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1-05 18:2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1张PPT。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文学名著 现代美术课程标准
  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
  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
  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知识与能力
  利用网络技术查阅、搜集相关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重点
  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毕加索的艺术成就;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难点
  通过20世纪的美术、音乐、电影讲述历史。一、繁荣的现代文学德莱塞  德莱赛是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倾向主要是作家内心冲突与客观社会现实结合的产物,他的小说打破了19世纪末期传统的小说观,开创了一种大胆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的小说形式,为美国小说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德莱塞( l871—1945)出生于破产小业主家庭。曾长期在社会底层劳动挣扎。青年时期曾任报刊记者和编辑,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17年后倾向社会主义,1928年应邀访苏,1945年申请参加美国共产党。德莱塞是倾向社会主义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1928年访苏前,他的创作仍属批判现实主义范畴。写出了揭露美国社会贫富悬殊、道德沦丧的长篇小说《嘉莉妹妹》(1900)、《珍妮姑娘》(1911)和揭露金融资产阶级的发家及其必然灭亡的长篇小说《欲望三部曲》(第1部《金融家》1912,第2部《巨人》1914,第3部《斯多葛》1947)。代表作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1925)通过一个穷教士儿子克莱特·格里菲斯为追逐金钱财势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事,不仅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同时更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美国生活方式对人的普遍的罪恶性腐蚀毒害作用。这时期作者尽管也受社会进化论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的影响,且把它们运用于人物构思和心理刻画上,但他把他们跟社会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并未陷入生物和情欲的泥淖,反使作品具有丰满的现实主义内容和巨大艺术感染力。1928年访苏后,随着德菜塞政治立场的转变,他的创作也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道路。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德莱塞访苏印象记》(1928),政论集《悲剧的美国》(1931),短篇小说集《妇女群像》(1929)等。《美国的悲剧》剧照  “小说之所以得到成功,并非因为‘它是悲剧’,而正因为‘它是美国的悲剧’。”
                ——德莱塞海明威的目光 美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曾被誉为“理想的代表,反战的斗士”。代表作有《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老人与海》等,1954年他因《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海明威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19617),美国记者、作家以及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的一生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1939年至1960年期间,海明威在古巴定居,并称自己为“普通的古巴人”。在这段期间海明威写下了闻名于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海明威一生中曾荣获数个不同的奖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以《老人与海》获得普立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使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辞世后,美国现代图书馆在2001年所评出的“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他的两部作品《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名列其中。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他的很多作品现在仍旧是极具权威性的著作。  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只用了7支铅笔。海明威向画家、作曲家学习,在埋头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此外还精心研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画家戈雅、法国现代派画家谢赞勒的作品。他说,他向画家学到的东西跟向文学家学到的东西一样多。他特别注意学习音乐作品基调的和谐和旋律的配合。难怪他的小说情景交融,浓淡适宜,语言简洁清新、独创一格。 海明威写作态度极其严肃,十分重视作品的修改,直至改到出版前最后一分钟。他每天开始写作时,先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写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全书写完后又从头到尾改一遍;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再改一遍。他认为这样三次大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丧钟为谁而鸣》的创作花了17个月,脱稿后天天都在修改,清样出来后,他连续修改了96个小时,没有离开房间。他主张“去掉废话”,把一切华而不实的词句删去。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罗曼·罗兰的创作大致可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3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 加西亚·马尔克斯  加夫列尔·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生于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1940年迁居首都波哥大。1947年入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并开始文学创作。1948年因哥伦比亚内战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1955年,他因连载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难而被迫离开哥伦比亚,任《观察家报》驻欧洲记者。1960年,任古巴拉丁通讯社记者。1961年至1967年,他移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之后他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欧洲,继续其文学创作。1975年,他为抗议智利政变举行文学罢工,搁笔5年。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1982年,哥伦比亚地震,他回到祖国。1999年得淋巴癌,此后文学产量遽减,2006年1月宣布封笔。  在《百年孤独》发表之前,马尔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坛之外并不广为人知。《百年孤独》甫一面世即震惊拉丁美洲文坛及整个西班牙语世界,并很快被翻译为多种语言。马尔克斯也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世界级作家。《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描述了布恩蒂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其内容涉及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浓缩投影。《百年孤独》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粗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冷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幻莫测。轻灵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20世纪现代文学中不容错过的精品。