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1-08 16:5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你来描述一下。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但是古代人们眼中的地球又是怎样的呢?一、古人对地球的认识1、古代中国人天是圆的,
地是方的。2、古代印度人古代印度人认为:
大地是一个圆盾,
由几只大象驼着,
站在乌龟背上。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大地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3、古代巴比伦人想一想 当船只远去时,船身先消失还是船的桅杆先消失?一、 地球的形状 利用身边的物品(课本、直尺、笔、篮球等),设计并动手做一做帆船远去的模拟实验。2、笔尖竖直朝下,在课本(或直尺)表面上移动;1、课本(或直尺)水平放置,与自己的视线保持同一水平;
3、观察笔的长度、笔尖的变化情况。探究一平面
一、探究笔在水平课本上移动的情况:——课本表面是_______的.笔的长度不变笔头没有消失2、笔尖竖直朝下,从球面的最高点向外移动;1、将篮球固定,视线与球面的最高点保持同一水平;3、观察笔的长度、笔尖的变化情况.
探究二球面二、探究笔在球上移动的情况:——球的表面是______的.笔的长度变短了笔头先消失联想:
笔在球面从最高点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笔尖先消失,这与海岸上远去的帆船 (桅杆或船身)先消失的情况相似,这说明海面的形状是 的。
那么地球的形状呢。。。。。。 船身球面 球形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越过大西洋,然后西行至菲律宾。1522年9月从地球的另一方回到西班牙。第一次完成环绕地球的航行,证明地球是球形的。麦哲伦的环球航海还有哪些实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返回太阳月球地球月食现象: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学生亚里士多德在观测月食时发现地球投在月亮上的影子是圆形的。亚里士多德推断地球是个球体 我们可以从月面的缺损部分的弧形边缘的阴影推断地球是球形的思考:
月食时月面的缺损部分的边缘是什么样子吗?
从月面的缺损部分的边缘我可以得出什么呢?圆弧形地球D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地球AB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FE材料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卫星上拍摄到的地球照片“地球”是一个球形星球(1)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
驶来的船,船帆先出现;
(2)麦哲伦的航海
(3)卫星上拍摄到的地球照片
(4)月食的缺损部分总是呈弧形;
(5)站得高看得远;
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例 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左右,
仅差0.33%,所以,肉眼看不出 。地



案 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可能是由于太阳的引力作用可能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请你对形成原因大胆地提出一些猜想!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球 体椭球体非球体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畅所欲言】你有哪些感想?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时间 = 路程÷速度
= 4万千米÷800千米/时 = 50小时约为4万千米问题1:如果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
速度飞行,那绕地球一圈约需几小时?问题2: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
说说诗句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 地球每天都要自转一周,而地球的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 1千米=2里.
则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8万里说说鸡蛋的内部结构三、地球内部的构造地壳地核地幔地球内部由外到内分为三层:
地壳:从地表到地表以下17千米处;
地幔:从地壳下界到2900千米处;
(分为上地幔、下地幔)
地核:从地幔下界到地心。
(分为外地核、内地核)岩石圈是______和________顶部的岩石的总称;
软流层:位于______的上层,是_______的发源地。地壳地幔地幔岩浆地球内部结构圈层示意状态?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共同组成的软流层位于地表以下60-400千米处,主要由呈熔融态的岩浆物质组成 如果碰到外星人,你会如何向他们介绍我们居住的地球呢?
(请联系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畅所欲言1. 下列各事例中,不能说明
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事例为(??? ?) ???? A.月亮、太阳东升西落
B.从太空看见地面呈圆弧状
C.月食时缺口呈圆弧状?
D.走近远处灯塔,先看见塔尖
最后渐渐地看见塔架。A3、它的赤道半径是 千米。两极方向半径比赤道半径短 千米。2、地球是一个两极 ,赤道 的
球体。4、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 。5、下列现象不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 )
A、日食现象
B、麦哲伦率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
C、海面上驶来的船只,先出现桅杆
D、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地球照片略鼓稍扁6378214万千米A6、如果你乘船出海,你会看到港口的灯塔( )
A、整个突然从视野中消失
B、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C、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D、塔顶和塔基同时从视野中消失C