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6家乡名人》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名人”,发现身边的“名人”,说说身边的“名人“。
2、能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具体事例来写,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做到主题明确,重点突出。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来写,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拜访调查身边的名人,做好访问记录。
2、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理解“名人”
1.(出示课件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个人物,你们认识他们吗?你们为什么一眼就能认出他们呢?
2、引出名人。师阐述:什么样的人是“名人”。(哦,原来詹天佑、姚明、赵本山,他们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或是在某一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像这样的人就是“名人”。)(板书:名人。出示课件2:理解名人)
二、引导说话
1、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这样有一技之长的人。在我们班就有很多,邓老师对大家不是很了解,谁来介绍一下我们班里的小名人?
2、师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其实,不仅我们学校里有很多名人,在我们的村子里、街上也有很多这样的名人,如:养猪致富的“养猪能手”、生意红火的“烧鸭名厨”等。
3、课前我们去调查、采访了身边的名人,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1)说说你调查、采访了谁?你了解到他(她)的哪些信息?(个别说)
(2)师评议,小结,引出“典型事例”。(板书:典型事例 突出人物品质)(从你的介绍中,我知道了她的一技之长,知道了她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是通过你介绍的一件事情中知道的,这件事就是我们说的典型事例。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3)现在大家可以用上这样的方法来介绍一下你们了解到的名人吗?学习小组互相交流一下吧!
(4)学生汇报。
(5)学生评议。(请大家认真听他的介绍,从他的介绍中你知道他介绍的人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抓住什么典型事例来说的?) 过渡:刚才同学们都会抓住名人的典型事迹来介绍身边的名人,如果我们把所说的整理成一篇文章定会是一篇写人的好文章。下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篇写名人的文章。
三、例文学习,领悟写法
1、出示例文《烈日下的送水老板》。(出示课件3)自读例文,看看这篇文章是抓住人物的哪些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的?
2、交流。
(1)这篇文章是抓住人物的哪些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的?
(3)在叙述典型事例时小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从中你体会到人物的什么品质?(板书:细节描写)
3、小结。(写身边的名人,我们要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来写,才能突出人物的品质,如果还能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我们的文章就会更生动、具体了。)
过渡:下面我们就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来完成我们的习作6。
四、审明题意,明确要求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习作6的要求,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用笔划下来。
2、学生交流自己的审题所得。
(1)同学们,通过审题,你知道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补充板书:习作 6 家乡的名人)
(2)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这篇写家乡名人的文章写好呢?(像例文的小作者一样,能抓住名人的典型事例来写,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我们还能运用细节描写,我们的文章就会更生动,更具体。)
五、学生写作
学生静心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
家乡的名人
抓住典型事例(细节描写)
突出人物品质
教学反思
习作6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习作。本次的习作训练是写一篇写人的文章,但与以往写的人不同,这次写的人身份较特殊,是自己家乡的名人。由于学生对家乡名人的不了解,就觉得无内容可写,也因此害怕本次的习作。而我们高年段的教研主题是“抓住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如果学生不了解名人的事迹,习作就成了“无米之炊”。为了解决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我在课前设计了一张调查访问表,让学生先调查、采访名人,走近名人,了解名人的事迹,以求直接获得习作素材,缓解学生写作的疑惑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教研的主题是“抓住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展开教学,并大量渗透细节描写的写法指导,使整个教学重难点突出,井然有序,浑然一体。总之,我上了《习作6》这课,感受颇深。
从教学过程、效果来看,本人认为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能利用名人图片,导入新课,并通过启发谈话,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名人”,发现“名人”,说“名人”。
2、能利用例文进行写法的指导,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到“抓住典型事例,,采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品质”的这种写作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引导学生会抓住典型的事例介绍身边的名人,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较好的为学生下面写作时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方法做铺垫。
4、教学中,教师能关注学生的个性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讲究合作学习与互动交流,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的堂课教学存在很多不足,有待今后改进和提高:
1、教师缺乏激情,不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不能较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教师教学时提的某些问题过于笼统,不够明确,导致学生不明白如何是好,所以答不上来。
3、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教育机智有待提高。
3、对于写法的指导,教师落实得不够到位。如:对例文中的细节描写,教师只是泛泛而谈。
4、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教学中的过渡语言不够自然。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扬长避短,努力,努力,再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