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壮丽山河”
主题教学设计
【主题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4篇课文围绕主题“壮丽山河”来组织。由《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四篇课文组成。本单元的“壮丽山河”与前面各册中写台湾的蝴蝶谷、南沙群岛、庐山云雾、沙漠绿洲、高原、草原等文,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弘、景象万千的河山长卷图,长城、运河、秦兵马俑等历史文化遗产更是辉映其间。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三亚落日》是一篇精美的写景文章,课文描写了洋溢着热带风情的三亚壮美而富有诗意的落日景象。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文章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言清新,可以将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文中活泼、清新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读者,教学时要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朗读品味,使学生了解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积累一定的好词好句。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本文的语言很美,写法上也着鲜明的特色:(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总——分——总”的结构,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二)语言凝练,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烟台的海》文字精美,如诗如画。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充实与忙碌,使烟台的海成了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文字亦如笔下景观一样波俏明丽。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本次习作以钱钟书的女儿回忆和爸爸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的一段文字为例,表达浓浓的父子之情。编者以这段文字为引子,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回忆,捕捉可以表达亲情的镜头,进行习作。这篇习作属于记事的范畴,注意以几个特写的镜头来展开记叙,写出情趣。
本次练习安排了四项内容:
语文与生活: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学会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诵读与积累:背诵与冬天有关的成语。注意在适当理解的基础上,想象成语构成的意境。
写好钢笔字:注意行书的间架结构和行间距,把字写得端正整洁。
口语交际: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几篇课文,练习用自己的话,把家乡的名胜古迹,珍奇的动物、植物或矿产资源、民风民俗、民间传说介绍给大家。注意说话的条理性。尽量用导游的口吻介绍。
【主题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2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体会课文语言用词的准确、生动与精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相应的段落。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感受祖国山河的博大与壮美,升腾起强烈的爱国情怀。
4、体会比喻句和拟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会用比喻和拟人写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5、体会游记的一般写法,领悟如何在游记写作过程中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方法。
6、口语交际: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几篇课文,通过搜集资料,准备导游词,当众作介绍,把家乡的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介绍给大家。
7、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
【主题单元教学重难点】
1、感受大自然的壮观与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2、选取新鲜有趣的事情来写作,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学会搜集资料,当众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民风民俗。
【教学板块设计安排】
板块 板块目标 课时 教学流程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本单元课文,自学本单元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思考单元主题,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结合感兴趣的问题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课外 自主预习,小组合作。
预习交流检测,感知主题 通过交流、练习等形式,检查学生自主预习情况,总结自读方法;初步交流感知课文内容,提炼单元主题,提出探究问题。 2课时 字词反馈,阅读交流,提炼主题。
品读课文感悟主题,激发情感 品读《长江之歌》,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2课时 自主探究,想象意境,诵读感悟。
品读《三亚落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培养学习、交往的能力。初步感悟抓景物的形状、颜色来描写景物及景物变化的方法,创造性地练习说话,写导游词提纲。 2课时 阅读感悟,合作探究,深化理解,指导说话 。
品读《烟台的海》,仿造打比方的句子,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2课时 自主品读,探究讨论,诵读感悟。
品读《记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让学生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课时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感悟情感。
启发谈话回忆童年,习作表达 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2课时 搜集资料,回忆童年,完成习作,评价修改。
介绍家乡积累成语,写好两字 学习练习1: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学习口语交际“我来当导游”, 注意说话的条理性,尽量用导游的口吻介绍。钢笔字、毛笔字练习。 3课时 仿造句子,背诵成语,搜集介绍,写字练习。
回顾单元主题,巩固练习 回顾单元课文内容,激发爱国情感,回顾总结单元主题。复习巩固单元知识,练习反馈。 2课时 回顾提炼,练习巩固。
【主题单元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学习小组检查字词掌握及课文朗读情况。
2、小组分工开展阅读活动,自主搜集家乡资料,并集中交流。
3、完成习字册第一部分,教师批阅,根据作业情况总结出优点及主要问题。
