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教案(8份打包下载)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教案(8份打包下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1-03 09:50:38

文档简介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课题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
地点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知道常见火灾的处理方法。能懂得被困火灾区时的自救方法。
3.了解常见灭火器材及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




自主探索
能力目标
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等内容的探究,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目标
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材分 析
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
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
1.回忆:能为人类带来好处的燃烧实例有:照明、取暖;给人类带来危
害的有:山林火灾、住宅起火。
2.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3.常用的灭火方法有哪些?
①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②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③使用大量的冷却剂使燃烧物冷却,让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
说到火,我们就会想起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那么物质为什么会燃烧呢?
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概念
事 例
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的燃烧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蜡烛的燃烧
发出白光,放热,瓶壁有水珠。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红磷的燃烧
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燃烧反应的的特征可归纳为:发光、发热、化学变化
结论: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燃烧的条件
【实验与思考】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你的解释
(1)将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哪个能被点燃?
蘸有酒精的小棉球能被点燃
酒精具有可燃性,
水不具有可燃性
(2)点燃两支蜡烛,一支用集气瓶罩住,哪支蜡烛会很
快熄灭?
用集气瓶罩住的蜡烛会很快熄灭。
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3)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哪个比较容易被点燃?
小木条容易被点燃。
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结论】燃烧的条件:(1) 物质具有可燃性;
(2)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需要同时满足
(3)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实验与思考】烧不坏的手绢
解释: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被水份蒸发所吸收,使手绢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火给人类带来熟食和温暖,但火一旦失控,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二、防火与灭火
【交流与讨论】防火和灭火的事例和方法:
防火或灭火事例
防火措施或灭火方法
熄灭酒精灯
用灯帽盖灭火焰
熄灭蜡烛
用嘴吹灭
熄灭液化气
关闭阀门
加油站防火
严禁烟火
【结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2) 将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离;
(3)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一旦发生火险,不要惊慌,要沉着应付。火势如果较小,根据起火的原因,可以用适当的灭火器材和方法把它扑灭:火势较大,有蔓延的可能,就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求救。
【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
(1)泡沫灭火器:只能扑灭一般火灾;
(2)干粉灭火器:除一般火灾外,还能扑灭油、气等火灾;
(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灭贵重设备、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火灾。
四.课堂演练与拓展提升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就能燃烧
B.凡有发光、发热现象产生的都是燃烧
???? C.不是所有的物质与氧气接触,且提供足够的热量都会燃烧
???? D.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都能产生燃烧现象
五.归纳总结
一、燃烧的条件:
(1) 物质具有可燃性;
(2)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2) 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3)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六.教学反思:
个人二次
备课:
个人二次
备课: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课题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2)
地点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认识使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知道爆炸发生的原因,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




自主探索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分析、总结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燃料完全燃烧、爆炸的条件等内容的教学,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教材分 析
重点
燃料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难点
爆炸原理的实验探究









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
1.可燃物完全燃烧的条件是:氧气要充足。优点:燃烧得快,放出的热
量多。不完全燃烧带来的弊端有:燃烧得慢,放出的热量少,生成一氧
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气体和小的炭黑颗粒等物质。
2.一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的剧毒气体。吸入人体内的一氧化碳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之丧失了输氧功能,会导致人体缺氧。
3.如果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短时间要聚积大量的热,使
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
俗话说:“人要虚心,火要空心”,你知道“火要空心”的道理吗?
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
一、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可燃物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在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碳 + 氧气 ---→ 二氧化碳;
化学式: C O2 CO2
在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碳 + 氧气 ---→ 一氧化碳;
化学式: C O2 CO
一氧化碳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1)可燃性:一氧化碳 + 氧气 ---→ 二氧化碳;
化学式: CO O2 CO2
一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燃料,是家用煤气的主要成分。
(2)毒性:吸入人体的一氧化碳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少氧气而中毒。
当发现家中煤气泄漏,应该马上打开门窗,切记不能打开电灯、排风扇等电器,防止电火花引起火灾。
来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排放的废气、管道煤气泄漏等。
【观察与思考】蜡烛不完全燃烧。
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完全燃烧,燃烧得快,放出的热量多,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不完全燃烧,燃烧得慢,放出的热量少,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气体和小的炭黑颗粒等物质。
启示:我们要认识到燃料的完全燃烧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
(1) 可燃物本身的性质;
(2) 氧气的浓度: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3)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可燃物燃烧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便利,也能带来灾难。例如:家庭生活中我们用液化石油气燃烧放热来做饭。如果在通风不好的厨房内气体泄漏遇火很容易引起爆炸。
二、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
爆炸发生的条件:
(1)有限空间内急速的燃烧,短时间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
急剧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2)氧气浓度较高,或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较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发生爆炸。
【观察与思考】粉尘爆炸实验
任何可燃性气体、可燃性固体粉末,与空气接触充分,遇明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因此,汽车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煤矿坑道等场所应杜绝一切火种,防止发生爆炸。
【拓展视野】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
气体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H2
4%----75%
CH4
5%----15%
CO
12.5%----74%
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都必须检验纯度。
【交流与讨论】你知道下列几种常见消防安全标志吗?

