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测评卷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
题组一古代诗歌形象的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漫 感①
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 亥 杂 诗
龚自珍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②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②分:料想。
两首诗都运用了“剑”“箫”的意象,这两个意象也被认为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结合这两个意象和诗句具体分析诗人形象。(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剑是诗人的武器,是壮志的象征,也是悲恨情绪的寄托。(1分)箫,其音婉转悲凉,借以传达幽怨愤慨之愁绪。(1分)二者连用,展示了一个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或: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3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踏莎行·春暮
寇 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暗淡连芳草。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是从哪两个角度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景物形象鉴赏的能力,题干要求鉴赏诗歌从哪两个角度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回答此题时要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话再现词句所描绘的画面,同时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
答案:诗句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进行描绘的。(2分)开篇描绘出一幅清幽的暮春风物图。(1分)莺儿声老,红英落尽后,梅树上也结出了小小的青色果子;由所闻到所见,犹如画卷般可感可见。(2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题 葡 萄 图
徐 渭[注]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性情纵放,屡试不第。
第一、二句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进行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二句刻画了一位狂放不羁、落魄潦倒的诗人形象。“落魄”写其不得志,“独立”“晚风”写其寂寞孤苦的晚年,“书斋”“啸”字则写出他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3分)
题组二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渡青草湖①
[南朝]阴铿②
洞庭春溜③满,平湖锦帆张。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
穴去茅山④近,江连巫峡长。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⑤能航?
【注】①青草湖:在湖南岳阳西南,是洞庭湖南部水域的一部分,湘江、汨罗江水由此汇入洞庭湖。②阴铿:南朝诗人。曾仕梁、陈两朝,经历了政权迭变。③溜:水流的样子,这里指涨水。④茅山:在江苏省句容市东南。山有华阳洞。相传汉代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得道成仙。⑤讵:岂,怎。
“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中“逗”“息”二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解释“逗”和“息”两字在诗句中的含义,然后再把它们放在诗句中描绘诗句内容,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逗”“息”有逗留、停息的意思。(1分)舟行湖上好像停在水天之际的树梢上;飞鸟没有足够的力量飞过湖面,不得不停在高高的桅杆上歇息。(2分)这两个字巧妙地引出扁舟、飞鸟之“小”来体现青草湖面之邈远浩瀚。(2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宋神宗元丰五年作者因诗中讽刺宋兵久屯失利被奏,贬为郴州茶盐酒税,经过岳阳楼,登临有感,故有此词。
下阕“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词说说它的妙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词表达的是作者无端遭贬的愁恨以及思君、忧国、怀乡等复杂的感情。(2分)而这两句因夕阳而念及国君和故乡,(1分)不仅借景抒情含意蕴藉、耐人寻味,(1分)而且也给全词的意境增添了悲壮的色彩,很有感染力。(1分)
题组三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雨 过 山 村
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过 野 叟 居
马 戴
野人闲种树,树老野人前。居止白云内,渔樵沧海边。
呼儿采山药,放犊饮溪泉。自著养生论,无烦忧暮年。
这两首山水田园诗都运用了哪种描写方式?请结合内容说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好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能力。题干已明确这两首山水田园诗都运用了描写方式。整体感知两诗都用了白描,关键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1分)第一首诗中,“鸡鸣一两家”可见山村人烟稀少,生活于此多有悠然宁静、享受自然之趣,而“竹溪”“板桥斜”更是彰显出山居的平淡平和的生活状态。(2分)
第二首诗中,“树老野人前”写出了野叟生活于此多年,表现其生活的宁静自然,继而通过“渔樵沧海边”“呼儿采山药”“放犊饮溪泉”等生活事件的描述把宁静与自然扩大,凸显田园生活的安逸与恬淡。(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 山 农 家
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按诗人走访的顺序来写。(2分)先写山行途中的景色,再写刚到农家时的情景,最后写山农陪诗人看焙茶和晒谷。(3分)(如答“先写环境,后写人事”,言之成理也可。)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杂诗三首(其三)
