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课件+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两首 课件+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04 19:21:41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今天,我们学习两首与学习有关的古诗。这两首诗以清新的笔调,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首古诗,体味一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吧。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2.理解古诗,从中懂得求知的道理。(难点)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写作勤奋,现存诗作9000多首。内容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的疾苦,表现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主要作品:《示儿》《钗(chāi)头凤·红酥手》《卜算子·咏梅》。亩 鉴mǔjiàn子聿   鉴别yùjiàn行示:
终:
浅:
鉴:
渠:
绝知:
躬行:教导。
到底,毕竟。
浅薄。
镜子。
第三人称“他”,诗中指水塘。
深入、透彻地理解。
亲身实行。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核心问题:
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串珠问题:
1.如何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的题目?
2.《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冬夜读书示子聿【子聿:陆游的儿子。聿,yù。】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古人做学问,都是竭尽全力从不懈怠的。在年轻的时候,不断地下功夫钻研,直到年纪大了才会有所成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亲身实行。】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终归还是肤浅的,要更深地学得知识,懂得道理,必须亲身实践。 【浅:浅薄。】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以古人为例,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孩子:读书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不但要下功夫潜心钻研,而且要坚持不懈、尽心竭力。应趁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努力学习,奋力拼搏,切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思考:诗的前两句主要写什么?后两句,诗人从“知”和“行”的关系着笔,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诗人认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否真正理解,是否符合实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算得上真正有学问的人。思考:诗的后两句主要写了什么?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冬夜读书示子聿》告诉我们做学问一方面应该终生不遗余力地刻苦努力,另一方面要亲身实践,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核心问题:1.如何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的题目?串珠问题: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意思是在一个冬日的夜晚,用读书生发的感悟教育儿子子聿。2.《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冬夜读书示子聿》写了两部分内容:前两句谈做学问应该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后两句谈做学问应该深刻理解、亲身实践。做学问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绝知此事 深刻理解、亲身实践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通过写陆游用读书生发的感悟教育儿子子聿的事,告诉我们做学问一方面应该终生不遗余力地刻苦努力,另一方面要亲身实践,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冬夜读书示子聿》让我们懂得学习与实践密切相关,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肤浅的,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将知识夯实。课件30张PPT。第二课时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3.理解古诗,从中懂得求知的道理。(难点)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大诗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极高的修养,对经学、史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主要作品:《春日》《观书有感》等。 鉴jiàn   鉴别jiàn方塘:
徘徊:
源头:
无遗力:
清如许:方形的水塘。
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造句:他独自在江边徘徊。
这个厂每月的产值一直在三百万元左右徘徊。
塘水发源的地方。
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这样清澈。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核心问题:
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串珠问题:
1.《观书有感》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2.《观书有感》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为什么用“观书有感”做题目?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亩:mǔ。】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塘水明澄清澈犹如一面明镜打开。这如镜的池水里荡漾着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彩。【塘:水塘。】【鉴:镜子。鉴,jiàn。】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忍不住地问池塘,怎么会这样清澈见底?我忍不住地问池塘,怎么会这样清澈见底? 【渠:第三人称“他”,这里指水塘。】【那:同“哪”。】【为:因为。】【源头:塘水发源的地方。】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这两句诗是以镜喻塘,以塘喻书,以方塘映照之美,喻写读书学习之妙。读书的妙处在于:书中有浩瀚的知识可供学习;读书学习能让人领略到美好的境界,进而滋润心灵,焕发神采,充满生机和活力。思考:诗的前两句主要写什么?诗人用设问的句式,借池水永远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喻写要想心灵澄明,学问厚重,就得不断地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思考:诗的后两句主要写了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核心问题:《观书有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补充新的知识,才能进步不已。1.《观书有感》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串珠问题:《观书有感》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前两句写方塘澄碧荡漾的喜人景象,喻写读书学习之美妙。后两句议论塘水保持清澈的缘由,喻写持续学习,汲取新知。2.《观书有感》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为什么用“观书有感”做题目?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比喻读书体会。这首古诗告诉我们,正如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一样,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心智开阔,更加睿智。方塘美景 喻指读书学习之妙
源头活水 喻指持续学习、汲取新知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比喻读书的体会,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补充新的知识,才能进步不已。杂诗
(东晋)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关于读书的谚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关于读书的名句毛泽东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
毛泽东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时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观书有感》让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不断汲取新知识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精益求精。一、用“√”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子聿(lǜ yù)    半亩(mǔ mǎo)
一鉴开(jiàn jiān) 徘徊(huí huái)﹒﹒﹒﹒√√√√二、辨字组词。
遗(   ) 躬(   ) 浅(   )
遣(   ) 躯(   ) 钱(   ) 塘(   ) 绝(   ) 徘(   )
糖(   ) 艳(   ) 排(   )    遗产派遣鞠躬身躯深浅金钱池塘糖果绝对鲜艳徘徊排队毕竟。深入透彻地理解。亲身实行。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够的,做什么事都要亲自实践,才能真正有所收获。第三人称“他”,这里指水塘。因为。塘水发源的地方。 要问这一池水怎么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四、用“/”标出朗读停顿。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