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标要求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了解北方人口南迁的史实和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等,学会从设问角度出发解读图表和信息判断。列举表格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自我归纳设计《江南经济开发成就表》,掌握巩固这一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我们认识到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水利的兴修、农田的保护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东晋的兴亡、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影响。
情景导入 播放老师自己编辑的《六朝博物馆》视频。
师: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合称“六朝”。六朝时期建都南京,南京因此习称“六朝古都”,而当时六朝时期的南京城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六朝博物馆内设《六朝帝都》、《千古风流》、《六朝风采》和《六朝人杰》四个展览,从“城”、“人”、“事”、“美”的角度全面展示六朝历史文化。
今天的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汉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情况又是如何的呢?六朝如何更替演变?汉朝以后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316年,____ _人灭掉西晋。317年,皇族 _____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定都__ _,史称__ ___司马睿与_____交往密切。在政治上依靠 ______,军事上依靠 _____。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2、祖逖北伐: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多次组织 ,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由 领导的北伐,一度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由于朝廷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相关成语:闻鸡起舞: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先吾着鞭:形容奋勉争先。中流击楫:形容奋勉争先。
3、淝水之战: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 ,解除了来自 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 ”的景象。
4、东晋的灭亡:东晋末年,朝政混乱,一些将领 ,逐渐产生兵乱。大将 在平定祸乱的同时,聚集了强大的兵力,最后取代了东晋,年建立(刘) (王朝)。
二、南朝的政治
1、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___、___、____、_____四个王朝,都城都在 ____历史上统称为_ __。四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最长的是宋,59年。南朝继承东晋领土,其中宋最大,北疆达到黄河。
2、宋的发展: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________、________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宋武帝刘裕十分关心百姓生活,曾多次下令减免税役。对于那些原来因战争需要被征发的奴隶也一律放还。
宋文帝刘义隆整顿吏治,清理户籍,重视农业生产。元嘉十七年、二十一年两次下令减轻以至免除农民积欠政府的“诸逋债”。"役宽务简,氓庶繁息” 。
3、梁的动乱:梁武帝 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 和 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大规模的叛乱(侯景之乱), 失陷,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在 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梁武帝沉溺佛教日甚一日,自547年以来三次舍身同泰寺,不仅浪费了4亿钱财,还使社会上掀起佞佛之风,大量人口出家为僧,各地大兴寺刹,进一步导致国家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削弱。
侯景之乱:南朝梁将领侯景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侯景本为东魏叛将,被梁武帝萧衍所收留,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起兵叛乱,549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梁朝军政大权。相继拥立又废黜三个傀儡皇帝,551年自立为帝,国号汉。驻守岭南的陈霸先北上,于552年收复建康。侯景被部下杀死,叛乱平息。陈霸先趁势崛起,取代梁朝,建立陈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背景:_ __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__ __流域是全国经济重心,而__ __地区农业生产落后。
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稀(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
2、江南地区的开发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
3、开发的原因:(1)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 _________,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 _ ___和__________。
五胡乱华导致的中原人口大迁徙。西晋“永嘉之乱”时期,北方地区匈奴、鲜卑、氐、羯、羌相继占领后,胡人在北方实行残暴统治,汉民族到了灭族的边缘。北方发达地人口区约1200多万,后来中原汉人只剩下400多万。被逼无奈,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迁,一些百姓也纷纷渡江,史称“衣冠南渡”。因为远离故土,这些南迁的北方士族和民众被称为“侨人”。东晋王朝为维护北方南逃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巩固政权,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之地,安置侨人,设立了众多的“侨州”、“侨郡”和“侨县”,以安置北方南迁来的移民。这一时期南迁累计迁入人数超过百万。
(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胜利,使南方经济发展进程没有被打破。
(3)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辛勤劳动。
(4)南方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5)南方统治者实行有利于生产的政策。
4、发展表现:
(1)?农业?: 不断增加,并兴修了许多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__ _,实行__ __,以及推广_ _、_ _、__ _和施用__ __等先进的生产技术。实行水稻 、麦稻兼作。还发展___ ___,___ __,___ ____等,实现农业的多种经营。
(2)手工业:快速进步,缫丝、织布、_ __、冶铸、_ ___、_ ___、制盐 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养蚕缫丝技术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冶铸技术进一步改进,灌钢法长期领先世界;制瓷业发展迅速,青瓷烧制著名;造船业发达,已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祖冲之发明千里船,能日得百余里。
灌钢法:《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四“玉石部”引梁陶弘景云:“钢铁是杂炼生鍒作刀镰者。”这是我国明确记载用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即灌钢)的文献资料。用生铁的溶液灌入未经锻打的熟铁中,然后反复锻打,能大大提高钢的质量。
(3)商业:南朝时的_________,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巩固练习:
1.下列朝代都曾以建康为都城的是( )①东晋 ②西晋 ③西汉 ④南朝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的政治特征(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3.“闻鸡起舞”“中流击楫”,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典故。这两个成语称赞了谁的报国志向( )
A.曹操 B.王导 C.祖逖 D.王敦
4.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他提到了永嘉五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北方人民南迁开始于 ( )
A.西汉末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 D.秦朝
5.西晋末年至南朝初期的170年间,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向北迁移 B.经历了无法抗拒的瘟疫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6.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A.推广和改进犁耕 B.推广选种、育种
C.水稻采用育苗移栽 D.普遍种植双季稻
7.认识文物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如图文物(青瓷莲花尊)对于研究我国哪一时期制瓷业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南朝
8.南朝时,如果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去采购丝绸和瓷器,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 )
A.广州 B.建康 C.扬州 D.荆州
9.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在中国海南举行,与会代表认为:世界的重心向亚洲转移,中国又是亚洲的重心。秦汉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 ( )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10.今浙江省的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 )
A.以种植水稻为主 B.以种植玉米为主
C.以种植小麦为主 D.以种植棉花为主
11.某博物馆要求选出最能体现东晋南朝朝江南青瓷烧制技术的文物,最应该当选的是
A
B
C
D
1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13. 下图(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江南经济发展
B.北方文化繁荣
C.专制统治加强
D.国家统一完成
14.列举表格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下列表格,其内容所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哪一方面的史实 ( )
A.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B.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C.北人南迁的原因
D.淝水之战的背景
匈奴;司马睿;建康;东晋;(大贵族)王导;王导;王敦;北伐;祖逖;前秦;北方;荆扬晏安,户口殷实;拥兵自重;刘裕;420;宋;宋、齐、梁、陈;建康;南朝;宋武帝;宋文帝;萧衍;皇室成员;官僚大地主;建康;南北实力;秦汉;黄河;江南;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淝水之战;耕地面积;水利工程;犁耕;精耕细作;选种;育种;育秧移栽;粪肥;田间管理;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制瓷;造船;造纸;建康。
1、D 2.D 3.C 3.D 4.B 5.C 6.D 7.D 8.B 9.D 10.A 11.D 12.C 13.A 1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