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同学们,知道妈妈的爱有多少吗?如果用斤来称量的话,会有多少斤呢?请听歌曲《妈妈的爱有多少斤》。两斤蒜头两块一,马铃薯卖块七,再给我辣椒和一只鸡,我的孩子很爱吃咖喱……
是啊,妈妈的爱到底有多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羡林的文章《怀念母亲》,看看这位文学大师的心里,母亲有多少分量。
怀念母亲
6
1.会写“挚、寝”等生字,正确读写“真挚、避免、
朦胧、凄凉、可见一斑”等词语。(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难点)
季羡林:(1911-2009年)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省临清人。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精通12国语言。他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2006年,曾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重要作品:《朗润集》《天竺心影》《印度简史》《牛棚杂记》等
走近作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易读错的字
真挚(zhì chi )
寝不安席(qǐn qing)
频来(pín bin ping)
√
√
√
多音字
奔
bēn (奔跑)
bèn (奔跑)
丧
sāng(丧事)
sàng(丧失)
夹
jiā(夹住)
jiá(夹衣)
薄
báo (薄片)
bó (单薄)
bò (薄荷)
咽
yān (咽喉 咽头)
yàn (咽气 吞咽)
yè (呜咽 哽咽)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挚
zhì
书写指导:第七笔撇短,第九笔横长,第十笔在竖中线上。
结构:上下
组词:真挚 挚爱
造句:世间最真挚的感情是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
我会写
寝
qǐn
书写指导:第七笔撇短,第九笔横长,第十笔在竖中线上。
结构:上下
组词:真挚 挚爱
造句:世间最真挚的感情是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
频
pín
书写指导:第七笔撇稍长,第八笔横稍长。
结构:左右
组词:频繁 频频
造句:老师频频告诫我们做题要细心,不要马虎。
朦
ménɡ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弯钩斜中取正,三撇布白均匀。
结构:左右
组词:朦胧
造句: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小村子。
胧
lónɡ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竖弯钩圆润有力。
结构:左右
组词:朦胧
造句:大雾中,近处的景色都是朦胧的。
凄
qī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部横画均匀,最后一笔横长托住上部。
结构:左右
组词:凄凉 凄清
造句:冬天的山上光秃秃的,一片凄凉的景象。
斑
bān
书写指导:第四笔横变成提,第六笔横短,第八笔捺变成点。
结构:左种右
组词:斑马 斑斓
造句:走进原始森林,就像走进一个斑斓的世界。
篇
piān
书写指导:第十笔撇要长,横画间距均匀。
结构:上下
组词:篇章 一篇
造句:这是一篇很好的散文。
真挚:
爱慕:
孤寂:
理解词语
(感情)真诚恳切。
造句:人们用真挚的话语表达对亲人解放军的感激之情。
由于喜欢或敬重而愿意接近。本文中指作者对母亲和祖国是同样的喜爱。
造句:人们爱慕他出众的才华。
孤独寂寞。本文中指作者自己住在哥廷根感到很孤独寂寞。
造句:爱心是一瓢纷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
凄凉:
沮丧:
①指寂寞冷落(多形容环境或景物)。②指凄惨。本文中指作者独自在外想起了故乡,想起了老朋友,心中有些哀伤。
造句:战争过后原本繁华的城市满眼凄凉。
灰心失望。本文中指房东太太一直期待着儿子归来,儿子却迟迟未归,心里有种失落感。
造句:因为我们输掉了比赛,所以大家都很沮丧。
怅望:
食不下咽:
惆怅地看。本文中指作者惆怅地望着天空,思念着母亲。
造句:他不由得抬头怅望灰天,心情变得低落起来。
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本文中指作者因为悲伤而吃不下饭。
造句:为这次升学考试,我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睡觉不能安于枕席。形容心事重重,睡不着觉。
造句:这道题我怎么也做不出来,搞得我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到死的时候都清除不了的悔恨。终天,一辈子。
造句:我对母亲之死抱终天之恨。
思潮起伏:
可见一斑:
思想活动起落变化。
造句:站在老朋友的门前,我思潮起伏,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
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造句:他的伟大之处由此可见一斑。
爱慕 仰慕
两者都有喜爱并想具有别人的优越之处的意思。
爱慕:主要强调喜爱、喜欢并想接近。仰慕:指喜欢、羡慕,强调敬仰思慕。
1.我对桂花的爱慕主要受母亲的影响。
2.王老师是我很仰慕的老师。
辨析词语
相同点:
不同点:
造 句:
1.边读边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2.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了两位母亲在他生命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述了“我”与亲生母亲的感情,表达了“我”失去母亲时内心巨大的痛苦和对母亲的歉疚。
第三部分(第3—10自然段)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片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我”对生身母亲及祖国母亲的怀念。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概括总结全文,表达了“我”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首尾呼应。
这篇课文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再读课文,想一想简练概括一下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一自然段开篇点题,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的生命中同等重要,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母的思念与悔恨,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与崇敬之情。
1.一锤定音。(写出下列画线字的正确读音)
(我)中间( )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 )丧( ), 只在母亲身边待( )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jiān
bēn
sāng
dāi
2.根据拼音写词语。
真 挚
朦 胧
寝 室
凄 凉
频 繁
篇 章
zhēn zhì
méng lóng
qǐn shì
qī liáng
piān zhāng
pín fán
3.请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伏:①趴;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
②低下去。③隐藏。④伏天,夏季最热的一段时间。
⑤屈服;低头承认。
(1)(我)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
(2)警察叔叔昼伏夜出,终于抓住了这伙逃犯。( )
(3)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
(4)语文老师正在伏案批改作业。( )
④
③
②
①(共34张PPT)
怀念母亲
6
1.体会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思念祖国的情感。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抓住重点语句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的能力。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我常常怀念的两个母亲各指谁?为什么常常怀念她们?