禁止带火种 禁止烟火 禁止放鞭炮 禁止吸烟 当心火灾 当心爆炸
四.课堂演练与拓展提升
1.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在人员密集,高速行驶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炸,极易造成巨大的危害,以下物品: ①蔗糖 ②酒精 ③烟花鞭炮 ④汽油、煤油 ,其中不准随身携带的是(??C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因素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无关的是(??B )
A.可燃物本身是不是易燃物?????? B.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 ??C.周围氧气的浓度?????????????? D.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3.下列场所贴有“严禁烟火”等消防标语的是(??D )
①煤矿 ②油库 ③面粉厂 ④煤气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五.归纳总结
一、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1.可燃物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2.一氧化碳的性质:
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
二、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
六.教学反思:
个人二次
备课:
个人二次
备课: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课题
4-2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地点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自主探索
能力目标
1.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材分 析
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和微观解释及应用。
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和微观解释及应用。









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
1.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转变成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变化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因此,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
火柴燃烧只余下少许灰烬;薄铜片在火焰上加热,表面变黑,质量增大。化学变化中物质质量变化了吗?
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
1.探究学习:质量守恒定律
[发现问题]火柴燃烧最后剩下灰烬,酒精燃烧后连灰烬都没有留下,生锈的铁钉质量比原先的质量增加……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提出假设]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收集证据]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较精确的定量实验法,在密封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生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设计实验]
实验仪器:托盘天平、胶头滴管、镊子、锥形瓶、注射器、橡皮塞
实验药品:CuSO4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石灰石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研究对象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
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反应
文字(符号)表达式
NaOH+CuSO4
—Na2SO4+Cu(OH)2
CaCO3+HCl
—CaCl2+H2O+CO2
实验现象
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
有大量气泡产生
反应前
总质量
------------
------------
反应后
总质量
------------
------------
结论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形成结论]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讨论】方案二如在敞口的锥形瓶中进行,情况如何?
答:天平不平衡,因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散逸到空气中去了
【问题讨论】某同学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时发现: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小了;
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了。请你帮助他分析一下,这些反应也遵守质量守
恒定律吗?
答: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散逸到空气中去了,所以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少了。
铁钉之所以会生锈是因为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缓慢氧化,所以最后生成的铁锈的质量不仅包括铁的质量,还包括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
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呢?你能用物质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
做出解释吗?请以电解水的反应为例,与同学们进行讨论。
反应前
反应后
文字表达式
水 → 氢气 + 氧气
数字和符号
2H2O
2H2 O2
原子数
氢原子数:4
氧原子数:2
氢原子数:4
氧原子数:2
相对质量
2×(1×2+16)=36
2×1×2+16×2=36
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转变成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变化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数目、
质量不变。因此,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四.课堂演练与拓展提升
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最确切的是(?D ) A.10 g冰受热融化成10 g水
B.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C.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 D.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煤燃烧后剩余的煤渣比较轻,因此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态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蜡烛减少的质量与消耗的氧气的质量之和
C.一定量的水的质量与全部蒸发后所生成的水蒸气的质量相等,因此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只要做一个“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就能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五.归纳总结
1.探究学习: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六.教学反思:
个人二次
备课:
个人二次
备课: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
课题
4-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1)
地点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能准确描述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自主探索
能力目标
能准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情感目标
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 析
重点
准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难点
准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
1.下列化学式书写正确吗?错误的请加以改正:
氯化钙(CaCl)CaCl2 高锰酸钾(K2MnO4)KMnO4
氯酸钾(KCl)KClO3 双氧水(H2O2)正确
五氧化二磷(P2O5)正确 氧化铁(FeO)Fe2O3
2.用数字和符号表示:
3个氧分子3O2 2个水分子2H2O 氧化铜CuO 碳酸钙CaCO3
3.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4.书写化学方程式所遵循的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2)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
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反应没有体现出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怎样更简便、更完整地记录和描述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呢?
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
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问题讨论]下列3种方法都表示电解水的反应,你认为哪种方法能准确而又简便地描述这一反应?
①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
② 水 氢气+ 氧气
③ 2H2O 2H2↑+ O2↑
方法③能准确而又简便地描述这一反应。
1.化学方程式的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化学方程式可表示:(1)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的微粒数目比;
