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综合解题(一)条件开放型试题试题特点试题给出部分条件以及确定的结论,要求深入分析试题中内部联系,写出能得到
结论的几个条件和结论。试题常以基础知识为背景进行设计,考察基础知识的掌
握程度、归纳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条件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1为了探究液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下表是他们的实
验记录,根据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提示:对比性实验中,控制变量的运用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1)分析比较_______ (填烧杯号)烧杯的实验记录,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相同时,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同。
(2)分别分析比较1,2和3,4两烧杯的实验记录,结合(1)中的结论,然后
综合归纳可得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_______有关系 。条件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2
从海的不同深度,采集到四种类型的浮游植物,
测定了每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照强度的
关系,如图所示。那么图中哪一条曲线表示的
是海洋最深处所采集到的浮游植物( )
A、① B、② C、③ D、④提示:1、生物的生存与它的环境相适应;2、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会导致某些生命活动受到抑制。条件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3某课外研究小组,为了比较两种材料保温性能的好坏,采用如下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各盛有250克水的相同的烧瓶两只,标有“220V,500W”的电加热器两只,厚度相
同的两种保温材料(记为1号和2号),温度计两只。他们将盛水的烧瓶分别用电加热
器同时加热3分钟(工作电压为220V),使两烧瓶中的水达到相同的温度后,停止加
热,并立即用1号和2号材料分别将两烧瓶包好。随后,定时测量并记录两烧瓶中水
的温度,数据记录如下。 提示:热平衡的特点是:最后的温度相同。好的保温材料,短时间内漏出的热量较少。 已知在实验过程中室温保持不变。请回答如下问题:(1)当时的室温大约是____℃。
(2)加热过程中共消耗了多少电能? (3)停止加热后,两烧瓶中的水共能放出多少热
量? (4)哪种材料的保温性能较好?试简要说明理由。 条件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4夏天,在池塘中取一滴水制作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发现
生物的存在。请从生物学原理阐述它们存在的依据。分析:生物体的基本特征有:
1、生物具有应激性;
2、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能繁殖;
4、生物能运动;
5、生物能遗传和变异等。条件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5在常温下,A和B两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其中A的式量大于B的式量),
经分析:混合气体中只含有碳和氧两种元素,且无论两种气体以何种比例
混合,氧和碳的质量比均大于8/3,由此可以确定A的化学式为________,
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分析:含有碳或氧元素的气体只有O2、CO和CO2。
在CO中,氧和碳的质量比为:8/6;
在CO2中,氧和碳的质量比为:8/3。条件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61997年,某中学组织自然科学兴趣小组针对我省某热电厂下游几十千米内
河水中鱼类几近绝迹的现象,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取得了一些资料:①测
定热电厂使用的燃料煤的含硫量。测得燃料煤中含硫的质量分数为0.0064%;
②了解煤燃烧后的气体排放情况。发现:燃烧后的气体未经处理即排放到
空气中;该热电厂地处多雨地区;③了解热电厂发电用水的排放情况。发
现:热电厂发电用水未经冷却直接排入河中。根据上述调查资料,回答下
列问题:
a、分析鱼类几近绝迹的原因主要有:
原因一(写化学方程式): ;
原因二: ;
b、项目①中,兴趣小组采用的是 分析方法;
c、试计算该热电厂每燃烧1000克煤,理论上有多少克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 分析:鱼类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地生活,其中的主要因素有:温度、食物、
溶解氧、水体状况等。 条件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7硫酸铁和硫酸亚铁的混合物中,若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
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分析:在硫酸铁Fe2(SO4)3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64=1:2;
在硫酸亚铁FeSO4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也是32:64=1:2;
若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则 a%+X%+2X%=1。条件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8由Na2S、Na2SO3和Na2SO4组成的某固体混合物中,已知硫元素的质量
分数为25.6%,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分析:在Na2S、Na2SO3和Na2SO4组成的某固体混合物中,每种物质均含有Na、
S元素,且两者的质量比为23:16,可知钠元素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
