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台商投资区惠南中学2017年秋季期中考试卷
高一历史 命题人: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2017.11.9
班级 座号 姓名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家谱是根据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体现的是中国的宗法制原则,所以正确的是C项,其他不符合题意。
2. 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A. 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 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C. 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D. 公元前l1世纪下半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商周时期的牧野之战的具体时间。牧野之战材料给出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按照公元纪年法来看,1046年比1000要大,还是公元前的计算方式,所以它发生在公元十一世纪;46年比50小,但因为是公元前,所以是下半叶,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周代的建立
...........................
3.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这一“变局”在秦朝突出表现为
A. 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 建立完善的选官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 制定系统的法律制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周朝是典型的“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而秦朝却是典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以二者是泾渭分明的、是明显不同的,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确是“天下一大变局”,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4. 《吕氏春秋?慎势》:“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 消除社会动乱,强化君主专制
D.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目的。关键信息:“不使……疑”“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等则朝廷乱”。所以目的在于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稳定秩序。故答案选D,其它三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5. 下图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
A.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 秦朝的郡县制
C. 西汉的郡国并行制
D. 元朝的行省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由图中“国”“郡”等可知,这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郡国并行制
6. 刘邦建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区别最大的是
A. 中央机构的设置
B. 地方制度
C. 皇帝权力
D. 根本目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而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故B项正确;中央机构都实行三公就卿,皇权都至高无上,根本目的都在于巩固统治,ACD项都是其相同点,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7.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背景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三省六部制度的实施,加强了皇权,故A项和C项是错误的。三省六部制下,行政决策方面皇权与三省之间有一定的制约关系,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但不是“民主”政治的体现,故B项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皇权是至高无上的;B项中的“民主性”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错误,三省六部制消弱相权加强皇权。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对唐代政治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材料中不难发现三省六部体制对皇权的专制仍然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这也成为其在唐代以后逐渐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
8. 《中国古代职官》中总结到: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平民,明清时43%的进士出身贫寒家庭,这反映了科举制度
A. 完全实现了官员的公平选拔
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
C.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D.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变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学生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依据题文中两宋、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有半数是来自于平民、贫寒家庭。这表现出促使部分平民阶层进入地主阶级统治阶层。故选D。A项表述过于绝对;B说法错误;C本身是对选官制度实质的表述,本身表述没错误,只是不是题干反映的意思。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9.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下列最能反映作者的观点是
A. 从汉朝到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应给予地方一定权力
C. 宋代以后,地方逐渐失去了活力
D.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斗争呈此消彼长之态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主要信息是:从汉至清,中央过于集权导致地方政治一天不如一天。A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C项结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材料中没有中央与地方分权的信息,D错;材料表述的现象是中央过于集权的结果,那就说明要使地方政治健康发展,只能适当集权。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斗争
10. 史学家钱穆评价科举制“乃一种直接的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政府之权”。这句话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
A. 削弱了中央集权
B. 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C.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 使“学而优则仕”由理想变为现实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依据所学,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这样使一般平民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到统治阶级的行列。故科举制一方面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另一方面也扩大了统治基础。材料“社会直接参加政府”,指的是扩大了统治基础,故B符合题意。A、D表述错误,C不符题意,所以应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1. 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陛”的两侧有近臣持兵刃站列,以防不测,群臣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 皇帝显示自己威风
B. 皇帝安危国之大事
C. 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D. 专制皇权不容逾越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皇帝显示自己威风、皇帝安危国之大事均是表面现象,材料是在考查皇帝制度而非考查封建等级制度,材料中的群臣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其实是在强调专制皇权是不容逾越的,所以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不容逾越。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审准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审清题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为其实好多选择题都是在设问、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上设置陷阱,特别注意有些隐性的时空信息,必要时可以用笔画出来。然后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12. 《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A. 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 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 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
D.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可知,明初废除了宰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D。其他选项都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
13.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最主要差别是
A. 地方长官的名称
B. 地方长官权力的大小
C. 地方长官的任免方式
D. 皇帝是否总揽一切大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分封制下地方长官世代相袭,中央无法真正控制;郡县制下长官由中央任命,皇帝直接控制,不世袭。这是它们的主要的区别。故选C。ABD都是它们的区别,但不是最主要的。
考点: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和分封制
点评:此题需要择优选择,找出最佳项。外还有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等也需要掌握。