【主题单元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 预习交流检测,感知主题(2课时)一、导入1、出示词语:长江、三亚、烟台、金华2、读。交流对以上祖国的风景名胜以及重要城市的了解,在这些城市中有哪些著名的景观。由这些景观你又感受到了什么?交流揭示本单元内容。二、教学生字词1、小组交流:通过预习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并请小组代表板书词语。指名读,集体正音。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强调。2、多形式朗读。交流词语理解,适当尝试说话练习,可同时用上多个词语。3、字词书写。交流预习中习字册第一部分临写的情况(较容易掌握和难写的字等)。教师根据交流及作业情况,重点生字再指导。学生适时书空,临写。描红临写习字册第二部分(词语)。4、练习反馈。(1)补充词语突兀森( ) 微波( )起 ( )为壮观 如( )如( )( )( )细语 ( )山峻岭 前( )后继 ( )而不舍美妙绝( ) ( )大无朋 挺( )俊秀 ( )然无声(2)看拼音写词语、抄写生词见补充习题。(3)多音字组词悄 qiao( ) 曲 qu( ) 似 si( ) 系xi( ) qiao( ) qu( ) shi( ) ji( )5、学习小组互相批改,表扬优秀个人和小组。三、感知单元内容,提炼主题1、本单元有哪些内容?哪篇课文读得最好?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课文,正音顺句。2、相机引导学生感知梳理课文内容,解决部分疑问。3、预习了这些课文,有哪些收获、感悟或想法、问题?提炼主题。第二板块 品读课文感悟主题,激发情感品读《长江之歌》(2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背诵课文。教学准备:中国地图、《长江之歌》MP3教学过程:一、聊长江,激发情趣1、同学们,古老的中国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今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中华第一条大河“长江”的风采。(指地图说:这就是长江)2、板书“长江”,你对长江有哪些了解,我们来交流一下。(用一句话来介绍长江某一方面的内容)3、长江,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有多少作家、作曲家赞美了它啊!今天,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我们来学习一下。(板书:之歌)4、你知道这首歌吗?你知道有关这首歌的什么?5、介绍《长江之歌》的来历。这首歌的歌词豪放,歌声雄浑,唱出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也唱出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想不想欣赏一番?二、初读课文,欣赏歌曲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了解歌词边来欣赏这豪迈奔放的歌曲。(播放女高音独唱《长江之歌》)。2、 听了这首歌,看了有关长江的这么多介绍,你不禁产生了怎样的想法、感受?交流中相机引导:为长江而自豪,长江真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好。3、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读读、品品,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用你的心灵去感受,只要你用心朗读体会,一定有满满的收获。三、检查交流,了解结构1、首先,你要读好这些字的字音。(出示)2、你感受到了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自由交流总结: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板书: 无穷的源泉 母亲的情怀3、你还发现作者赞美了几次?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4、鼓励大家正确、流利、感情朗读,女生读第一部分,男生读第二部分。四、精读训练,感受长江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2、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3、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4、交流、讨论。5、精读第一节:(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2)交流:出示: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3)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4) 交流。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宽阔。)“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感情。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6、精读第二节。(1) 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2) 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4)指导朗读第2节。(5)指导背诵第2节。五、练习朗读全诗,赞美长江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3、练习朗读。六、学唱歌曲七、布置作业:1、完成《语文补充习题》。2、练习写诗句: 你从—— 你向—— 你用—— 你用—— 3、背诵《长江之歌》。 4、广泛阅读,了解长江的变化,为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描绘未来的宏伟蓝图。板书:1、长江之歌雪山 东海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 未来 哺育 挽起有母亲的情怀 灌溉 推动参考资料:《长江之歌》: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 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全流域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教后记:品读《三亚落日》(2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个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搜集图片、查阅文字资料了解三亚的概况。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地处我国最南端的城市是哪一座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亚)2、通过课前预习,相信同学们对三亚都有了些了解,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三亚。指名学生简单介绍3、教师小结揭题:三亚是祖国南海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登上时空飞车,跟随作者到祖国的南疆——海南省的三亚市,去欣赏那里浓浓的热带风情和那美妙绝伦的落日景象。(板书:落日)二、品读词句,潜心感悟(一)品味浓浓的热带风情过渡:去过三亚的人多说三亚美,三亚美在哪儿呢?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轻声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我们的慧眼去找找三亚的美。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作者所描写的三亚景物。2、随意指名说说三亚美在哪儿,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蓝透了)的海水 (低翔)的白鸥 (洁白)的翅尖(挺拔俊秀)的椰子树 (碧玉般)的树冠 (玉屑银末般)的细沙3、指导读好这组词语过渡: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一边听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4、师在优美轻柔的音乐中倾情朗读。5、学生在音乐声中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我仿佛看见了金色的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我仿佛听见了海鸥欢快的鸣叫声。走在沙滩上,脚下软绵绵的,玉屑银末般的细沙挤进我的脚丫,痒痒的。我看到了太阳照着白鸥,白鸥的翅尖都变成金色的了,一群小朋友在沙滩上堆起了沙房子。我看见了一棵又一棵结着椰子的椰子树,听见了渔船上飘荡的渔歌……)6、指导朗读:听了同学们优美的描述,老师也完全沉醉于三亚那迷人的热带风情之中了,就让我们把这份赞叹、这份喜爱融入于朗读中吧。7、小结过渡:蓝蓝的海,蓝蓝的天,白如雪的海鸥绕着你低低地飞,脱下鞋袜,踩在那柔柔的、细细的、玉屑银末般的沙子上,感受三亚迷人的热带风情,那是多么惬意啊,在这样的地方看落日,可真有——诗意呀!(板书:真有诗意),难怪作者会说在三亚看落日滑落的景象是——美妙绝伦的。(板书:美妙绝伦)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那美妙绝伦的落日景象。(二)感悟美妙绝伦的落日景象1、师:在作者的眼里三亚的落日像什么呢?请大家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完成填空。