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合分解与中和反应第二课时[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合分解与中和反应第二课时[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8-01-17 17: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化合分解和中和反应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A、 知识技能
1、 通过实验了解中和反应的特点。
2、 知道可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3、 知道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有影响。
B、 技能目标
1、在交流合作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学会正确使用PH试纸
C、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勤于思考、大胆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中和反应、PH及酸碱性测定。
2.难点:中和反应的特点及酸碱性测定。
三、教学媒体和实验器材
1.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及电脑投影仪、
2.实验用品:PH试纸及比色卡、氢氧化钠、白醋、肥皂水、橘子水、米汤。
四、教学过程
A、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平时到理发店洗头发时,师傅会先用洗发水清洗你的头发,然后用护发素保护你的头发,使你的头发柔顺有光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洗发液的碱性较强,当用洗发液清洗头发时,头发表皮鳞蛸展开,有利于清除头发内的污垢,但头发会变得粗糙,当用护发素时,护发素的弱碱性使头发鳞蛸闭合,使头发变得柔顺。
B、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 中和反应
实验1
1、将白醋慢慢加入到氢氧化钠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2、在氢氧化钠中先加几滴无色酚肽试液,再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1中溶液无明显现象 2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讨论:溶液为什么会从红色变为无色?
结论:白醋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CH3COOH+NaOH==CH3COONa+H2O
定义: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思考 下列判断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1、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
2、由酸和碱作用的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
练一练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1) 锌片与稀盐酸反应
(2)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3) 电解水
(4)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气
(5) 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6) 碳酸氢钠加热分解
二、酸碱指示剂
讨论:出示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已知一为酸,另一为碱,如何鉴别?
用紫色石蕊试液进行检验。(教师演示)
现象:一试管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另一试管中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紫色石蕊试液 无色酚肽试液


讨论 出示两瓶浓度不同的酸,如何鉴别?
三、溶液酸碱度和PH
定义: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
PH=7时,溶液呈中性。
PH<7时, 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
PH>7时, 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
了解常见物质的酸碱度
血液PH在7.4左右 胃液的PH在1—2之间 尿液的PH在4—7之间
溶液酸碱度的测定
溶液酸碱性测定用指示剂
溶液酸碱度测定用PH试纸
测定方法: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体,涂在PH试纸上,然后与比色卡上的颜色比较,最接近的颜色所示的数值即为该溶液的PH.
五、课堂小结
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并能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及酸碱度,能应用中和反应改变溶液的酸碱性及酸碱度。
练习
1、如表所列为一些食物的近似PH,对于胃酸过多的患者,空腹时,最适宜吃的食物时( )
葡萄 3.5——4.5
泡菜 3——3.6
鸡蛋清 7.6——8.0
番茄 4.0——4.4
2、能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是( )
A 生石灰 B 氢氧化钠 C 硝酸银 D 碳酸钙
3、PH分别为下列各值的溶液,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PH=0 B PH=3 C PH=7 D PH=12
4、人体内的二氧化碳若不能及时由肺内顺利排出,则血液的PH( )
A 会下降 B 会上升
C 不受影响 D 先上升后下降
5、从镁、氧气、稀盐酸、石灰石、氢氧化钠溶液中,选择合适的物质按下列要求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物质可重复使用)
化合反应 。
分解反应 。
置换反应 。
中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