14. 明朝洪武十二年,朱元璋主持编纂、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乱等为“十恶”重罪;专门增设“奸党”这一罪名;增设“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明律所特有的列罪条款。这些规定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
B. 朱元璋痛恨大臣结为“奸党”
C. 明朝成为一个法治化国家
D.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得到了协调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解读材料时要注意《大明律》是由皇帝主持编纂的,其“谋反、谋大逆、谋叛”等内容均是为维护皇帝的专制统治。综合分析后即可判定其体现的是明朝皇权大大强化这一本质。BCD说法错误,故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
15.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图片材料的解读能力。通过图片中臣子的姿势的变化,有坐-站-跪,的变化可知臣子地位的变化,可知君主权利的加强,所以C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变现
16. 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种制度最可能出现在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可知,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最可能出现在明清,故D项正确;秦汉时期中枢机构是三公九卿、内外朝制度,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中枢机构是三省六部制,故B项错误;宋代中枢机构是二府三司,元代中枢机构是中书省,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排除。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说明丞相已经被废除。
17. 明代内阁与清代军机处
A. 都介入国家机要政务
B. 都不参与国是决策
C. 是专制主义强化的产物
D. 导致了政治腐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军机处,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成祖时设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后来,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但没有决策权。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加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军政要务,但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明清君主专制演变·军机处和内阁
18. 下列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述,正确的是
A. 秦始皇首次提出并且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汉武帝实行科举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宋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清朝设立军机处,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因此选D。A错在“首次提出”,B错在“科举制”,C错在“宋朝”,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的影响与作用。学生需注意相关知识的掌握。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19. 某中学进行“3世纪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其中,场景有误的是
A. 场景一: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人身伤害
B. 场景二: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案由,追讨欠款
C. 场景三:原告,一奴隶;被告,一罗马帝国公民;案由,要求取得人身自由
D. 场景四:原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商业纠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已经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A、B、D场景均有可能出现。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压迫,奴隶没有公民权,不能成为原告或者被告,C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20. “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具备这些天然条件,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是供养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帝国组织所必需的。”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希腊地区的贫穷使得它比东方各国发展缓慢
B. 希腊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它产生了不同于东方的政治制度
C. 正是因为希腊地理环境的恶劣才产生民主政治
D. 地理环境决定了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地理山多地少,平原狭小,无大的河流,且农业不占重要地位,航海业发达,从事海外贸易,强调个人价值的独立、平等和自由的观点,有利于民主政治的产生;而中国等东方国家拥有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以农耕经济为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故可知,A、C项说法错误,D项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观点错误,所以选B。
21.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被视为是平民的胜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 它明确维护贵族的私有财产权
B. 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特权
C. 它使平民获得平等的婚姻权利
D. 法律内容基本上都是习惯法的汇编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十二铜表法》的影响。由题目中的信息“平民的胜利”即可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本质上仍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排除C项;《十二铜表法》属于成文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故排除D项,选择B项。
22. 古希腊民主政治建立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A. 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
B. 较早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
C. 小国寡民的城市国家
D. 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古希腊民主政治建立的过程中并非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如希腊和波斯的战争就规模和影响都很大,因此D项错误,故选D。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民主平等观念的形成和小国寡民的国家都有利于形成民主政治。
考点:古希腊民主制
点评:古希腊文明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源头,特殊的地理环境、小国寡民的国家都有利于民主制的建立。现代西方的一些重要的制度等都可以在古希腊找到痕迹。古希腊文明中最主要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了民主运作的新方式。
23. 考古发现,刻有被放逐的铁米斯托克里名字的陶片100枚,系14人所刻写,这反映了希腊民主制度的
A. 公正性
B. 广泛性
C. 局限性
D. 传承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190枚陶片由14人刻写,反映了“陶片放逐法”实际上被少数人所控制,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A、B、D都与材料不符,故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
24. 古希腊的雅典首席将军伯里克利指出,“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下列雅典政权机构中最能体现其观点的是
A. 公民大会
B. 五百人会议
C. 陪审法庭
D. 元老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本题考查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即最能体现题干的观点,A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大会
25. 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
A.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B. 正式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C. 加速氏族制度的瓦解
D. 缓和了阶级矛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主要意义是正式确立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CD项不是最主要的意义。
26. 有一个关于陶片放逐法的传说:一位不识字农夫请人代写他觉得应该放逐的人的姓名,代写者问农夫要写谁的姓名,没想到农夫说出的正是代写者的姓名。后者问为什么,农夫答:都说他优秀,所以他危险。该传说反映了陶片放逐法
A. 具有抑制和打击杰出者的一面
B. 具有保护民主政治免受破坏的一面
C. 操作程序粗陋被人利用的一面
D. 公民间为泄私愤而打击报复的一面
【答案】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希腊民主制度·陶片放逐法
27. 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威尔克斯主持的《苏格兰人报》刊出谴责政府对外政策并攻击国王乔治三世的文章,英王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其议员资格。英王的做法
A. 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
B. 违背了《权利法案》规定
C. 正当行使了英王的权力
