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六七单元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习题精选(含中考真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六七单元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习题精选(含中考真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1-05 23:2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六七单元
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习题精选
一、中考回顾
1.(2017湖南怀化)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了取得抗战的胜利,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合作的形式是(  )
A.成立中国同盟会
B.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C.组成民主联合战线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D
2.(2017云南)抗战胜利前夕,在党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毛泽东号召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困难,去争取胜利。”会议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该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十二大
答案:C
3.(2017云南)与“1947年6月”“晋冀鲁豫解放军”“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等信息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
A.转战陕北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淮海战役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答案:D
4.〔2017山东滨州(改编)〕某次战役结束后十二天,新华社发表毛泽东的评论:“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该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挺进大别山
答案:A
5.(2016广东)读下表,指出北京大学校名及办学地点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学校名称
办学地点
1912年
北京大学
北平
1937年
临时大学(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成)
长沙
1938年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昆明
1946年
北京大学
北平
A.外来侵略 B.政权更迭
C.国共合作 D.军阀割据
答案:A
6.〔2016广东(改编)〕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四个字‘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他愿意边谈边打,我就边打边谈,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  )
A.广州 B.重庆
C.西安 D.北平
答案:B
7.(2016河北)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克复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国统区人民开始厌倦战争
C.中国共产党军队人数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人数
D.国民党军队的实际作战部队从此减少
答案:D
二、模拟预测
1.“‘攘外安内’蒋主张,夜赠领土百万方,金陵城头发号令,叫尔小民做羔羊……”这首歌谣控诉了蒋介石方面对日军侵略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沦陷。东北全境沦陷于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A
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这兵变的目的既达,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间接也影响到全世界的历史。”“中国的政治从此改观”可以解读为(  )
A.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B.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C.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D.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解析:根据题干“‘少帅’张学良的部队冲入委员长行营,要求他停止对共产党的‘围剿’,以便一致对日抗战”等信息,可知是指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答案:B
3.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日战争开始和全面抗日战争开始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B.西安事变、七七事变
C.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D.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答案:C
4.《读者》杂志评论说:“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警醒。”下图反映的“时刻让中国警醒”的历史事件是(  )
A.西安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答案:D
5.某班要出一期有关中国抗日战争方面的板报,不可能选用的史料是(  )
A.卢沟桥事变 B.台儿庄战役
C.渡江战役 D.南京大屠杀
答案:C
6.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被李宗仁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的是(  )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平型关大捷 D.淞沪会战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被李宗仁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激战,歼敌一万多人,国民党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答案:A
7.仔细分析下表,指出是哪个战役的战况(  )
战役时间
战斗次数
毙伤俘日伪军数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
3个半月
1 800多次
4万多人
2 000多
千米
近3 000个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汀泗桥战役 D.平型关大捷
答案:B
8.这是一次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大会,又是一次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光明前途的大会。这次大会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遵义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C
9.右边这幅漫画《磨好刀再杀》所反映的是蒋介石的哪一政策(  )
A.“攘外必先安内”
B.“不抵抗政策”
C.“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假和平,真内战”
答案:D
10.下图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态势,下列描述与其相符合的是(  )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答案:A
11.1948年10月,一个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由此可见,他感叹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A
12.“人民解放军首先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歼灭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十余万人。蒋介石调兵增援徐州,人民解放军在宿县西南围歼援敌黄维兵团十余万人。国民党‘剿总’副司令杜聿明见大势已去,率三十多万人弃徐州南逃。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于1949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材料描述的是什么战役(  )
A.平津战役 B.渡江战役
C.淮海战役 D.辽沈战役
答案:C
13.古城南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特殊“见证者”,它见证了(  )
①中华民国的建立 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日军大屠杀
④蒋家王朝的覆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答案:C
14.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使中华民族经历了空前灾难考验和战火洗礼,浴火重生,中华民族开始站在伟大复兴的新起点!
【第一篇章 民族怒吼】
电视剧《亮剑》中国民党抗战将领楚云飞和八路军抗战英雄李云龙   电视剧《二炮手》中英勇杀敌的张三
(1)请举出两例中国人民血肉筑长城的典型战例,并说出其各自的意义。
【第二篇章 东方欲晓】
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2)上面材料内容与哪次会议有关?这次会议有何意义?
【第三篇章 凯旋之歌】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
(3)当时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是一个资本主义强国,落后的中国能够打败强大的日本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请概括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参考答案:(1)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2)中共七大。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3)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4)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百余年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说史实】
材料一 人民解放军入城图
(1)材料一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进入哪座城市的情景?为了使这座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也使该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下,率领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将领是谁?
【表解作用】
材料二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民工
543万人
担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畜
76.7万头
船只
8 500只
筹粮
9.6亿斤
挑子
20.6万副
(2)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运筹帷幄,前线将领各展才智。请写出淮海战役中前线主要指挥员的名字。(至少三位)这次战役有何意义?
(3)结合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学史明智】
(4)通过对上面问题的分析,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参考答案:(1)北平。傅作义。
(2)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3)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战争,从而使人民解放军获得雄厚的兵源;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后方;人民群众大力支前。
(4)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