23×25.6%/16=36.8%;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25.6%-36.8%=37.6%。条件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9由Na2CO3、CaCO3组成的混合物,经测定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1.6%,
则下列各项中能够确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钠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 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③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④ CaCO3的质量分数 ⑤ Na2CO3的质量分数 ⑥ Na2CO3、CaCO3的质量比分析:在Na2CO3、CaCO3组成的混合物中,碳和氧具有确定的质量比,即可以
明确确定氧元素的质量分数:48×11.6%/12=46.4%,如果设混合物中
Na2CO3的质量分数为x%,则可得到 12×X%/106+12×(1-X%)/100=11.6%,
求得X%=58.9%,由此可以进一步求出CaCO3的质量分数和其它各元素的质量
分数。条件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10如图是验证水生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图,
锥形瓶中放入天然水和新鲜水草,瓶口用带有导管的
橡皮塞塞紧。一段时间后,U形管左侧管内液面的高
度变化和锥形瓶中液体的pH值变化分别是( )
A、升高、升高 B、升高、降低
C、降低、升高 D、降低、降低分析:注意分析现象发生的前因后果。在这个装置中,首先是绿色水生植物进行
光合作用,锥形瓶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将被转化,只有氧气被释放在锥形瓶
中。进一步分析可知:水中二氧化碳的溶解量将降低,水位降低而引起瓶
内气体的压强减小。条件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11一辆环保电瓶车,工作电压为24V,工作电流为10A,电动机电阻为0.4欧,
电瓶车以及人的总重为2000N,行驶时受到的阻力为总重的0.1倍,则此电
瓶车匀速行驶100米,所用的时间约为( )
A、83秒 B、100秒 C、833秒 D、1000秒分析:电瓶车行驶时电流做功,但是要注意电功转化为机械能和热能。利用W=UIt
可以求出电流做的总功,利用Q=I2Rt可以求出电流做功时释放的热能,由此
得到转化的机械能为W’=W-Q,利用W’=FS,求出时间。方法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12某兴趣小组同学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一个生鸡蛋放入玻璃杯中,
再倒入稀盐酸,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一会儿,
他们发现鸡蛋表面聚集很多气泡,随即不断浮起下沉;玻璃片下
表面出现浑浊。(1)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一种钙盐(不含硫元
素),请写出这种钙盐的化学式 ;(2)下面是同学们对
实验的一些讨论,你认为哪位同学说错了 。
甲同学:“生成的部分气体聚集在鸡蛋的表面上,增大了排开液体的体积。”
乙同学:“鸡蛋上浮过程中,未露出液面前浮力大于重力。”
丙同学:“杯中溶液的质量会比原先减小。”
丁同学:“蛋壳发生了化学反应,使鸡蛋的质量减小。” 提示:条件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13右图为某营养成分在血液中的变化情况,
分析并说明下列问题:
1、此营养成分为______________;
2、从C到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分析:血液中营养成分很多,来自于食物的消化吸收,我们学过的有葡萄糖、氨基酸、
甘油和脂肪酸等。从图表可知:此营养成分在血液中可以调节。而我们学过的
可以由神经系统和激素来调节的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即血糖。条件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14如图曲线分别表示人体血液中O2和CO2含量
的变化情况。若横轴中的A段为组织内毛细
血管,则b为 _______ 气体的变化曲线。
曲线b所表示的气体在C段血管处迅速升高的
原因是: 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人体内气体交换这一知识点以及对图表的解读能力。人体内的气
体交换分为:组织内气体交换和肺泡内气体交换。在通过组织内的气体交
换,血管中氧气的含量减小、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
换,血管内氧气的含量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小。以此知识点为依据,
结合图表的解读,不难对考题作出解答。 条件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15某溶液由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溶液、氯化铜
溶液中的两者混合而成,现向该溶液中逐滴滴入
氢氧化钡溶液,滴加的氢氧化钡溶液的体积和所
产生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则该溶液是由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混合而成的。分析:稀盐酸和稀硫酸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共存,碳酸钠溶液不能与氯化铜溶液共存。
滴加的氢氧化钡溶液一开始并没有出现沉淀,说明混合液中无稀硫酸,但是
必定含有酸,即只能有稀盐酸。由此另一种液体必定是氯化铜溶液。方法开放型试题试题特点这种类型的试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所设条件和要求,寻找切合实际的多种解决
问题的途径,变学生的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
畅性和广阔性。 方法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1不考虑人工修剪和使用药物,请根据所学的知识
设计不同的方法来培育如图所示的植物盆景。分析:植物茎的生长具有向光性和背地性。方法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2如图是某同学验证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装置。在透明的B容器中,放入
