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第一课时》教案
【理论支持】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地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本着这样的理念,《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主体参与,教学互动模式多样,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学生合作前有明确的指令、明确的任务、明确的流程,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有话可说,课堂上教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说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体会小说精巧的艺术构思,感受其匠心与魅力。
二、具体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2.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故事发展脉络。
3.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4.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课文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感受文章内容。
2.细节品味。理解文章如何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体味文章丰富的蕴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3.阅读莫泊桑的《项链》等短篇小说,了解莫泊桑小说构思的精巧。
第一课时
一、学
1.导入新课。
由课前布置预习,引出课文。
2.检查预习。
(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
(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课文的初步感受,交流阅读《项链》等短篇小说的心得。
3.明确任务,圈点批注。
(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出示幻灯片】
①从标题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从文章的内容看,于勒是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为什么?
②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变化过程?为什么要写这一变化过程?
③本文的人物刻画栩栩如生,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形象,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④构思和布局的巧妙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一大特点,说说本文埋伏了哪些精心设计的妙笔。
(2)圈点批注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②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③用圈点批注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学习,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发展。】
(3)小组交流,班内探究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
【要求各组用书面的形式对这四题的研读形成共识,并列出合作探究中的疑难问题,以
便在班内交流】。
(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教案
【理论支持】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地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本着这样的理念,《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主体参与,教学互动模式多样,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学生合作前有明确的指令、明确的任务、明确的流程,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有话可说,课堂上教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说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体会小说精巧的艺术构思,感受其匠心与魅力。
二、具体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2.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故事发展脉络。
3.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4.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课文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感受文章内容。
2.细节品味。理解文章如何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体味文章丰富的蕴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3.阅读莫泊桑的《项链》等短篇小说,了解莫泊桑小说构思的精巧。
第二课时
二、导
1.班内探究。
(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语文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那么,在实际操作上,可设计3-5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即“多重对话”,通过组内同学间的合作和探讨,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学会倾听和批评别人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可以坦诚地表达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该给予必要的评说与指导。】 21cnjy.com
2.精讲点拨。
(1)辨析主要人物
【点拨方法】
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者的创作意图。21·cn·jy·com
【参考答案】
从文章的标题看,小说写的是于勒,但从文章的内容看,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因为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2·1·c·n·j·y
(2)分析人物态度的变化
【方法点拨】
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在分析课文时我们应注意从这些方面去更好地把握理解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旨。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决定性因素是钱,当于勒没钱时他们骂他是“贼”、“流氓”,把他赶走;于勒发财后他们称他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对他大加赞扬,日夜盼望他归来;然而当他们去哲尔赛岛旅行时,遇见了于勒,一度阔绰的富商早已沦为衣衫褴褛的小贩,他们的态度就发生了突变,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又重新变成了“贼”和“流氓”,对他唯恐躲之不及。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变化过程: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这样写,既反映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虚伪势利、唯利是图的本性,同时也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分析人物。
【点拨方法】
莫泊桑师从福楼拜,这位大师指导他从观察入手,锤炼语言。所以莫泊桑的创作无论描写什么都“寻找那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理解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征,绝不能采取贴标签的方法。我们要通过诵读和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来加以细致分析。
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作用:
肖像描写: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21教育网
语言描写: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
动作描写: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者能推动情节发展。使读者能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看出人物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完整、丰满而且深刻,因而也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
如菲利普,他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形象,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一心想爬到上流社会。这就决定了他待人处世的态度:一切以金钱为转移。于勒由“穷”到“富”再到“穷”两次变化,他的态度也由“撵”到“盼”再到“躲”。小说细腻地描写了他的言谈、举止和神态,从而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开始时是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期盼之情跃然纸上。可当于勒真的出现在眼前时,你看菲利普的神态:“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急剧变化的心理。www-2-1-cnjy-com
(4)设计安排情节的妙处
【方法点拨】
学生寻找讨论,发言时用这样的句式:故事如果没有……,就会……。引导学生理解情节设计的精妙。
【参考答案】
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张弛有致,给人回味咀嚼的余地。如于勒只是一个会“糟蹋钱”的败家子,不仅“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而且还“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于是菲利普只好把他打发到美洲去。没想到曾被看着“坏蛋”“无赖”的于勒,竟然在美洲“赚了点钱”,并且来信希望赔偿菲利普夫妇的损失,于是从前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一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有良心的人”,成为经济拮据的菲利普一家“唯一的希望”。当菲利普一家久盼于勒而渺无音讯时,作者又笔锋一转,暂时抛开了情节发展的主线,而去写菲利普一家外出旅游,让情节舒缓下来,而且插入菲利普想模仿漂亮太太吃牡蛎“文雅”“高贵”的姿态,此后,奇峰突起,菲利普发现卖牡蛎的小贩很像于勒,并惊恐地告诉妻子,把情节推向高潮,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此时,作者并没有马上揭开谜底,而是让心惊肉战的菲利普去找船长打探,使情节发展又暂时松弛。直到船长证实那个小贩确实是于勒,情节似乎应该跌落了,不料,作者又妙笔生花,交代了菲利普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的行踪。2-1-c-n-j-y
这样写,一波三折,高潮迭起,为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平台,更能体现主人公虚荣势利、自私贪婪的性格,更具讽刺意味。21*cnjy*com
【以上精讲点拨的四点,是针对“学”这个环节中四个任务来设计的,让学生在把握全文脉搏的基础上,总结出分析这类问题的技巧规律,提高学生品味文本和解题能力。】
3.深度探究。
探究题:作者为什么不用第三人称而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
(此环节意在理解作者的精心设计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1)先四人小组探究,后各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2)教师发表见解,达到与学生的共鸣。
【参考答案】
一般说来,第一人称可以给人以真实感,也更便于抒情议论,本篇小说用第一人称除了有这样的基本作用以外,更主要的是在“我”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愿望,这是莫泊桑深厚的人文情怀的表现。只有认识到作者的真正用心,才能真正读好读懂这篇小说。
(3)教者小结本节课内容。
三、练
1.涵咏积累。
2.达标测评。学生完成课堂重点检测。
3.反馈矫正。小组互改,教者反馈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