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示例-从众效应 导写与范文

文档属性

名称 作文示例-从众效应 导写与范文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7-04 14: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作文示例 话题作文“从众效应”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幢办公大楼的电梯门口,有个人很耐心的等候电梯。电梯门打开时,他看见电梯内的 ( http: / / " \t "_blank )人都面朝内,于是他踏进电梯,也是面朝内。
在一个交叉路口,人行道正亮着“禁止通行”的红色信号灯,但路上并无车辆行驶。此时,一人不顾红灯快速横穿马路,接着另外一位紧跟其后,最后其他人鱼贯而过。所有的 ( http: / / " \t "_blank )人都违反了交通规则
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常见,这就是典型的 ( http: / / " \t "_blank )“从众效应”。
对于“从众效应”,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可以直接阐明自己的高见,也可以通过一件生动的生活小事,一个富有启迪意义的故事,一次历久仍记忆犹新的经历来诠释你的 ( http: / / " \t "_blank )观点。立意自定、文题自拟、800字左右。
[题解]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知“从众”的意思是“按多数人的意见或流行的做法(行事)”,再查《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知“从众”的意思是“个体对大众意见、舆论或行为附和,顺从,如从众心理等”。从这两个多少有一点区别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众”可以是积极的行为或心理,也可以是我们必须摈弃的行为或状态。立意的 ( http: / / " \t "_blank )角度可以从以下几点选择:(1)、一味从众,没有自己的 ( http: / / " \t "_blank )观点,就会失去自我;(2)、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3)、我行我素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不一定就好;(4)、好的事情值得我们去从众的 ( http: / / " \t "_blank ),从众一次又何妨;(5)、要有自己的 ( http: / / " \t "_blank )思想,不要失去了自我。21世纪教育网
[构思示范]
例文:等待地震
这简直是一个笑话,不过,当有人说你脚下这片土地就要发生地震时,你是什么感受呢?首先,突然剧烈震动的应该是你的 ( http: / / " \t "_blank )心吧。[巧妙设问,引出话题。]
晚自习的时候就听同学说要地震,我的心也为之一震。开始不相信,后来全班的同学都议论了。因为今天的天气非常坏,六七级大风,飞沙走石,漫天灰蒙蒙的。这更渲染了传言的气氛。更有人传出了地震的征兆:“离我们不远的 ( http: / / " \t "_blank )地方有一口枯井,近来涌出水来。”不久,终于整个学校闹得沸沸扬扬,人心惶惶。[叙写各种地震征兆,制造悬念。]
放学的时候,有的同学打电话告诉父母将要地震的消息,嘱咐晚上睡觉时小心点。有一个女孩子要她父母立刻来接她。我也想打电话,但怕人笑话。好像我们的整个小县都被地震的 ( http: / / " \t "_blank )威慑气氛笼罩住了。[写人们的 ( http: / / " \t "_blank )惶恐,制造一种紧张气氛。]
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听着外面鬼哭狼嚎的风声,真有些害怕。阿芳绝望地说:“我还没结婚呢!”我们都被逗乐了,阿芳总是这样无聊。阿英提议:“每个人许个心愿吧,就像真的即将永别一样。”阿英希望家人能够平安,别无所求。我说我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们都笑我,临死了还有这种野心。我觉得不可能发生地震,但又有些担心和害怕。我想,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阿月讲起了唐山大地震,说那时候用大炮在山上炸了个大洞,订做了几十万只的草袋子把死人装了,全部埋入大坑里。我边听边想象着那些可怕的情景。末了,大家又都恨阿月讲出这样恐怖的 ( http: / / " \t "_blank )故事来。