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4张PPT。曹刿论战《左传》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背景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是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
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准备迎战,却准备不足。由于鲁国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要与鲁庄公“论战”。背景介绍春秋时期诸侯列国政区图资料链接齐鲁长勺之战作战示意图资料链接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文学常识小知识:春秋三传: 左传谷梁传公羊传春秋三传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作者公羊高作者谷梁赤作者左丘明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实,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1、了解《左传》,解释重点字词,理解文义。 2.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魅力。 3.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古人
克敌制胜的智慧。 曹刿请见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弗敢专也
小惠未徧
小信未孚忠之属也
公与之乘
齐师败绩
下视其辙
夫战,勇气也。
望其旗靡guìjiànshíjiànbǐfúbiànfúshǔchéngjìzhéfúmǐ
第一段:写战前准备。 第二段:写战争过程。 第三段:战后总结。 疏通文义(第1段)
战前准备 注释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接见。他的同乡说:“应是得高官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拜见(庄公)。军队攻打鲁庄公参与高官厚禄者鄙陋,见识短浅注释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要把它分给臣子。”(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凭把不个人专有回答同“遍”
普遍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这点儿小诚信,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祭祀用的猪牛羊丝织品实情虚报为人信服赐福保佑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打仗时,请允许我跟从。”案件即使实情判断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凭请让我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给第一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从第一段来看,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双方、战争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第一段写了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①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②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的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十年春,齐师伐我”;齐国恃强凌弱,侵略鲁国,这是非正义战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鲁国并无作战准备,仓促迎战。曹刿身份卑微, 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表现他强烈的爱国热情。作用:全文的中心句,贯穿全文,反衬曹刿的远谋。
性格:显示曹刿的自信,表现对统治者的蔑视。 目光短浅。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体现了曹刿什么性格?
庄公的仓促迎战、乡人的阻止,说明了什么?
鲁庄公认为作战前需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任何评价的?(用原文句子回答)凭小恩小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凭神灵保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凭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曹刿对庄公作战条件的“两个否定”和“一个肯定”,说明了什么?说明:曹刿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上具有远见卓识,他认识到了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忠之属也” (取信于民)曹刿认为“何以战”的条件是什么?
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战则请从”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表现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自然过渡到下文战争过程中实战经验的描述。为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 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会把它分给别人。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不会听从您的。翻译下列句子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疏通文义(第2段)
交战过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遂逐齐师。同代曹刿在击鼓溃败驱车追赶代指齐军代齐军车前横木就,于是追赶请你指出“轼” 庄公与他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摆开了阵势。庄公将要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国的军队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曹刿说:“现在可以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将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观察齐军战车的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子前面的横木向远处眺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庄公下令追击齐军。“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表现庄公不懂战术急躁冒进的情绪的句子?
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和“下视”“登轼而望”等动作,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性格?
第二段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
从容镇定、谨慎、善于观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表现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
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鼓驰未可公将鼓之公将驰之齐人三鼓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1)反攻时机:
(2)追击时机:“齐人三鼓”之后“辙乱旗靡”之时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抓住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作出正确的判断。可矣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
“齐人三鼓”之后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鲁庄公鲁莽无知,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而曹刿却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第二段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
选择了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
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②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齐军大败,鲁庄公就要驱车追击齐军。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翻译下列句子疏通文义(第3段)
战后总结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
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
其旗靡,故逐之。”已经战胜代曹刿那样指挥缘故发语词振作第二次士气旺盛埋伏兼词,于之,在那里倒下推测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原因。曹刿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士气就衰弱了,到了第三次士气就衰竭了。齐军士气衰竭,我军士气正旺盛,所以我们战胜了他们。他们是大国,很难推测他们,恐怕他们有埋伏。我见他们的车轮印很乱,旗子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逐他们。1.本段主要内容是什么?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第①层: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攻击的缘故)
第②层: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动向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追击的缘故)“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曹刿为什么等“齐人三鼓”之后才进军?
曹刿为什么“下视”“登轼而望”之后才进军?
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突出庄公之“鄙”,不懂军事。“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认为最佳的进军时机是什么?
曹刿认为最佳的追击时机是什么?
