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淝水之战的简况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事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21·cn·jy·com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www.21-cn-jy.com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2·1·c·n·j·y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情景导入 播放《木兰辞》朗诵视频。
师: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千百年来,木兰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成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大量的史料证明,木兰故里在河南商丘虞城,这是河南人的骄傲。21·世纪*教育网
北魏是如何建立的?当时我国民族交流方面出现什么新景象?“不准胡说”是那样来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www-2-1-cnjy-com
一、淝水之战
1、4世纪后期, 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皇帝 重用汉人 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 地区。而东晋想收复 地区,统一全国。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 年的“淝水之战”。2-1-c-n-j-y
材料一 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21*cnjy*com
材料二 “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
(1)材料一王猛曾在哪一政权里担任丞相?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
(2)材料二应该是谁说的话?“四方基本平安”具体指的是什么?
(3)通过材料二判断这位统治者听从丞相王猛的劝告了吗?为讨伐东晋所发动的战役是什么?结果如何?
2、淝水之战的特点是 。类似的战例还有 之战、 之战、 之战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与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有: 。
3、胜败原因:从前秦看:①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②符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从东晋看:①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4、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 的状态;东晋在南方的统治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1)4世纪后期,游牧在_ ___地区的_ ___族_____ _部迅速崛起,386年,鲜卑族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珪建立魏,定都 (今山西大同),史称北魏。 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 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方内迁的各族在 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 ,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3)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 。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下》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前期冯太后支持改革: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颁布均田令、
(1)迁都洛阳。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使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21cnjy.com
史料研读:《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1)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会受阻。(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上,受北方强敌的侵扰,很不安全。(4)地理上,平城经略南方有困难。
(5)洛阳汉文化积淀深。
(2)推行汉化政策,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史料研读: 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
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
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21教育网
(1)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鲜卑语。(2)姓氏:把鲜卑姓氏改为 。
(3)服饰:以 代替鲜卑服。(4)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 贵族联姻。
(5)官职:采用汉族官制、律令;(6)法律: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影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了社会矛盾,有利于 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的社会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的 进程,为以后南北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出处:21教育名师】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拓跋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版权所有:21教育】
(1)同意。他通过改革,学习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用汉人的文化改造了鲜卑族,这些措施使鲜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导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不同意。孝文帝改革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为隋唐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基础。因此,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概念: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来源:21cnj*y.co*m】
2、表现:
(1)生产生活方式: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已经开始过着 生活,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 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 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 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实行 制度。
(3)民族关系:总体上民族 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 。21*cnjy*com
(4)文化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后, 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 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5)民族心理:随着_____、_____的交流与融汇,__________日益沟通,以往的 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 逐渐减少。
3、意义:_____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 文化和 文化,并为 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生产技术
互相学习农业生产和畜牧经验
社会生活
汉族学习和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制度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关系
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文化方面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巩固练习: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2.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4世纪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前秦最终战败,未能统一江南 D.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3.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4.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B.增加财政收入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
6.下列内容属于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是( )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②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③北方农民不断南迁 ④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下列措施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①采用汉姓②穿汉服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④同汉人通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生活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的某位鲜卑贵族不可能经历的是( )
A.与汉族贵族通婚 B.在都城长安严惩贪官污吏
C.身穿汉服 D.开始努力学习和使用汉话
9.如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
序号
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
1
禁胡语、胡服
2
改鲜卑姓为汉姓
3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A.推动经济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现南北统一 D.促进民族交融
10.(2017·黑龙江龙东)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迁都长安 ③官员及家属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④改用汉族姓氏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在我国古代“民族交融”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 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
C.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 D.各族人民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12.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A . ①②????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④
13.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建于北魏时期。洞中的佛像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化特点,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
A.昭君出塞 B.商鞅变法 C.文成公主入藏 D.北魏孝文帝改革
8.南北朝时期我国各民族出现大交融趋势,其最为生动的事例包括( )①“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②汉族人民学习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 ③胡床、椅子、方凳传入内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氐族;苻坚;王猛;南方;中原;383;以少胜多;巨鹿;官渡;赤壁;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分裂混战;阴山;鲜卑;拓跋;平城;439;十六国;生产、生活和习俗;习俗;移风易俗;汉语;汉姓;汉服;汉人;缓和;北方经济;交融;定居;农业;畜牧;食物、服装、用具;君主专制;隔阂;大交融;汉语;乐器、歌舞;经济;文化;思想感情;“胡”“汉”; 偏见;北方;物质;精神;隋唐
1、C 2.B 3.D 4.D 5.C 6.D 7.C 8.B 9.D 10.C 11.C 12.C 13.D 1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