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2单元短文两篇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2单元短文两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7-09 19: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短 文 两 篇巴 金巴金,生于1904年11月25日,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1907年全家福。左三为怀抱巴金的外婆,右三是巴金的母亲。文坛巨匠,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 1934年摄于上海寓所曾于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此后的50余年中,先后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1984年10月,接受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巴金对中国现代小说和散文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我国散文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努力。他曾翻译过屠格涅夫的五十一章散文诗作品,并在自己主编的刊物和丛书上热情鼓励散文诗创作。《日》《月》选自他的散文随笔集《龙·虎·狗》。
“心目中的巴金”大型调查:他是“世纪良知”拓展延伸 与此前动辄上万人参加的“十大文化偶像评选”、“最有文化氛围的城市评选”等相比,此次调查显得有些冷清。新浪网文化频道的主管侯小强认为,在大众对纯文学关注较少的大背景下,身为作协主席的巴金也难免受到忽视,此事也反映出媒体对巴金百岁寿辰重视程度不足,与巴金的地位、影响相比反差较大,这是不合适的。青年人怎样学巴金
巴金走了,打动了一个民族情怀的世纪老人!作家王蒙说,“很早很早以前他就说他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了,但是他不悲观,他寄希望于青年,于文学。这样的心胸是伟大的。”   青年是社会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在老人用自己的真话、真诚、真心打动一个民族的时候,我们青年应该怎样学习他?   在有关媒体日前举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中,有72.8%的网友认为“巴金作品的表现方式和思考方式没有过时。”这个数据说明了巴金作为一个人民作家在用他的笔、他的脑、他的作品为时代呐喊时,那种属于小说等艺术题材特有的表现方式和思考方式给予人的影响远远大于具体的人物和情节。曹禺改变的话剧《家》中,觉新和梅有一段对话:“你这些年在乡下做什么?”“还能做什么!白天等天黑,天黑了,睡不着,再等天黑……”。
巴金是位作家,作家写什么、怎么写是作家自己的自由。但是,巴金作为一位作家从来都是把时代的进程、历史的呼喊和民族的兴衰、人民的甘苦放在第一位,这就是作家和文艺工作者的“社会使命意识”。巴金晚年,捐钱资助农村孩子上学,把希望播种给未来;呼吁建造文革博物馆,把思考传递给全民族;参加日本国际笔会,把爱的阳光撒向全世界……有了这种意识,巴金的作品和鲁迅等人的作品一样,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上光芒四射;有了这种意识,巴金的做人和他的作品一样,成为一代又一代后来人学习和敬重的楷模;有了这种意识,巴金的思想、巴金的追求、巴金的境界就能够逐步成为一个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以至于洋人都在我们面前恭逊地说:“怎么我们的国度没有巴金?”所以,青年要学巴金,要学他时刻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的使命感!颁奖词: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2003感动中国·巴金:百年人生笔写成???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
????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难点突破1、《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他们的行为、意愿分别是什么?
3、他们的共同目标又是什么?
品读悟读《日》段落结构第一部分(l、2段):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
第二部分(3、4段):写人间没有了光和热,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第三部分(5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去追求光和热。飞蛾;夸父品(扑火;追日)人我(舍弃生命)(愿做飞蛾)悟追求光明而献身品《日》主题《日》,不直接写太阳,而赞美扑向灯火的飞蛾,渴死旸谷的夸父,表达了作者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热”,要像飞蛾那样“轰轰烈烈的死”的浪漫情怀。这里作者要表达的是,对光和热的赞美。作者写《日》,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抗日将士为国捐躯。品读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冰冷我望明月嫦娥奔月期待光明追求光明2、作者在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什么?3、我、嫦娥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共同目标:
光明感悟《月》段落结构第一部分(1~3段):写月下对冷有了别种独特的感受。
第二部分(4、5段):写在孤寂凄清的月下,整理思绪:忧愁沉重的。
第三部分(6段):写姮娥为了理想——改变冰冷的月光,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 《月》主题《月》,集中体现巴金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笔下的月,只觉冷光扑面。一个人在月光下踱步,孤寂清冷。这正反衬出巴金对光和热的渴求。尔后,写到了“姮娥奔月”。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却“妄想”去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其目的仍是追求光和热。可以说,飞蛾、夸父和姮娥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重点分析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重点分析2.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重点分析3.“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 重点分析4.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飞蛾
夸父
嫦娥象征希望和信念人生生活探索者
殉道者
仁人志士
抗日军民象征手法:指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改变冰冷追求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