 细胞中的CO2含量比组织液高
(B) 组织液中的氧要进入组织细胞
(C) 细胞中的CO2含量比组织液低
(D) CO2会与组织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6、 在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的过程中,氧合血红蛋白的形成部位是 ( D )
(A)组织周围的毛细血管 (B)组织内 (C)肺泡内 (D)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7、 经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中 ( A )
(A)氧的含量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 (B)氧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C)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均增加 (D)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均减少
9、取某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原尿和排出的尿液进行分析比较,得到如下数据。由此你认为排尿排出的物质有水、无机盐、尿素。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与健康人相比,糖尿病人的尿液中发生明显变化的成分是 葡萄糖 。
成 分 血浆中(克/100毫升) 原尿中(克/100毫升) 尿液中(克/100毫升)
水 90 90 95
蛋白质 7.00 0.00 0.00
葡萄糖 0.10 0.10 0.00
无机盐 0.72 0.72 1.50
尿 素 0.03 0.03 2.00
10、右图是肾脏血液供应的示意图。血液从肾动脉a流入肾脏,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从肾静脉b流出时,血液成份发生了变化,其主要区别是b管血液的含氧量化a管的低(填“高”或“低”)。从c 管流出的液体是尿液。(图218页)
八、其他
1、被子植物的双受精现象是指 ( D )
(A) 一个精子同时与一个卵细胞和两个极核融合
(B) 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融合
(C) 二个精子分别与两个极核融合
( D ) 二个精子分别与一个卵细胞和两个极核融合
2、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A)草履虫 (B)结核杆菌 (C)酵母菌 (D)甲肝病毒
3、 下列是有关部门进行的公众科学基础知识调查的项目,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有BDE(填序号)
(A) 水由水元素组成 (B)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B) 尿在肝脏中形成 (D)每块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E) 金刚石是非金属 ( F )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4、 一个南瓜果实中有许多种子,这是因为在南瓜的一朵雌花中有许多 ( B )
(A)子房 (B)胚珠 (C)雌蕊 (D)柱头
5、“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形象地描述了花生的结构。在花生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发育成“麻屋子”和“白胖子”的分别是 ( C )
(A) 珠被和受精卵(B)受精卵和受精极核(C)子房壁和受精卵(D子房壁和受精极核
5、 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生命后,生物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发展过程。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规律的叙述,错误的 ( C )
(A) 结构由简单到复杂 (B)生命形式由低等到高等
(C) 个体由小到大 (D)生活环境由水生到陆生
6、被子植物在生殖过程中不同于蕨类植物的是出现了双受精现象。细菌细胞与动物细胞比较,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气体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