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教学设计
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第一册第2章观察生物第2节常见动物
一.课标要求:
1.学会使用简单的检查表,并尝试编制自己的检查表,说出分类的方法。
2.识别常见脊椎动物,了解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结构和地位:
脊椎动物属于常见动物部分,而常见动物部分的学习需3课时,第一课时了解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理解“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进行”的分类思想。
本节课进一步熟悉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学习相关的简单的检索表。体会“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逐级进行”的分类策略。这些分类方法和思想为后面学习理解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植物的分类及其他领域的分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本节观察描述的脊椎动物特征大多在器官水平上,为后面学习生物体构造的层次性,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埋下伏笔。
主线:五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
根据我校的实际,同时对照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本着以课标为准绳,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能熟练区分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能自制和利用简单的检索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游戏活动和检索表的学习,领悟逐级分类的思想,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猜想、推理、交流和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和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根据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他人的意识。
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难点:理解区分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能自制和利用简单的检索表。
重点依据是:脊椎动物是动物中最高等的,是动物界的主要类型,是后面学习生物适应性的基础。此外其形态特征易见,便于观察,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对它们的学习掌握可迁移到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分类特征的学习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故成为重点。
难点依据:五大类脊椎动物的分类特征多又抽象,且不同类动物间有相似的非本质特征,学生不易把握,故成为难点。检索表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且表中隐含着逐级分类的思想,学生不易理解。故成为难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一)、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及心理、生理特点。我校初一班级人数多,学生差异大。初一的学生虽对动物世界感兴趣,喜欢表现自我;但好动,注意力易分散。通过前面的学习虽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有所了解,但要完全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还有一段距离。
(二)、教法:自主参与的活动教学为主,鼓励、启发、讲练结合为辅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模式教学为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注意力易分散的弱点,达到以“以参与求体验,以体验求感悟”的教学。
(三)、学法: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给学生快速检索脊椎动物的方法——利用检索表。并能将此法迁移到后面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习及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流程图
复习铺垫本节课所需知识 猜动物游戏(加深对复习内容的理解及体会逐级分类的思想) 逐级分类思想的体现——学习自制和利用简单的检索表 知识的迁移应用 小结 课堂延伸 课后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提问:五大类脊椎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完成五类脊椎动物主要特征的表格。
复习的目的在于使游戏活动能顺利开展。
(二)、猜动物特征游戏约需20分钟
1、游戏规则和方法:
前后4人一组。每人将自己喜欢的脊椎动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写在纸上保密,备其他3位同学逐个提问。
提问的同学:不能直接问类别名称,要从特征提问,如不能问是不是鸟类?只能问有无羽毛,是否体温恒定等特征。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熟悉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回答的同学:只需回答“有或无”,“是或不是”。
提问的同学从回答中又能知道什么?如问有无羽毛时,如得到否定回答,则可肯定此动物不是鸟类。然后该提什么问题。经过多次的失败与成功提问,逐步理清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才能猜得快。并在活动中感受逐级分类的思想,熟悉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为后面检索表的学习打下思想基础。
即::提问同学: 提问 推测
回答同学: 回答
要求在10个问题内猜出此动物的大致种类。如猜出属于鸟类就行了,不需得出此动物的名称。如猜出,则提问同学获胜。
2、组织形式:
先小组内竞猜10分钟。后小组间互猜。一组提问,另一组竞猜。
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快,猜的动物多,组织的又好。
意图:通过这些活动能使学生不断熟悉五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同时培养学生反思、推理等思维能力。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活动时教师深入到小组活动中了解情况,指导,鼓励和帮助学生,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同时便于灵活调整下一环节的教学活动。
3、小结:先学生,后教师。
(1)请具有不同猜法的同学谈谈他们是怎样猜的?
让学生自己来判断哪些方法有利于快速竞猜。
(2)教师点评。
竟猜思路:
1、开始先问这3个问题最快:是否卵生?或是否胎生?有无羽毛?
2、是否在陆(水)地产卵?
3、是否终生生活在水中?或是否水陆两栖生活?如:
方法1: 1、是否卵生?
不是,为哺乳类 是
2、有无羽毛?
