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1-03 08:5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爆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 每年的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凝聚力量、奋力拼搏历史上的今天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授课:余羿 时间:2017.12.13魏蜀吴西汉十六国东晋北朝南朝 请根据所学知识,按时间顺序完成以下图示 秦东汉西晋376年,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前秦:苻坚东晋:谢安、谢玄一、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看视频,找出以下战争要点战争名称: 地点: 时间:
双方: 结果 : 影响:淝水之战淝水383年前秦衰,北方乱前秦、东晋东晋胜一、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 383年,苻坚不顾一切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苻坚:朕今有近百万大军,兵多将广,人多势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岂惧天险?遂罔顾谏言,立意伐晋,亲率大军,兵临淝水,自西而东,列队甚长。骄傲自大人心不齐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
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百零五卷战术不当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 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1.破釜沉舟 A.越王勾践
2.卧薪尝胆 B.长平之战
3.纸上谈兵 C.淝水之战
4.投鞭断流 D.巨鹿之战
5.四面楚歌 E.官渡之战
6.倒屣相迎 F.垓下之战
对对碰淝水之战 的影响交往中的冲突北方再次陷入混乱东晋维持和平局面,江南经济持续发展北魏
崛起——淝水之战宋


陈南
朝拓跋焘
439年统一二、交往中的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拓跋珪
386年建魏拓跋宏
485年改革历史上先后统一过北方的政权曹魏
前秦
北魏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汉化改革北魏落后的文化和统治方式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467年—499年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马克思 平城洛阳 1.迁都洛阳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北魏文官俑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穿汉服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说汉语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帝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改汉姓与汉婚汉化穿汉服说汉语联汉姻改汉姓迁洛阳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过程,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改革内容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改革创新 锐意进取 善于学习 反馈作业: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西魏  北周北朝政权更迭表
东魏  北齐北魏(439~534年)北朝三、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民族迁徙
联合斗争
友好往来
统治者的改革
民族融合?淝水之战交往中的冲突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知识总结交融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