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力和机械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力和机械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1-01 22:23:57

文档简介


第六章
力和机械
6.1 怎样认识力
【学习目标】
1.知道力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1 N的力形成感知和认识。
————————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示:
物体间有力的作用时,不会脱离物体而存在。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3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板块一、二、三,其他同学补充纠错。
给各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并讨论,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展示、解释,师生共同评估,得出结论。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如图所示,是我国“长征七号”发射升空的场景,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太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想要知道答案,就要学习力的知识。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1.观察教材P2图6-1,思考:在这些力的作用的事例中,对应到每个事例,哪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只有一个物体会有力的作用吗?物体间有力的作用时,一定要接触吗?
答:事例(a), 施力物体是蚂蚁,受力物体是食物;不会;不一定。
2.观察教材P3图6-2,思考:力可以有什么作用效果?
答: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观察教材P3图6-3,思考:力可以有什么作用效果?
答: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自主阅读教材P4,找出:力的单位是__牛顿__,简称__牛__,符号__N__。
5.自主阅读教材P5,思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吗?
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自主阅读教材P6,思考:
6.哪些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答: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知识板块三中,组内同学共同设计一个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方案,把方案展示出来。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方案 完成教材P6活动3。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6.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学习目标】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示: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提示:
测量工具的使用,都要严格保证测量仪器和测量人员的安全。
提示:
物理学中,通常将一些物理事实用模型的方法展示出来 。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教师巡视,挑选2组同学引导大家学习板块一、二,其他同学补充纠错。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让两名学生分别拉同一个拉力器,其他学生猜想他俩谁用的力大,引出力的测量。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自主阅读教材P8~P9的文字和插图,完成下列问题。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
答: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就被拉得越长。
2.弹簧测力计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板、指针、外壳。
3.弹簧测力计在使用过程中,在使用前、使用时和读数时各有什么要求?
答:(1)使用前:①首先看清它的量程,即测量范围,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允许超过它的量程;②认清它的分度值,以便读数时快速准确;③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上,若没有,则需要校零;④轻轻拉动它的挂钩几次,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
(2)使用时:拉力方向应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确保测量准确;
(3)读数时: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垂直。
观察教材P10图6-15,思考:
4.图中是如何将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
答:①箭头标明了受力的方向;②线段表示了力的大小;③黑点表示了力的作用点。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方案一 完成教材P11~P12课外活动1。
方案二 完成教材P12课外活动2。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6.3 重力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以及铅垂线的应用。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示:
“竖直向下”指与水平面垂直;重力的方向还可描述为“指向地心”。
提示:
在地球上不同纬度测定的g值略有差异。
提示: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例如:圆环。
给各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和体验。教师选取一组在全班展示。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以下自然现象:1.放开手中的粉笔,为什么会自由下落?2.把杯中的水倒出来,水为什么从高处流向低处?3.包围地球的大气为什么不会逃逸?4.月球为什么会绕着地球转动?它们形成的原因有什么共性呢?学习“重力”一节后,大家就会明白。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自主阅读教材P12~P13的文字和插图,思考: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答:重力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所以其施力物体是地球。
自主阅读教材P12~P17的文字和插图,完成下列问题: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答:竖直向下。
3.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怎么用公式表示?
答:与质量有关;G=mg,g=9.8 N/kg。
4.什么是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稳定性有什么关系?
答: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越低越稳定。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方案 完成教材P15活动2。
质量m/g
100
200
300
400
500
重力G/N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6.4 探究滑动摩擦力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示:
摩擦力的方向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而不是简单的“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提示:
摩擦力是间接测量出来的。
提示:
摩擦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利弊之分。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一名女生与一名身强力壮的男生在教室内进行拔河比赛。
条件:女生穿普通运动鞋,男生穿旱冰鞋。
引导学生分析获胜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受到的摩擦力不同。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自主阅读教材P18~P19的文字与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滑动摩擦?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答: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一是物体相互接触;二是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三是两物体间有压力。
3.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
答:在接触面上。
