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课件(2课时)+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后一头战象》课件(2课时)+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04 10:45:43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1943年,在西双版纳有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士兵,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的冲向侵略者。在这群战象还存活着一头战象,它最后的日子是怎么度过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最后一头战象
23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凝重、英武、气概、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20个词语。(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难点)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1952年生于上海,1979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擅长写动物小说。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
主要作品有:《圣火》《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雕的遭遇》《斑羚飞渡》《狼王梦》等。
走近作者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易读错字
劈敌(pī bī) 香蕉(jiāo jāo)
横遭不幸(zāo cāo)







hē(喝水)
hè(喝彩)

hún(混球儿)hùn(混乱)
多音字

zhāo(朝阳)
cháo(朝拜)

tǔ(吐痰)
tù(吐血)

xuè(鲜血 )
xiě(鸡血)

mái(埋葬)
mán(埋怨)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辞世前重披战甲、凭吊战场,最后自掘坟墓,庄严地把自己掩埋在埋葬战友们的“百象冢”的感人故事。

我会写

书写指导:左窄上紧下松,上部左右相等,下部撇画舒展。
结构:上下
组词:劈敌 劈头盖脸
造句:爸爸劈头盖脸地把他说了一顿。
音序:P 部首:刀

kòu
书写指导:“宀”宽而扁盖住下部,“元”撇画稍短,竖弯钩伸展有力。
结构:上下
组词:日寇 敌寇
造句:八路军杀得日寇片甲不留。
音序:K 部首:宀

jiāo
书写指导:“艹”长而扁盖住下部,“灬”托住上部。
结构:上下
组词:香蕉 芭蕉
造句:小猴子最爱吃香蕉。
音序:J 部首:艹

tǒnɡ
书写指导:竹字头在竖中线两侧对称,笔画平缓,下框略扁。
结构:上下
组词:笔筒 竹筒
造句:这个笔筒真漂亮。
音序:T 部首:竹

zào
书写指导:左小右大,右部上“口”稍大,下“口”稍小“木”笔画舒展。
结构:左右
组词:暴躁 浮躁
造句:你这个人脾气太暴躁了。
音序:Z 部首:足

ɡé
书写指导:上横稍长,“口”宽而扁,下横长托住上部。
结构:独体
组词:皮革 改革
造句:这家皮革制造成是中外合资的。
音序:G 部首:革

zāo
书写指导:“曹”中部宽而扁,两竖平齐,“日”扁小,“辶”平捺舒展。
结构:半包围
组词:遭遇 遭受
造句:这里遭受了五十年来最大的旱灾。
音序:Z 部首:辶


书写指导:笔画宽松,末笔横要长托住上部。
结构:左右
组词:泣不成声 哭泣
造句:这个听到老人家的去世的消息,大家都泣不成声。
音序:Q 部首:氵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人”撇捺舒展,“口”略扁。
结构:左右
组词:浴血搏杀 沐浴
造句:我们沐浴着冬天的阳光,心情舒畅。
音序:Y 部首:氵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上部笔画紧凑,“寸”横长托住上部。
结构:左右
组词:浴血搏杀 搏斗
造句:他在同歹徒的搏斗中受了伤。
音序:B 部首:扌