(3)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的质量比。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2)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4.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以铁在氧气中燃烧为例:铁 + 氧气 —→ 四氧化三铁
(1)写: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物在左,生成物在右,
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相连,多种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用“+”相连。
Fe + O2 — Fe3O4
(2)配: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的原理,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化学方程式配平后,要将“—”改成“=”。
3Fe +2O2=Fe3O4
(3)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①许多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如把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写在“等号”的上方或下方
②如果化学反应中有气体生成,在该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如果生成物中有不溶于水的固体时,则在该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③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时,气体生成物中就不需注“↑”;同样,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不溶于水的固体时,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
3Fe +2O2 Fe3O4
【友情提醒】书写化学方程式常见的错误:
(1)写错物质的化学式;
(2)随意臆造生成物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3)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4)漏标或错标气体生成物或沉淀生成物的记号;
(5)错写或漏写反应必需的条件。
四.课堂演练与拓展提升
1.书写只有一种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时,肯定用到的符号是(?A )
A.“=”?? ?????????????B.“↑”? ???????????C.“↓”?????? ??????D.“△”
2.2007年4月26日晚,北京2008年第29界奥运会火炬及火炬接力传递计划线路在中华世纪坛隆重发布。此次火炬使用的燃料是丙烷(C3H8),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中x,y分别为( D )
A.1 3 B.1 5 C.3 8 D.3 4
3.根据化学方程式:2H2S+3O2====2H2O+2X,推知X的化学式是( B )
A.S B.SO2 C.SO3 D.H2SO4
4.初三(1)班的刘杰书写了如下几个化学方程式,请你观察:
① P2+O5 P2O5 ②2Mg+O2 2MgO
③2H2O 2H2↑+O2 ④Fe+O2 Fe3O4
其中没配平的有④;化学式有错误的有①;反应条件写错的有②; “↑”“↓”没写或写错的有③。
5.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例如:2H2O?????? 2H2↑+O2↑,表示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
反应条件是点燃;在电解水的过程中,H2O、H2、O2三种物质之间的质
量比H2O:H2:O2 =9:1:8。
五.归纳总结
1.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2.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4.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六.教学反思:
个人二次
备课:
个人二次
备课: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
课题
4-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2)
地点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认识几种常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自主探索
能力目标
能熟练运用归一法配平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情感目标
通过对常见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材分 析
重点
运用归一法配平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难点
熟练配平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二氧化碳溶于水: CO2 + H2O = H2CO3;
(2)生石灰(CaO)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Ca(OH)2]:
CaO + H2O = Ca(OH)2;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
我们已经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含义和书写原则,也初步学会了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那么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化学方程式,我们该如何配平呢?
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
常见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
要点:在配平化学方程式时,观察反应前后出现”个数”较复杂的元素,先进行配平。先计算出反应前后该元素原子的最小公倍数,用填化学式前面化学计量数的方法,对该原子进行配平,然后观察配平其他元素的原子个数,致使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元素种类与原子个数都相等。
例如: P + O2 ― P2O5
   5 2
4P+5O2 2 P2O5
2.观察法:
要点:有时方程式中会出现一种化学式比较复杂的物质,我们可通过这个复杂的分子去推其他化学式的系数,
例如:Fe2O3+ CO — Fe+ CO2
1 3 3
Fe2O3+3CO =2Fe+3CO2
这种配平方法是通过观察分析Fe2O3化学式中的氧原子个数来决定CO的化学计量数的,故称为观察法。
3.奇数配偶法:
要点:选择反应前后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一奇一偶的元素作配平起点,将奇数变成偶数,然后再配平其他元素原子的方法称为奇数配偶法。
例如: C2H2+ O2 — CO2+ H2O
2 2
2C2H2+5O2 = 4CO2+2H2O
4.归一法:
要点:找到化学方程式中关键的化学式,定其化学式前计量数为1,然后根据关键化学式去配平其他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若出现计量数为分数,再将各计量数同乘以同一整数,化分数为最简整数。这种先定关键化学式计量数为1的配平方法,称为归一法。
例如: CH3OH+ O2 — CO2+ H2O
1 1 2
1CH3OH +3/2O2 — 1CO2+2H2O
2CH3OH +3O2 = 2CO2 + 4H2O
[问题讨论]归一法也被称为原子守恒法,甚至有人把它叫做万能配平
法,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请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们交流,并试着用该方
法配平前面出现的化学方程式。
5.代数法:
要点:设各物质化学计量数为未知数,列出它们的关系,解一元或多元代数方程式,进行讨论。
例如: NO2+ H2O — HNO3+ NO
x 1 2 y
x=2+y x=3
2x+1=6+y y=1
3NO2+H2O = 2HNO3+NO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用何种方法配平化学方程式,只能改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而决不能改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因为改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即意味着改动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组成,就可能出现根本不存在的物质或改变了原有化学变化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出现根本不存在的化学变化。
四.课堂演练与拓展提升
1.化学方程式S+O2 SO2能提供的信息是(C)
A.硫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硫
B.硫元素和氧元素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C.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D.每32份质量的硫与16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8份质量的二氧化硫
2.NH4Cl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A)
A. CO2??? B. Cl2??????? C. O2????? D. N2
3.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实验室制取氯气时,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尾气,其反应原理为Cl2?+ 2NaOH = X + NaClO + H2O,??则X?的化学式为?????????????(A)
? A. NaCl?????????? B. H2?????????? C. HCl??????? D. HClO
五.归纳总结
常见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
2.观察法:
3.奇数配偶法:
4.归一法:
5.代数法:
六.教学反思:
个人二次
备课:
个人二次
备课: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
课题
4-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3)
地点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2.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