高尔基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  高尔基的主要作品有《母亲》:它描绘了无产阶级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共产党员工人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还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高尔基的作品从20世纪初开始陆续被介绍到中国。他的许多小说、剧本和论著都不仅有了中译本,而且还被编选成单卷、多卷的《高尔基文集》出版。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底层》剧照泰戈尔 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戴宾德纳特·泰戈尔是闻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哥哥、姐姐也都是社会名流。泰戈尔在这样一个文坛世家环境的薰陶下,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5岁发表了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才华横溢的泰戈尔从小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886年,他发表《新月集》,成为印度大中小学必选的文学教材。这期间,他还撰写了许多抨击英国殖民统治的政论文章。 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 政、经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 (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 (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时就传到了中国。徐悲鸿的绘画名作《泰戈尔像》泰戈尔访问中国说一说:  你读过哪些现代文学作品?最欣赏的是哪一部?梵·高《向日葵》二、关注人类命运的画家梵·高《吃土豆的人》毕加索
《亚维农的少女们》毕加索《格尔尼卡》毕加索《和平鸽》萨尔瓦多·达利《永恒的记忆》马蒂斯《交谈》  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立体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毕加索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他一生中的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经历了“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也称非洲)时期”、“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和“抽象主义时期”。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6万到8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毕加索更多的作品欣赏美食家人生自画像两个小丑被刺穿的牛首人身怪物静物站在球上的艺人十字架上受刑格.斯泰因肖像  荷兰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备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享誉世界。 梵·高 文森特·梵·高(1853—1890年)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24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后来成为传教士,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由于同情和支持穷苦矿工的要求而被解职。在度过了一段极度失望和贫困的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1880年以后,他到处求学,向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求教,向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学画,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学。他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按自己的认识表现世界。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还都处于探索的时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纺织工》等。1886年梵·高随他担任古匹尔画店高级职员的弟弟来到巴黎,结识了图鲁兹-劳特累克、高更、毕沙罗、修拉和塞尚,并参加印象主义画家们的集会,从而使艺术眼界大为开阔, 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法作画,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1888年2月,他同高更结伴同行,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写生作画,长达一年之久。这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南国的强烈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市镇、田野、花朵、河流、农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 “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
他和高更这时已经同印象主义的观点发生分歧,却同时对表现主义或者象征主义发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曾经有过建立“南方印象主义”或者“印象主义分离派”的打算。后来因为二人的关系恶化,高更离去,梵·高在发生割下自己耳朵的事件之后精神逐渐分裂。因此,他们没有结成任何团体。1890年,经过圣雷米的德莫索尔精神病院的长期住院治疗,病势稍有好转后,梵·高回到巴黎,住在瓦兹河畔的奥韦尔,接受伽塞医生的专门治疗,并勤奋作画,作有《伽塞医生肖象》、 《奥韦尔的教堂》等。但是,在1890年10月27日,在同伽塞医生发生争吵之后,突然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梵·高更多作品欣赏没有胡子的自画像春季垂钓鸢尾花 加歇医生肖像   亨利·马蒂斯(1869—1954)是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马蒂斯马蒂斯更多作品欣赏生活的欢乐 自画像 穿紫外套的女人   萨尔瓦多·达利,1904年5月11日生于西班牙菲格拉斯,1989年1月23日逝世。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和版画家,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著称。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萨尔瓦多·达利达利更多作品欣赏达利的背影利加港的玛多娜(局部)二、现代美术课堂小结一、文学名著 以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为代表,展现了世界文学多元化和相互交融与渗透的局面。 荷兰梵·高、西班牙毕加索等著名画家以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赞美生命、热爱生命和珍视生命的意愿。巩固练习1.“没有音乐我的世界无法想象”这是日本一位著名作家对音乐的表达。现代音乐演变过程中的代表是( )
A.爵士乐
B.摇滚乐
C.乡村音乐
D.古典音乐A2.当你来到20世纪初的美国街头,你到处都会听到爵士乐的优美旋律;在今天的音乐会上,也经常会感受到爵士乐在古典音乐中的痕迹。对此有同学作出评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0世纪许多美国著名作曲家都采用爵士乐为创作素材
B.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爵士乐
C.爵士乐影响了其他的流行音乐的形式,也影响了古典音乐的创作
D.美国爵士乐队对爵士乐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B3.1895年在上海徐园“又一村”,中国第一次看到了电影。此时的电影是( )
A.无声黑白电影
B.有声彩色电影
C.无声彩色电影
D.数码立体电影A4.好莱坞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仍然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其中的奥秘不包括( )
A.美国政府对电影实行的贸易保护措施
B.好莱坞一流的电影制片公司和电影导演
C.好莱坞一流的电影拍摄技术和拍摄场地
D.好莱坞创作不同类型的影片吸引观众A5. 2005年5月中旬美国开始上映《星球大战》续集《克隆的攻击》,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电影在它的一百多年的历程中始终展现突出的艺术魅力,其中的奥秘不包括( )
A.技术上的更新,给了观众更大的视觉空间与联想空间
B.不断更新的题材,紧扣人们的心弦
C.音乐、灯光、照相等多种艺术的共同融合与发展
D.生活水平的提高D能力探究6.“一只眼睛盯着观众,一只眼睛盯着金钱。”
——好莱坞经营理念
请回答:
(1)好莱坞是什么的代名词?列举你所喜欢的好莱坞大片?。
(2)你认为好莱坞称霸电影事业的条件有哪些???
(3)设想一下,未来的电影是什么样子的??
(4)面对好莱坞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   中国电影如何发展才能抵御这种冲击并走    向世界?(1)美国电影。
(2)拥有著名的电影制片人、名导演和名演员;拥有世界一流的电影制作技术和拍摄场地。
(3)略。
(4)依托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民族特色的电影事业等。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