bēi
书写指导:左短小,右宽大,右上部扁宽,横托住上部。
结构:左右
组词:纪念碑 口碑
造句: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
音序:B 部首:石
亢奋:
唏嘘:
浴血:
理解词语
极度兴奋。
造句:精神极度亢奋的他难以入睡。
抽搭;哭泣后不由自主地呼吸急促。
造句:听了他悲惨的遭遇,台下一片唏嘘。
全身浸在血中,形容战斗激烈。
造句: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战士们终于取得了胜利。
威风凛凛:
排山倒海:
势不可当:
理解词语
声势或气派令人敬畏。
造句:威风凛凛的老虎竟然被小狐狸给骗了。
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造句:阵地上传来战士们排山倒海般的喊杀声。
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造句:解放军以势不可挡之势解放了全中国。
优哉游哉:
漫不经心:
泣不成声:
理解词语
形容从容不迫,悠闲自得的样子。
造句:小金鱼优哉游哉地在水里游来游去。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造句:他漫不经心地拿起一本书随手翻了翻。
哭得喉咙哽住,出不来声音,形容极度悲伤。
造句:听到这个噩耗,战友们泣不成声。
震耳欲聋:
炯炯有神:
长途跋涉:
理解词语
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造句:夜里,我被震耳欲聋的响声惊醒了。
形容(眼睛)明亮,有神采。
造句:小弟弟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造句:他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找到红军。
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并说一说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人们救了幸存的战象嘎羧。
第二部分(第5-11自然段)写嘎羧临死前重披战甲。
第三部分(第12-16自然段)写人们为嘎羧送行,嘎羧凭吊战场,缅怀同伴。
第四部分(第17-23自然段)写嘎羧和当年的战友们躺在一起,庄严归去。
我从课文讲述的这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到了:
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初读课文后,你读懂了什么?
我们从读中了解到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头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大象。当它自知大限将至的时候,重披战甲,凭吊战场,最后把自己庄严地埋在“百象冢”中和当年的战友们躺在了一起。
1.一锤定音。(在画线的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礁石(qiáo jiāo)   气概(ɡài kài)    
饲养(sì sí) 瞌睡(ké kē)
混合(hún hùn) 镌刻(juān jùn)
剥落(bō bāo) 扑喇喇(lǎ lā)








2.根据拼音写词语。
pī kāi níng zhòng péng zhàng wā jué
劈 开
凝 重
膨 胀
挖 掘
3.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寇( ) 简( )
冠( ) 筒( )
畔( ) 哀( )
衅( ) 衰( )
日寇
简单
冠军
竹筒
湖畔
挑衅
哀愁
衰弱
4. 用“——”画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排山到海(   ) 英武毫迈(   )
久别重缝(   ) 天色苍芒(   )
焦燥不安(   ) 慢不经心(   )
振耳欲聋(   ) 浴血博杀(   )