有,为鸟类 无
3、在陆地产卵吗
在,为爬行类 不在
方法2: 1、是否胎生?
是,为哺乳类 不是
2、有无羽毛?
有,为鸟类 无
3、在陆地产卵吗
在,为爬行类 不在
方法3: 1有无羽毛?
有,为鸟类 无
2、是否胎生?
是,为哺乳类 不是
3、在陆地产卵吗
在,为爬行类 不在
师生共同归纳出规律:开始先提这3个问题最快:是否卵生?或是否胎生?有无羽毛? 然后是否在陆(水)地产卵? 是否终生生活在水中?或是否水陆两栖生活?
此环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小结上述游戏活动;另一方面引出检索表的内容。
然后教师将此思想(逐级分类的思想)程现成检索表的形式,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从而自然地导出检索表的内容。
(三)、自制和利用简单的检索表
1、学习自制检索表:
检索表的自制过程采用对照课本第43页的图表内容,一步一步进行。
此部分需教师先引导转化,然后让学生动笔完成后半部分。培养学生自制检索表的能力。
脊椎动物检索表
(1)胎生……………………………………………………哺乳类
(1)卵生…………………………………………………………………………(2)
(2)有羽毛………………………………………………………………………鸟类
(2)无羽毛………………………………………………………………………(3)
(3)陆地产卵…………………………………………………………………爬行类
(3)水中产卵……………………………………………………………………(4)
(4)幼体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可陆生,主要用肺呼吸……………两栖类
(4)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鱼类
投影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并纠正认识上的一些偏差。
选择课本这张图表要求学生掌握,是因为此表不仅体现逐级分类的思想,利用它制成的检索表能达到快速检索脊椎动物的目的,而且此表还隐含着生物进化历程的内容。比其它顺序制成的检索表多一层重要的内涵。
2、学习利用检索表:
教师举例培养学生运用检索表的能力。
例:如下列动物属于哪一类脊椎动物?如何利用检索表达到快速检索的目的。
示练习:你能利用检索表快速检索这些脊椎动物吗?鲸、娃娃鱼、麻雀。
然后请学生上来讲解,如何检索娃娃鱼。
意在检查学生运用检索表的能力。鼓励学生。
检索表中隐含的逐级分类思想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
3、迁移应用:
教师提问:如某学生的学号为200310506,你怎么找他,学号中隐含了哪些信息?
2003表示2003年入学的,1表示初一,05表示在5班,06表示初一(5)班06号学生。
教师提问:检索表中这种逐级分类的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学生回答。(字典、图书馆、商店物品摆放、电脑目录建立、通讯地址、身份证编号等。)
意在: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是那么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小结:
教师提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提问好、中、差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意在了解本节课教学的时效性。
教师归纳:
1、熟悉五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
2、能利用和自制检索表。
(五)课堂延伸:
对你的书籍进行分类放置,以达到快速检索的目的。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后练习:
将课本第44页的图表内容,转化成检索表,以便能利用它快速检索无脊椎动物的目的。
此课作业的目的:不仅使学生练习自制检索表,而且也达到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第2节 常见动物
二、脊椎动物
(一)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
(二)能自制和利用简单的检索表
七、教学反思
课标要求的学会使用简单的检查表,浙教版教材的处理是以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为主展开教学的。由于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较多又抽象、枯燥,且不同类动物间有相似的非本质特征,学生不易把握。而本堂课通过猜动物特征游戏的方法于无形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相结合,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都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
通过猜游戏活动和检索表的学习,领悟逐级分类的思想,并将此思想迁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是那么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八、点评
本节课能通过猜动物特征游戏的方法,将教学内容予以娱乐中,使学生不仅能自主地获取大量的信息,而且学习兴趣异常浓厚,毫无疑问这堂课上,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正在不知不觉地形成。
此外本节课在尝试大班环境下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个较成功的案例。有明确的游戏规则,从而使每次合作都有明确的任务,组内又有明确的分工,组员之间团结协作,通力合作,都希望自己组猜的快,并总结出猜得快的方法,小组合作与竞争的意识较强。
麻雀
娃娃鱼
鲸
鳄鱼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