[唐]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简要赏析颔联的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借月抒怀(借景抒情),(1分)远隔千山万水的征夫和思妇,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互相思念。(1分)②虚实结合(以虚衬实),(1分)既实写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虚写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月下双照的景象,突出了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2分)
题组四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9.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
赠 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曲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燕子因为怜惜花朵而衔花修补房梁上的花朵。联系刘禹锡的《乌衣巷》可知作者的情感既有对落花的怜惜,也有对盛衰的感叹。
答案: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斑驳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答出原因2分,情感2分。情感要点:①“惜花伤春”,②“痛惜衰败”。)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写怀
王 行①
尘路风花,暖空晴絮,游丝②剩有③萦牵处。客怀幸自不禁愁,啼鹃又恁催归去。
细草春沙,垂杨古渡,忘机可得如鸥鹭?平湖却也慰人心,片帆不碍烟中树。
【注】①王行:自号澹如居士,苏州人。明洪武初延为学校师,已而谢去,隐于苏州石湖。②游丝:昆虫吐出的柔丝,谐音“游思”。③剩有:颇有。
词人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借助风吹花落、游丝难系、柳絮飘飞、啼鹃催归等意象,透露出作客异乡,心怀故土的愁绪;②“忘机”句和“平湖”句抒发了摆脱俗世,归隐家乡的快慰。(4分,每点2分)
1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①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思想内容评价的能力。可以各抒己见,但要注意联系“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这一提示,结合自己对苏轼的认识,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示例一:苦闷、抑郁的心情。(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2分)
示例二:闲适、自得其乐。(1分)下片写作者在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2分)“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之情。(2分)(态度明确,1分。简要表述下片词句意思,2分。结合下片分析作者情感,2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琴 茶
白居易
兀兀①寄形群动内,陶陶②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③,茶中故旧是蒙山④。
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今无往还?
【注】①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②陶陶:和乐貌。③渌水:琴曲名。④蒙山:茶名。即蒙山茶。
诗中描写了诗人辞官后的“琴”“茶”生活,但全诗却表现出矛盾的思想,请对全诗的思想感情做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的能力。分析时要以联为单位,结合诗句分析。首联写自己天性开朗,旷达洒脱,与官场中的风气相悖,故寄身官场屡受排挤。颔联极写赋闲后的惬意之状。颈联起句写琴、《渌水》古琴曲,为作者之所爱,提此曲是为了表明平和心境;次句写茶,以表明自己超然的思想。看到唐王朝日益加剧的矛盾,各种弊端的呈现,他的忠君爱国之心无法掩饰,故此在尾联他仍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欲展宏图的期望。“穷通行止”,这里的“穷”指报国无路,“通”指才华得施,“行”指政见得用,“止”指壮志难酬。作者在这里表达了想返回长安为国效力的愿望。
答案:①首联表达了作者因与官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独,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生保持的开朗旷达、洒脱乐观之情。
②二、三两联写作者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闲适、惬意之情,但又隐含了作者对“抛官”闲居的无奈与郁闷。
③尾联作者一方面表达了看透“穷通行止”的豁达,另一方面却又表达了依然希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意思对即可)
1.阅读下面的晚唐诗,完成题目。(7分)
贾 客 词
刘 驾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歧。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1)本诗主要描述了两个人生场景,分别是: 、 。(每空最多6字)(2分)
答案:贾客抛尸山野 少妇梳妆家中
(2)结合全诗,赏析“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较为丰富的表达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末句用“当此日”,话分两头,对举少妇的对镜弄妆和贾客的白骨无归,一乐一悲,而倍增愁苦,再现了贾客及其妻子的悲惨命运。(3分)娓娓讲述少妇的打扮,却曲折表达了诗人对于晚唐社会动乱带来民生凋敝问题的沉重思考。(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
鹧 鸪 天
赏 荷
[金]蔡松年
秀樾①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②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注】①樾(yuè):路旁遮阴的树。②凌波:曹植《洛神赋》云“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本为形容洛神行走波上,轻盈飘逸。
(1)词中“夜光”指的是 ,“醉魂”指的是 。(2分)
【解析】本题实质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前句“胭脂雪瘦熏沉水”结束词语是“沉水”,再前句“水花晚色静年芳”陈述的主体对象是“水花”,结合这两句就可揣摩出“夜光”的本体应为“水珠”。“醉魂”中一“魂”字根据“逐凌波梦”推测出应与人相关,再结合全词可体会出“醉魂”的本体应是赏荷陶醉之心。