D. 维护了英国政府的权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时间特征“1762年”说明该案件发生在英国“光荣革命”之后,此时英国已经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王未经议会同意擅自逮捕议员的做法违背了《权利法案》规定,即议员言论自由不受行政干预,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说法不符合上述史实。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28. 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溃。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 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 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 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 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由于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这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议会权力高于王权,故选D选项。A选项是光荣革命的手段,与此无关;B选项没有揭示出本质;C选项说法错误,这是英国的创举、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名师点睛】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王位继承法》,规定了王位继承原则。君主的王位世代相袭,儿子优先于女儿,而女儿又优先于侄子或者侄女。这样国王没有儿子只有女儿,那么就会出现女王。另外,如果男嗣死亡或者放弃王位,而且他也没有其他继承人,那么也由君主的女儿出任国王。根据这一规定,安妮公主死后其王位由国王詹姆士一世的孙女、已故波希米王后的女儿、汉诺威选侯索菲亚公主及其信仰新教的后裔继承,最终是索菲亚公主的儿子德意志王公乔治一世得到了继承权。
29. 《权利法案》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对这一条文最准确的理解是
A. 国王与议会共商国是成为一种制度
B. 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C. 法律的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
D. 议会权力超过国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通过分析材料,结合教材所介绍的革命前英国国王的行为和议会的活动,对比国王和议会权力的变化。答案提示: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受到限制,并不能干预议会选举。革命前,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信奉“君权神授”理论,认为“除上帝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即王权是无限的,不受任何世俗权力的制约。而以下院为代表的英国议会只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而《权利法案》的颁布,一方面从立法、司法、税收和军事等方面限制了王权,另一方面,又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国王的权力也由法律赋予。这就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使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将王权置于议会的法权之下。故选B。
考点: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权利法案》
30. 186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议会改革,主第扩大选举权。他被指责为“自己阶级利益叛徒”“在激烈斗争中丧失原则的机会主义者”。由此可知,在当时的英国
A. 代议制可反映多数国民的利益
B. 资产阶级日趋保守
C. 自下而上是民主化的主要形式
D. 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艰难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保守党提出“主张扩大选举权”,受到自己阶级的指责,可见民主化进程艰难,D项正确。A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提及的议会改革没有体现方式,C项排除。故选D。
考点: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计4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
材料三(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这两种意见的最主要分歧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
(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答案】(1)行分封,还是行郡县。哪一个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或实现国家长久稳定)。
(2)旧俗与汉法之争
(3)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
(4)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可以得出朝议时存在行分封,还是行郡县之争。“分歧”,由材料信息“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得出是实现国家长久稳定。
第(2)问,“争执”,由材料“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得出是旧俗与汉法之争。
第(3)问,由材料“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得出元初地方行政设置的是行省制度。“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回答。
第(4)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权力逐步削弱。
32. 根据设问和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鸦片战争前,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于1840年1月16日到议会发表了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演说。支持鸦片烟贩的自由党在议会中占多数,并促成了政府对中国使用武力的决定。而战后,中国道光皇帝发了一道密谕,命令有关大员赶快与英国议和。这一密谕直接由皇帝口授,军机章京抄录而下达,朝中大员几乎无人知晓。紧接着,林则徐被革职,清廷大员伊里布等人与英国议和。
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
(1)请列举反映出英国和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写出两国政治制度建立的重大事件。
(3)从中比较一下英国女王和中国皇帝在权力和地位上的不同。
【答案】(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2)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
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
(3)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的象征,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中国皇帝至高无上,个人独裁,总揽行政、司法、军事等一切大权。
【解析】试题分析:(1)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差距:①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②政治上: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危机四伏;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统治稳固。③军事上:中国装备落后、军纪败坏;英国船坚炮利、战斗力强。④外交上:中国闭关锁国,封建保守;英国殖民扩张,建立殖民地。
(2)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中国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注意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的比较,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的象征,议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中国皇帝至高无上,个人独裁,总揽行政、司法、军事等一切大权。
考点:中外政治文明
点评:复习本单元可适当链接必修1中“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必修3中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必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等。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五百人)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以上材料摘自岳麓版《历史必修Ⅰ》
材料二: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在他所著的《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材料三:下表是某学校高一学生对于英国代议制形成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组别
材料
结论
英国组
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制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
——《欧洲文化史》
《权利法案》的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全球通史》
17世纪后期—19世纪上半期,英国民主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阅读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的罗马法体现了怎样的法律精神和原则?
(3)《权利法案》颁布有何实质意义?你认为材料三中英国组要得出最后的结论,还要补充哪些史实?(至少举两例)
【答案】(1)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2)自然法精神,依法治国,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1689年,用法律手段限制国王的权力。18世纪责任内阁形成并完善使代议制成熟;政党政治的形成进一步发展英国代议制;19世纪30年代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政治权利;19世纪的争取普选权斗争使代议制不断发展(任举两例 )
【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五百人)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可以得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第(2)问,由材料信息“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得出自然法精神、依法治国、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
第(3)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颁布的意义是用法律手段限制国王的权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组要得出最后结论还应补充:18世纪责任内阁形成并完善使代议制成熟;政党政治的形成进一步发展英国代议制;19世纪30年代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政治权利;19世纪的争取普选权斗争使代议制不断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