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入括号内。(3分)
人生,犹如写一本书,或辉huáng,或平yōng;或简短,或rǒng长……这所有所有的结果,都在于我们当时的那一笔挥就。( )( )( )
2、下列词语中有3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然后改正。(3分)
涕泗横流 顶礼模拜 无与伦比 霍然贯通
兼而有之 敬业乐群 有列可援 通宵达旦
改正:
3、结合语境,给下面句子的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将正确的选项填入括号内( ) (3分)
①妮儿有一双特别黑特别黑的眼睛,一笑,那双眼睛就眯缝起来,带着点________的神气。
②她发觉众修女_____________而毫无声息地注视着她的举止,连忙放慢砰然作响的脚步。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__________应付当今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
A.狡猾严肃而且 B.狡诈严肃因而
C.狡诈严厉而且 D.狡猾严厉因而
4、请从下面提供的四个词语中任选一个,按要求填入表格。(4分)
(1)三顾茅庐 (2)黛玉葬花 (3)武松打虎 (4)大闹天宫
序号
出自哪一部著作
作者
简要写出书中的另外一个情节(不超过10个字)
5、名著阅读。(3分)
下面是一首新浪网某论坛上一网友的《西游记》人物评价诗,请你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人物,模仿示例,运用书中情节进行反驳。
《西游记》人物评价诗
唐三奘,懦夫一个;行者孙,野猴一只;
猪八戒,蠢猪一头;沙和尚,忍者一位;
……
示例:唐三奘带领徒弟,吃尽千辛万苦,历尽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最终从回了真经。何为懦夫!
6、请你根据所掌握的对联常识,给下面的对联对出下句。(3分)
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哪个敢下?
下联:
7、古代诗文填空。(11分)
(1)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2)唐代诗人王维以写景见长,在他的笔下,不但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明净之美,在《使至塞上》中,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苍凉雄浑之美。
(3)_________________(作者)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总括富春江沿岸风光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送元二使安西》中描写迷人的春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5)《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中描写雪景的比喻句是:
, 。
二、文言文阅读(26分)
(一)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8-11题。(14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岁赋其二 ( ) (2)若毒之乎 ( )
(3)则久已病矣(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10、仔细阅读上文,用自己的话简述蒋氏听到“我”要帮他更换差使后“大戚”以及“余闻而愈悲”的原因。(3分)
11、阅读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语段,结合《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5分)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1)用自己的话概述《捕蛇者说》中体现“忧民”的情节。(2分)
(2)范仲淹认为仁人君子的标准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捕蛇者说》中作者两次为蒋氏而悲,是不是不符合范仲淹仁人君子的标准,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12-15题。(12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肉食者鄙_______________ 牺牲玉帛_________________
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 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__
13.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5.文中曹刿高超的指挥才能表现在哪些地方?(2分)
二、现代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宽容》一文,完成16—19题。(共13分)
宽 容
马克·吐温在35岁时,爱上了纽约年轻的奥利维亚·兰登小姐并且赢得了她的芳心,只是结婚还有个条件:必须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老兰登先生是个很有社会地位的人,他对这个来自遥远西部的小作家的为人如何一无所知,他不能答应这门婚事,除非马克·吐温能够提供几份由西部知名人士写的证明他品行端正的材料。
马克·吐温立即写信到加利福尼亚州,请求六位他认识的知名人士(其中包括两名牧师和一名学校校长)给他写材料。不知是因为马克·吐温的作品讽刺抨击了美国社会引起他们的不满,还是这些先生们的嫉妒心在作怪,他们寄来的材料都对求婚者极为不利。其中一位牧师竟预言:“我确信,这个年轻人不久就会烂醉而死,进入醉鬼之坟。”尽管如此,马克·吐温还是把六份材料如数呈交给了老兰登先生。
“看来,你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朋友也没有的喽?”老人看完材料后目光严厉地问道。“显然是一个也没有。”马克·吐温老老实实地答道。老人神色变得温和了,说道:”不过,假如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你能把这样的材料送给我,这首先证明了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不隐讳别人对你的看法。其次,这又证明了你是一个勇敢的人:竟敢在求婚的场合亮出对自己不利的材料。别管它,把这些材料丢到一边去吧!我比他们更了解你,既然你没有朋友,我就来做你的朋友——和我的女儿结婚吧!”