答案:水珠 赏荷陶醉之心
(2)简析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和作者思想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时应抓住词句中典型意象,然后展开想象加以理解即可。解答时应注意既要有情景的分析,更要有概括感情的术语,像安闲、恬静这样的关键词。
答案:全词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词借荷塘清秀,荷花婀娜,夜景清凉等几个方面表达词人安闲、恬静、爱怜、陶醉的思想情感。(手法2分,思想情感3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海 人 谣
[唐]王建
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
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海人被掠夺的珠宝如山般堆满了库房,这和《阿房宫赋》中“ , ”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中有“尖锐的社会矛盾”“海人被掠夺的珠宝如山般堆满了库房”的提示,再结合诗歌的内容,查找哪些句子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据“未央宫中常满库”可以推知“异曲同工”的句子应是“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答案:摽掠其人 倚叠如山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首先考虑每个句子中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再考虑句与句之间有没有运用表现手法。第三句“恶波横天山塞路”中的“恶波横天”明显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再说说夸张的运用是为了突出什么内容。第一、二、三句写海人的辛苦生活和穷困潦倒,而第四句写宫中的珠宝堆满库房,形成了鲜明对比,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罪恶。
答案:①对比。一方面海人终年辛苦,却因税多穷困潦倒没家住;一方面是未央宫里的珠宝常常填满库房。(2分)
②衬托。“恶波横天”衬海人“海里住”之险恶,“山塞路”衬海人“役象”之艰苦。夸张。用“恶波横天”来形容海人居住和劳动环境的恶劣。(3分)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喜逢郑三游山
[唐]卢仝
相逢之处花茸茸,石壁攒峰千万重。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天 平 山 中
[明]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1)这两首诗虽然用了相同的形容词“茸茸”,但描写的景物特点却不尽相同:卢诗是形容花草的 ,杨诗是形容细雨的 。(各不超过4字)(2分)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对“花草”与“细雨”两个本体事物特征的理解,根据花草可想到柔嫩茂盛类似术语,根据“细雨”的“细”字,可想到温和细密类似术语。
答案:柔嫩茂盛 温和细密
(2)分别赏析两首诗的后两句。(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首后两句是自问自答式,第二首“一路莺啼送到家”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因此手法应想到情景交融。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答案:卢诗通过问答式话语的设置,既抒发了希望再次相遇好友的美好情意,又彰显出自己不媚世俗、傲岸不羁的人格追求。杨诗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既表达了一路沉醉花香鸟语的悠然心情,又从侧面衬托出天平山的景色之美。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问题。(7分)
望 秦 川①
李 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按此诗中意思指长安一带。
(1)诗歌前四句写眼前之秋景,写出了秋的 这一特点;后四句写心中之秋景,写出了秋的 特点。(2分)
答案:明净 萧瑟(凄凉、森然、凛冽、寥落)(每空1分)
(2)诗歌后两联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三联“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明显是写景,第四联“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明显是抒情,因此手法要想到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揣摩诗人感情时要关注注释“是诗人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解答类似题目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借飒飒作响的竹林、寒色中的五陵松柏、霜露等秋景做渲染和衬托,抒发了诗人看到秋景想起了官场上的失意,离别长安的悲凉之情。(答对“手法”得1分,答对“感情”得2分,有分析得2分。“手法”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亦可)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7分)
江 城 子
段成己①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
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摩诘②起,凭画作、倦游图。
【注】①段成己,金末正大间进士,曾任宜阳主簿。金亡,与兄避居龙门山。兄殁后,闭门读书,近四十年。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征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②九原,指墓地;摩诘,唐王维字摩诘。
(1)这首词的上阕运用 修辞描写出了 的环境特点。(2分)
答案:比喻或拟人 清幽
(2)简要分析这首词下阕的写作手法及其表现的思想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写作手法:a.结构上采用总分方式,(1分)先总写“闲来活计未全疏”,再分写以下四小句代表性的田园生活之事;(1分)b.描写上虚实相结合,(1分)先实写“月下打鱼”等实际生活情景,后虚写想象中唤王维起来画倦游图的情景。(1分)
②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对与世无争、自给自足、自由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享受、喜爱之情。(1分)(或:表达了词人淡泊名利,厌倦仕途纷争,安享归隐之乐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唐]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1)“令人长忆谢玄晖”一句中,“长忆”与上文 一词相呼应,抒发了诗人 的感慨。(2分)