鲁国战胜齐国,除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这一先决条件外,在作战时还必须采取什么策略?
“彼竭我盈”之时“辙乱旗靡” 之时必须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抓住有利战机。课文是怎样由上段写战争经过过渡到本段总结战胜齐军的经验的? 齐国军队被赶跑了,战争胜利了,但鲁庄公并不知道战争是怎样打胜的,这一方面再次印证了“肉食者鄙”,另一方面“公问其故”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上段曹刿的两次“未可”,制止了鲁庄公的瞎指挥,两次“可矣”,打败了齐军,并把齐军赶出鲁国,就鲁庄公来说自然要问个明白。这一问就自然引出曹刿对战争的总结,进一步展开“论战”,也使课文由记叙战争经过自然过渡到总结作战胜利的经验上来。从曹刿总结战争胜利的经验内容看,为什么他仅就如何选择反击时机作了议论?你认为他总结得全面吗? 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反击进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阻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的对庄公做了解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了前后呼应,发展自然。
当然,曹刿的总结是不够全面的,长勺之战中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等。①夫战,勇气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军,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军,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打仗,是靠勇气的。翻译下列句子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 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 取信于民 ××√作战的先决条件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论战战前战中战后2、这篇课文紧扣哪两个字展开?政治上战前充分准备:取信于民;
军事上善于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抓住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之时
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3.长勺之战中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那些?曹刿: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在军事上善于把握战机
详察敌情
具有爱国精神庄公:在政治上昏庸无能
在军事上急躁冒进 但能勇于纳谏(远谋)(鄙)对比课文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为了突出曹刿的形象,文中处处以鲁庄公与曹刿对比。4.《曹刿论战》刻画人物手法多样远 谋战前战中战后取信于民捕捉时机分析胜因5.曹刿的性格特征一知“民心向背”,有为国分忧的精神;
二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
三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曹刿形象总结:政治上深谋远虑
军事上有卓越的
指挥才能具有爱
国情怀三问三答政治上无能公将战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军事上无知鄙一﹑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二﹑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三﹑取胜而不知胜因;鄙6.分析鲁庄公的性格特征
昏庸无能 目光短浅
鲁莽草率 急躁冒进
但能听取正确意见鲁庄公形象总结: 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1、位卑未敢忘忧国。
2、勇于毛遂自荐,承担责任。
3、做事情要一鼓作气。
4、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1.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最早、最典型的战役,在中国战争史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曹刿的军事思想对现代人的启发很大。2、本文的详略安排战前论战(详写)
从战克敌(略写)
战后论战(详写)文章围绕“论战”来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虽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紧扣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及战胜齐国的原因,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这样写有利于展现曹刿形象,突出文章中心。3.我眼中的鲁庄公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前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任人唯贤,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不耻下问,“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3、成语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1、解释下列各句中红色的字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既克,公问其故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同“遍”,遍及、普遍)(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为人所信服)(赐福 保佑)(动词,击鼓)( 战胜)(倒下)2、解释下列各句中红色词语古今的不同意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
今义: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 今义: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事业舍生,引申为丢弃某种利益可以凭借表示可能,许可参与隔开,不连接案件,官司监牢3、一词多义辨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故
既克,公问其故
民弗从也
从
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
其 吾视其辙乱
其乡人曰(所以)(缘故,原因)(听从)(跟随)(这样,如此)(他们的,指齐军的)(他的,指曹刿的)之肉食者谋之忠之属也公将驰之以何以战必以情必以分人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助词,无实意。凭借按照把
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取信于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曹刿善于详察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鲁国转入反攻的战略时机是________ 之时。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性默写?“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彼竭我盈”或“齐人三鼓”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一鼓作气 彼竭我盈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本文说明,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类似于“长勺之战”的历史上两个著名的战例:
①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②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有利战机。 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巨鹿之战、 赤壁之战9.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 “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B. “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 选文写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 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A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 之;聚室而谋 曰
B.又何间 焉;又间 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弗敢加 也;万钟于我何加 焉
D.忠之属 也;属 予作文以记之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挑拨离间
B.①遂逐齐师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①望其旗靡 ②所向披靡
D.①忠之属也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AC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