自主探索
能力目标
1.依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有关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教材分 析
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难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
1.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是一定的。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进行的。
2.填表:
化学方程式
C + O2 CO2
各物质质量比
12 (32) 44
已知,求?
6g (16)g (22)g
化学方程式
2 H2O 2H2↑ + O2↑
各物质质量比
36 (4) 32
已知,求?
72g (8)g (64)g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
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经常需要研究化学变化中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以便更好地认识、控制和应用化学反应。依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方便地计算该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
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揭示了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
[例题]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若要制备8.8 g 二氧化碳,至少需要碳酸钙多少克?
分析过程 解答格式
(1)设:设未知量; 解:设需碳酸钙的质量为x 。
(2)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3)找:找出反应物和生成 100 44
物的质量关系; X 8.8g
(4)列:列出比例式; 100 :44 = X : 8.8g
(5)求:求算未知量; X = 20g
(6)答:简明地写出答案。 答:至少需碳酸钙20g 。
[巩固练习] 工业上电解氧化铝制取金属铝的化学方程式是:
2Al2O3 4Al + 3O2↑ 。电解10t氧化铝最多可生成多少吨铝?
解:设铝的质量为X 。
方法一: 方法二:
2Al2O3 4Al + 3O2↑ Al2O3 — 2Al
204 108 102 54
10t X 10t X
204 :108 = 10t :X 102 :54 = 10t :X
X ≈ 5.3t X ≈ 5.3t
答:最多可生产5.3t铝。
【友情提醒】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列出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
(2)列式时,各物质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对应关系要正确;
(3)反应物、生成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如果是混合物,应该不纯物的质量按题意转化为纯净物的质量;
(4)解题的过程要完整,规范;
(5)设未知量是要指明物理量,不要带单位。
四.课堂演练与拓展提升
1.铜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在这个反应中,铜、氧气、氧化铜的质量比是( D )
A .2:1:2 B. 64:32:80 C .1:1:2 D. 4:1:5
2.在反应2X+Y==2Z中,已知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0,则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C )
A.24?? B.48?? C.64? ? D.128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2Mg + O2 2MgO的反应方程式,下列各组数据(依次为镁的质量、氧气质量、氧化镁质量)中正确的是( B )
A.2 g,3 g,5 g B.3 g,2 g,5 g
C.1 g,4 g,5 g D.4 g,1 g,5 g
4.3克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可得到多少克二氧化碳?
解:设可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 + O2 CO2
12 44
3g x
12:44 = 3g:x
x=11g
答:可得到3克二氧化碳。
五.归纳总结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揭示了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
解答格式:设、写、找、列、求、答。
六.教学反思:
个人二次
备课:
个人二次
备课: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
课题
4-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4)
地点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见类型