[写每个人的 ( http: / / " \t "_blank )害怕心理,尤其讲唐山地震更增添恐怖感。]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阿芳说出去“探听”一下。不一会儿,只听咣当一声,阿芳气喘吁吁闯进来说:“大事不好了!”我们问怎么了,她说她的 ( http: / / " \t "_blank )朋友说电视台已经下了通告,今晚有6.8级地震。犹如一颗炸弹投入室内一样,当即,空气凝固了。“快跑啊!”阿芳喊道,像立刻要地震似的。我们开了灯,忙乱地收拾包裹。这时,别的寝室也骚动了。不知是消息长了腿,还是怎么的 ( http: / / " \t "_blank )。有人已经跑出了宿舍楼。阿芳自己也先跑得无影无踪了,只剩下我与阿月和阿英。外面太冷了,我们想来想去没地方去,如果老在外面非得冻死不可,目前形势是宿舍楼中还有很多人没有离开。“天塌大家死嘛。”我们决定“等待地震”。事实上,我们并不十分害怕。[传来“可靠”消息后的 ( http: / / " \t "_blank )反应,有人离开,有人无奈,只好“等待”。点题。]
苦苦的等待着地震,无聊的坐在床上,盯着屋顶是否晃动。我们做好了准备:随时冲出去。但现在总得有点事做呀,阿英找来了录音机,一听才知道是陈百强的《偏偏喜欢你》,越听心里越不舒服。忽然阿月大叫:“哎呀,太晦气了,陈百强都死了,怎么能听死人唱歌呢?”又换一盘黄家驹的,再听一盘张雨生的,又找出的是邓丽君的。“完了,这可不是好兆头。”终于,我找出了一盘摇滚乐。震撼人心的 ( http: / / " \t "_blank )音乐终于赶走了恐惧。我们把话题转到了“摇滚”上。谈“何勇”、“张楚”,说“零点”、“黑豹”……说着说着入了迷。后来大家都坚持不住了,困得打哈欠。全上床了,阿月说:“震死怎么办啊?”我说:“死就死吧,死了什么也不知道了。”[此段描写得很精彩,用音乐来消磨时光,但不巧这些音乐都是死去的歌手唱的 ( http: / / " \t "_blank ),更预感征兆不祥。]
渐渐地大家都睡着了。大约是天快亮了,阿月忽然从床上跳了起来,大喊:“地震了,我的床晃荡了!”我醒了,说:“地什么震,纯属造谣。”阿月又惊魂未定的倒了下去。可怜的 ( http: / / " \t "_blank )阿月,她可能被吓出了神经病。[细节描写,静中有动,一“跳”一“喊”,情节又起波澜。]
天亮了,整个世界依然如故。[出人意料,平安无事。]
我真不敢相信自己怎么会相信这样一个谣言,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 ( http: / / " \t "_blank )故事啊。[原来是谣传,解除悬念。]
[点评]
正是因为有了可怕的“从众”,才制造了可怕而又幽默的“等待地震”。文章开头记叙了同学们听说晚上要地震的消息后,接着就描述很多反常的地震前兆,制造悬念让人担心害怕。随即写同学们回到宿舍后的种种遗憾和种种预感,讲唐山大地震的可怕故事和听死者歌曲的情形,描写细腻真实,更增添了恐怖感,也更显示了“从众”的可怕效应。就在大家无奈入睡时,文章又起波澜,一“跳”一“喊”又令人惊恐不安。然而结尾却告诉人们说地震是谣传,到此解除悬念。文章既让人紧张,又给人一种深深的 ( http: / / " \t "_blank )启迪。
[针刺之果]
例文一:见义还需“勇”为
最近看了一则新闻报道,说首钢共产党员杨宏本勇斗歹徒的 ( http: / / " \t "_blank )英雄事迹。11月16日深夜,杨宏本像往常一样拖着疲惫的身子踏上了回家的公交车。他刚想放松一下自己的身心,就看见一黑脸大汉瞪着大眼睛挥动着拳头殴打一男一女两名乘客。从大汉的满身散发的酒气可以断定他饮了不少酒,而这两位乘客也显然是外地人。这时,女乘客已被打得实在急了,就哭喊着救人。但车上三十多个乘客竟然无动于衷。杨宏本实在看不下去了,断呵一声:“住手!”但歹徒凶相毕露,从腰间拔出一把刀向杨宏本身上刺去,杨宏本一脚踢落歹徒的刀,并在众人的 ( http: / / " \t "_blank )配合下把歹徒扭送到派出所。
看了这则报道,我在表达对共产党员杨宏本由衷的敬佩之情外,最想对那些“无动于衷”的 ( http: / / " \t "_blank )看客说一句:见义还需“勇”为!
曾经读过鲁迅先生的诸多杂文,知道鲁迅先生眼中的诸多“看客”是需要“疗救”的那个时代的不觉悟的“国民”。而我们今天的“看客”已不是那个时代的“看客”了,我中的很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甚至有些人还是某些单位的领导同志。但我要问一问:这“无动于衷”与你的思想、你的 ( http: / / " \t "_blank )身份一致吗?
话又说回来,我们这些“看客”可能会有如此的想法:“我”何尝不想“见义勇为”?“我”甚至拳头握得紧紧的,嘴巴已张得大大的,“我”早就想出手了,早就想大喊了,但“我”见别人都“无动于衷”,就……多么可怕的 ( http: / / " \t "_blank )“从众心理”啊!
