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秋 兴 八 首
杜甫
三 维目标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赏析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悟作者的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
1. 结合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分析杜甫在景色描写中所包含的感情。
2.情景交融使秋兴八首达到很高的艺术高峰,分析这首诗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领悟作者的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三、作者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
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
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
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四、作者作品
望岳 房兵曹胡马 画鹰
赠李白 饮中八仙歌 春日忆李白
兵车行 丽人行 醉时歌
月夜 前出塞(其六)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春望 悲陈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哀江头 北征 曲江(其二)
石壕吏 新婚别 赠卫八处士
蜀相 月夜忆舍弟 梦李白二首
江村 春夜喜雨 狂夫天末怀李白
客至 不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登楼 赠花卿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登高 旅夜书怀 秋兴八首
阁夜 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
五、创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史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洲暂住。再此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400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慨时事如棋,或借古抒怀,或悲伤衰老。节选三首都作于这个时期。 五、创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秋天、 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就是在这样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杜甫草堂 六、课文讲解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1)学生诵读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孤独抑郁的感情3)掌握诗歌内容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连天 寒衣:冬天穿的衣服 催刀尺:赶裁新衣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4)学生串讲每联的大意 第一、第二联形象的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第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第四联写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5)概括主要内容 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合作探究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等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秋日凄凉、萧瑟、肃杀的氛围
表达作者忧时伤世的忧国之情和羁旅他乡、老病孤舟的孤独之感。
拓展练习阅读下面诗,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写了哪些景?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写了--------景物。作者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为例,分析“情景交融”的特点。课堂练习提示: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烘托出什么氛围?景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很好的做到了情景的和谐统一。波浪汹涌仿佛天也在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两句诗由下及上,又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这两句诗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但诗人并不是简单的再现所见所闻,也不是简单的描写景物的特点,而是既象征了国家惊风骇浪,动荡不安的危急局势,也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极度不安的内心,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有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也有了依附。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1.课文分析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1.课文分析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1.课文分析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感情了。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你看,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1.课文分析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1.课文分析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别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
“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心目中的昭君或杜甫是个怎样的形象?
杜甫心中昭君的形象: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诵读指南
节拍要清晰,体现诗的韵律。语气要缓慢,沉重,读出“悲”的基调。
首联 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
颔联 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
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可重
读、适当延长、有余韵;“萧萧”“滚滚”要拉长声音,
再现木叶和江水的形象,表现诗人不尽的愁绪哀思。
颈联 是全诗的高潮,要提高声调,读得悲愤。重读
“悲”“常”,描绘长年飘泊之苦;重读“病”“独”,刻
画老病孤愁,以加重悲苦情绪。基调沉重,宜缓缓
读出。
尾联 含无限凄凉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
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杜诗三首(秋兴)学案
三维目标
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赏析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悟作者的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
1. 结合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分析杜甫在景色描写中所包含的感情。
2、.情景交融使秋兴八首达到很高的艺术高峰,分析这首诗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3、领悟作者的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学习指导
一、作者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 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二、创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史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洲暂住。再此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400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慨时事如棋,或借古抒怀,或悲伤衰老。节选三首都作于这个时期。《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秋天、 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就是在这样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三、1)诵读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
3)理解每联的大意
第一、二联描绘了 景色,第三联由 联系
第四联写 追忆“故园”的沉思被 打断。
四、合作探究
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描写了什么景色?(意象)
营造了什么氛围?(意境)
抒发了什么感情?(情感)
小结(概括主要内容):
五、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诗,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景物有什么特点?
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赏析练习
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为例,分析“情景交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