5.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   )
(2)小松鼠笑嘻嘻地和我们打招呼呢!(   )
(3)方志敏住在巴掌大的牢房里。(   )
(4)天上的白云千姿百态,像雪山,像棉垛,像羊群。
(   )
夸张
拟人
夸张
比喻
6.按要求改写句子。
(1)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象睁开眼睛。(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头战象死了。最后一头战象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发现公象。
衰老的公象艰难地睁开疲惫的眼睛。
虽然最后一头战象死了,但是它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共47张PPT)
最后一头战象
23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难点)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使用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的能力。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核心问题:
嘎羧为什么不回象冢而和战友们躺在一起?
串珠问题:
1.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
2.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哪四个感人的片段?
3.课文最能感动你的是对战象嘎羧的什么描写?
4.你觉得嘎羧仅仅是一头战象吗?
人们为什么要“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
边听边想
听录音回顾课文
1.人们为什么要“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
因为战象在战场上取得的巨大战绩让人们感动,所以人们通过“隆重的埋葬”的方式表达对阵亡战象的沉痛悼念之情,也暗示了后文嘎羧庄严死去的地点。
2.课文第6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这段话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我从嘎羧的动作和神态中感受到嘎羧急切的心情,情不自禁的想:是什么贵重的东西令这头垂老的战象如此亢奋和假造啊?
神态、动作描写
3.品读课文第7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作者对嘎羧动作、神情的描写,细腻生动,清晰地表达出一头英勇的战象积淀在心中深沉的感情。“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这些都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说说写写:
嘎羧见了象鞍后内心非常激动,它会想些什么呢?深入嘎羧的内心,想一想,写一写。
象鞍,我的老朋友!虽然二十多年没见了,但我一直没忘了你!看到你,我又想起了当年浴血奋战的战场,想到了那些战死沙场的战友。我老了,让我们一起去见它们吧! 
4.品读“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这句话,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象鞍虽然已经破旧,但嘎羧的精神仍在,从中看出嘎羧仍是一名英雄。
5.嘎羧为什么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却围着村子绕了三圈?
因为战象对寨子和村寨里的人们依依不舍,它没有忘记寨子里的人们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核心问题:
因为它是一头战象,它永远记得自己属于它战斗的团体,即使死了也要和战友们埋在一起。
嘎羧为什么不回象冢而和战友们躺在一起?
1.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
在1943年打击日寇的那场战斗中,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只有嘎羧在村民的救助下活了下来。
串珠问题:
2.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哪四个感人的片段?
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3.课文最能感动你的是对战象嘎羧的什么描写?
对嘎羧的动作、神态描写。特别是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时的举止、神情,在打洛江边的久久凝望与全力吼叫,在“百象冢”旁默默掘墓的情景,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你觉得嘎羧仅仅是一头战象吗?
不。它不仅仅是一头战象,更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
课文结构
英雄垂暮近黄泉
掘墓共埋赴黄泉
最后一头战象
重披战甲忆当年
故地缅怀辛酸泪
忠诚、善良
英勇、坚强
本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辞世前重披战甲、凭吊战场,最后自掘坟墓,庄严地把自己掩埋在埋葬战友们的“百象冢”的感人故事,赞颂了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课文主旨