出示:三亚的落日一会儿像 ,一会儿像 ,一会儿像 。2、学生朗读后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孩童 大红灯笼 跳水员3、师:是呀!三亚的落日是善变的,相比较而言,你更喜欢它像什么呢?请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想想、品品。4、全班交流。◆学生交流到喜欢落日像孩童的时候,相机出示语段: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1)指名填空,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用红粉笔写上文字。(2)引导感悟:歪着红扑扑的脸,没有一丝的疲倦,还在潇洒的抖动,这说的分明就是一个孩子呀!读读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3)指名回答:我仿佛看到了 。(4)指导朗读:我们真得感谢作者的神来之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如孩童般快乐的落日。孩子的灵动可以感染一切,三亚的落日也像孩子般用它的热情感染了大海,金红一色,热烈一片,读出这种快乐和热烈。◆学生交流到喜欢落日像大红灯笼的时候,相机出示语段: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浮)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下落),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1)指名读(不要读括号里的词),说说在这段话里,作者把三亚落日比作了什么?(2)小声读,请注意文中带点的字,如果换成括号里的字,有什么不一样?(3)学生交流,师相机点拨字词间的区别。 (4)小结:同学们的分析得真深刻,体验得很到位。这就是作者用词巧妙之处,每用一词都是十分讲究。给读者以无限的品味。结合刚才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学生交流到喜欢落日像跳水员的时候,相机出示一组语段:A.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B.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1)分组读两个句子,说说哪句话好?好在哪里?(2)指名说。(第二句把夕阳完全落下去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3)齐读第二句话。(4)“我”为什么要“瞪大双眼”欣赏落日呢?说明了什么?(突出“我”对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5)是啊,落日的美景让所有的人都为之惊叹,让我们再好好的读出落日的美妙吧!5、师:三亚的美景带给了我们无穷的遐想,让我们把这美妙的瞬间永远定格在脑海中吧!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地方美美的背诵下来,好吗?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包含着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多美的景象啊!面对此情此景,万语千言,只有一声感慨。 出示: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2、指导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优美的音乐响起,伴着海浪涌过的涛声,海鸥的鸣叫声。3、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其实也不乏美景,让我们用自己智慧的双眼去发现吧!别忘了把你喜欢的美景描绘下来,用文字行,用画笔也行,好吗?四、拓展延伸,积淀内化1、补充阅读巴金的作品《海上日出》。2、小练笔:大自然的景象变化万千,只要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仔细观察,就一定也会发现更多的美,请你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五、布置作业1、完成《补充习题》。2、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板书:2、三亚落日 像孩童真有诗意 像灯笼像跳水员教后记:品读《烟台的海》(2课时)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4、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及烟台图片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你们看过或游览过大海吗?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 2、看中国地图,沿海城市很多,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呢?(烟台) 3、揭题。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看画面,听配乐朗诵,说说自己的感受。 2 、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 、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学生读课文。 4、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5、 分清段落层次。三、学习第一段,引出“独特”:1、齐读。2、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四、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特”1、朗读想想这一段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分层。(海,人)2、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看题头的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突出“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语,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3、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读第二层。(突出“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体会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4、通过读,你欣赏到了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怎样的 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 5、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 愿意记住它吗 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诵给大家听。6、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整体读,想想讲了那几个意思——分层朗读、理解、体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背诵。五、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1、学生自学(读、说、背)2、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3、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六、学习介绍秋天烟台的海1、自渎第5自然段,整体感知。2、找出句子,朗读并体会海的特点。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3、“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从“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5、把2—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介绍呢?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的那么凝重。(理解凝重)冬天烟台的海景象尤为独特,所以一开始就介绍它。七、细读第三段:1、齐读第6自然段。2、联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3、欣赏画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八、总结全文:1、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绍。