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说新语二则课件(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世说新语二则课件(6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03 14:4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0张PPT。望梅止渴: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xián),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出自《世说新语·假谲(ju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为激励士气曹操说:“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成语典故 世说新语
两 则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掌握文章的主旨
3、理清情节
4、学习对话和对比刻画人物的方法一、作者及《世说新语》简介刘义庆(403-444) ,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终年42岁,谥为临川康王。
刘义庆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集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受任历藩,无浮淫之过,唯晚节奉养沙门,颇致费损”。 ”《宋书·刘道规传》附《刘义庆传》关于书名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逸闻逸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家。《世说新语》是按类书的形式编排的,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以类相从。
内容主要记叙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尤重于晋。所记的事情,以反映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风貌为主,所以很多都是日常生活琐事,作为史实来看并不重要。
全书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人物也有所褒贬,但并没有单一的、狭隘的是非标准,对人的行为有比较宽泛的认可,因而能够多方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阶层的生活面貌。在褒贬人物时,作者也极少正面加以评论,而是通过客观的记述、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显示其优劣高下之分。《世说新语》两则 期 行期 行选自《世说新语·方正》约定出行“期行”:即约定日期出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朗读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
后乃至。期:约定
行:出行到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同行,约在正午,正午过了没有到,太丘放弃(等他)离开了,离开后不久,(朋友)才到。 放弃去:古:离开
今:到…去才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
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当时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fǒ u “不”现在写作“否”,
译文: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嬉戏。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回答说:“等您很久不到,已经走了。” 正午古代尊称对方的父亲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跟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的是正午。正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拉他的手,元方进门不回头看。?语气词,表感叹,“啊”
相:代词,别人,
委:古:丢下 今:委托
连用,表判断
则:就
形作动,对…感到惭愧
古:拉
今:引用
古:回头
今:照顾
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约定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九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 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通“否”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丢下、丢弃谦称,你谦称,对人称
自己的父亲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而不顾。拉回头看fǒuzāi古人称呼上的原则:称人时尊重对方,
对外人称呼自己人时谦逊有礼。称呼
(亲属)别人的父母:尊君,令尊
令堂,令母儿女:令郎,令爱妻子:尊夫人,贤内助自己的父母:家父,家母 儿女:犬子,小女妻子:拙荆,内人问题研究:“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其他敬称和谦称,参考词语手册P141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世说新语》两则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4、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或):
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 6 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也赞扬元方的聪敏。《世说新语》两则7、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我们学过的《<论语>十则》的哪句话?与朋友交而不信乎?8、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 做人要讲信用共同探究1、文章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体现了元方怎样的思想性格?主要表现元方的聪敏,为人方正直率,敢于据理力争,尤其是懂得为人的道理。2、《期行》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人。1、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知错能改粗鲁“期日中,过中不至” “友人便怒” “非人哉!” “对子骂父” “友人惭,下车引之”无信暴躁易怒无礼认真思考2、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反驳父亲友人的?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1、无信性格:明白事理(懂礼识仪),性格直率,聪敏。“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2、无礼四、阅读探究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友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五、迁移拓展
1.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
[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想一想1、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
错误? “无信” “无礼”2、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聪颖 机智 懂得为人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过中不至(过: )
⑵去后乃至(乃:  去: )
⑶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
⑷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 )
⑸元方入门不顾(顾: )

考考你:补出课文中的省略部分。例如:期日中,过中(友)不至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 )乃至。元方时
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
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友 于元方家君君家君人君君 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地比喻,凝练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与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小结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有一人/欲依附, 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 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xīn zhéxiéyé ? zhěng ? 读课文, 读准字音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
/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
,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
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朗读课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有一人欲依
附, 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 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
定华、王之优劣。 一起,都想要 当即对……感到为难 ……的原因 迟疑,犹豫不决 难道 救助凭助词,的 代词,这件事. 还 因为 掌握字词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③辄(zhé):当即。④幸:幸而,恰巧。⑤尚:还。⑥可:肯,同意。①俱:都。②欲:想,想要。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
所以疑,正为此耳。①舍:扔掉,抛弃。②所以:……的原因。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①纳:接纳,接受。②宁(nìng):难道。③邪:通“耶”,相当于“吗”,表示疑问。④遂:于是,就。⑤拯:救助。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期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呢?”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了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那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 、王朗的优劣。翻译全文1、如将《乘船》一文分为三个层次,你准备怎样分?第一层:(开头到“何为不可”)写二人对别人搭船一事各持己见。(故事开端,起因) 第二层:(“后贼追至”到“遂携拯如初”)写王朗欲毁约,华歆坚守诺言。(故事发展、高潮)                                       第三层(末一句)写世人以此事评定二人品行。(结局)问题探究明确:华歆开始时考虑到两人的安全不愿带上逃难的人,王朗却愿意;等危险来临时,华歆坚持兑现承诺,要带那个逃难的人一块走,可王朗考虑到自身的安全,不愿意带了。2、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3、你如何评价华歆与王朗的“优劣”?明确: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尽管开始他对别人的要求感到为难而犹豫不决,但这是他处事谨慎的表现。而一旦答应了别人,他就一诺千言,不因情势危急而弃人不顾,他是一个重诺重信之人。而王朗尽管开始有救人帮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4、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明确:一个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不能轻诺寡信。讲故事小结 这篇文章以对比的写法,写出华歆、王朗对逃难者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从而表现出两人不同品格和境界。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华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尾的一句话更引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1、歆则难之
2、幸尚宽
3、王欲舍所携人
4、已纳其自托
5、遂携拯如初对……感到为难幸而,恰巧扔掉,抛弃纳,接纳,接受。
托,请托,请求。救助。课堂练习 相信自己1)、 歆辄难之。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2)、元方时年七岁
学而时习之
3 ) 、…可以为师矣
宁可以急相弃邪他(代词,指华歆)
的(结构助词) 当时
时常可以 凭
能够 因为2、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 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
自托, 宁可以急相弃邪?看谁的记忆力好: 《世说新语》是( )(朝代)的(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 )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 )。南朝宋刘义庆志人小说直叙其事第一回合《世说新语》两则翻译-大挑战第二回合《世说新语》两则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与别人约好了一起走,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世说新语》两则3、君与家君期日中。过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和我父亲约好了正午时候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第三回合抢答内容理解《世说新语》两则 君:有礼貌的称呼对方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1、《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世说新语》两则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4、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世说新语》两则1、指出下列红色的称谓各指代的是何人?(1)尊君在不你的父亲,指陈太丘(2)君久不至你,指陈太丘的友人(3)君与家君我的父亲,指陈太丘看看你都掌握了吗?《世说新语》两则2、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不亦说乎:  
(2)诲女知之乎:
(3)是知也:
(4)项为之强:
(5)路转溪桥忽见:
(6)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7)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8)尊君在不:说通悦,愉快知通智,聪明智慧女通汝,你强通僵,僵硬见通现,出现乌通无,没有裁通才,只有,刚刚不通否,没有《世说新语》两则3、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我们学过的《<论语>十则》的哪句话?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 做人要讲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