推荐阅读
第七条猎狗
沈石溪
云南有个芭蕉寨。芭蕉寨有位老猎人名叫召盘巴。在他四十余年闯荡山林的生涯中,前后共养过七条猎狗。前六条猎狗都不如召盘巴的意,有的被卖掉了,有的狩猎时死了。一个猎人,得不到一条称心如意的猎狗,真是晦气极了。
三年前,召盘巴六十大寿时,曼岗哨卡的唐连长作为贺礼送给他一条军犬生出来的小狗。三年来,召盘巴精心抚养它。  
小狗长大了,成了一只十分威武漂亮的猎狗。这只第七条猎狗撵山快如风,狩猎猛如虎,深得召盘巴的宠爱。召盘巴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赤利(傣族传说中会飞的宝刀)。
  猎人爱好狗,召盘巴把赤利看作是
自己掌上的第二颗明珠。第一颗明珠自
然是他七岁的小孙子艾苏苏。召盘巴常
常当着别人的面夸赤利:“有了赤利,
也不枉我做了一辈子猎手。就是用珍珠、
黄金来换我的宝贝赤利,我也不干。”
  可是,那一年泼水节的前一天,赤利却让召盘巴伤心透了。
傍晚,召盘巴背着火药枪、带着赤利,钻进大黑山狩猎,想在泼水节改善生活。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机警的赤利首先发现了树丛里有一头雄壮的长鬃野猪正在掘竹笋吃。野猪是森林猛兽之一,一般的单身猎人是不轻易打野猪的。但召盘巴仗着自己有四十多年的打猎经验和勇猛无比的赤利,便斗胆端起火药枪,“轰”的一声射向野猪。可是子弹打偏了,没击中它的要害部位。受伤的野猪向召盘巴扑来。赤利在身后“汪汪”叫着,召盘巴想它一定会冲上来帮忙的。但是,他失望了,赤利没有扑上来帮忙。召盘巴费力地躲避着野猪的进攻,他来不及装上火药枪。正当野猪扑向他时,“咔嚓”
一声巨响,野猪被大榕树中的缝隙卡住了,躲在榕树后面的召盘巴才得以喘口气,装上火药,对准野猪的脑袋连射三枪。野猪死了。这时赤利才窜出来向死猪扑咬,召盘巴一阵恶心,想不到赤利如此怕死!这个无赖,召盘巴真想一枪崩了它。
今天是泼水节。清晨,召盘巴不像往年那样抱着艾苏苏,带着赤利到澜沧江边去看划龙船、放高升、跳傣家舞。他只是在院子里支起一口铁锅,烧开满满一锅水。他把赤利拴在槟榔树下,手提木棍,向赤利砸去。他要打死这胆小鬼,烧狗肉吃。
  赤利惊慌地躲避着棍击,委屈地呜咽着。竹楼里,一个
小男孩跑过来,哀求召盘巴:“爷爷,别打赤利,它是我的好朋友。”艾苏苏为赤利求情。
艾苏苏从小就和赤利一起玩,有一次他游泳遇了险,还是赤利救了他的命。
  看到爷爷非要打死赤利不可,艾苏苏伤心地哭起来。
  召盘巴没命地打赤利,打了一会儿就满头是汗,他怒斥道:“胆小鬼,我让你尝尝火药枪的滋味。”说完转身回竹楼拿枪。
艾苏苏连忙跑过去,用小刀割断了拴赤利的山藤,把受伤的赤利向外一推:“快逃吧!”
赤利后退几步,恋恋不舍地望了一眼艾苏苏,一转身飞快地向大黑山逃去。
  就这样,赤利成了一条野狗。它整天东游西荡,茫茫大森林成了它的家。
  一天下午,赤利在澜沧江边逮到一头马鹿,正吃得高兴,身后突然窜出一群豺狗。为首的两条大公豺狗,想争夺赤利的食物。赤利毫不退缩,它勇敢地扑向豺狗,狠狠地咬断了两只豺狗的脖子。
豺狗群被镇住了,它们既不肯轻易走开,又不敢上前对付赤利,赤利瞪着双眼,又扑向一条豺狗,没一会儿工夫,
这群豺狗中的公豺狗都被赤利咬死了。母豺狗带着小豺狗四处逃散。赤利追逐着,渐渐地,赤利凶猛的攻击变成了亲昵的戏弄。母豺狗不再逃窜,赤利成了这群豺狗的首领,所有的母豺狗和小豺狗都对它俯首贴耳,恭恭敬敬。赤利带着这群豺狗在森林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
  但赤利并没有忘记召盘巴,它从不带豺狗群去芭蕉寨捣乱,尽管它现在还没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主人痛打,以致沦为一只流浪的野狗。
  其实,赤利受召盘巴的毒打真是冤枉。那天召盘巴正向野猪瞄准开枪时,脚步一移动,踩在草丛里三枚蛇蛋上,当
时召盘巴全神贯注盯着野猪,哪料到草丛里倏地竖起一条黑褐色的眼镜蛇,血红的舌头吐出来,对准召盘巴裸露的臂膀。说时迟那时快,赤利不顾一切地蹿上去,一口咬住眼镜蛇的脖颈。一米多长的蛇身紧紧缠住赤利,这时它听见主人在大声呼救,但它不能松口,它和蛇在草丛里扭打着。直到赤利把眼镜蛇的脑袋咬下来以后,才跳出草丛,扑向已经死了的野猪。
  可惜这一切,召盘巴没看见,赤利也无法告诉主人。
  召盘巴为赤利的不忠伤透了心。他卖掉火药枪,再也不狩猎了。初秋,他闲着没事,便去帮人家照料两头黄牛,一
是散散心,二是挣几个零钱花。
  没过多久,两头黄牛各生下一头小牛犊,召盘巴同牛的主人一样高兴。
  他晚上睡在牛棚里,白天带着牛群去吃草。
  一天清晨,召盘巴身背一架古老的木弩,让孙子艾苏苏骑在一头母牛背上,赶着牛群到大黑山边缘的野牛凹去放牧。那里草鲜水美,牛儿一定能吃得饱饱的。
  小牛犊在草地里欢奔乱跳,召盘巴坐在草地上用野花和美人蕉为艾苏苏编了一个花环。艾苏苏高兴地骑在牛背上笑着。突然,母牛惊慌地叫了一声,艾苏苏被颠下牛背。召盘
巴凭着多年狩猎经验,知道母牛发现危险了。
  不一会儿,灌木树林里窜出一群豺狗,向牛群压来。两头小牛吓得钻进母牛腹下,母牛眼里流露出惊骇的神色。召盘巴解下木弩,取出十来支毒箭,准备对付豺狗。他知道,饥饿的豺狗比老虎更难对付,他真懊悔把火药枪卖掉了,不然的话,火药枪的爆炸声能吓退豺狗,还能给寨子里的乡亲报个信。
  现在,召盘巴只能孤身战豺狗了。他不光要保护好牛群,还要保护心爱的小孙子呀。
  召盘巴拉满弩弦,把一支锋利的毒箭对准豺狗群,他想
先射带头的公豺狗。
  可奇怪的是,这群豺狗中除了小豺狗外,其余的都是清一色的母豺狗。豺狗群把召盘巴和牛群团团围住,其中一条半大的公豺狗想炫耀一下,首先冲上来。 “嗖”的一声,毒箭扎进它的眼窝,它惨叫一声,扑腾几下中毒死了。
  豺狗群骚动起来,撇开牛群,向召盘巴涌来。召盘巴不慌不忙,连发五箭,射死四条母豺狗和一条小豺狗。
  豺狗群死了三分之一,气势衰竭下去,但它们不肯退缩。召盘巴只剩下最后四支毒箭了,他必须设法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去。不然箭用完了,就只好束手待毙。
  