4.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答: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自主阅读教材P19~P20的文字与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5.实验中是如何测出摩擦力的?测量原理是什么?
答:拉动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滑动,则弹簧测力计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二力平衡。
6.你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答: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速度等。
7.实验中用到了什么实验方法?
答:控制变量法。
8.实验得出了哪些结论?
答: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及压力的大小有关。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给各组分发器材,组织好实验探究,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体验,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展示、解释,师生共同评估,得出结论。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自主阅读教材P21~P22的文字和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9.增大摩擦有哪些方法?
答: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0.减小摩擦有哪些方法?
答:①减小物体间的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滚动摩擦来代替滑动摩擦;④使两个互相接触的面彼此分离。
知识板块二中,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方案 完成教材P20活动2。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能够辨认出支点、动力、阻力,会确定动力臂、阻力臂。
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4.会对杠杆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杠杆。
5.会画杠杆的示意图。
————————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阿基米德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他有一句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子,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你认为他是在吹牛还是同意他的观点。
阿基米德说的是不是“大话”,别着急下结论,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可能就会有新的判断。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杠杆。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自主阅读教材P24~P25的文字及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杠杆?
答:物体学中,把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直棒和曲棒),叫做杠杆。
提示:
杠杆是“硬棒”,但对硬棒的形状、大小没有规定。
提示:
实验过程中,不能再调节杠杆。
提示:
弹簧测力计若不竖直,则所用力会偏大。
给各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探究活动,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并讨论,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估,得出结论。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2.什么是支点?
答: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常用O表示。
3.什么是动力?什么是阻力?
答:使杠杆绕支点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页F2表示。
4.什么是力臂?
答: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L1、L2表示。
自主阅读教材P25的文字,独立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5.为什么实验前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
答:为了保持杠杆初始时处于平衡状态,方便测量力臂。
6.为什么要多次实验,得出结论?
答:防止因实验数据巧合,致使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7.实验中若用弹簧测力计代替钩码,操作上应注意什么?
答:弹簧测力计竖直方向上拉着杠杆。
8.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答: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自主阅读教材P27的文字及图片,完成下列表格:
9.
杠杆类型
特点
优点
缺点
应用
省力杠杆
l1__>__l2,F1__<__F2
(动力<阻力)
__省力__
__费距离__
费力杠杆
l1__<__l2,F1__>__F2
(动力>阻力)
__省距离__
__费力__
等臂杠杆
l1__=__l2,F1__=__F2
(动力=阻力)
__既不省力__
__也不省距离__
知识板块二中,分组实验,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方案 完成教材P25活动1。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6.6 探究滑轮的作用
【学习目标】
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并能识别它们。
2.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与实质,并能用它们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3.知道滑轮组的结构、特点和应用,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示:
定滑轮在使用时,拉力方向不会影响拉力的大小;动滑轮在使用时,拉力方向会影响拉力的大小。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升旗仪式时,看到站在地面上的人向下拉绳子,国旗就徐徐升起了。你知道旗杆顶端有一个什么器件帮助把旗升上去的吗?你了解它的作用与实质吗?你还能举出它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要知道这些知识,就要学习本节内容——《滑轮》。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自主阅读教材P30~P32的文字及图片,完成以下表格:
1.
定滑轮
动滑轮
定义
__工作时,轴固定不动__
__工作时,轴随重物一起移动__



特点
__不省__力,也__不省__距离,但能改变__力的方向__
__省一半__的力,__费一倍__的距离,不能改变__力的方向__
关系式
F=__G__,s=__h__
F=__G__或F=__(G物+G动)__
s=__2h__
实质
__等臂__杠杆
__省力__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
提示:
要想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就可以将滑轮组装成滑轮组。
给各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探究活动,学生实验观察并讨论,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展示,共同评估,得出结论。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自主阅读教材P33~P34的文字及图片,完成以下问题:
2.滑轮组省力情况是由什么决定的?关系式如何表示?
答:用滑轮组提起重物时,若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及摩擦,则动滑轮上有几段绳子承担物重,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G物(n为动滑轮上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若考虑动滑轮重G动,不计绳重及摩擦,则F=(G物+G动)。
3.物体移动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存在什么关系?并写出表达式。
答:若物体升高h,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
4.物体移动的速度与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存在什么关系?并写出表达式。
答: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v是物体移动的速度v物的n倍,即:v=nv物。
知识板块二中,对滑轮组的特点分组探究。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方案 完成教材P34活动4。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