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活动性顺序[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金属活动性顺序[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8-01-17 17:31:00

文档简介

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生探究金属和酸以及某些盐的反应,使学生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2、通过学生书写金属和酸、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处理信息,归纳结论的能力。
2、学生在合作探究,分工协作实验的过程中,养成小组交流分析讨论的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介绍我国湿法练铜技术,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活,关心社会的热情,增强我国古代科技史的认识,激发自豪感。
2、 通过铁等金属置换重金属盐的实例,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试管架、稀盐酸,稀硫酸,锌、铁、铜、镁、钠、CuSO4溶液、AgNO3溶液、FeCl2溶液、玻璃片、试管、火柴、大玻璃器皿1只、多媒体
学生准备:熟悉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着眼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出示两块形状相同的铁和铜圆柱体,请学生猜一猜。
生1:根据金属的颜色的不同。紫红色的为铜圆柱体,银白色的为铁圆柱体。
生2:放在手中掂重量(质量)。较重的为铜圆柱体,较轻的为铁圆柱体;
生3:用实验方法测密度。密度大的为铜圆柱体,密度小的为铁圆柱体
教师小结:大家的方法都很好。从物质的性质来看,大家采用的都是铜、铁的物理性质的不同来鉴别这两种金属。其实,我们也可以利用铜、铁不同的化学性质来区别。如将它们放入稀盐酸中,看看是否有气泡产生,有气泡产生的是铁,无气泡产生的是铜。为什么可用这种方法来区分铜和铁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从认识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开始。
(二)实验探究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出土的古代文物:金光闪闪的金银饰品,布有铜绿的铜币,绣迹斑斑的铁具。请大家仔细观察,从中说明上述金属的稳定性相同吗?
生答:不相同。金银较稳定,铜较金银不稳定,而铁较活泼。
师:自然界中的各种金属有的较活泼,有的较稳定。通常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金属的活泼性,采用的实验方法有(多媒体出示):
1、比较金属与酸反应的情况
2、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情况
3、金属与金属化物的反应情况
4、金属与水的反应情况
今天我们主要采用(1)、(2)的方法来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请大家结合书本中的实验目的和桌上的器材进行分组实验做一做,排列铁、铜、锌、镁的活动性顺序(其中25组用稀盐酸,另25组用稀硫酸)
步骤 现象(有无气泡产生?产生的是何种气体?有无热量放出?)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在4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用砂纸擦亮的锌、铁、镁、铜,再分别加入5毫升左右的稀盐酸(稀硫酸) MgZnFeCu
在试管口道上放一块玻璃片约1分钟,把燃烧木条放在管口,移开玻璃片
师:通过上述实验的结果,请各组派代表归纳四种金属活动性强弱
生:Mg>Zn>Fe>Cu
师: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方法有多种,我们还可用金属跟盐溶液的反应情况来判定。让我们再用实验来探究Zn、Fe、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分三大组做三个不同实验,然后交流、讨论)
步骤 现象(金属表面变化)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将光亮的Zn、铁、铜片分别放入玻璃片上,分别滴加FeCl2、CuSo4、AgNo3溶液静量、观察 Zn铁铜
(由于本实验需要一段时间,让学生观察已做准备的实验)
师:上述三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生1:Zn>Fe
生2、Fe>Cu
生3、Cu>Ag
师: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多媒体出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意义(书P111)
1、排在氢前面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跟酸反应放出氢气。
2、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注意:K、Ca、Na等三种活泼金属除外,教师演示Na+CuSO4 说明
教师:请大家分析上述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种类和类别有何特点?(多媒体出示)
生1:反应物,生成物种类都只有2种。
生2:反应物,生成物都为单质和化合物。
师:小结:置换反应概念,特点:A+BC→B+AC。
(三)课内练习(多媒体示)
1、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
(1)我国早在西汉时就会湿法炼铜;把Fe跟硫酸铜溶液混合制取铜:Fe+CuSO4=Cu+FeSO4
(2)野外焊接火车铁轨:2Al+FeO3=2Fe+Al2O3(铝热剂)
(3)实验室制氢气:Zn+H2SO4=ZnSO4+H2↑
2、上述反应属置换反应吗?