串珠问题:
1.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2.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么?
3.课文采用了首尾呼应的结构方式来组织材料,这样有什么好处?
4.作者对两位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
你从第一自然段中读出了什么?
边听边想
听录音回顾课文
1.课文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开篇点题。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的生命中同等重要,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怀念之情的描述。
2.为什么作者对母亲的离世“抱终天之恨”呢?
作者没能在母亲身边久待,没能有孝敬母亲的时间。
3.祖国母亲“频入梦来”的原因是什么?“也”字说明了什么?
这是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一个“也”字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两者在作者心中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4.句子“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中“织”字用的好在哪里?
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个“织”字,把夜幕的降临写得极富情调,营造了一种思乡的环境,慢慢降临的夜幕似乎是在为作者纺织一张思乡的网。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首尾呼应。本文作者开篇直接表明两位母亲在其心中的地位及其对她们的情感。结尾用“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这句话再次表达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
(2)引用。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利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见解。本文作者大量引用了日记、散文中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
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文本,体会到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下面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
核心问题: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因为“我”长期不在母亲身边,一心想着长大后孝敬母亲,可母亲却早早地离“我”而去,让“我”充满了无限的哀思与悔恨。离开祖国母亲到德国留学,祖国母亲时时闯入梦中,让“我”陷入了对两位母亲的深深思念的情感之中。
我常常怀念的两个母亲各指谁?为什么常常怀念她们?
1.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2)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3)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4)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串珠问题:
2.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么?
感到凄凉是因为作者身在异国他乡,感到自己与故乡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母亲的距离远了,心中有思念有忧愁。感到甜蜜是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可以时常怀念起在故乡生活的情景,不断回想起故乡的老朋友,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 所以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3.课文采用了首尾呼应的结构方式来组织材料,这样有什么好处?
课文采用了首尾呼应的结构方式,结构分明,层次清晰。课文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生身母亲的关系,点明主题。最后,作者呼应课文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4.作者对两位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
课文采用了首尾呼应的结构方式,结构分明,层次清晰。课文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生身母亲的关系,点明主题。最后,作者呼应课文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课文结构
情意浓
思国念母
怀念母亲
开篇点题——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相处时短 感情深厚
结尾扣题——两位母亲,同样的情怀
灵魂缺失 终天之恨
痛失母亲 寝食难安
怀念生母
思念祖国 无法忍耐
课文主旨
作者一方面描写自己与生身母亲的感情,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不少,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之情。另一方面借助从日记、散文中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文章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生身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推荐阅读
寻梦
季羡林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感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到哥廷根来过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
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潺潺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
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迹。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浸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我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诗经》 )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小儿语》)
国学诵读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卧冰求鲤:
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讲述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捕鱼的事情,被后世奉为奉行孝道的经典故事。
传统文化中表现伟大母亲的故事:
孟母三迁、三娘教子、岳母刺字。
表现父爱、母爱的俗语:
养儿方知父母恩;天地宽大,父母恩大。
1.默读课文。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那两个母亲?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
对生身母亲,“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对两位母亲,“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2.读句子,注意带点的部分,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频来入梦”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因为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祖国母亲”不断在梦中浮现。
(2)因为作者身在异国他乡,远离了祖国和亲人,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故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生活的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心中自然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与之相伴。所以作者在想到老朋友时,虽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3)母亲的面影是布满皱纹和饱经风霜的脸,疲惫憔悴的神情,村头等候孩子远归的期盼……
3.找出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绕的句子,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一、为下列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sāng sàng 丧( )命 丧( )事
bēn bèn 投奔( ) 奔( )波
yàn yè 呜咽( ) 食不下咽( )
sàng
sāng
bèn
bēn
yè
yàn
二、读拼音,写词语。
真 挚
朦 胧
凄 凉
zhēn zhì
méng lóng
qī liáng
频 来
pín lái
安 席
ān xí
入 梦
rù mèng
寝 不
qǐn bù
三、辨字组词。
朝( ) 篇( )
潮( ) 偏( )
帐( ) 侵( )
怅( ) 寝( )
朝阳
心潮澎湃
篇章
偏差
帐篷
怅然若失
侵略
寝不安席
四、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词语。
1.躺在床上,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 )
2.我当时的想法,从这几段文字中也可以看出一点。
( )
3.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着终身的遗恨。( )
心潮起伏
可见一斑
抱终天之恨
五、按要求写句子。
1.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用画线词
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起母亲。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不正是灵魂不全的人吗?
一到双休日,我就去图书馆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