比谁介绍得好?2、你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能把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介绍吗?九、布置作业:1、课后向爸爸、妈妈等说说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样子,让他们也感受一下那里的壮观、美丽、蓬勃、充实。2、写一个片段,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3、完成语文《补充习题》板书:3、烟台的海 海 人 冬 凝重 不畏严寒 春 轻盈 勤劳播种 夏 浪漫 人海相依 秋 高远 充实忙碌 ————————- ————————— “画”“背景”“舞台”〈————〉“活剧”教后记:品读《记金华的双龙洞》(2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准备:金华双龙洞的图片资料、及从空隙进入内洞的实景影片片断。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记”的是什么?(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丽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游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1、学生自读课文。2、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第四段(5)介绍孔隙。 第五段(6、7)介绍内洞。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浏览时间人物、景点。)(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四、学习第二段。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2)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 油桐 砂土新绿特点——各色 白色 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色呢?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总结第二段段意: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追溪流到洞口。五、再读课文,总体感知: 1、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 孔隙 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六、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A、组织: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下面,我们先按课堂小组开展讨论,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欢的?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孔隙:窄小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黑、奇、大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 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板书:外洞:宽大七、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八、回归整体:1、教师根据板书总结引导:我们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一同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这其间我们感受到路上明艳的景色,听到了溪流的欢唱,看到外洞的宽敞,体验了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更让我们欣赏到内洞的“黑、奇、大”,我们不禁发出感叹。在我们游览的同时,泉水始终伴随着我们,找找书中描写泉水的句子。总结:一是游览顺序,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2、根据提纲,练习复述课文。九、总结本课内容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同作者一起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奇特,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领略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课后大家要认真背背自己喜欢的部分,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你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面另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十、布置作业1、语言积累: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读一读,记一记。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完成《语文补充习题》板书:4、记金华的双龙洞外洞 宽大孔隙 窄小内洞 黑、奇、大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教后记:第三板块 启发谈话回忆童年,习作表达(2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教学准备: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3、教师简要提示。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1、读范文《爸爸逗我玩》。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五、作文修改六、誊写习作教后记:第四板块 介绍家乡积累成语,写好两字(3课时)教学目标:1、语文与生活,引导学生在语文生活中学习如何使用拟人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 2、让学生诵读和积累十二个描写冬天景色的词语,能大概说说它的意思。凭借相关词语的意思建立一幅风雪美景图,感受冬景的美。 3、写好钢笔字、毛笔字 4、口语交际:我来当导游。根据口语交际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和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拟人”手法的生动有趣,尝试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将事物写活。 2、让学生诵读和积累十二个描写冬天景色的词语,能大概说说它的意思。3、写好钢笔毛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收集家乡的资料,准备导游词。 教学准备: 1、简单的图片。 2、收集家乡的几个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语文与生活) 教学第一部分。1、创设情境,自读课文的这段话,思考:爸爸把“小溪哗啦啦地流着。改成”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哪句话更生动有趣。 (1)点明这是拟人写法。 (2)说说拟人写法对于文章起到什么好处。 (3)你还有什么样的修改方法。如:小溪追逐着,嬉笑着等。 2、学第二部分。 (1)自读三组句子,比较之间的不同点。 (2)小组内交流,再指名说说这样写的好。 (3)教师总结:后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读来更有感情,更生动。 (4)用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自己的体验。 3、教学第三部分。 (1)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 (2)设计情景练习:你和它们交朋友,与它们说说“悄悄话”,你猜它们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指导:让学生把这些事物当作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达。 (3)指名交流,并说说你这样写的原因。 (4)教师总结:运用拟人的写法把事物写活了,写得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正音“霜”、“疆”、“素”、“残”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3)同桌讨论每个词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全班交流,最好说说这些词语的使用情境。 (5)注意每一行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 (6)指出每个词语都描写了冬天的风雪美景。 2、积累反馈。 (1)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读读成语。(2)指名学生读。 (3)同桌练习背诵,指名学生背诵。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名读这段话,明确选自于课文《烟台的海》。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行款的优美,还要细心观察每个字间架结构的匀称、合理。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每个字的结构的书写注意点。 4、点:字距小于行距,大字紧凑,小字写的舒展一些,“的”字可适当小一些。 5、板演“广阔”、“舞台”、“威武雄壮”等词语。 5、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观察整体,一气呵成。 6、教师巡视并及时指导。四、教学第五题(写好毛笔字) 1、欣赏课本上的优秀书法作品,说说自己的感受。激发写好毛笔字的热情。 2、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字:“园”、“团” 3、学生读帖,讨论写好这两个字的要点。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园、团”的结构特点和书写方法。 “园”和“团”字都是立长方形,临写时体会口字要在米字格的中间,内的“元”、“才”要写得匀称、饱满。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练习。 (1)学生再次练习,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3)展示写得号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五、教学第四题 (口语交际) 1、课前准备:查阅收集家乡的迷人风光、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可配上一些图片。(指导学生收集的途径) 2、审题。 (1)启发谈话:有如果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并明确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3、指导。 (1)范读一篇学生写的介绍家乡的文章,说说这位小作者 抓住家乡的什么方面向别人介绍的。指出为了介绍时能流畅,可以写下导游词。 (2)学生思考:我们家乡有哪些特点?自己选择一到两个方面来介绍。 (3)小组内试着互相商讨并写下导游词。 组内可以分工来介绍,适当运用自己查找的资料,如能配上图片更好。 (4)学生自己练说,在小组内练说,再在小组内推荐一位代表上讲台演讲。 (5)上台演讲的要求:如神态大方自然,声音宏亮,语调抑扬顿挫等。 4、反馈。 (1)指名上台当小导游。(师生评议是否达到“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选出优秀小导游。 (3)小结本次口语交际的情况。教后记:第五板块 回顾单元主题,巩固练习(2课时)一、单元内容回顾。1、内容梳理。2、说说你喜欢的祖国的风景名胜,交流阅读收获。3、朗读展示,交流读书方法。 4、主题单元总结。围绕“壮丽山河”,谈谈自己的心得、感悟。二、单元巩固练习。 1.自主复习字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我给生字、二类字找到的形近字多音字四字词语成语春天夏天秋天冬天2.梳理整合读准字音:蘸 骚 彤 锲 惬 曳 潇 醺 漉 兀(1)同桌互读。(2)指名读。(3)回忆一下出现在哪篇课文里。综合练习(选择正确的读音)依恋(liàn niàn) 哺育( pǔ bǔ ) 纯洁(chún shún)收敛(liǎn niǎn) 湛蓝( zàn zhàn) 悄然无声(qiǎo qiāo)冬天深褐(hè kè)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船两头都系(xìjì)着绳子。(3)小山似的涌浪前赴后继、锲(qì qiè)而不舍地扑向堤(tí dī)岸。(4)在洞里走了一转(zhuǎn zhuàn),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5)这股带着潮气的风……只剩下凉爽和惬( xiè qiè)意。3.掌握词语荡涤 灌溉 逊色 洋溢 收敛 玫瑰 一盏 石凳 嬉笑 过滤 恬静 湛蓝 罗甸 杜鹃 油桐 臀部 石笋 磅礴 蜿蜒 哦 悄然无声 气势汹汹 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 呢喃细语 突兀森郁 玉屑银末 如痴如醉 蔚为壮观 崇山峻岭 赤朱丹彤 (1)自由轻声读,指名读(2)选用上面的词语填空。长江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用纯洁的清流( )花的国土,用( )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三亚( )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 )。它像一个快乐的孩童,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 );它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它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 )、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烟台北面临海,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冬天,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 )地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的涌浪( )、( )地扑向堤岸;春天,一道道白色的浪花像个顽皮的孩子;夏天,海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清晨,海边日出让人( ),晚上,海浪与堤岸( );秋天,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交响乐团的精彩演奏让我们(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而( )。学习上要有( )的精神。这座山( ),宛若一位绿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3)指出易错字,提醒同学注意。3、综合运用(1)字词练兵辨字组词
溉()彩( )劈( )薄( )条( )贱( )虑( )峻( )乳( )益()概()采( )臀( )礴( )涤( )溅( )滤( )骏( )貌( )溢()选字填空连 恋 念 纪( ) 留( ) ( )接 挂( ) 依( )溉 概 慨 大( ) 感( ) 灌( ) ( )括 慷( )写同音字:xùn 谦( ) 教( ) ( )速 ( )服xiè 水( )不通 一( )千里 不( )一顾jiàn 浪花四( ) 毛遂自( ) 循序( )进qiè ( )意 ( )而不舍④多音字组词。悄qiāo ( ) 转zhuǎn ( ) 系xì( ) qiǎo ( ) zhuàn ( ) jì( )(2)成语闯关寒冬腊月 北国风光 风刀霜剑 塞外边疆 漫天飞舞 纷纷扬扬 银装素裹 雪照云光 狂风暴雪 雪上加霜 风卷残云 神清气爽读成语,哪个成语不理解,交流。选择以上成语进行说话练习。以上成语都是描写什么的?你能完成以下练习吗?描写春天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 描写夏天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秋天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 (3)仿写句子。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________,____时而__,时而__,时而__,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气势汹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题单元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二次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