兰登先生的宽容使女儿终于得到了一个好丈夫,女儿婚后生活十分美满。缺乏宽容,人与人之间将永远处于积怨难消、疑虑丛生、猜忌报复的恶性循环之中,永远无法和谐相处,无法凝聚;缺乏宽容,幸福之花就没有生长的土壤和绽放的空间。
(摘自《中外书摘》2005年10期,作者,舒天戈)
16、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答案不超过30个字,不含标点符号)
(3分)
17、“马克·吐温立即写信到加利福尼亚州,请求六位他认识的知名人士给他写材料”一句中加点的两个词语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3分)
18、当马克·吐温看了六位知名人士为他提供的材料后,他会有怎样的想法?请依据文章内容,把他的想法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要求想法符合客观实际,能突出其性格特征。(50字左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9、认真研读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请你简要谈谈对“宽容”的理解。(3分)
材料一: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演奏,你现在已是我的学生。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最后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李斯特在音乐会上弹了最后一曲。
材料二:北宋时,吕蒙正为相。一次上朝,有个大臣在帘子后面嘀咕:“这小子还能办好政事吗?”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了过去,他的同僚愤愤不平,让他追查。吕蒙正忙制止说:“查出来就会耿耿于怀,忘了他,还是不查为好。”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4题。(14分)
担水劈柴
担水劈柴。我写下这四个字,时光又悄然漫过来,年轮又一圈圈被荡开……
源远流长的水,生生不息的柴,使历史变得亲切,使生活变得恬静。
我常常在月夜里,一遍遍地吟咏这四个字,声调高低错落,如哼唱一首古老的民歌,回味悠长。
我想说,担水劈柴,是生命最优美的姿态。它集合了女人的阴柔之美和男人的阳刚之美,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背景下展现,让我看到村落里袅袅的炊烟和碧空中温暖的雁阵……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担水劈柴,朴素到仅用这四个字就足以概括了。我知道,一代又一代的人的根脉,就是这样在土地上深深地扎稳了……
做一个平凡的人,担水劈柴。
守住一颗平常心,担水劈柴。
过一种平静的生活,担水劈柴。
我理解的幸福,有着两个层次。①
正如佛家所言:禅悟之前,担水劈柴;禅悟之后,担水劈柴。
担水劈柴,平静实在。
平静实在地过日子,心满意足。
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国画大师李麟庐送给家父的一幅水墨白菜图,画上的题诗是那样的怡然自得:“菜叶绿,做汤羹;味平淡,趣悠长。”
担水劈柴,让生命化繁为简,让心境回归平和,让思想过滤杂质,让自己活得轻松而又真实。
用朴素与单纯,开垦生命中最丰美的田园。
生活在都市,我们何尝不是在担水劈柴呢?
担岁月之水,劈天地之柴,把平淡的生活过出滋味来。
担水,源源不断的汲取营养;劈柴,一分为二的认识世界。
担水劈柴,是一生修炼的功课,让我慢慢地去体悟。智慧,一瓢瓢在灌溉;混沌,被一斧斧劈开。②
从担水劈柴到担水劈柴,心灵渐渐通透,天地越发辽阔,活得更加明白。
“看淡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执著”。
一个用心生活的人告诉我:从前读陶渊明,她只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之趣。现在她明白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才是真正的超然之境。正因为有了“结庐在人境”的平静坦然,才能有“采菊东篱下”的超脱与浪漫。③
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才发觉快乐真的是源于内心。一个人的快乐、安宁、取决于心灵所抵达的地方。
那是一个人的旅途,一个人的目的地。
时光还在静静地流着,年轮渐渐地增加了……
20.读完全文,你认为“担水劈柴”在文中的具体内涵是什么?(3)
21.文中划线句①“我理解的幸福,有着两个层次”,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你对这两个层次的理解。(4分)
22.你认为作者在文中介绍许麟庐的白菜图及题诗有何作用?(2分)
23.你认同划线句②的看法吗?请说说理由。(3分)
24.研究划线句③的内容及句式特点,仿写一个句子,使之能替代原句。(2分)
(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5~27题。(7分)
文 明 无 价
去年春天,当我在报上读到这样一则新闻时,还颇为吃惊:大连渔业集团花了三百多万元修建草坪,美化环境,总经理提前20分钟对员工上班进行观察,发现35位职工领着孩子踏草坪而过,只有两人带着孩子绕草坪而过。为了培养职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环境意识,这位经理当即决定,给两位没有踏草坪的职工每人奖励2万元。当时我想:这么大的投入和这样的奖励值么?
当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大连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时,我才醒悟过来:值!因为文明无价。
现在看来,那种认为搞城市美化、绿化和各种文明建设不如把钱用来建工厂和改善生活的想法是目光短浅了。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城市文明是最好的引资招商广告。市容环境优美了,市民素质提高了,社会风气好转了,城市的吸引力就会大增,就会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事实正是这样。一位曾在中国生活过的日本商人想在中国上一个废铝再生产项目,他的儿子首选的城市是大连。可是这位商人直摇头,说:“大连我去过,那个城市太土气!”可是父子俩来到大连实地考察后,大连的变化使得老商人瞪圆了眼睛,一遍遍地问儿子:“这是大连吗?”当即拍板,在大连投资上千万元人民币搞项目。一位韩国客商本来准备向某一城市捐赠15万元人民币的人行道树坑保护罩,通过这一公益事业对自己的企业进行宣传。可是,当这位客商途经大连,目睹了一尘不染的街道和彬彬有礼的市民时,连呼“发现了新大陆”,当即决定,将这笔钱移至大连。最新统计资料表明,1996年大连外商投资比上年同期合同额增长67.7%,协议外资额增长47%。仅就这些而言,你还能说文明建设不值吗?文明无价。谁不愿自己的城市变得花园般美丽、宁静和温馨呢?而这美丽、宁静和温馨和环境,又反过来陶冶我们的情操,促使我们变成一群高素质的现代文明人。人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人,文明的环境住着一群文明人。这是一种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良性循环。让我们都来下大力气促进这种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良性循环吧。
2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26、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一论证方法和哪些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3)
_______
27、文章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