  召盘巴把艾苏苏背在身上,赶着母牛和牛犊向芭蕉寨跑去。
  五六条豺狗拦在路上,龇牙咧嘴咆哮着,召盘巴追上去“嗖嗖”两箭,射死两只。其他豺狗见到同伴临死前的痛苦挣扎,也都畏缩了,向路边躲藏。
  召盘巴趁机冲出包围圈,向寨子飞奔。可他回头一望,糟了!两头母牛和两头牛犊并没有跟着他逃出来,豺狗堵住牛群,疯狂地扑咬着。
  召盘巴气得七窍生烟,牛是农家宝,岂容野兽糟蹋!他当了几十年猎手,打死过多少猛虎、豹子,今天能看着豺狗
把牛吃掉?他怒吼一声,拉开弩箭,对准扑到母牛身上的两条豺狗“嗖嗖”两箭,艾苏苏在爷爷背上高声叫着:“爷爷,打中了!打中了!”
  然而,召盘巴的箭囊已经空了。过了一会儿,几条不甘心失败的豺狗又聚拢过来,围住召盘巴和牛群。召盘巴拉满弦,装作瞄准的样子虚发一箭,“嗖”的一声,吓得豺狗退了回去。
  几次虚假的发射,豺狗又恢复了凶相,一只大豺狗扑上来,前爪搭在召盘巴双肩上,召盘巴早有防备,一闪身,操起木弩向豺狗打去。豺狗的脑袋被打烂了,但木弩也断成三
截。召盘巴真正成了赤手空拳。
  豺狗被震慑了,不敢再上前,豺狗群嘶哑地嚎叫着,叫声令人毛骨悚然,艾苏苏被叫声吓哭了。
  随着嚎叫声,一里外半坡上响起刷刷的草动声,一条黑影飞窜出来,冲到离召盘巴不远的地方,突然站住不动了。
  召盘巴仔细一看,面前站着一条高大的狗,怎么是赤利!是它,是逃跑了大半年的赤利!
  看到赤利,召盘巴怒火万丈,这忘恩负义的畜生,竟敢唆使豺狗来伤害主人!他恨不得有一支毒箭射穿它的心。
  艾苏苏也认出了赤利,他不觉惊慌,反而高兴得大叫:
“赤利,快咬死豺狗!快咬!”
  赤利朝艾苏苏轻轻摇动尾巴,身后的豺狗不耐烦地嚎叫起来。十二条豺狗分作两路逼向召盘巴。
  突然,赤利瞪着豺狗,“汪汪”叫了几声,豺狗一齐畏惧而愤怒地望着赤利。
  赤利奔到召盘巴面前,咬住他的衣襟,把他向豺狗群外拖。三条母豺狗嗅嗅同伙尸体的血腥味,突然发疯似的扑过来。赤利愤怒地咆哮着,想制止它们,但无济于事。
  赤利猛地腾空而起,用脑袋撞翻张牙舞爪的豺狗。三条母豺狗绝望地围着赤利厮咬,其余九条小豺狗也丢下召盘巴
和牛群,转而扑向赤利。
  赤利一下子咬死六条小豺狗和一条母豺狗,但它的两条后腿被另两只母豺狗咬住了。赤利狂叫一声,腰一挺,挣扎着对付身上的三只小豺狗。小豺狗被咬得血淋淋的,逃进草丛。赤利的身上也被咬开几个口子,鲜血直流。它的后腿被母豺狗锋利的牙齿啃得露出雪白的骨头。赤利转不过身来,它汪汪叫着,希望主人赶快离开。
  召盘巴一看只剩下最后两条母豺狗了,他放下艾苏苏,一口气奔过去,猛地拎起一只母豺狗的后腿,狠狠砸向石头,母豺狗一命呜呼。另一只母豺狗松开赤利,扑向召盘巴,一
下子把召盘巴撞倒在地,母豺狗张开血口,对准他的喉管咬了下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赤利拖着露出骨头的后腿,用尽它平生最大力气,扑向母豺狗,紧紧咬住它的脖子。
  母豺狗死了,赤利也奄奄一息。艾苏苏哭着抱起昏迷中的赤利,把爷爷给他做的花环戴在赤利脖子上,又帮爷爷一起用衫褂给赤利包扎伤口。
太阳升起,雾霭散尽,召盘巴赶着受伤的牛,领着艾苏苏,抱着昏迷的赤利,一步一步,向寨子走去。
国学诵读
变石身犹重,衔泥力尚微。从来赴甲第,两起一双飞。
(唐 张 《咏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古代名战马】
项羽给他的宝马取名“骓”。
董卓送给吕布,后又被关羽所获的烈马名为“赤兔”。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的战马叫“的卢”。  
燕人张飞性情暴躁而马名文雅,叫“玉追”。
曹操骑的马名为“绝影”,意思是此马速度之快,连
影子都跟不上。
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的马名为“乌龙驹”。
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感动,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怎能不让我们肃然起敬呢?动物也有和人类一样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怀,让我们记住嘎羧这只有着人类情感的战象,让我们记住嘎羧这只忠诚善良有情有义的战象,让我们记住嘎羧这---最后一头战象吧!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有感情地朗读。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 —— ——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2)教师指导:在理清课文调理的基础上有详有略的进行叙述,“再见象鞍、凭吊战场、葬身百象冢”删除详细些,其他地方简略点。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嘎羧要离开寨子时,为什么要披挂象鞍?
