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从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说起课前任务 阅读下列短文《富兰克林和使他名声大振的风筝实验》;用“—”划出富兰克林风筝实验所用的实验材料,圈出风筝实验的环境条件。从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说起课中任务转自世界上最古老的同行评议学术期刊:《英国皇家学会学报》 本杰明·富兰克林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会员Peter Collinson的信——关于带电的风筝 请你设计实验方案来检测物质的导电能力我们一起来探索任务一:自主探究(一):
检测物质的导电能力(1)(2)(3)(4)(5)(6)(8)(9)(10)(7)任务三:(11)玻璃柱1.组内成员分工合作。
2.合作连接电路。(鳄鱼夹相连,检查电路是否连接成功)
3.实验完成,组内讨论: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任务二:连接电路,进行检测,记录现象(小组合作)(1)(2)(3)(4)(5)(6)(11)(10)(8)我们发现了了什么?(7)任务三:(9)硅谷转自世界上最古老的同行评议学术期刊:《英国皇家学会学报》 本杰明·富兰克林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会员Peter Collinson的信——关于带电的风筝?我们一起来观察 风筝线弄湿以后会发生什么呢?自主探究(二):玻璃加热后导电能力的变化金属容易导电金属容易导电食盐水容易导电食盐水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风筝能将闪电通过风筝线传递到钥匙; “科学本质”的主要特征之一:
科学知识极大地依赖于观察、实验证据、理性辩论和怀疑,但并非全部。半导体课后任务 你会用弄湿的手去触摸开关吗?为什么?课后任务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禁止在高压线下放风筝。这是为什么呢?课后任务 公路上行驶的油罐车由于受到颠簸,汽油和油罐之间不断摩擦起电容易引起火花。为避免爆炸,在车的后部拴一根铁链拖在地上,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原因吗?第3节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能用正确的方法检测物质的导电能力。?????????
(2)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3)知道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
(4)能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导体和绝缘体导电能力不同的原因。2、情感目标:(1)培养和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2)学会合作与交流。??????
(3)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3、技能目标:????
(1)能设计一个最完善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2)记录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并能根据现象的不同进行分析。(3)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物质依据导电能力不同可分为导体、绝缘体、半导体;了解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能变成导体;知道物质导电能力不同的微观原因。教学难点:能用正确的方法检测物质的导电能力。三、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前任务阅读短文《富兰克林和使他名声大振的风筝实验》,完成任务用下划线划出富兰克林风筝实验所用的实验材料,圈出风筝实验的条件。环节二:课堂引入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在百度搜索中发现,近几年人们对它存在很多质疑,主要原因之一:制作风筝的材料能否将闪电引下来。今天我们就来检测一下这些材料的导电能力。环节三:小组合作检测物质的导电能力任务一:设计实验的电路图将所需要的元件进行连接,完成电路图的设计。问题: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显示或者说明这些材料中哪些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请大家通过小组合作获得组内的最优方案,展示在白纸上。学生讨论得到最佳方案。任务二:连接电路,检测各种物质的导电能力,完成表格介绍除风筝实验材料以外的其它材料,让学生在实验中能够仔细观察,寻找它们的独特之处。任务三:组内讨论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在实验中的发现。环节四:探究物质导电能力的转化我们在检测中发现,风筝实验的有些材料确实是不能导电的,难道他们的质疑是正确的吗?引导学生思考风筝实验环境与今天我们检测环境的不同。得出材料弄湿后有可能导电。教师演示实验:风筝线被雨水弄湿后是否能够导电。由实验得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导电性会发生变化,那么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是否能变成导体呢?学生自主实验:玻璃加热后导电能力的变化。教师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实验完成总结: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能变成导体。环节五:物质导电能力的微观解释让我们通过模型来了解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讲授。最后总结: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内部存在大量自由电荷;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几乎没有自由电荷。环节六:让我们重新回到风筝实验,通过前面的探索,我们能否知道风筝能否将闪电引下来?播放美国科普电视节目《流言终结者》中对模拟风筝实验的视频,从中得到流入钥匙的电流量足以“电”到富兰克林的手指;那股电流足以让放风筝者心跳停止。引导学生回答新的质疑还在产生,探索还在继续。环节七: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