(2)从炼字的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独上 知音难觅(每空1分)
(2)“摇”“滴”二字用得极好。(1分)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2分)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2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岁 暮 到 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这首诗颔联“寒衣针线密”一个“密”巧妙化用了唐代诗人孟郊
中的诗句“ , ”。(2分)
(2)张维屏曾评价清代诗人蒋士铨的诗“言情而出以蕴藉,故无粗率之辞;用事而巧于剪裁,故无堆垛之迹”。《岁暮到家》这首诗也体现出“巧于剪裁”的特点,请结合本诗进行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游子吟》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答出诗名1分,答出诗句1分)
(2)诗的前四句,分别以出句写“母”,以对句写“子”,好像两组母与子交错组合的四个镜头,形成相互映衬的场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2分)诗的后四句,前两句写母爱,后两句写子情。构思巧妙,剪裁得当,细腻传神地叙写了儿子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的真挚醇浓的亲情,表现了家庭的慈爱和顺。(3分)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7分)
泛 舟
[明]薛蕙
水口移舟入,烟中载酒行。诸花藏笑语,沙鸟乱歌声。
晚棹沿流急,春衣逐吹轻。江南采菱曲,回首重含情。
(1)这首诗记述了 (季节)泛舟的经历,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2分)
(2)这首诗的颔联“藏”和“乱”字是诗眼,结合全诗分析其妙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春日(1分) 寄情山水的闲适安逸(对江南春日美景和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
(2)“藏”和“乱”分别是“隐藏”和“搅乱”之意。(1分)“藏”字写出了花的多、密及布满野花的小洲中飘荡着游人的欢声笑语。(1分)“乱”字写出了鸟之多及飞鸟的鸣叫搅乱了游人的歌声。(1分)两个字化静为动,描绘了欢快灵动的画面,(1分)抒发了诗人对江南春日美景和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7分)
半山春晚即事①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②园屋深。
床敷③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此诗作于新法失败后,诗人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时。②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③床敷:安置卧具。
(1)前三联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试进行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隐者。(1分)从他居室周围的环境看出:坡路上林树翳翳,园屋前枝叶交盖。这绿荫蔽天的环境多么安静和可爱,连园屋也显得更深远和荫蔽了。(1分)从他日常起居看出:有时安闲地坐在床敷(坐具)上憩息,有时着履策杖去探幽寻胜,过的是悠闲自得的生活。(1分)
(2)表面上,作者与北山之鸟一起过着恬淡闲适的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实际上只有北山之鸟给他好音,慰藉他的孤寂,流露了作者胸中的举世无人相知的痛苦和愤慨。(2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7分)
道旁稚子
郑 獬
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①赤立仍苦饥。
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
【注】①骭(ɡàn):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
(1)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稚子”形象?诗人刻画这一形象的主要手法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稚子形象:瘦弱、饥寒交迫。(2分)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用稚子和凫鹜、百鸟做对比,凫鹜肥过稚子,鸟有毛而人无衣,突出了稚子的悲惨处境。(2分)
(2)体现了诗人对饥寒交迫的稚儿的深切同情,如“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一句体现了诗人对稚子的深深怜惜;(1分)对统治阶层的愤恨之情,如“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一句是对统治阶层只知掠夺、罔顾百姓生死行径的控诉。(2分)
【加固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2)题。(7分)
庾 楼 晓 望①
[唐]白居易
独凭朱槛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竹雾晓笼衔岭月,苹风暖送过江春。
子城②阴处犹残雪,衙鼓③声前未有尘。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注】①此诗为白居易被贬江州期间所作。②子城:指大城所属的内城。③衙鼓:衙门中用以召集官吏的鼓。
(1)诗题和颔联均有“晓”字,请列出诗中其他表示这一时间的若干词语。(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凌晨,②初明,③衔岭月,④衙鼓声前(答出①或②给1分,答出③或④给1分)
(2)此诗三联写景,一联抒情。有人认为诗中情景交融、衔接自然,也有人认为诗中情景不够协调。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看法:此诗情由景出,衔接自然。理由:前两联之景清新明快,颈联之景则略显冷清寂寥。景中所含情绪的变化反映了诗人被贬江州期间挥之不去的思乡恋阙之情,为尾联抒情做了铺垫。
示例二:看法:此诗情景关系不够协调。理由:前两联所写山光水色、竹雾岭月、暖风春意,给人以清新愉悦之感,而颈联写景平淡。诗中之景未能与深沉忧伤的望乡之情融为一体,情感的抒发显得突兀。(观点明确1分,言之成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