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着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嘎羧要把过去的辉煌留给人们,嘎羧临死前想起了自己并肩战斗的战友,想起了过去的岁月。它在临死前要去看看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要和战友道别。
3.课文许多地方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如,“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再从中找出类似的描写,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类似描写如:
(1)第二天早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 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像是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
(2)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这些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绘,展示了嘎羧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嘎羧的灵性。
(3)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 —— ——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一、词语擂台。读拼音,写词语。
rì kòu shí bēi xiāng jiāo
pí gé kū qì zāo yù
pī kāi mù yù zhú tǒng
日 寇
石 碑
香 蕉
皮 革
哭 泣
遭 遇
劈 开
沐 浴
竹 筒
    
     
二、选择合适的字组词。
燥 澡 躁 噪 操
(  )音  洗(  )  干(  )
做(  ) 暴(  ) 急(  )
搏 博 膊 敷 傅
胳(  ) 师(  ) 拼(  )
(  )士 (  )药 (  )爱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使人敬畏的声势或气派。
(     )
2.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    )
3.哭得喉咙哽住,出不来声音,形容极度悲伤。
(     )
4.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     )
威风凛凛
长途跋涉
泣不成声
震耳欲聋
四、 用“静”字组词,并填入相应句子的括号中。
1.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    )下来了。
2.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要(    ),不能慌乱。
3.终于,一切都(    )下来,什么声音也没有了。
安静
镇静
平静
五、根据要求写句子。
1.人们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巨坑,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波农丁说:“我想起来了,二十六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嘎羧抬上岸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埋葬战象。
波农丁说,他想起来了,二十六年前,他们就是在这里把嘎羧抬上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