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感觉器官及其功能。
2、掌握声音的发生、传播及听觉的形成。
3、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定律。
4、从光的折射及其规律分析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
5、能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以及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完成光路图。
情感目标:
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听觉和视觉的形成。
教学设计:
1、 本章知识结构:
2、基础知识:
(1)人们对环境的察觉视通过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来实现的。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赖于物质并且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音传播的速度与物质、温度有关;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
(5)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而且太阳光中还有不可见的紫外线和红外线。
(6)物体的颜色是由光照射到物体上而决定的。若物体是透明的,则它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若物体是不透明的,则它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7)光的反射: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份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来。光的反射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不可以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9)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屏上,称为虚像,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10)光的折射:一束光斜射到两种物质的界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进入另一种物质。
(11)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等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注:不可以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或“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2)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13)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的性质 像距v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u>2f 倒立 缩小 实 ff2f
u (14)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5)人的眼睛能看到物体,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其中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近视可以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远视可以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三、巩固练习
当堂练
(1)晚上,人在马路上走过一盏路灯的过程中,其影子的变化情况 ( )
A 先变短后变长 B 先变长后变短 C 逐渐变短 D 逐渐变长
(2)在暗室里,把绿色玻璃片挡在电筒前,将光照到红衣服上,衣服会是( )
A 红色 B 绿色 C 黑色 D 以上都是正确
(3)先后把物体放在甲、乙、丙三个凸透镜前20cm处,在甲凸透镜处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在乙凸透镜处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在丙凸透镜处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焦距大于20cm的是 ( )
A. 甲凸透镜 B. 乙凸透镜 C. 丙凸透镜 D. 缺少条件,无法判断
(4)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转换点在 处。 实像和虚像的转换点在 处。
(5)同一束平行光线射到不同的镜上变成不同的光束,如图所示。其中A是______镜,B是______镜,C是______镜,D是______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