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视觉的延伸[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节视觉的延伸[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东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9-05-03 10: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五节 视觉的延伸 课型 新 共2课时;第4周第1、2课次
教学方式 实验探究、分析应用、总结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课本图例、生活经验,使学生构建平面镜成像规律;2)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且能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求像的位置;3)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4)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原理。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关注光学技术的发展,领悟光学动技术对人类的视觉的延伸作用,关注科学动技术与社会的关系;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领略平面镜成像的对称美,增进团结协作,不断进取的精神。
重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 望远镜、显微镜的原理
手段 多媒体、观察探究
教具 大、小平面镜,望远镜、显微镜、凸面镜、凹面镜、手电筒、汽车头灯、汽车观后镜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引入 同学们,我这里有几幅同学熟悉的名人的照片,你们想看么?想看的请举手。(手中藏一面小镜子,请两名学生看过后)告诉大家他看到了什么?(镜子中看到了自己,老师手上拿了一面小镜子。) 学生积极参与 设置悬念,增强求知欲,更好地融入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出示手中的平面镜问:同学们,看一看看到了什么?(自己的像)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平、光滑)想一想,想知道什么?(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平面镜有哪些作用?)对学生的参与热情给予表扬评价。 学生通过看、摸、想,口头回答交流自己的感受。 通过学生自己的感觉,初步感知平面镜,并思考提出问题
2、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及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猜想:平面镜成的是_____(实、虚)(倒立、正立)(放大、缩小)像。学生可能对虚、实不是很肯定;正、倒没有疑问,甚至可能会总结出左右相反;放大、缩小可能很多同学会认为与远近有关。 学生分组口头交流,汇总、发言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科学
3、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猜想,对不对呢?人的感觉并不一定都符合科学规律,对这些猜想,我们必须用科学实验进行探究、验证。设计实验:如何进行验证?需要哪些器材?平面镜成像还有哪些特点? 设计探究实验,提示参考P41活动。 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
4、教师演示后,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结果: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左右相反,上下不反;2)像与物体大小相同;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5)所成的像是虚像。 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总结 培养科学探究的基本素养。
5、平面镜成像与光的反射有什么关系呢?从理论上能否证明平面镜成像特点?利用课本P42图2.5.3解释分析。 学生跟着画,体验光的反射规律的应用 拓展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6、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怎样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你会吗?利用数学中学过的对称法来作图。检查学生作图情况,小结归纳作图方法:1、作垂线(用虚线)2、取等距离3、画虚像练一练: 在作业本上画一镜面MN,物AB,并用对称法作图。同桌交换检查 培养学生规范绘图,养成学生良好的绘图习惯。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除了平面镜以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做镜子用?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唐代的菱花镜(仿制品)、汉代的车马镜(仿制品)、平静的湖面等。 关注媒体 拓宽知识面
新课教学二、凹面镜和凸面镜 生活中,除了平面镜应用反射规律外,还有哪些应用光的反射规律的例子?出示相关的实物,引导学生自学阅读课本P42-43的内容。能否总结出凹面镜、凸面镜对光具有什么作用?总结:凹面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阅读、归纳、小结,口头回答 培养自学能力
课堂练习 1、一根长10cm的木棍,与平面镜平行放置时,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长度是 cm;若将木棍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则木棍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长度又是 cm。2、当人逐渐远离平面镜时,人在镜中的像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大小不变  D.无法判断 练习 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作业 活动练习第五节内容
板书 第五节 视觉的延伸一、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左右相反,上下不反;2)像与物体大小相同;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
垂直;5)所成的像是虚像。二、凹面镜和凸面镜凹面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与学生平时生活结合紧密,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但生活中造成的错觉(物与像不等大),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学习、理解有一定的影响,要多举例;比如站在不同的距离看地王大厦的高度感觉不一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课前测评 1、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回忆旧知,完成练习 为学习新课奠基
引入 人的求知欲望是无穷的,多少年来,人们渴望探知遥远星空的神秘面纱,也期盼扩展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望远镜、显微镜将使我们的期盼得以成为现实 关注教师 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新课教学一、望远镜和显微镜 1、演示P44活动“用两个不同焦距的透镜观察物体”可让几个学生完成活动后,口头表达看到的现象,(活动一看到远处的物体拉近了,活动二看到倒立、放大的物体)并告知学生:活动一即望远镜的光学原理,活动二既显微镜的光学原理。 参与活动,口头回答交流自己的感受。 通过学生自己的感觉,对利用仪器看到不可思议的现象,增强求知欲
2、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显微镜、望远镜学生先阅读课文,老师再作讲解1)望远镜:图2.5.11示…… 结构:物镜、目镜、反光镜原理:把远处的物体在目镜焦点附近倒立缩小的实像,再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作光路图说明)(折射式望远镜)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个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2)、显微镜的结构:图2.5.13示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片原理: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而目镜在此实像的基础上再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作光路图说明) 观察、理解 观察、理解、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4、用课件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学生阅读P45“光污染” 关注媒体 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作业 调查家庭住宅附近的光污染情况
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板书 第五节 视觉的延伸一、望远镜和显微镜1)望远镜:原理:把远处的物体在目镜焦点附近倒立缩小的实像,再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显微镜原理: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而目镜在此实像的基础上再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学反思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