潮湿的种子,把这套装置放在太阳光下,实验也能成功的原因是: 。 分析:植物的种子只能进行呼吸作用而不会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种子在有水分、
氧气和一定的温度等条件下会进行呼吸作用。从实验设计的意图分析,实
验是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混浊来证明植物呼吸作用是否产生CO2。方法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3如图是医院给病人输液的部分装置图,在输液
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瓶中的药先用完
B、甲、乙两瓶中的药同时用完
C、随液面下降,甲瓶液面上方气压逐渐减小
D、随液面下降,甲瓶液面上方气压维持不变分析:输液时首先乙瓶中的药液流下,通入病人身体,引起乙瓶上方的气压减小,随
即甲瓶中的药液流入乙瓶。甲瓶药液流出后,上方气压减小,空气通过管子进
入甲瓶。方法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4如图U型管左端封闭,右端开口,里面盛
水;左端水中静止着封闭有空气的小试管。
则,当往右端加水时,小试管将( )
A、仍然悬浮 B、上升
C、下沉 D、先下沉、后上浮分析:物体的浮沉由重力和浮力决定,小试管的重力不变。浮力大小取决于小试管
排开液体的体积,即只要分析U型管右端加水时,试管内空气的体积是否发
生变化。方法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5小明做了两个课外实验:
在图甲烧瓶中充满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 胶头滴管及烧杯
中盛有氢氧化钠浓溶液。实验时先在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
再将滴管中液体挤入烧瓶,即可形成红色喷泉。试写出烧
瓶内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积极
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他在图乙烧瓶中充满空气,锥
形瓶内加入足量石灰石与稀盐酸,水槽中加入一定量沸水,
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比较图甲和图乙两套装置,从形成喷
泉的原理来分析,与火山喷发原理相似的是 图(填“甲
”或“乙”)。分析:实验装置甲中液体“喷发”的原理较简单,当滴管中的浓氢氧化钠与烧瓶中的
二氧化碳反应时,瓶内的气压降低,使得烧杯中的浓氢氧化钠溶液更多地与
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形成“持续性”的火山喷发。在乙装置中,石灰石与稀盐
酸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得到沸水的加热,使气体迅速膨胀,
压强急剧增大,从而将锥形瓶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方法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6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可以研究某些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
植物枝条失水的。在风速、温度等因素相同的条件下,
进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分析:锥形瓶中水量的减少途径:蒸发和枝条蒸腾,覆盖油膜可以阻止水的蒸发。
锥形瓶没有刻度,所以必须每隔一定的时间用天平进行称量。研究湿度对
失水的影响,这需要选择对比性的实验数据。光照加快枝条的蒸腾作用。1、在水面上加一层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计量植物枝条的失水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湿度对失水的影响,应比较数据__________;
4、光照使枝条失水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7如图所示是18世纪60年代工业开始起飞的国家中,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此回答下列问
题:
1、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必须采取“先污染、后处理”的措施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污染问题会自行消失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排污量大的工业企业
D、可以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取决于( )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人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不断完善提示:读图应注意总结图中所能得出一些直观结论。结合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方法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6现有甲、乙、丙三种可溶性正盐的溶液,已知甲为铁盐溶液。如下图所示进行
实验,且甲与乙、乙与丙恰好完全反应。分析:寻找突破口:红褐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的两种白色沉淀。试推断:溶液B为________,沉淀E为_________,正盐乙为__________,
滤液F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方法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8如图为一个黑匣子,内接三个电阻,R1=2欧、
R2=3欧、R3=5欧,若测得Rad=Rdc=2.5欧,
Rab=1.6欧,试画出黑匣子内的电路连接。分析:从三个电阻的阻值分析:R1和R2串联后再与R1并联可以得到1.6欧,
R1和R2串联后再与R3并联,可以得到2.5欧。Rad=Rdc,所以a和c
有导线直接连接。方法开放型试题例题讲解9如图水里有一个空心的凸透镜(内有空气),
将平行光线射向凸透镜,则光束通过凸透镜后
会( )
A、仍是平行光 B、发散 C、会聚 D、不能肯定分析:取局部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