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则》教学设计(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体会寓言文体的特点。
2.能结合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
3.发挥联想和想象,学习创作寓言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根据情节分析寓言故事中的形象特点。
2.用简明的语言准确总结寓意。
教学难点:
发挥联想和想象,学习创作寓言故事。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与获得的感受,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图片素材“狼和小羊”“农夫和蛇”“龟兔赛跑”“马和驴”。
导语:这些故事除了生动有趣之外,还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因而家喻户晓,经久不衰。这就是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再读两篇,看看能带来哪些启示呢?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知的、与课本内容有联系的典故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学习
教师布置自读课前预习及书下注释,设计相关问题:
1.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2.介绍你所了解的伊索、赫尔墨斯。
3.熟读课文,尝试复述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4.教师对第一名复述者进行点评,提示学生关注复述要点:
(1)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关注人物重点动作及语言。
(3)关注作者评价词语。
5.再请一名学生复述。
【设计意图】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指导复述故事的要点。
(三)内容探究
1.教师导入并布置活动。
人物形象要塑造得丰满,一定需要有生动的描写。请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主人公心理的词语并简要说明人物性格。
2.教师归纳补充学生发言。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笑──爱慕虚荣。
《蚊子和狮子》:说、吹、咬──深思熟虑、自信;吹、唱、叹──得意忘形、可悲。
【设计意图】1.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了解品赏语言的角度。
3.学生分小组设计课本剧脚本,可以加入动作、设计对话和语气、设计表情等。旁白最终概括寓意。
【设计意图】在设计过程中,小组活动,解决理解问题。让学生明白,理解形象和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寓意。
(四)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续编寓言故事。
(1)赫尔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什么?
(2)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吹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2.创作寓言。
蜜蜂与花朵。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五)写法探究
1.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作者是如何通过有趣的故事讲道理的呢?
2.教师小结寓言的手法:巧妙合理的想象、拟人的手法、曲折的情节。
【设计意图】讨论并总结寓言的写作手法,为进一步仿写做准备。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推荐阅读:《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如果赫尔墨斯没有自以为贵,蚊子也没有撞上蛛网,我们又能从寓言中读出什么?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寓言,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
2.任选下面的一个题目构思,编写寓言故事,并在最后点明寓意。
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烟囱和浓烟。
【设计意图】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象。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依据书下注释及小组合作理解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2.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简明的语言准确总结寓意。
教学难点:
能进行个性化解读,分享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与获得的感受,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时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图片素材“邯郸学步”“刻舟求剑”“东郭先生和狼”“狐假虎威”。
导语:这些中国的寓言故事与外国的寓言有哪些异同呢?今天,我们再读两篇,比较一下。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知的、与课本内容有联系的典故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二)感知学习
教师布置自读课前预习及书下注释,设计相关问题:
1.介绍你所了解的《吕氏春秋》和《列子》。
2.朗读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依据书下注释理解内容,小组内互相补充。
教师抽查重点词句解释。
(1)重点词:
A.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B.国人道之(讲述)。
C.身亡所寄(无,没有)。
D.奈何忧崩坠乎(为何,为什么)。
E.只使坠(纵使,即使)。
(2)重点句式:
奈地坏何(“奈……何”,拿……怎么办)
【设计意图】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指导学生根据书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三)内容探究
小组内排演故事,班级内展示。关注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人物的展示。
《穿井得一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国人误传成什么? 事情真相是什么?概括本组总结的寓意。
《杞人忧天》:杞人忧什么?晓之者是如何开导他的?概括本组总结的寓意。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排演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
(四)写法探究
1.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作者是如何创作这些有趣的寓言故事的呢?
2.教师小结寓言的手法:通过对话描写反应人物内心,语言幽默风趣。
【设计意图】讨论并总结寓言的写作手法。
(五)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
2.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六)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寓言的特点,同外国寓言一样,形式上都是借一个故事给人以启迪。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的寓言侧重历史人物,结尾总是含蓄的,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七)布置作业:
1.必做题:归纳本课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2.二选一:
(1)老师布置了周日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游览陶然亭的任务,小明的妈妈担心没有成人陪伴会出危险。身为小组长的你如何说服她同意你们小组外出?
(2)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位好心人的解释?利用你学过的知识分析其解释是否合理。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