其实,亲爱的“看客”们,歹徒毕竟是“邪”,既然是“邪”,心中必然有“鬼”。只要我们勇敢地“为”一次,我们一定能轰轰烈烈地“正”一回。还有,作为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她的子女也应该是出类拔萃的。见义勇为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一份责任。我们不是几岁的孩子,我们不能去用“见义勇为”要求,反而,我们对孩子要更多的关心,教育他们要见“义”而要“智”为。但是……面对你们这些我也想鄙视的“看客”,我真的是满腔的 ( http: / / " \t "_blank )愤怒!
“邪”不压“正”这是大大的 ( http: / / " \t "_blank )真理!
“无动于衷”的 ( http: / / " \t "_blank )“看客”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吧,因为见义还需“勇”为!
[点评]
进行现场话题题解和构思示范后,我就要求学生以“从众效应”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一位同学说:“老师,您也写一篇吧,我们好久没有欣赏到您的大作啦!”我一听,就爽快地答应了。我在讲台上写,同学们在座位上写。我们师生同作一篇文章,确实很有趣味。我很快就交卷了。我的文章是从一篇新闻稿出发引出本话题的,很有点杂文的风格。读给大家一听,同学都说好,我的 ( http: / / " \t "_blank )任务也算完成了。当然现在看这篇文章,我总感觉不够深入,也就是说力度还不够。你说呢?
例文二:错位的 ( http: / / " \t "_blank )从众
英国伦敦有雾都之称,四季多雾,导致人们上的不便,经常因塞车而迟到。一家公司在了解了这一事实后,制定了一个册子让迟到者写下自己迟到的原因。大家的原因通常是一样的——“雾大,塞车。”所以后来者为了简要,便写下“同上”二字。这似乎成了一个习惯。一日,一位年轻的妇人是第一位迟到者,她行色匆匆地写下一行字:“我丈夫生了病,我陪他去看医生了。”第二位迟到者满心以为第一位的理由仍是“雾大,塞车”呢,便不以为然地写了“同上”二字。就这样,事态正常进行,所有的迟到者都写下了“同上”二字。可是,亲爱的读者,你是否知道那些人中有的是男士,有的则是未结婚的小姐呢?
上述虽是一个笑话,但大家在乐呵之余是否发觉它别有深意呢?它就是在向人们揭示着一个现象:可怕的“从众效应”。
“从众”不是特殊的称谓,但它有特殊的效应。它能让人们融入正义的海洋,也能让人跨入歪理的轨道。你不知道它是否正确,只知道大家都这样做,便一无所获知不到走进一个群体。
不能说从众不好,一群人闯进了敌人的陷阱里,炸弹如流星般坠落,一人大呼“卧倒”!接二连三几乎所有人都爬下了,只有你昂首挺胸地站着接受炮弹的洗礼,显示自己的不平凡,做了一个“我行我素”的 ( http: / / " \t "_blank )英雄,没有人歌颂你,只会说你是个大傻瓜。
也不能说从众好,一伙人在树林里迷路了,周围没有捷径,到处是荆棘。走到悬崖绝壁,一人大呼:跳下去吧!死是我们的选择!接二连三,所有的人都跳了下去,连同你。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只要人活着,就没有出不去的希望。但是你理智的大脑被瞬间的 ( http: / / " \t "_blank )从众思想占领了,做了高崖下孤魂野鬼,没有人同情你,只会说是个大傻瓜。
其实,人有很多的奇怪处:人为什么要用右手写字?也许我们的第一位老祖先突发奇想用了右手,从此延续至今,乖巧的我们只有顺从了众人的意愿都成了右撇子。岂不知,用左手可以开发我们的右脑,挖掘潜藏的智慧。还有我们可以进一步假设,如果当初坐在苹果树下的不是牛顿,而是你,当苹果砸到你的头上时,你一定如别人一样一边埋怨苹果的重量太重,砸肿了你脑袋,一边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这上天的恩赐。如果真是如此的 ( http: / / " \t "_blank )话,我敢保证:别说是登月了,就连我们为什么会活在这个星球上都无从知道了。
从众与否往往就在于你思想跳跃的那一瞬间。交叉路口,人行道上亮着“禁止通行”的红色信号灯,但路上并无车辆通过。此时,一人横穿马路而过,其他人也成了第一“英雄”的追随者,你呢?朋友,我不需要教你如何过马路,我只需要你摆正好从众的 ( http: / / " \t "_blank )位置。可千万不要让从众错位啊!
[点评]
本文是构思示范后产生的一篇较成功的临场佳作,文章以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开启本文的话题,显得从容不俗,接着从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了我们对待从众应有的心态,然后又运用几个事例进一步论证了要有自己主见的重要性,从而得出“千万不要让从众错位”的 ( http: / / " \t "_blank )中心论点。文章逻辑性强,主题也较为鲜明。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