炼铁反应如下:
高温
Fe2O3+3CO====2Fe+CO2 是置换反应吗?为什么?
3、下列金属能在自然界中永久保存吗?铁、铝、金
4、判断下列物质能发生反应吗?
A:银和盐酸, B、铜和硫酸镁
C、锌和硫酸铜 D、铜和氧化银固体
5、某化工厂废水中含铜、银、汞等 重金属盐,如果任其排放,将污染环境,如果你是该厂的技术员,请你设计方案,防止环境污染。
课外练习:设计验证Fe、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PAGE
1第四节第二课时
——金属的锈蚀和防护
一、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了解使金属锈蚀的主要因素。
2.学生了解金属锈蚀的简单防护方法。
B、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2.学生能根据资料进行简单分析、推理和归纳。
3.在交流合作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C、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勤于思考、大胆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铁生锈原理。
2.难点: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分析。
三、教学媒体和实验器材
1.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及电脑投影仪、录象资料片断
2.实验用品:试管、铁钉、水、无水氯化钙(干燥剂)、棉花、植物油、橡皮塞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长时间使用的某金属制品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使用较长时间的各种金属制品 课前收集 让学生自己发现金属使用中的遗憾
引入讲述(问题呈现) 让学生观察课前收集来的各种金属制品,你发现了什么? 大家的发言突出了这些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但是唯一遗憾的是:这些金属都会不同程度的锈蚀,尤其是铁制品。你是否留意过…… 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
观看一段录像。(钢铁锈蚀引起的危害) 钢铁锈蚀会带来什么呢?播放钢铁锈蚀引起的危害。有何感想? 学生认真观看,对因铁锈蚀而隐藏的具大危害惊叹不已。纷纷表示要防锈蚀。
提问展示:一组图片, 钢铁为什么会生锈?使钢铁锈蚀的因素有哪些?也许这几张图片能给同学们一些启发。 学生大胆猜测使铁生锈的因素。
实验探究:钢铁锈蚀的主要因素。展示:其中一组同学设计的实验(一周后)。 提示:探究方案设计要注意什么?(对照、控制变量)解释:由于这一探究过程用时较长,因此我在一周前完成了一个设计方案。简单介绍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方案设计,相互评价补充学生通过观察展示的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得出钢铁锈蚀的主要因素:钢铁的锈蚀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等物质有关。 让学生再次熟悉“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展示一组实验设计方案,穿越时空限制,让学生能直观看到反应较慢的实验现象)
过渡引出金属的防护腐蚀对于金属来说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疾病”,那么我们如何来防止金属的锈蚀呢? 引导:同学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你所见到的或使用过的防护方法。 学生交流汇总。 激发学生情感,产生防止金属锈蚀的意识
观看录像。(常见的金属防护方法介绍) 除上述同学们所说的方法外,还有一些其它不同的防护方法,下面请看录像。(常见的金属防护方法介绍)常用的金属防护方法我们可以归纳为: 学生认真观看录象。交流讨论常用的金属防护方法有:保持金属制品表面洁净干燥;在金属制品表面形成保护膜(涂油、涂漆、烧搪瓷、形成致密氧化膜、镀其它金属等);加入铬、镍等金属做成不锈钢等;…… 播放录象,让学生掌握常用的金属的防护知识,并能运用于实际。
总结:金属制品的用途不同,存放的环境不同,选择的防护方法也不同。
金属的防护知识的应用 提出问题:如何让你的自行车在较长时间内不生锈? 讨论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归纳知识,进行小结。
布置课外探究
引入
引入
归纳总结,知识升华
问题分析:提出各种解决方案设想
图片引导,实验设计方案展示
观看图片和录象,认识金属锈蚀的危害
展示图片,播放录象
学生收集金属,观察讨论
教师布置任务:收集金属
问题决策: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
结论讨论:生锈的结论和防护措施的选择
实验探究:金属锈蚀的原因
问题提出:金属的锈蚀原因及危害
课前准备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