自主探索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见类型
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验化学计算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教材分 析
重点
初步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见类型
难点
初步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见类型









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4g镁条和6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10g氧化镁
B. 5g镁条和5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10g氧化镁
C. 6g镁条和4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10g氧化镁
D. 8g镁条和2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10g氧化镁
2. (1)要制取1.6g氧气,需15.8g高锰酸钾完全分解;
(2)将31.6g高锰酸钾晶体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称量,测得剩余固体质量减少了1.6g。则剩余固体的组成为KMnO4、K2MnO4、MnO2。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
我们已经学习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一些简单计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些常见的计算类型。
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
常见题型
1.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密度、体积),如何求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体积)?
【例1】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们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于2003年5月21日13:40成功登顶。假如每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kg。求:
(1)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g/L)
(2)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多少高锰酸钾?
(3)用这种方法给登山运动员供氧,是否可行?简述理由。
解:(1)4.8kg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2)设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316 32
x 4.8kg

(3)不行。此法成本太高,经济上不合算;或在实验室制如此多氧气,耗时太长。
2.已知混合物中的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如何求混合物中另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2】将100g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放入足量稀盐酸中,完全反应后,可生成多少二氧化碳?
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O3+2HCl CaCl2 +H2O+ CO2↑
100 44
100g×80% x
x=35.2g
答:可生成35.2g二氧化碳。
3.利用化学反应测定的实验数据,如何进行物质的计算和推断?
【例3】小强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了的办法如下:取用6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
序号
加入稀盐酸质量(g)
剩余固体质量(g)
第1次
10
4.0
第2次
10
m
第3次
10
1.2
第4次
10
1.2
(1)6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多少克?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表中m的数值应该为多少?
(4)要得到280kg CaO,需要这种石灰石多少千克?(化学方程式:CaCO3 CaO+CO2↑)
解:(1)6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为1.2g。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6g - 1.2g) ÷ 6g×100%=80%
(3)m=4.0g -(6g - 4.0g)=2g
(4)设需要这种石灰石的质量为x
CaCO3 CaO+CO2↑
100 56
x×80% 280kg
x=625kg
分析:此题通过不断改变所加入的稀盐酸的质量,观察剩余固体的质量来判断稀盐酸何时不足,石灰石中CaCO3何时完全反应。由表中数据可知,在第三次加入10g盐酸后,固体剩余物质量不再减少,说明剩余的1.2g固体不和稀盐酸反应,应为杂质。然后,用6g石灰石样品质量-杂质质量=CaCO3质量。再除以样品质量,即可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第三小问也可从题意得出正解,即第一次加10g稀盐酸时固体的质量减少应和第二次一样,所以第二次剩余的固体质量就是2g。最后一问可利用含杂质问题的解题方法处理。
四.课堂演练与拓展提升
1.下列关于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
A.6g氢气和3g氧气反应生成9g水
B.3g氢气和6g氧气反应生成9g水
C.1g氢气和8g氧气反应生成9g水
D.8g氢气和1g氧气反应生成9g水
五.归纳总结
常见题型
六.教学反思:
个人二次
备课:
个人二次
备课: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教 学
目 标
整理和归纳本章所学内容,并通过习题加以巩固。




自主
探索








【整理与归纳】
(1)物质具有可燃性
燃烧的条件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1)隔离可燃物
灭火的原理 (2)隔绝氧气
常见的化学反应 (3)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燃烧 (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
促进燃烧的方法 接触面积
(2)增大氧气浓度
(1)爆炸极限
(2)安全防爆措施
认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化学变化和
识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化 (1)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学 (2)元素种类
变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不改变” (3)原子种类
化 (4)原子数目
(5)原子质量
(1)物质种类
(2)分子种类
“可能改变”:分子数目
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含义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的微粒数目比;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 (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步骤:一写,二配,三注。
(1)表示化学反应
应用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3)计算题格式规范化:设、写、找、列、求、答
【本章检测反馈】
1.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多个物种,一颗星球,一个未来”。下列认识不合理的是 ( A )
A.开发新能源,禁止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
B.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
C.提倡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的出行方式
D.提倡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2.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
A.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
D.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3.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
火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D )
?A.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B.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 C.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D.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教学反思:
个人
二次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